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壯語地名中的壯語與漢語

2006-01-01 00:00:00覃鳳余
廣西民族研究 2006年3期

【摘 要】壯語地名有壯語和漢語兩部分,其關系有以下三種:有壯語有漢語,漢語和壯語有對譯關系;有壯語有漢語,漢語和壯語沒有對譯關系;有漢語,但是沒有壯語。書寫壯語地名的方塊字有的本身就是漢字,即使不是漢字,也會向漢字系統靠攏。壯語地名有轉化為漢語的趨勢。

【關鍵詞】壯語地名;壯語;漢語

【作 者】覃鳳余,廣西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南寧,530004

【中圖分類號】G112;H2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06)03-0108-011

The Zhuang elements and the Sinitic elements in thegeographical names of Zhuang language

Th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research on the geographical names of Zhuang language Ⅳ

Qin Fengyu

Abstract:The geographical names of Zhuang language consist in two parts :the elements of Zhuang language and of Sinitic language. There are 3 type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m: 1. Both the Zhuang elements and the Sinitic elements are contained in one name and they can be translated into each other; 2 .Both the Zhuang elements and the Sinitic elements are contained but they can not be translated into each other; 3. only the Sinitic elements is contained, without the Zhuang elements. Some of the written characters of the Zhuang geographical names are recorded in Sinograms. Even though some are not Sinograms, they look similar to the Chinese character system.There is a tendency that the geographical names of Zhuang language may turn into Chinese in the future.

Key words:The geographical names of Zhuang language Zhuang elements Sinitic elements

壯族先民與漢族的交往,源遠流長。據考證,早在商周時代,嶺南地區就與中原地區互相往來,開展經濟和文化的交流。西漢劉向的《說苑》一書中,有一篇《善說》,記載春秋時代楚令尹鄂君子晰在游船上贊賞榜籱越人唱歌的生動故事。這首歌當時曾用漢字記音,并且做了翻譯。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越人擁楫歌》(簡稱《越人歌》)。東漢袁康《越絕書·吳內傳》記載了比《越人歌》晚44年的另一份材料,即春秋時越國國王勾踐對吳國備戰的“維甲令辭”(簡稱《維甲令》),也被當時的史官譯為漢語。壯族語言學家韋慶穩利用侗臺語主要是壯語的材料做出合理的解讀,這兩份十分珍貴的材料,說明用漢字記錄古越語是壯漢文化交流一個重要表現形式。可以推測,最初的古越語地名,只供古百越族人民使用,是沒有漢語的。隨著漢族人的遷入,漢文化的融合,為了滿足漢人的稱說需求,出現了古越語地名的漢語形式?!妒酚洝?、《左傳》、《國語》、《漢書》、《后漢書》、《越絕書》和《吳越春秋》等歷史文獻用漢語記錄了大量春秋戰國時代的百越地名,說明古越語地名很早就有漢語形式。現今廣西的壯語地名,沒有哪一個是沒有漢語的。所以,對壯語地名中壯語和漢語關系的研究是壯語地名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壯語與漢語的關系

壯語地名中的壯語和漢語,其關系有以下幾種:

其一,有壯語有漢語,漢語和壯語有對譯關系,屬于一地一名。

其二,有壯語有漢語,漢語和壯語沒有對譯關系,屬于一地異名。

其三,有漢語,但是沒有壯語。

(一)有壯語有漢語,漢語和壯語有對譯關系

1.漢譯的方法。漢譯的方法有音譯、意譯、音譯意譯兩結合三種。

(1)音譯

音譯是用漢語音對應壯語地名中的壯語音,其基本要求的音近。語源是壯語,譯入語是漢語。一個漢語音對譯一個壯語音時,時空關系如果是一時一地,其語音應該是基本相近的。但如果一地異時的歷時或一時異地的共時,對譯的雙方就會變得不相近。一地異時,漢語的語音從古漢語到近代漢語再到現代漢語,起了很大的變化,壯語的語音從古到今發生變化,原來對譯的近音各自變化而不再相近,甚至會相差很大,如果不借助歷史音韻學的方法,有的根本沒有辦法讀解。李錦芳指出,古百越地名夫椒、夫于、夫重、夫鐘、夫夷、夫寧、夫阮、夫羅等,夫的上古音為[pjaɡ],實為百越語石山bya的譯音。同是壯語通名“石山”的漢語譯音,上古作“夫”,現代作“巴、岜、把、壩、霸”等,用現代的語音念起來,語音相差很遠。一時異地,語源語壯語大而言之有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譯入語漢語大致區分為官話、白話(粵方言)、平話、客家話等方言,這些分歧使音譯變得不相近。比如通行白話或平話的壯族地區,人們往往用白話或平話的語音去對譯該地區的壯語地名,如壯語的raiq(河灘),粵方言音譯作“拉[lai]”,與壯語音是相近的。但是用漢語的官話或普通話去讀“拉”,勢必讀作[la],就跟壯語raiq的讀音相去甚遠了。

用漢字在各歷史時期或各方言的音來對譯壯語的近音,不能按照漢字的字面義去解釋其含義。有人認為“無錫”舊稱“有錫”,錫盡而名無錫。“烏傷”得名于“群烏助銜土塊為墳,烏口皆傷”。古書中對古百越地名“交趾”的解釋是“南方夷人,其足大開廣,并足而立,其趾則交”。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早就質疑過“腳脛曲戾相交,故謂交趾”的說法:“今安南地,乃漢唐郡縣,其人百骸,與華無異;愛州,唐姜公輔實生之,何嘗有交脛等說 ”屈大均《廣東新語》中解釋“云”字地名為“蓋新興在萬山之中,其地多云,居人所見無非云。云之靜者為山,山之動者為云,云與山一也。地在山中,不以山名,而多以云名,從其動而能變者也。”徐松石先生曾批評道“屈氏不知道‘云’出于僮語,故作此種曲解”。

