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與構建和諧社會

2006-01-01 00:00:00李資源
廣西民族研究 2006年3期

【摘 要】本文認為民族區域自治是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追求整體均衡與和諧的哲學理念;論述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維護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保障了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促進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用;和諧社會

【作 者】李資源,中南民族大學社科部教授。武漢,430074

【中圖分類號】K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06)03-0007-005

Chinese System of Ethnic Regional Autonomous and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Li Ziyuan

Abstract: the article considers that the system of ethnic regional autonomous is an exact way full of Chinese feature to solve the ethnic problems in our country, which incarnates the philosophical notion about the whole equilibrium and harmony tha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pursues. While the article also discusses that the system of ethnic regional autonomous maintains the nation unification and ethnics unity, ensures the right to equality for ethnics, accelerat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thnic region,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with socialism.

Key words: ethnic regional autonomous; role of system; harmonious society

實現社會和諧,建立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也是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斷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中,經過長期的探索、實踐和比較,終于找到了民族區域自治這一條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的實踐證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維護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保障了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促進了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維護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政治保證

和諧,即事物和睦、協調、融洽地存在、運動和發展,合乎邏輯或規律;和諧社會,就是社會各成員、群體、階層、民族、集團之間相處融洽、協調,無根本利害沖突,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幫助,氣氛良好,以及人與自然相協調發展狀態。建立多元兼容、活動有序、彼此和諧的社會,既是實踐的需要,也是理論的呼喚。我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民族關系至關重要。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是社會穩定和各民族繁榮進步的前提和基礎。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維護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政治保證。

第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追求整體均衡與和諧的哲學理念。在我國古代文化和哲學思想中,在儒家、道家的言論中,早有和諧思想的萌芽。《易傳》高度贊美并極力提倡和諧思想,提出了“太和”的觀念。孔子認為“君子和而不同”,進一步豐富了“和”的內涵,孔子的學生有子提出了“和為貴”的思想。道家主張的“合異以為同”,惠施宣揚的“汜愛萬物,天地一體”,《春秋繁露》所載的“天人之際,合而為一”,以及張載所徑直表述的“天人合一”等等,表明和諧觀念向來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貫穿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如在處理民族問題上,中國歷代民族政策有著明顯的繼承性,雖然有其階級局限性,但卻反映出追求和諧與協調的目標。歷代王朝雖然一直交替使用懷柔羈縻與武力鎮壓兩種手段,但從整體上看,武力征剿是短時行為,羈縻懷柔則是長期的穩定的政策。“無論哪一個朝代都認識到對少數民族地區的行政管理應與漢族地區有所區別,必須‘以其故俗治’”,所以,“盡管對少數民族實行行政管理的具體形式有發展變化,但以少數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原則卻是一致的”。這種歷代所積累的在“大一統”前提下實行“因俗而治”的歷史傳統,“正是中國共產黨在選擇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途徑時,決定以民族區域自治為基本政策的歷史依據。”

第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與中國民族問題實際相結合的典范。馬克思主義在國家和政權建設的形式上,雖然提出了民族自決、聯幫制和民族區域自治三種形式,但從總體上來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國家結構形式方面都傾向于堅持集中統一的國家,反對分散分權的聯邦制國家形式。這是從歷史發展的規律、趨勢和要求出發的,是從無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革命的利益與需要出發的,是從各民族本身的發展的利益和需要出發的。列寧說:“我們在原則上反對聯邦制,因為它削弱經濟聯系,它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是一種不合適的形式。”“只要各個不同的民族組成統一的國家,馬克思主義者決不主張實行任何聯邦制原則,也不主張實行任何分權制。”斯大林在1917年發表的《反對聯邦制》一文,反映了當時馬克思主義者“占統治地位的對國家聯邦制度的否定態度。”只有在個別的、特殊的情況下,作為一種“例外”,才把聯邦制作為一種過渡形式而予以肯定和采納,但同時“又附有許多重要的附帶條件”。這些附帶條件包括:強調聯邦制是一種過渡形式,不是理想的永遠不變的形式;“絲毫沒有放棄批評聯邦制共和國的缺點,絲毫沒有放棄為實現統一的民主集中制的共和國而最堅決地進行宣傳和斗爭”。可見,民族區域自治是與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和政權建設的總原則最為切合的。另一方面,民族區域自治在堅持民主集中制,統一而不可分制的大國原則的同時,也反映了客觀存在的民族差別,使各民族平等地參與國家政治生活,最大限度地在民族問題上實現了政治民主和社會和諧。

第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國國情,是中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中國的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有著深存的歷史淵源。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經過長期的錘煉,形成了具有強大內聚力的中華民族。把我國各民族維系于一個統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代代傳承的紐帶:一是國家的長期統一。自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始,在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統一始終是發展的主流,特別是通過漢、唐、元、明、清幾朝的努力,統一不但得以維持,而且不斷地得到鞏固和發展。雖然也曾出現了暫時的分裂、割據和幾個政權并存的局面,但無論封建王朝如何更替,無論哪一個民族建立政權,都是以統一中國為己任,國家統一的大勢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逆轉的;二是各民族相依相存的經濟文化聯系。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各民族的經濟和文化交流不只是經由實物和技術的傳授,而更重要的是由于遷移所引起的媒介紐帶作用和深遠的影響,成為彼此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國家的長期統一,在客觀上為密切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和了解提供了現實的載體;三是近代以來各民族在抵御外來侵略和長期革命斗爭中結成的休戚與共的關系。特別是1921年以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各族人民共同的艱苦斗爭,終于建立了空前大統一、大團結的社會主義新中國。

