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甲骨文“
”符號鍥入,以《史記》等古籍記載的“越人雞卜”及其后裔之一——壯族至今仍在流傳使用的雞卦為例,通過對文獻記載、考古文物和民俗材料方面的比較研究,提出易經數字卦源于先越雞卦的新觀點。
【關鍵詞】壯族雞卦;安陽殷墟;易卦卜甲
【作 者】黃懿陸,云南省政協報社總編輯、編審,云南大學民族考古研究與文物評估中心客座教授。昆明,650032
【中圖分類號】K87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06)03-0065-008
Unscrambling the Divinatory Symbol of Changes on the Tortoise Shells Excavated from Shang Dynasty's Ruins in Anyang Huang Yilu
Abstract: The article takes the Yue people's divination recorded in the ancient books like History Records etc. and the custom of divination handed down from their descendants-the Zhuangs as the example, based on one symbol of the inscriptions on bones or tortoise shells of Shang Dynasty, and by comparison puts forward a new opinion that the numeral divination of Changes came from the Yue's divination.
Key words: the Zhuang's divination; the Shang Dynasty's ruins in Anyang; the divination of Changes on the shells of the tortoise
銘刻在殷商中期至西周的鐘鼎彝器上的易經數字卦,自宋代來一直被學界當成“奇字”,而不得其解。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各地出土材料的日漸豐富,許多數字組合的符號的匯總,終于被張政火良先生首先研究出這些數字組合是易經數字卦。1978年12月,中國古文字研究會在吉林長春召開第一屆會議,張政火良先生在會上做了《古代筮法與文王演周易》的發言,論證這種“奇字”是由五、六、七、八構成,即由老陰、少陽、老陽、少陰四爻構成的“卦”,并且屬于六爻組成的“重卦”,認為它為周文王重卦的歷史傳說提供了實證,并把這些“奇字”按數的奇偶譯成《易》之卦形,第一次揭開了長達800多年的“奇字”之謎。其后,學術界展開了熱烈討論,不斷補充材料,并且指出已發現的數字卦分屬于商代中晚期和西周時期,可以證明“文王發明重卦”之說并不可信。隨著學術討論的深入和考古材料的不斷豐富,有學者認為“陰陽爻畫源于數字,應是歷史的真實;對于這一歷史真實的認識,則是易學研究史的一個重大轉折。陰陽爻畫的形成,為易經的誕生提供了必要條件”(周由:《解讀周易》,第11頁,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版)的觀點,筆者贊同和支持這個觀點。
從通行本《易經》的64個卦爻看,都有“用九”、“初九”到“上九”,“用六”、“初六”到“上六”的記載,這無疑是“陰陽爻畫源于數字”觀點的強有力的佐證。關鍵問題是:數字因何而數而得。倘若沒有原因,沒有載體,抽象的易卦數字因何而來 為此,筆者以殷墟龜甲易卦材料為例,提出先越雞卦是易經數字卦之源這樣一個命題,以就教于有關專家和學者。
一、雞卦是易經數字卦的載體
(一)壯族及其先民雞卦簡介
《史記·孝武本紀》記載:“是時既滅南越,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信鬼,而其祠皆敬鬼,數有效。昔東甌王敬鬼,壽至百六十歲。后世謾怠,故衰耗’。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臺無壇,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雞卜。上信之,越詞雞卜始用焉”。
其后,一些文獻古籍也有越人后裔壯族使用雞卜的記載,其中數周去非的《嶺外代答》記之較詳:“南人以雞卜。其法以小雄雞末孳尾者,執其兩足,焚香禱祈,占而撲殺之,取腿骨洗凈,以麻線束兩腿骨之中,以竹梃插所束之處俾兩腿骨相背于竹梃之端,執梃再禱。左骨為儂,儂者我也;右骨為人,人者所占之事也;乃視兩骨之側,所有細竅,以細竹梃長寸余者,遍插之。或斜、或直、或正,或偏,各隨其斜直正偏,而定吉兇。其法有一十八變,大抵直而正,或附骨者多吉,曲而斜,或遠骨者多兇。亦有用雞卵卜者,焚香禱祝,書墨于卵,記其四維而煮之,熟乃橫截,視當墨之處,辨其白之厚薄,而定儂人吉兇焉。昔漢武奉越祠雞卜,其法無傳,今始記之。”