今人也有依漢字求其義而貽笑大方的做法。柳江縣的百朋,1991年版的《柳江縣志》中說:相傳最初商販在此搭棚擺賣貨物,棚子極多,故名“百棚”,即一百個棚子,后訛做“百朋”。廣西有十萬大山、九萬大山、六萬大山,認死理的人單把這幾座山加起來就有25萬座,然后認真地數地圖上的山,“石山有7200多座,而土山包括荒山為9450”,怎么算也到不了幾十萬。

(2)意譯。

意譯指漢語語義合乎壯語的語義。意譯有直接意譯和間接意譯兩種。

直接意譯是譯寫壯語的詞語義。漢語里有同義詞,以同義詞去譯同一個壯語詞,如mbanj可譯作“村”,也可譯作“屯”,還可譯做“寨”;gamj可譯作“洞”,也可譯作“巖”;ndoi可譯作“嶺”,也可譯作“坡”;dah可譯作“江”,也譯作“河”;gemh可譯作“坳”,也可譯作“隘”,還譯作“峒”;rij譯作“溪”,也譯作“溝”,還譯作“水”;mboq譯作“泉”,也譯作“井”,還譯作“汶”,又可譯作“水”。

間接意譯是指地理實體通名及方位詞的壯語詞語義虛化,譯寫為漢語的聚落通名或行政區劃通名。bya(山)、ndoi(嶺)、bo(山坡)、rungh(山弄)、gumz(凹坑)、laj(下方)、gwnz(上方)、ndaw(里面)這些詞語義本是表示自然地理實體的或地域的空間方位的,譯寫變為表示聚落的通名,最常見的是譯為“村”“屯”“峒”“洞”等。如銀峒Byangaenz、興屯Ndoihwngq、大屯Bodah、草村Runghaz、苗屯Runghmyaeuz、會洞Gumzvuih、朗村Ndawluengj、歡村Lajvuen、乍峒Lajcaq、好洞Lajhau、標峒Gwnzbeuq、任峒Ndawimq、斷峒Ndawduenx。

壯語地名中還有一種歷時層面的間接意譯,即用漢語歷史上的行政區劃通名“里”和“亭”意譯壯語的聚落通名,主要是出現在鳳山、天峨、河池、東蘭、百色等縣市的牙里Mbanjyaz(牙:母豬藤)、樂里Mbanjlot、文里Bouxvaenz(文:風化石)、輝里Bouxrij、吾里Ndawnguz、宋里Ndawsong、仁里Doenghhinz、王里Doenghvangh、登亭Bouxdaengj、桑亭Bouxsang、賴亭bouxraiz之類的地名。

“里”對應與壯語的Mbanj、Boux、Ndaw、Doengh,“亭”對應于壯語的Boux。“里”和“亭”,有的地名志中籠統地說是“古時的基層單位”,有的由于無法釋義而曲解或附會他義。早在周朝時,“里”就是行政建置的基層單位,《周禮地官遂人》中有“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巴ぁ痹缭谇貪h時就是行政建置的一級組織機構。“秦漢制度,十里一亭,十亭為鄉”[11]。壯語的Mbanj、Boux、Ndaw、Doengh有“村子”“人群”“峒場”的意思,跟“里”“亭”的含義剛好對應上。由于是意譯,不能從語音的對應來分析其滲透到壯族地區的時代,只能從意義方面來推測。

“里”“亭”在秦漢時期行政建置的基層單位,其規模歷代有變化。古代五家為鄰,五鄰為里。隋唐宋代一百家為一里,明代又以一百一十戶為一里。秦漢時十里為一亭,十亭為一鄉。隋唐時亭的建置消失,里鄉經久不廢[12]。這里有兩個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隋唐時亭的建置消失”,也就是說“亭”傳入壯族地區的時間不可能是晚于隋唐。二是隋唐宋代明代“里”的規模大,超過百戶,這跟壯族社會的基本社會結構相悖。自古以來,壯族人民主要以左右江及紅水河流域為生息繁衍之地,而這一帶從地理環境上說,山嶺連綿,丘陵起伏,八山一水一分田。這就決定了壯族先人不可能像中原地區那樣,能夠以比較集中、人數較多的群體方式生產和生活,只能以具有較直接的血緣聯系的家庭或家族(氏族)為單位,分散居住,零星生產。直到現在仍可看到山區中很多單門獨院或少數幾戶人家構成的小村落。而中原一帶的漢族先民,居住人口相對集中,人口分布的密度比壯族地區大得多。隋唐后的里的規模超百戶,在壯族地區顯然無法適應。倒是秦漢時期的五家為鄰,五鄰為里有可能跟壯族地區的基本社會結構相適應。由以上兩方面證明,“里”“亭”傳入壯族地區的時間應該在隋唐之前。

(3)音譯意譯兩結合:“善屯Mbanjcienh”,Mbanj即屯,是意譯,cienh即善,是音譯。善屯是Mbanjcienh的音譯意譯結合的漢語譯寫形式。“隴大ndoenglaux”,ndoeng即隴,是音譯,laux即大,是意譯。“亂竹Luemndok”,亂音譯Luem,ndok是刺竹意,竹是對ndok的意譯。

2.方法與語序的搭配

用漢語對譯壯語地名時,除了選用字詞外,還有語序的問題。一種照搬壯語的語序,即中心詞+修飾詞,另一種采用漢語的語序,即中心詞+修飾詞。音譯或意譯的方法,直接關系到語序的選擇。

(1)雙音節的復合詞地名,不同的類別音譯與意譯在數量上不平衡。

一般說來,自然地理實體以音譯為主,意譯的極少。音譯多數仍然照搬壯語的語序,一旦采用意譯,則改用漢語的語序。如Runghraemx ,音譯為弄倫,意譯為水峒。

表聚落的名詞音譯和意譯都比較常見。音譯,用壯語語序。而意譯則用漢語的語序。音譯如:班交Mbanjgyau、板么Mbanjmoq、板更Mbanjgwnz、晚坡Mbanjbo、布邦Buxbangq、地核Dieghaw。意譯如:歡屯Mbanjhon、松屯Buhsumj、新圩Hawmoq。

