創新在改變我們的生活,也在改變我們對“創新”的看法。在職場中,“創新”不再只是蒸汽機、飛機的故事,不再只是2005 年央視創新論壇上侃侃而談的精英。國內權威人才媒體《職業》雜志與智聯招聘網聯合進行的“職場創新能力”調查顯示,近86% 的職場人士認為“創新是對現狀的改變和優化,不一定要特別大的發明才是創新”。
在這個崇尚創新的時代,對現有產品的一項優化措施,對工作流程的一條合理化建議,甚至新意十足的辦公桌陳設,都被冠以“創新”的美名,在職場上備受鼓勵。
創新PK 知足常樂
凡是與工作相連的事情,就很難讓人快樂起來。沉悶的職場中,每個人都渴望著吹來一陣清新的風,好讓已經麻木的腿腳和心靈重獲活力。在此次調查中,43% 的人都認為自己“是一個熱情、樂觀的人,對時下流行的很多新鮮玩意都很好奇”,另有33% 的人更坦承自己“喜歡變化,總盼著一鳴驚人”。
觀念影響行動,85% 的被調查者無論是出于主動,還是情勢所迫,都會在工作中進行創新,只有15% 的人會因為安于現狀或逃避而放棄創新。32% 的職場人士會選擇在自己的工作中首先進行突破,除了追求自己所負責產品、服務的創新外,他們還改善自己處理事務的流程,設計一些實用的統計表格,甚至嘗試新的溝通方式;27% 的人曾給所在公司提出過創造性的意見和建議,內容涉及產品、管理方式、福利待遇各個方面;還有一些人則熱衷于在日常生活中制造小驚喜,可以是DIY 的家居布置也可以是一道獨特的菜品,忙得不亦樂乎。
現代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學歷可以比人高,知識可以比人多,技能可以比人熟練,但惟有“個性”是難以比較的。“改變”“創新”不僅可以彰顯自己的個性,更是在標榜自己的不可替代性,為自己的晉升、加薪增加砝碼。82% 的被調查者不再被動地將“創新”作為工作任務,而是選擇了將其作為“自我發展的需要”。隨遇而安、知足常樂的狀態僅僅是少數人的選擇,變革與突破已經成為新的追求。
創新PK 管理培訓
“創新就是生產力”,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殺手锏”,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偏愛頭腦靈活、新點子不斷的員工,職場人士不得不面臨“創新”危機。所以“創新”對于他們來說,有了更多的意義。65% 的被調查者認為這意味著“路越走越寬,機會越來越多”, 24% 的人認為將“收獲更好的成績”,僅有11% 的人認為創新只意味著“讓人郁悶的現狀總算被打破了”。無疑,創新成就的取得與動力有很大的關系,對“創新”與自身發展的關系抱有更多期望的人,顯然比只希望稍微改變現狀的人,更容易實現創新。
雖然“需要創新能力方面的培訓”已經成為95%被調查者的共識,但職場人士對自己創新能力的評價也非常樂觀。44% 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的創新能力較強,39% 的人認為一般,只有很少的人認為自己的創新能力“很強”或“較弱”,所以有超過65% 的人表示雖然需要創新的培訓,但目前還沒有列在充電計劃的首要位置,管理培訓、語言和技能培訓仍然是首選。
但職業專家指出,改變的欲望、能力與所接受的教育和周圍環境也有很大的關系。由于我國傳統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弊病,忽略了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少學生欠缺懷疑與鉆研精神,以致于影響到以后工作中的開拓意識和能力。與其他一
些國家的員工相比,中國員工明
顯要“乖”得多,即使會做一些改善或改變,也不像美國員工來得有驚喜,不如日本員工來得有效。而突破的勇氣和能力往往會給職業發展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創新能力的提升一直是職業發展的“必修課”。
綜合職業專家建議與知名企業的經驗,職場人士可以從七個方面樹立創新意識,發展創新能力。首先,保持細致嚴謹的工作態度,只有這樣才能發現不足,掌握創新契機;其次,學會容納不同意見,只有這樣才能改變單一思維方式,考慮到多種可能性;第三,愛思考,并學會思考;第四,以良好的專業素質做基礎;第五,敢于嘗試,不怕失敗;第六,尋找到盡可能多的支持,為自己的創新營造積極氛圍;第七,創新并非天馬行空,應該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不要給自己制定虛無飄渺的遠大目標。
創新PK 企業制度
在問到“你是否認為自己還有創新潛能可以挖掘”時,95% 的人都給予了肯定的回答。如何讓這筆巨大的“創新財富”真正發揮出價值,讓不少企業絞盡腦汁,還總抱怨員工不夠用功。但企業卻也只是動動嘴皮子,鼓吹一番創新的意義,并沒有付諸行動。此次調查中,只有12% 的企業制定了具體的措施鼓勵創新,40% 的企業中老板和上司都看重有創新能力的人才,10% 的企業至少形成了創新的氛圍,仍然有38% 的企業讓員工感到死氣沉沉,沒有一點創新的氣息。
盡管69% 的員工認為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個人自己的事情,但鼓勵創新的責任企業則應當仁不讓。24% 的被調查者認為老板或上司的鼓勵,39% 的人認為是組織給予的正式獎勵,更能激發自己創新。而另一方面,不少企業的做法卻令員工失望,被調查者中僅有25% 的人因為創新受到過獎勵。
就像我們通過立法保證著作權人、專利權人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一樣,個人的價值應該得到更多的認可,員工愿意鉆研創新,也希望付出有所回報。9% 的被調查者喜歡“經濟上的回報”,僅有3% 的人滿足于“僅有精神上的獎勵”,25% 的人希望能被委以重任,高達63% 的員工還是更喜歡名利雙收,同時獲得“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但就像吸引人才的因素不僅是薪酬一樣,也許員工最在乎的并不是金錢的多少或獎勵的儀式,而是被承認被重視所帶來的滿足感。
雖然獎勵是最能激發創新潛能的因素,但阻礙創新能力發揮的罪魁禍首卻是企業缺乏靈活性和適應性的組織結構。因為一個制度僵硬的企業,不僅不能激勵創新,更會消磨意志,造成創新能力的退化。
我們正處在一個充滿變革的時代,必須作好創新與適應改變的心理準備。人會衰老,企業也可能逐漸沒落,惟有創新,能讓人再次開始一段嶄新的征程,保持思想的活力,這也是一個企業基業常青的秘密。每一個進步都是或大或小的創新或變革累積而成的,也許我們暫時還沒有能力去從事那些跨時代的創新,那么,至少我們可以從改變自己循規蹈矩的生活態度開始,從創新自己的思維方式開始,讓每天都有不同,讓心情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