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學者對前蘇聯經濟文化類型理論概念進行了修改。雖然,我國學者所提出的“概念”與原理論的“概念”在結構上一脈相承,所強調的“類型”也大同小異,但是,這種修改實際上已經偏離了前蘇聯相關理論原來的研究軌道,其實踐結果的參考價值大大降低。
【關鍵詞】 經濟文化類型理論 ; 概念
【作 者】鄧紅,蘭州大學教育學院講師,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在讀博士研究生;李天雪,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在讀博士研究生。蘭州,730000
【中圖分類號】G1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06)03-0080-004
To study again about Economic-cultural type theory Deng Hong,Li Tianxue
Abrstract: The scholar of China has revised the conception of the Economic-cultural type theory. But it deviated from the research track of the principle theory, made the theory less useful.
Key word:
Economic-cultural type theory , conception
一、問題的提出
經濟文化類型理論是由前蘇聯著名民族學家C·H托爾斯托夫,M·T列文,H·H切博克薩羅夫等人在20世紀50年代共同提出的。
1957年,當時任蘇聯民族學研究所東亞和南亞室主任的H·H切博克薩羅夫到我國中央民族學院進行了為期兩年的講學。在此期間,我國著名學者林耀華先生與切氏共同撰寫了《中國經濟文化類型》一文,從而開創了運用經濟文化類型理論研究中國民族問題的先河。但在隨后的20多年時間里,由于種種原因這方面的研究一度陷入中斷。直到80年代中期,林耀華的學生張海洋才將此項研究繼續。
我國現在關于這一理論最具代表性的論述集中在林耀華先生編著的《民族學通論》一書。該書首先介紹了蘇聯的經濟文化類型理論:“作為科學概念的經濟文化類型,它的基本定義是:居住在相似的自然地理條件下,并有近似的社會發展水平的各民族在歷史上形成的經濟和文化特點的綜合體。”隨后,林先生根據自身民族學研究探索的經驗,認為蘇聯的經濟文化類型理論“缺乏對同一經濟文化類型的立體結構認識,特別是明顯忽略了精神文化的作用,”遂用“生態環境”和“生計方式”分別取代了“自然地理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這兩大理論的構成要素,并對該理論的定義進行了新的闡述:經濟文化類型是指居住在相似的生態環境之下,并操持相同生計方式的各民族在歷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經濟和文化特點的綜合體。①
根據這一“新”概念,林先生將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生計特點分為:漁獵采集經濟文化類型,畜牧經濟文化類型和農耕經濟文化類型。②他的學生張海洋進一步將人類各民族的經濟文化活動區分為狩獵——采集、斯威頓耕作、畜牧、農業、工業五大類型。李毅夫、趙錦元將世界各族人民從事的經濟活動分為七種經濟文化類型:原始漁獵類型,游牧類型,刀耕火種農業類型,鋤耕山地農業類型,畜耕灌溉農業類型,機耕農業工業類型,現代工業農業類型。③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在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雖然,我國學者一直致力于前蘇聯經濟文化類型理論的應用和發展,并取得的一定的成果,然而,他們對理論概念的修改卻存在一定的問題。誠然,這種修改從字面表意上看是較為合理的,但用“生態環境”取代“自然地理條件”無疑是擴大了這一分類概念中首要條件的外延,所表達的語義必然模糊不清;而將“生計方式”理解為“謀生手段”,并以此取代“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這一限制條件,則大大縮小了其內涵,使之在理解上較為困難,容易產生歧義。④而問題的關鍵在于,這種修改實際上已經違背了原理論的研究初衷,降低了其實踐結果的參考價值。
二、“經濟文化類型”與“歷史民族區”
首先,我國學者關于經濟文化類型理論忽視精神文化的論斷明顯地忽視了與經濟文化類型一同提出的“歷史民族區”的概念。
所謂“歷史民族區”,就是居住一個區域的各族由于長期的聯系、相互影響和共同的歷史命運而其中形成了一定的共同文化的區域。必須強調指出,歷史民族區的概念是個歷史的范疇。無論是特點也好或歷史-民族區的界線也好,都不是永恒不變的。但是歷史民族區在每一個具體的歷史時期內,卻有非常確定的現實性。
在前蘇聯學者看來,在具體的民族學研究中,經濟文化類型和歷史民族區這兩個概念是相輔相成的。首先,經濟文化類型和歷史民族區這兩個概念可使人在每個具體情況下區分下面兩種現象,即直接和一定的自然-地理條件下面經濟發展水平有關的現象以及受到那些雖然過去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的一定發展水平上形成的,但在以后的長期間甚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仍繼續保存下來的民族傳統的維持所制約的現象。其次,經濟文化類型和歷史民族區的劃分對于確定民族分類也是非常重要的。