方位詞、性質形容詞,音譯和意譯都常見,其音譯為壯語語序,但意譯的語序則既有漢語的,也有仍照搬壯語的。

音譯為壯語的語序,如板更Mbanjgwnz、金波Gwnzmboq、拉岜Lajbya、板勒Mbanjndaw、累祥Ndawciengz、弄羅Runghrog、巴落Baqrog、能亭Laengdiengz、南嶺Namhnding、那零Naznding。

意譯有壯語語序,也有漢語語序。壯語語序如:上牌Gwnzbanz、上壘Gwnzndoi、下歪Lajvai、下水Lajraemx、內朋Ndawboengx、內尾Ndawrij、 外Runghrog、后幕Laengmuh、后圩Laenghaw、山紅Byanding、巖紅Ngamznding。漢語語序如:上峒Runghgwnz、叫上Gwnzgiuh、下宿Suklaj、下雍Yonglaj、內峒Runghndaw、外口Bakrog、山背Laengbya、紅嶺Ndoinding、紅坭Namhnding。

(2)三音節或四音節的詞組地名,與雙音節的復合詞地名相比意譯的比重大大增多,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①偏正式的詞組地名,三音節與四音節的有不同。

三音節,如果通名音譯則采用壯語的語序,即通名+擴展專名,如過懷死Goxvaizdai(過:角落,懷死:牛死)、弄笛溝Runghdihgaeuq(弄:山弄,笛溝:搬遷水溝)、拉敢懷Lajgamjvaiz(拉:此地,敢懷:牛巖)。如果通名意譯則采用漢語的語序,即擴展專名+通名,如弄排峒Gamjrunghmbaih、累扣峒Runghndoigaeuz、樓梯峒Runghmboeklei、筆書峒Runghbitsaw、者苗圩Hawcehmyauz、坡寧圩Hawbonengz。從數量上看,通名意譯而采用漢語語序的增多。

四音節,“藍家弄傘Lanzgyahrunghsan”之類本身就是漢語壯語融合而成,漢譯形式為漢語的語序。

②附加式的詞組地名,三音節與四音節的有不同。

三音節,后附成分為gwnz、laj、ndaw、rog、laux、ndingq(iq)、moq等,后附成分多采用意譯。后附成分在漢譯時有兩種位置,一是仍然按照壯語的語序后置,如剛果外Gangqgorog、剛果內Gangqgondaw、弄拔上Runghbadgwnz、弄拔下Runghbadlaj、江消大Gyangsiuq Hung、江消小Gyangsiuqa Iq。另一種已經變為漢語的語序前置,如上六納Luegnazgwnz、下六納Luegnazlaj、舊長嶺Ndoiraez gaeuq、新長嶺ndoiraezmoq、內敢硝Gamjsiundaw、外敢硝Gamjsiurog、東卡橋Gagyauhdoeng、南弄莫Runghmboqnamz、西陸勇Lueggyongse。從數量上看,漢語的語序大大多于壯語的語序。

四音節,后附成分為mbanj(rungh)+gwnz、laj、ndaw、rog、laux、ndingq(iq)、moq等,其漢譯全部是意譯,語序也全都是漢語的語序,如:九龍上屯GyaeujlaengjMbanjgwnz、九龍下屯GyaeujlaengjMbanjlaj、百偉大屯Bakveh Mbanjlaux、百偉小屯Bakveh Mbanjiq、 那弄舊屯Nazrunghmbanjgaeuq、那弄新村Nazrunghmbanjmoq、 那內屯Lunghnaz Mbanjndaw、 那外屯Runghnaz Mbanjrog。

③附加式的詞組地名,壯語的附加成分是此,而譯做漢語時,其附加成分卻成了彼,如東蘭縣一對互相區分對待的地名Runghdahvangx和Runghdahvangxrog,意思是“達旺峒”和“外達旺峒”,壯語以方位關系即一個外面,一個里面相區分。而漢語則以兩村是否有水區分,Runghdahvangx叫水達旺,Runghdahvangxrog叫旱達旺。

④一般情況下,漢語壯語互譯時音節數相對應,但不對應的也很常見,表現為加譯和省譯。

加譯造成壯語雙音節、三音節譯為漢語的三音節、四音節:

其一,加譯一個通名,如Ndoengheu為雙音節,譯作漢語“弄好屯”; Runghrog,譯為“弄落峒”;Runghvangh,譯為“龍汪峒”。

其二,加譯一個前置或后置的附加成分,如Runghbengz,譯做漢語“東弄平”;Runghcaz,譯做南茶峒。兩個叫Funghnaengz的村,為了分化重名漢譯時分別譯做“鳳能一”、“鳳能二”。四個叫Gyaejraengz的村,為了分化重名分別譯為上九倫、中九倫、下九倫、新九倫。

省譯造成壯語的三音節對譯為漢語的雙音節:

其一,通名省略不譯,如地屋Runghdiegranz、石板Runghrinbanj、樓梯Runghbaeklae、加凳Runghgadaengq、加太Runghgadaih、鴨腳Lajdinbit、要山Lajbyayiuh、高隘Lajgemhsang,前五例省略了Rungh,后三例省略了Laj。

其二,專名省略不譯,如Lajgemhfuengz,壯語意思是“鳳凰隘底下”,漢譯時省略了專名的一部分,譯做“隘底”。Dakngeggwnz、Dakngeglaj,原是“德額上、德額下”,漢譯時分別譯做上德、下德。

總體看,越是后起的地名意譯的幾率越大,越是抽象的概念意譯的幾率越大,兩者相輔相成。聚落通名的產生晚于自然地理實體,所以自然地理實體多音譯而聚落名多意譯。方位詞、性質形容詞等表達的概念相對抽象,原生地名中方位詞、性質形容詞音譯多,而后起的派生地名則意譯的比重大為增加。音譯時多照搬壯語的語序,而意譯,漢語的語序增多了。

3.漢語與壯語對譯時略有出入

漢語在對譯壯語地名時,有以下幾的方面的原因使漢語和壯語不那么吻合。

(1)誤譯。誤譯發生于意譯時沒有正確的漢字,而用一個同音的漢字代替。紅領ndoinding,nding是紅,ndoi應該是“嶺”,誤作“領”。上川gwnzgamjbyoengq、下川lajgamjbyoengq,byoengq是“穿洞”之意,誤作“川”。大羅Mbanjgjong,gjong是鑼鼓,卻誤做“羅”。那奄Nazdumh,dumh是水淹,誤為“奄”。