明朝鄺露《赤雅》述及壯族雞卜時說:“雞卜,以雄雞雛執其兩足,雞匠焚香禱祈,占畢殺之,拔兩腿骨凈洗,用線束之,以竹梃插束處使兩骨相背,端直災祝。左骨為儂,儂者我也;右骨為人,人者事也。視兩骨側所有細竅,以小竹梃長寸許遍插之。斜、直、偏、正,任其自然,以定兇吉。其法有十八變,直而正近骨吉,曲而斜遠骨兇。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平越得越巫,適有祠禱之事,今祠上帝祭百鬼,用雞卜。斯時方士如云,儒臣如雨。天子有事,不昆命于元龜,降用夷禮,延臣莫敢致。諍意其術,大可觀者矣。
越人雞卜之俗,在其后裔壯族民間一直傳承至今。壯巫則把具體卦象、卦名和筮辭,保留記錄在雞卦書中。目前,筆者手中收有這類手抄古籍七本。它們的流傳使用地分別為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上臘、孟村、董占、阿科、大普弄等壯族聚居的鄉村。由于長期把這類保留了中華民族精髓的文獻當成巫書,長期以來得不到保護和收集,流傳至今的雞卦書,有的殘缺不全,有的漫漶不清,有的已毀于火中……但至今流傳使用的約有數百本。
(二)何為壯族雞卦和怎么使用雞卦
雞卦是一種民間巫術。壯族雞卦主要由雞股骨、竹梃和筮辭構成。當今壯族聚居區,雞卜之風仍很盛行。其占卜之法,與古類同。視雞股骨縫隙細竅情況,以牙簽或仙人掌刺插之,與古用竹梃有異。
雞卦的占卜過程為:“用健壯的雄雞,雞冠不能破損。用前洗凈雞頭腳。由布摩(即巫師)、長老或巫婆、道公執雞默念,敬告天地,祭祀對象來享用祭品,并祈求保佑。然后,將雞殺死,用紙錢蘸雞血,取幾撮雞脖子上之羽毛用血沾在紙上,再將這幾張紙錢用血粘貼在神龕上或門楣上。煮雞時,將雞腳別向后,頭被昂起,作欲飛狀,用兩根筷子插在雞背上定型,煮熟后端上祭臺。布摩或長老等整裝誦經,敬請諸神享用。誦畢,參加祭祀的主要成員行跪拜禮,布摩或長者在一旁焚化蘸過血的紙錢后,抽出雞胯骨,刮凈上面的筋膜。露出血竅,再用削好的竹簽或仙人掌刺依走向插入血竅,用食指和拇指卡住胯骨的兩頭,使胯骨內弧處緊靠,雞骨和上面的簽就構成一個卦像。最后,布摩或長者再三驗視并作出解釋。還有一種方法是取剛會鳴的雄雞一只,殺死后立即折斷翅膀,剔除皮肉,視翅骨的紋路,若清晰明亮主吉,暗淡模糊主兇”(楊宗亮:《壯族文化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
(三)壯族雞卦“連山”后即得易卦數字
壯學研究壯族雞卦書的卦名都是漢字記音的壯語。何謂漢字記音 就是用漢字記錄壯語,形為漢字,實是壯語的音和義。
壯族雞卦以“婁”、“忙”卦為主。其中,“婁”和“忙”都是漢字記音的壯語,“婁”為“咱們”的意思;“忙”為“你”的意思。
雞卦中,以“婁”起頭的稱為“婁卦”,以“忙”起頭的,則稱為“忙卦”。其中,“婁卦”是占卜者,代表天、神、太陽卦,與《易經》乾卦中“用九”的意思一致;“忙卦”是問卜者,代表地、人、陰魂卦,與《易經》坤卦中“用六”的意思一致。
以下我們以《大普弄本》和《董占村本》中的雞卦為例,來作這方面的說明。其中壯語漢音的國際音標,我們以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壯族中沙、儂兩個支系的發音標注:
1.《大普弄本》雞卦中的數字轉換為《易》之“乾”卦

(2)卦象轉換為數字
在將卦象轉換為數字時的操作方法:把卦名“婁”和“忙”分別看為數字,進行卦名數、竹梃數加骨數三方面的“跟三”操作,壯語叫“連山”。





三、結 語
文獻古籍、出土文物、民俗資料證明:易卦源于雞卦屬實。這就向我們提出了這些個命題:研究中國上古歷史,研究中國上古民族,研究易學,要不要研究中國上古雞卦和壯族雞卦的問題。在筆者的研究工作中,已經深深認識到:研究壯族及其先民雞卦之源,一直可以追溯到河姆渡、大汶口文化時期,這一時期的雞卦分別都有出土文物作證,可以把易學研究的視點和觸角延伸至六七千年前;研究壯族及其先民雞卦,對于中國上古歷史研究方法的探討,對于中國天人合一、陰陽哲學觀念的形成和發展,對于中國半坡、姜寨、蚌埠、大溪等文化遺址出土的文字符號內涵的了解,對于中國數學和天文學的起源,對于易學《河圖》、《洛書》的發韌、解秘和先后天八卦圖的認識,對于《易》之起源和伏羲畫八卦傳說的印證,對于“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考古追溯,對于夏之《連山》、商之《龜藏》易的復原和其名內涵的了解,對于華夏語言的區別和探討,對于中國上古文獻《山海經》神秘性的剝離和解讀,對于中國上古民族的形成、分化和發展,對于中國第一王朝——夏的形成、發展直至消滅及商王朝的建立軌跡的探索……具有不可估量的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責任編輯:覃彩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