至于歷史民族區和經濟文化類型之間的區別,前蘇聯學者認為主要有兩點:一是與種族的關系。經濟文化類型的形成與種族關系不大,而歷史民族區的形成和種族的關系比較密切。二是與精神文化的關系。前蘇聯學者認為:“經濟文化類型和語言之間顯然是缺少任何聯系的:語言的共同性是以起初的歷史地理的共同性為前提的,而相同的經濟文化類型,照我們所看到的,則是在住在不同地區的各族中獨立地形成起來的;另一方面,一種語言能分布在屬于不同經濟文化類型的各族之間。而歷史民族區則能包括著語言相近的群體和操著起源彼此無關的語言的群體。屬于一定的歷史民族區內的各族之間的某些交互影響,在某種程度上也表現在語言范圍內;但是這些民族的不同語言也能在統一的歷史民族區范圍內保存下來?!?sup>⑤而語言一直以來都被前蘇聯學者視為是民族精神文化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也是民族最為明顯的特征之一,這我們可以從斯大林的“民族”定義中得到確證。
很顯然,前蘇聯學者已經意識到經濟文化類型理論和精神文化之間是缺少聯系的,于是便提出了“歷史民族區”的概念作為補充。從這一點來看,我國學者關于該理論忽視“精神文化”的論斷顯然是有失偏頗的。而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我國學者對原理論的研究意圖以及由此所決定的研究重點缺乏全面的分析。
三、前蘇聯經濟文化類型理論的研究意圖
任何理論都有其研究意圖,即要解決的問題,所以,要想掌握一個理論,首先必須了解理論的研究意圖。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就有可能偏離甚至違背理論的宗旨。
前蘇聯經濟文化類型理論的研究意圖是通過對相似的民族外在文化現象進行類型劃分,從人地關系,即人類文化和自然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的角度解釋人類文化的異同性。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一致的各族文化的近似和差異的原因問題,經常成為民族學的中心問題之一”。⑥關于此,在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西方產生了文化傳播論。該理論認為:每一種文化現象都是在某一地點一次產生的,一旦產生后,便開始向各個地方傳播。各民族的文化都不是自己創造的,而是從世界上傳播著的各種文化現象中“借用”了某些東西;在一定的地區內,若干文化特質(或因素)構成一定的文化圈。但蘇聯民族學者認為文化傳播論把文化本身看作是某種脫離現實的民族而獨立存在的東西,否認人類社會史中的任何規律性,并且只從種族的異同性來解釋民族文化中近似和差異是錯誤的,遂從人地關系的角度對文化傳播論進行了批判。
關于人地關系的研究,歷史上主要有三種觀點:(1)十八、十九世紀,孟德斯鳩、巴克爾以及拉采爾等提出的環境決定論,認為社會文化的發展主要決定于地理位置、氣候、河川及地形等。(2)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白蘭士和白呂納等提出的人地相關論,強調心理因素是人地關系的媒介。(3)馬克思主義者主張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解釋人地關系,認為人對于自然環境應居于主導地位。⑦經濟文化類型理論兼取眾家之長,吸收了以上三種觀點的精華。
首先在理念上,經濟文化類型理論在蘇維埃民族學的理論框架內對西方學者的理論觀點進行了借鑒,突出了自然地理條件對人類文化的影響,彌補了蘇維埃民族學派的不足。
經濟文化類型理論秉承了蘇維埃民族學派運用唯物史觀進行研究的傳統,認為只有生產力發展水平相近的各族才可以列入同一的經濟文化類型。因為,“經濟文化類型受地理氣候條件的影響并不是決定性的或直接的,而往往是‘間接地’決定于每個民族的生產方式,亦即決定于其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⑧可見,該理論優先考慮的是人類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對自然的作用,然后才研究自然地理條件對人類文化的影響,這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用物質原因來說明精神現象的理論特征??少F的是,經濟文化類型理論改變蘇維埃民族學派長期以來一味強調人對自然作用的弊端,提出:一、在相似的地理環境中生產力發展水平一致條件下,居住在不同的、甚至相距很遠的地區中的各不同民族也可以形成同一的經濟文化類型。所謂經濟文化類型應當被理解為各族歷史上形成的經濟和文化特點的綜合體,這些民族居住在一定的自然地理條件下并具有一定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二、在這一區域或其他區域的不同類型具有一定的歷史繼承性——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另一種類型是在前一種類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三、每一個類型的文化特征首先決定于該類型所處地理條件的經濟發展方向。⑨這充分肯定了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及其文化的影響。
其次在方法上,經濟文化類型理論為了彌合環境決定論與蘇維埃民族學派在研究理念上存在尖銳沖突,借鑒了人地相關論的研究方法。
客觀地說,環境決定論與蘇維埃民族學派的人地關系論點均過于強調人與自然之間的沖突,忽視了它們之間的和諧性和人地關系網絡的復雜性,而人地相關論則不同。人地相關論認為環境與文化的關系是相互的,有選擇性的,能借助一定的媒介發生聯系,因此它對于環境影響社會體系的看法不那么堅定,更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于在由互相依賴的事物構成的網絡和格局中,即文化與環境的相互關系,而較少關心建立嚴格的因果關系。這種通過對環境、文化、媒介之間網絡的分析來研究人地關系的方法,便于將兩種不同的研究理念融合起來,所以經濟文化類型理論采用了這種方法,只不過為了強調生產方式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用“生產方式”代替“心理因素”,力圖通過分析自然環境→生產方式→人(箭頭指向代表作用方向)的網絡來解釋人地關系。