(2)加譯和省譯,如前述。

(3)互譯。

互譯是用此通名或專名的音譯、意譯漢字來譯彼通名或專名?;プg這一方式在徐松石先生的《粵江流域人民史》中就已經提到過:“那字寫為南字,邕寧有南橘村、南圍村,府志書寫為那骨、那圍……。(那字)又與羅字通用。例如羅文亦名那文,羅播亦名那播?!趦蓮V地方,那字的全部,并南字羅字拉字的一部分,乃是‘田’的意義”[13]。

①加ga、大dej、古或戈go的互譯,如加壘Byalae、加外gamjvaiz、加隆Lajrungz、大廖Boleuh、大甫mbanjbouj、大昔ndawciz、大余bakrij、大邦Bouxbaenq、古江mbanjgyang、古幫gamjfangz、古北gwnzbaek、戈立boleiz。

②板、晚mbanj的互譯,如板洞Bodoengh、板岜Lajbya、板仆ndawmbut、晚農Gyaeujndoeng。

③拉、底、下、腳laj的互譯,如下錦Luegginj、拉來mbanjlaiz、拉關bakgvan、 拉扒ndawbag、下友ndawyaeu、楓樹腳Gwnzgoraeu、拉昌Nazsang。

④“上gwnz”的互譯,如堡上Ndawbuj

⑤江gyang的互譯,如江葉ndawyoep

⑥那、納naz的互譯,如那么Mbanjmoq、那港Ngamzgangz、納雨Lajyaeq、那色vijcaeg。

⑦坡bo的互譯,如坡血Ngamzceg、舊坡Mbanjgaeuq。

⑧“弄、龍、羅、隴rungh”的互譯,如弄汪Mbanjvang、龍麻Mbanjmak、羅葉Mbanjyez、隴梯Mbanjdeiq、水隴Gengmboq、弄內Rijnoix、龍芒Ndawmong。

⑨巴bya的互譯,如巴翁ndawoen。

⑩貫、孔、群gonh的互譯,如貫字Mbanjcih、孔馬Mbanjma、群黎Mbanjliz。普boux的互譯,如普牙Ndawngaq、普農Ndawnueagz。垌doengh的互譯,如莊垌Gyangmbanj。六lueg的互譯,如六號Lajhah、六翁Nazoeng、六電gwnzdienh、六萬ndawvan、六鐵Sokdieb。

4.同詞異譯與異詞同譯

同一個壯語地名可用音譯,也可用意譯譯成漢語。音譯,有一地異時的歷時或一時異地的共時之差別。意譯,也有同義詞的不同。音譯或意譯由于種種原因還會造成不甚吻合的現象。現今廣西的壯語地名,其漢譯形式存在著非常嚴重的同詞異譯現象。同一個mboq(泉水),音譯漢字就有“布、撲、么、磨、摩、木、母、莫、漠、摸、摩、暮、慕、波、破、普、部、播、補、薄、蒲”等20余字。同一個rin(石頭),就用了“吞、忍、天、興、林、仁、令、信、領、英、引、嶺、磷、欽、運、音”16個漢字。通名rungh,僅在南丹一縣竟有20個漢字“弄、龍、洞、冗、垌、隴、聾、懂、東、隆、紅、同、沖、擁、董、綠、總、哄、六、峒”。同一個goraeu(一棵楓樹),有各樓、歌柳、可有、可友、古優、古婁、果有、過要、可樓、古樓、古求、楓木等十多個譯名。

異詞同譯也同樣嚴重,即許多壯語本不是一個詞的,漢譯后卻同名了。如同是“那力”,在巴馬是Nazlih(田地),在百色是Nazlid、Nazleg(小田)。同是“那么”,在巴馬、百色、河池、西林、象州、來賓是Nazmoq(新田),在東蘭是Nazmboq(泉水旁的田),在寧明是Nazmou(豬吃草的田)、Nazmoz(牛吃草的田)。

(二)有壯語有漢語,漢語和壯語沒有對譯關系。

同一地域的壯語名和漢語名沒有對譯關系,壯語有壯語的得名之由,漢語有漢語的得名之由。與同一地域的壯語名和漢語名有對譯關系的地名相比,前者是一地異名,而后者是一地一名。如百色地區行署所在地,壯語稱“百達各色bakdahguhsaeg”,意思是“洗衣服的河口”,縮略為baksaeg,音譯為“百色”,是一地一名。又因此地似鵝形,再用漢語的方式命名為“鵝城”。“鵝城”與“百色baksaeg”構成一地異名。由漢壯雙語而構成的一地異名,既承載壯文化的內容,由承載漢文化的內容。

田陽縣城所在地壯語叫lajnganx,“龍眼樹下”之義,可漢語名為“田州”。大新縣的“碩龍(鄉政府所在地)”是漢語名,其壯語是lunghkvangj,意思是“地形似竹萁或筐”。天鵝縣的Gungxgumz,意是凹坑的拐彎角,漢語叫豐龍。寧明縣的Mbanjsingz,意思是有圍墻的村,漢語以吉祥的春天之意而取名祥春。靖西縣有個漢語名叫“武平圩”的圩場,源于宋將狄青在此武力平定儂智高,儂智高敗走云南。又以南明桂王兵敗逃往云南,在此借住一宿,遂又名龍駕圩。其壯語是Hangqga,音譯漢語為“郎家”,意思是“烏鴉多之地”。龍州縣的Geuqndoeng,意思是草茂林密的山坳,音譯為叫。后來伐木時發現香椿、梓樹、香竹(楠)特多,又為“香梓楠”。

(三)有漢語,但沒有壯語

1.原來有壯語稱說形式的,后來壯語不常用了,只剩下其漢譯形式了。古百越語地名都屬于這種情況,上古時用古百越語稱說,漢字譯音,后來古百越語民族撤離了原來的居住地,百越語讀音消失,只剩下漢語形式了。現在壯族開發較早的地方,地名中的壯語也正在衰弱,如宜山市的“古育”,原來的壯語只有一些不出門的老人還記得,年輕人都不說了。來賓縣有個“水落村”,看似漢語名,沒有多少“壯味”。其實,“水落”由“西瑯”語音訛變而來,“水落村”原名“板西瑯”,意思是“犀牛潭村”。由于語音的訛變,其中的壯語音義正在衰弱,即便是老者也未必能追溯出來[14]

2.原來有壯語,由于開發的需要,用一個新的漢語形式重新給命名。新的漢語名使用面越來越廣,覆蓋了舊的壯語名,壯語名會被人們慢慢淡忘。我國發現和出土新人化石的處所在來賓縣橋鞏鄉的麒麟山,因其考古學上的重要價值,麒麟山之名收進《辭?!分校煜聯P名:“麒麟山人,我國新人化石。1956年在廣西來賓縣麒麟山洞穴內發現,故名?!笔獠恢梓肷绞菨h語名,古人說“麒麟,祥瑞也”,以麒麟命名是漢民族趨利避害、求極避兇的文化心理的體現。麒麟山壯語土名叫“卡敢且gagamjced”或“岜敢且byagamjced”?!翱ā笔峭?,“敢”是巖洞,“且”是女性生殖器,喻指巖洞,“卡敢且gagamjced”原意指“大腿間的女陰”;“岜”是山,“岜敢且byagamjced”即“女陰山”。“卡敢且gagamjced”或“岜敢且byagamjced”這兩個名字反映了壯族社會母系氏族時期的女性生殖崇拜,具有原汁原味的壯義。借著《辭?!返木薮笪幕瘍瀯?,漢語名“麒麟山”逐漸覆蓋壯語名“卡敢且gagamjced”或“岜敢且byagamjced”[15]

現代社會中,新取漢語名而覆蓋壯語土名的事情還屢屢發生。筆者參加南寧市鳳嶺新區路段命名活動,當地原來有一些壯語地名如“淥下lueglaj、那洪nazhung”等,沒被命名者沒有沿用,改用新的漢語名,如會展路、楓林路、金凱路等。

二、書寫形式的發展

80年代政府組織的地名普查,大凡有壯語讀音的地名,都用拼音壯文記錄書寫下來。但是,拼音壯文在壯族地區缺乏歷史積淀和群眾基礎,推行比較困難,使用面不廣。“城鎮和農村,除了政府部門的牌子上有拼音壯文以外,其他找不到一處是使用拼音壯文的”[16]。所以實際上,壯語地名的書寫形式是以方塊字為主的,包括壯字和漢字。壯語長期以來文字的發展比較緩慢,方塊壯字尚未成為系統的文字。所以,壯語地名書寫系統的發展,顯現出比較清晰的軌跡,即向漢字系統靠攏。

(一)用漢字書寫

有的學者在討論壯語地名的判斷標準時,提出“用壯族自創的土俗字標記”[17],這是以偏蓋全的。固然有一部分壯語地名用土俗壯字標記,但是多數壯語地名并不這樣,而是采用近音的漢字來記錄。這個問題涉及到土俗壯字的產生和使用問題。土俗壯字實際上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借用漢字”的字,包括假借字和漢借字[18]兩種類型。假借字是字形借自漢語、字音與壯語相近,字義則表壯語義而與漢語完全無關,如眉,表壯語miz,意思是“有”;斗,表壯語daeuj,意思是“來”;古,表壯語gu,意思是“我”。漢借字是字形、字音與字義均借字漢語的字,主要用來書寫漢語借詞,如心、金、油、坡、燈、兵,音義均與漢語一致。另一部分是自造字,通常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形聲字或會意字,形聲字如,天法上表義,下表音;那由,上表音而下表義; 哥,左表義而右表音;莫新,左表音而又表義;門內 ,外形內聲;門火 ,內形外聲。會意字如天下,表壯語的laj,下面的意思;礬,表壯語的mboq,泉水的意思。在使用過程當中,同一個意思,既有用“借用漢字”的,也有用自造字的,構成同一個字的異體,如壯語bae(去),寫做比去,也寫做“貝”,前者為自造字,后者為“借用漢字”。

土俗壯字的兩種類型在造字初始和后世使用有不同點和相通點。相通點在于都受漢文化的強烈影響和滲透。壯族人民長期生活在漢字文化圈里,漢字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字,土俗壯字的兩種類型正是在漢文化的背景下產生的。由于都是在利用漢字而構成壯字,實際上是“用外來語…來理解自己的書寫系統[19]。不同點在于:第一,自造字有兩個漢字,使用起來有難度;而“借用漢字”只有一個漢字,用的時候較為便利。這個問題很容易理解:既然都是從漢字來的,漢字里有跟壯語語音相近或音義一致的,何不就地取材、直接借用,何苦勞心勞力地再用兩個漢字來造新字呢 第二,自造字與“借用漢字”的社會地位和使用的心態不同。自造字被壯族高級知識分子如道公、師公、歌手視為民族文字,是壯族文化得以跟漢文化相區別或相抗衡的一個載體,社會地位高,有“我們壯族的文字跟漢族是不一樣”的心態,這種心態一直延續到1989年編纂出版的《古壯字字典》?!豆艍炎肿值洹肥珍浀墓艍炎?0700個,基本上把自造字當正體、規范字加以推薦,把“借用漢字”當做異體來處理,不作為其收字的主體,有學者指責該字典“字形與漢字完全相同的字并未錄入”[20]。

盡管自造字地位高,但是在民間,“借用漢字”由于使用的便利而大行其道,使用頻繁。廣西民族古籍辦公室1998年整理出版的民間唱本《唱文隆·唱英臺·唱唐皇》中,有260多個屬于“借用漢字”。唱本中有的字根本就不用自造字,只用借用漢字,比如bae,就很少用自造字比去之類,而只用借用漢字“貝”。唱本里的“借用漢字”中不乏《古壯字字典》沒有收錄的字。如guh(做的意思),寫做“郭”;ndei(好、漂亮),寫做“俐、利”;bi(一年兩年的“年”),寫做“脾”;gaeh(什么、哪樣),寫做“皆”;yenz(旁邊、邊緣),寫做“賢”等。