可見,前蘇聯經濟文化類型理論主要是力圖從人地關系的角度分析民族文化的異同性,進而探討民族文化分布和發展規律。
四、前蘇聯經濟文化類型理論的研究重點
為了實現這一理論研究意圖,前蘇聯學者在經濟文化類型理論的研究對象上是有所側重的。因為,文化所涉及的內容異常廣泛,所以我們在對文化進行類型學研究時,不可能包括其全部的元素,只能是根據具體的問題,選擇若干最能體現理論研究意圖的文化特征進行分類。
具體而言,在“橫向”上(空間的),前蘇聯學者比較強調研究民族的物質文化?!拔覀冎傅木褪墙洕幕愋停粏渭兪墙洕愋停驗榻洕l展方向和地理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各個族物質文化的特點——他們居住地和住所的類型,交通工具,事物、家具和衣服等等?!?sup>⑩在“縱向”上(時間的),前蘇聯學者將理論研究的重點放在前工業社會的民族文化,即民族的傳統文化。例如切博克薩羅夫在進行理論實踐時只將資本主義時代以前的民族進行了經濟文化類型劃分。[11]至于資本主義形成以后的民族,由于工業化過程的進展很不均衡,還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才能完成。有許多民族仍然沿用傳統的生產方式,固守傳統的民族文化。[12]我們仍可以這些民族作為研究的對象。
前蘇聯學者之所以選擇以民族傳統的物質文化作為理論研究的重點是建立在對人地關系發展趨勢的深入分析基礎之上的。
一方面,物質文化,主要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決定著民族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如果沒有物質文化這個基本的因素,民族的發展變化是不可能的。同時,物質文化也在相當程度上反映著民族生存的自然地理條件,故而,以物質文化作為主要特征來研究人地關系是具有很強說服力的。
另一方面,從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來看,自然地理條件的差異所導致的文化差異是肯定的,都可以進行相應的類型劃分。但需要注意的是,人類在受到自然地理條件的制約的同時,也能夠主動地適應和改造環境。雖然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這種人為的改變和影響極其有限,但從長遠角度來看,人類會逐步具備改造和影響環境的能力,并逐步打破自然地理條件制約的堅冰。
我國學者在對經濟文化類型概念進行修改的時候并沒有充分注意到原理論的研究重點,硬把“精神文化”和“工業文化類型”引入理論的實踐當中。即便我國的學者通過改變原理論概念的兩大限制條件——自然地理環境和傳統物質生產方式的外延,人為地“密切”人、地之間的關系,但在理論的實踐基礎發生松動的情況下,只能轉而側重從經濟學角度來研究民族問題,或單純地探尋不同民族在不同的生態環境中產生的文化特質,是無法將原有的研究推向深入。而且,“生計方式”強調的是人維持生存的手段,它在一定條件下可能與“生態環境”和“人類文化”均沒有太緊密的聯系,特別是到了以服務業為主體的后工業時代,生計方式的多樣化使得它不可能成為人地關系研究的媒介,原理論的研究方法也就不可能得以實施。
五、結 語
在任何歷史條件下,自然地理環境都會對人類文化產生影響,但更充分地體現理論研究的意圖,證明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民族經濟的走向并進而影響民族文化,前蘇聯的經濟文化類型理論選取了人類歷史上自然地理條件對人類文化發展作用比較明顯的前工業社會作為研究的重點,依據“自然地理條件”和“物質資料生產方式”這兩個與人類文化緊密相連的要素,將不同的民族分別歸屬于特定的經濟文化類型之中,并形成了一套操作性很強的研究體系,為民族學家探索民族文化的分布和發展提供了一條新的認識途徑。
經濟文化類型理論傳入我國后,我國學者為了使之日益完整和系統,對理論概念進行了修改。雖然,我國學者所提出的概念與原理論的概念在結構上一脈相承,所強調的“類型”也大同小異,但這種修改過于強調理論的延展性,忽視了對原理論研究意圖、研究方法和研究重點的分析,導致偏離了原理論的研究軌道,其實踐結果的參考價值也有所降低。
參考文獻:
①林耀華.民族學通論[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80-86。②林耀華.中國少數民族的社會文化類型及其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A],《民族學研究》第十輯[C]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15。③李毅夫、趙錦元.世界民族概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83.31。④李偉、杜生一.對經濟文化類型理論的再認識[J],蘭州大學學報,2002,(5)。⑤⑥⑨⑩[蘇]莫·格·列文、恩·恩·切博克薩羅夫著,叔于田譯.經濟文化類型與歷史民族區[A],民族問題譯叢[C]北京:民族出版社,1956.31。⑦覃光廣.文化學辭典[Z]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18。⑧[11][蘇]尼·切博克薩羅夫、伊·切博克薩羅娃著,趙俊智、金天明譯:民族·種族·文化[M]北京:東方出版社,1989.213.209。[12]林耀華.中國經濟文化類型[A],民族學研究[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105。
〔責任編輯:俸代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