上面的論述說明,用來記錄壯語地名的也有自造字和借用漢字兩部分。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有的壯語地名,民間書寫時為了便利就只用借用漢字而不用自造字。用借用漢字書寫的壯語地名,就是今天看到的音譯法譯寫的壯語地名。

用漢字書寫壯語,其漢字主要是用來標寫壯語的音。由于漢語語音一地異時的發展變化,其讀音不再與壯語相近,人們往往會改用讀音相近的漢字來替代,造成同一壯語地名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漢字形式,一個是早期的書寫形式,一個為晚近的書寫形式。融安縣的Lajcoengz(松樹地),原音譯做“拉松”,用“松”對譯coengz,音是相近的。“松樹”的“松”在官話中原來就讀tsoη2,后來與“鬆”相混而讀soη1,與壯語音不再相近,后改成“拉蟲”使其音近。百色市的Dahsong(兩條河匯合之地),原來音譯做“馱雙”,用“馱”對譯Dah,音相近(“馱”古音讀如[ta]),后來“馱”讀為[tuo]而不再相近,于是改寫為“達雙”。隆安縣的Luegraeu(楓樹谷),音譯寫作“祿留”,“留”的平話音或白話音都與raeu相近,但是官話音卻不同,改寫做“淥樓”使其官話音與壯語相近。

(二)用壯字書寫,壯字發展為漢字

即便是用壯字(主要是自造字)書寫的壯語地名,其壯字也會逐步發展成為漢字。壯族地區很早就有漢人雜居,而漢文化長期以來又居于主流地位,土俗壯字記錄的壯語地名除了滿足壯族人稱說以外,還要滿足漢人或壯漢人之間的稱說和交際,所以土俗壯字會附上漢音慢慢轉化為漢字。

有學者舉出《辭?!肥珍浀膲颜Z地名用字有“稾(泉水)”、“崠(森林)”、“峒(山洞)”、“ (山間小平地)”,《現代漢語詞典》收錄的壯語地名用字有“岜(石山)”、“崠(森林)”、“(山間小平地)”、山錄(山谷)”[21],說明土俗壯字確有轉化為漢字的情況。歷史上,有多少土俗壯字被漢字體系吸收,現在還回答不上來。兩廣漢語方言地名中有些難求本字的用字,其音義可能源于壯語地名,用以表達當地的某種地形、地貌。徐松石先生在《粵江流域人民史》中提到的“ 、(土朗)”,李如龍先生在《漢語地名學論稿》中認為“ 、 朗”為兩廣地名專用字,本字無考。兩廣此字白話的讀音為[lзη4](陽上調)。帶“ 、 朗”字的村落多在水邊地勢較平、較低的地帶。我們認為它跟壯語的langx[22]有淵源關系,不僅聲韻相對應,調類也相合,壯語第4調對應古漢語的陽上,且語義契合,langx 在壯語里是“水泡地”、“面積很大的低洼地”的意思,現在的壯族聚居區還有很多以langx為通名的地名。兩廣方言中的“ 、 朗”字的產生有2個可能,一個可能是兩廣的漢語方言吸收了壯語的音義后創造一個方言字來表示,另一個可能是壯語里本來有這個土俗字,漢語方言連音義帶字形一起吸收進來。如果是后一種可能,則應視為土俗壯字轉化為漢字。

有的壯語地名,開始用土俗壯字(自造字)書寫,后來被音同或音近的漢字替代,也視為向漢字發展和轉化。各個歷史時期壯語地名的規范化,把土俗壯字當作不規范字處理,力求用音同或音近的漢字替代。八十年代各縣市地名志中,土俗壯字轉為譯音漢字的大致有:

三、壯語地名的漢化

地名中的漢語和壯語往往由于文化的取向而呈現出相互抗爭的情況。比如田陽縣的敢壯山gamjcongh,意思是“多巖洞的山”。明朝年間有個叫郭子儒的地理先生為皇家探尋風水來到敢壯山,見此地確系風水寶地,吟賦對聯“春日出升風景朗開催燕語,曉風微動露花輕舞伴蔦啼”,因而取名“春曉巖”。盡管的“春曉巖”很雅、很美,但是當地群眾仍然按照習慣稱做“敢壯山”。因為群眾把此地視為神山、圣山,是壯族始祖布洛陀和姆六甲居住的地方,是壯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23]。但是像這樣壯文化勝出、漢文化趨于萎縮的例子只是少數。由于處于主流文化地位的是漢文化,壯漢的抗爭往往呈現出壯文化衰減、漢文化日益強盛的趨勢,從而使壯語地名逐漸轉化為漢語地名。

從壯語地名中壯語和漢語的關系,可以看出壯語地名逐漸轉化為漢語地名的途徑和過程。比如壯語的Runghmui,音譯為 美、龍美;音譯意譯結合譯做 熊、龍熊;意譯為熊峒。Runghmuigwnz,音譯為 美更或龍美更等;音譯意譯結合,按壯語語序譯做 (龍)熊更、 (龍)美上等,按漢語語序譯為更 (龍)熊或上 (龍)美等;意譯則為上熊峒。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地居民漸漸說壯語名的越來越少,甚至大家都淡忘了壯語,只剩下漢語的龍美、上龍美、熊峒、上熊峒,進而有人根據漢語的字面“龍美”附會出“此地原有一龍長得很美”。如果由于開發的需要,不以壯語的Runghmui、Runghmuigwnz稱呼而另外用一個漢語名,諸如壯志路、會展路、民族廣場等來稱呼,就是地地道道的漢語地名了。

壯語地名漢語化的途徑有二。

第一,由音譯轉為意譯。歷史上,由于意譯使壯語地名轉化為漢語地名的事情時有發生。唐朝李吉甫《元和郡縣志》卷37稱今廣西紅水河為“都泥江”,“都泥”原為壯語dahnding(紅色的河)的近音譯寫字,“江”是用漢族地名模式添加上去疊床架屋的通名。清嘉慶年間謝啟昆修《廣西通志》時將“都泥江”意譯為“紅水河”。這樣,無形中壯語地名被整合成了漢語地名,失去了壯語地名原來的韻味[24]。壯語地名意譯的例子還有“邕江”?!扮呓痹凇杜f唐書·地理志》中稱為“餤水”,也稱“溫水”,俗又稱“郁狀水”,都是“郁水”的近音譯寫字。古代“餤”同“灌”,與“雍”通假,“雍”讀同“邕”?!皽亍薄坝簟苯艋ネ?,與如“雍”“邕”。古“郁”字讀作[ξjoη],急讀為“邕”,緩讀為“郁狀”。[ξjoη]壯語原義為“大”,“郁江”“邕江”原義就是“大江”。清人所寫的《廣西通志輯要》將流經南寧府的邕江意譯做“大江”:“大江,古郁水也。在府城西南,左右二江合流……又東經永淳縣北,又東經橫縣東南,北入貴縣界中”。好在意譯做“大江”沒有被世人認可而流傳開來,否則現在也沒有辦法追溯出它壯文化內涵。不過,“邕江”已經是個半音譯半意譯的地名,且其內部結構已經變為漢語的語序了,成為漢語的齊尾式地名。除了音韻學專家專門考證、古音重建,尚能追溯出“邕”為音譯壯語的譯寫字、明白其中的壯語意義外,普通人一般就認為它純然是一個漢語地名了[25]。

今人意譯壯語地名的比比皆是。最典型的要數坐落在寧明縣的著名古跡“花山崖壁畫”,當地壯語稱崖壁畫為“岜萊byaraiz”,“岜bya”意為石山,“萊raiz”意為器物表面的斑點,即花紋?;y凌亂、顏色班駁、線條錯雜,漢語叫“花”,如“這條裙子太花了”,在廣西的官話里叫“花[lai44lai44]”,如“這條裙子花[lai44lai44]的”,估計跟壯語的這個“萊raiz”有關??梢?,把“岜萊byaraiz”譯做“花山”采用的是意譯的方式。這個意譯,很多人有意見:花山容易讓人按照漢語“花”的常見意義聯想成盛開鮮花的山,失去了原來的壯義。所以,有學者指出:“少數民族語地名,除了個別意譯外,歷來采用漢字音譯的辦法”[26]、“地名翻譯,從古至今都遵守著一個共同的原則,這就是音譯為準,切忌意譯”[27]。地名管理部門也認同這種做法,“少數民族語地名的漢字譯寫,無論是人文地理實體名稱,還是自然地理實體名稱,多以音譯為住,意譯為輔”[28]。

盡管如此,壯語地名漢譯時,從音譯到意譯的發展趨勢還是越來越猛,下面是河池市的部分古名(左)和今名(右)對照表,表中同一地名的古名音譯而今名意譯:

拉任~下任 喇汶村~下悶 拉屢村~下磊 囊好村~朗白 肯橋~上橋 拉墨~下墨拉靠~下考 拉有~下友

板慕~新村 拉壘~下壘 拉律~下律 浪壘~后嶺

實際工作中的一些做法也在加劇意譯的趨勢。80年代的地名普查,靖西縣對壯語地名的標準化處理時,mbanj的漢譯提出“自然村在當地壯語叫‘晚’,習慣漢譯為‘屯’”[29]的操作原則,Mbanjmoq叫“新屯”,Mbanjgvangq叫“況屯”,Mbanjcangh叫“匠屯”,Mbanjyaeuz叫“由屯”等,比比皆是,不一而足。

第二,用漢語起新名。放棄土著的地名而另外用漢語命名,使壯語地名被覆蓋甚至淹沒,是促使壯語地名迅速轉化為漢語地名的手段。歷史上,這樣的事情發生不少。比如,漢代以“無”或“毋”冠首的地名,為古百越地名,“無錫”盛產錫,“”無鹽盛產鹽,“毋斂”盛產五斂子(即楊桃)。西漢末年,王莽新政后,由于不明壯義,將“無”“毋”改為“有”,即“有錫”“有斂”“有鹽”[30],從而轉化為漢語地名。廣西崇左縣有個“稾亮村”,本因稾mboq(泉水)而得名,1710年該縣的知事李輇銀不知其意,認為字典里沒有手“稾”這個字,不合規范,于是以此泉夏漲秋涸、冬天居民常從泉口下垂三丈來深才汲到水、在里面黑乎乎地看不見一點亮光,下令將“稾”改為“昧”字,意為昏暗。漢字是順了,但是壯族地名的原來意義卻丟失了[31]

現代社會里,地名規范化對一地多名的處理,就有放棄壯語土名,以漢語名為規范地名的做法。下面是靖西縣部分別名(左)與標準地名(右)對照表,表中以壯語土名為別名而漢語名為標準名:

供蕊~州后巷 計謀~崇化 芽零~吉鳳 凌箕~小龍 缺~大吉 逐凡~和平芽~龍河 么西~河西 吞幕~天富 晚汝~奎地 那拿~惠澤 郎家~武平圩 晚江~天富 那隘~新興圩 布歐~福利 儂貫~中華 湯那~三合圩 坡二~大橋

各地政府給地域改名或重新命名的時候,往往都引發一系列的爭論。比如南寧市西鄉塘路改為大學路,就有不同的意見。大多數不同意更名的意見為:地名是歷史的積淀,往往反映地域的開發史。西鄉塘的“塘”是古代郵驛制度的遺存。宋元明以來,郵驛的所在有稱“鋪”、有稱“站”的,清朝時郵驛增加了“塘”,西鄉塘正是一個驛站,說明對這一地域的開發,早在清代時就已經開始了?,F在以此路段有幾所高等院校稱而改稱大學路,言下之義,有大學才有此路,而這里的大學的歷史還不到100年,這就大大地縮短了該地域的開發史,封存了一段很重要的歷史記憶。如果當地有本土的壯語地名而不用,也會把壯族人民對該地域開發的功績給抹殺掉,淹沒了壯族的文化。

徐松石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就注意到壯語地名漢語化的問題:“可惜遠古東方土著部族的地名,已經大半國語化了。因此所以我們看今日中國東部的地名,只覺得它們是國語地名,而不知道它們本是古代所謂夷蠻的地方。國語化的途徑,最顯著的有以下幾種。(1)完全取消古代地名,而代以國語的名稱?!?2)將不能望文生義的地名,使之成為望文生義。例如須朐乃古風夷地,不能以字面解釋。周時改名須句,漢時改名須昌縣,五代及唐改名須城,即今山東東平縣治。每改一次,字面上便多一點意義。(3)由倒裝變順裝。例如古代春秋楚城父邑,原是夷地,所以用倒裝。漢置父城縣,故城在今河南寶豐縣東,現名父城保。父城乃順裝式。(4)由齊頭式變為齊尾式。例如句改吳國,句越改為越國。兩粵板張板莫改為張村莫村,古勞古朗成為古勞墟古朗墟亦是如此。(5)把古越音變為國語的公名字。例如 字指兩峒交界山峽間的小嶺, 朗字或朗土字為江岸邊的平地,山東字指樹木叢生的山野,這些原是僮音。廣東的大部分和廣西的東南,已經分別采用這些字為地理上的公名辭,如良峒 和鳳凰 朗了。不久的將來,恐怕粵江流域僮語的地方,也會多量的國語化呢。[32]”今人研究壯語地名的學者,關注壯語地名漢化問題的還比較少。筆者視線所及,只有元立《壯族地名述略》一文論及壯語地名漢化的規律和趨勢。元文所述“壯族地名非壯族化的發展趨勢”有四點,即(1)以近音漢字譯寫流傳,時日長久,原來的壯語音義已經失落,成為漢語地名;(2)以意譯字流傳,逐漸成為漢語地名;(3)在漢譯中以漢族地名結構模式規范,強化了壯族地名的非壯族化傾向,如“板”本為壯語“村”的意思,“板么mbanjmboq”為靠近泉水的村,漢譯時疊床架屋加上一個漢語的“村”為“板么村”;(4)有些壯族地名,隨著政治、經濟、軍事的活動,幾經更改,最后化成漢語地名。如邕州因邕江得名,歷唐、宋兩代,到元朝泰定元年(1324年)邕州便改名“南寧”。當時全國各地以“南寧”命名的還有“南寧軍”(海南省)、“南寧州”(云南曲靖)、“南寧縣”(云南牟定)等。這表明元朝統治者的一種統治欲望。邕州這個由壯語而來的市鎮名稱完全轉變成了體現元蒙統治者愿望的一個漢語地理實體名稱[33]。

壯語地名漢化的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在壯語及壯文化融入現代化的潮流中,如何保持住壯語地名的獨特語言結構和文化內涵,使之成為傳承壯族文化的載體和紐帶,尤其值得各級地名管理部門深思。

注釋:

①韋慶穩《越人歌與壯語的關系試探》,《民族語文論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韋慶穩《試論百越民族的語言》,《百越民族史論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②李錦芳《侗臺語言與文化》289頁,民族出版社2002年。③李錦芳《侗臺語言與文化》293頁。④李錦芳《論百越地名及其文化蘊意》,《貴州民族研究》1995年第1期。⑤轉引自臧勵騄等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⑥齊平治《桂海虞衡志校補》55頁,廣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⑦屈大均《廣東新語》 頁。⑧徐松石《粵江流域人民史》205頁,中華書局民國二十八年八月發行。⑨洪波《柳州壯語地名考釋》,廣西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⑩韋炯隆《廣西山名解讀》,廣西民族研究2000年第4期。[11]《辭源》第4冊,商務印書館1983。[12]《中國文化大典》,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13]徐松石《粵江流域人民史》195頁。[14]覃彩鑾 盧運?!抖嗑S視野中的來賓壯族文化》385頁,廣西民族出版社2005年。[15]覃彩鑾 盧運福 《多維視野中的來賓壯族文化》373頁。[16]覃乃昌《試論拼音壯文推行困難的基本原因》,廣西民族研究1995年2期。[17]韋達《壯語地名的文化色彩》,中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7月。[18]陸發圓《方塊壯字的萌芽與發展》,廣西民族研究1999年第3期。[19][20]Margaret Milliken《三種壯文的比較研究》,廣西民族研究1999年2期。[21]吳超強《壯語地名初探》,《廣西民族研究》1992年2期。[22]《壯漢詞匯》457頁,廣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23]覃乃昌《布洛陀尋蹤》47頁,廣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24][25][27][30][31][33]元立《壯族地名述略》,《廣西民族研究》1993年第3期。[26]曾世英《中國地名拼寫法研究》18頁,測繪出版社1981年3月。[28]《廣西壯族自治區地名工作文件資料選編》8頁,廣西區民政廳區劃地名處、自治區檔案館編2002年12月。[29]《靖西縣地名志·前言》。[32]徐松石《粵江流域人民史》220頁。

〔責任編輯:陳家柳〕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在线国产91|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 亚洲第七页| 久久伊伊香蕉综合精品| 欧美日韩久久综合|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 亚洲精品无码AV电影在线播放| 丰满少妇αⅴ无码区| 3p叠罗汉国产精品久久|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视频一| 18禁黄无遮挡免费动漫网站|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久久激情影院| 又黄又爽视频好爽视频|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久久黄色小视频|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高清不卡| 99伊人精品| 第九色区aⅴ天堂久久香| 日本免费高清一区|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va|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2022精品国偷自产免费观看| 九色视频线上播放|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狠狠干欧美|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在线亚洲精品自拍|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992Tv视频国产精品| 亚洲天堂网2014|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婷婷午夜影院| 秋霞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91黄色在线观看| 2048国产精品原创综合在线|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成a人片7777|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 亚洲手机在线| 青青青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91视频日本|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欧美天堂在线|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成人午夜网址|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99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免费 |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四虎永久在线| 国产精品视频猛进猛出| 亚洲精品777|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 粉嫩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九九久久99精品|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不卡|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图片| 在线播放国产99re| 亚洲精品高清视频|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 久久亚洲日本不卡一区二区| 第一页亚洲|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