中國共產黨三代領導集體都高度重視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早在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就指出:“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它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在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指出,國家的統一,“這首先是個民族問題,民族的感情問題。凡是中華民族的子孫,都希望中國能統一”。1992年江澤民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則政通人和,百業興旺;國家分裂,民族紛爭,則喪權辱國,人民遭殃。”[11]新中國誕生50多年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使祖國所有的民族同舟共濟,它為各族人民把熱愛祖國的感情與熱愛自己民族的感情有機結合起來,提供了最為恰當的政治形式。實踐證明,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行,維護了祖國的統一,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數民族平等權利,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了社會基礎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公平公正的社會。追求社會公平是人們普遍的社會理想、價值和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社會公平是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要貫徹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去。只有實現社會公平,保障人們的平等權利,才能協調社會各方面的關系,調動各族人民的積極性,實現社會的和睦穩定。中國民族區域自治有效地保障了少數民族人民平等的民主權利和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利,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了社會基礎。

第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各族人民行使當家作主權利的最好制度。民族平等是馬克思主義處理民族問題的根本原則,其含義包括主張和堅持一切民族平等,堅決反對任何民族享有特權;主張和堅持各民族在一切權利上完全平等,并無條件地保護一切少數民族的利益;主張經過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實現各民族真正的平等,不僅是形式上,而且是事實上的完全平等。馬克思主義認為,在存在階級剝削和壓迫的社會里,徹底解決民族問題是不可能的,“為此必須消滅階級,也就是說,要實行社會主義。”[12]斯大林進一步指出:“國家完全民主化是解決民族問題的基礎和條件”。[13]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社會主義條件下解決民族問題的成功途徑。民族區域自治是民族自治和區域自治的有機結合,是我國人民民主專政制度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具體體現形式。因為對一個多民族國家的少數民族而言,有兩種權利至關重要,這就是平等的公民權利和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利。作為國家的公民,少數民族公民應與主體民族的公民一樣享有完全平等的公民權利,民主權利;作為一個民族,同時應享有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利,這是保持和發揚本民族特征的重要條件,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效地保障了這兩種權利的實現。

第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數民族公民享有完全平等的人民民主權利。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無論是在民族自治地方之內,還是在民族自治地方之外,都必須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其他法律有關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規定。各民族公民都依法享有平等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參與國家事務和地方事務的管理;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各民族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各民族公民都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各民族公民都有自由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各民族公民都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各民族公民都有從事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權利;各民族公民都有勞動、休息和喪失勞動能力時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各民族公民都有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各民族公民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風俗習慣的自由等。

第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數民族享有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不僅要保障實現自治的民族的權利,還要保障自治區內其他民族公民的平等權利。民族自治機關作為地方權力機關,享有法律規定的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權利,變通執行或停止執行上級國家機關不適合民族自治地方實際情況決定的權利,同時享有經濟管理自主權、財政管理自主權、教育管理自主權,培養和任用少數民族干部自主權,發展民族文化自主權等廣泛的權利,這些權利是通過自治機關的人事規范、自治權規范、上級國家機關的領導和幫助等規范實現的。

縱觀我國幾千年的歷史,可以說,只有在新中國建立后,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下,我國各少數民族才享有如此廣泛而徹底的平等權利。當然,在現階段由于歷史的和現實的多種原因,在切實保障少數民族平等權利方面與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要求還存在距離,各民族間在發展上的事實上的不平等還存在,民族隔閡、民族矛盾依然沒有完全消除。只有通過繼續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真正從少數民族的特點和實際出發,堅定不移地推行自治機關民族化,加強民族自治機關建設,并健全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切實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充分行使自治權等,這些問題才能得到進一步的解決,充分發揮其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促進了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了物質條件

實現區域和諧,包括東部和西部、城市和鄉村、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漢族地區和民族地區的和諧,做到全國“一盤棋”,促進各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盡可能地縮小地區之向的發展差距,是構建社會和諧的題中應有之義。新中國成立前,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極低,經濟面貌十分落后,新中國成立后,民族地區經濟有了很大發展,但同發達的漢族地區,特別是東部地區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著眼點就是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經濟發展,為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創造物質條件。因此,借助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勢來促進民族自治地方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黨和國家領導人歷來重視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認為這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毛澤東早就從戰略性的高度指出:“我們國民經濟沒有少數民族經濟是不行的”,[14]特別強調要搞好民族地區的經濟工作。鄧小平說:“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不把經濟搞活,那個自治是空的”;“一系列的經濟問題不解決,就會出亂子。政治要以經濟為基礎,基礎不堅固還行嗎 ”“如果我們只給人家一個民族區域自治的空頭支票”,“這是不行的”。他還指出,“我們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政策是堅定不移的”;“我們的政策著眼于把這些地區發展起來”。[15]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促進西部地區的經濟振興,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是黨和國家的重要戰略。江澤民指出:“我國的經濟發展,離不開東部地區,也離不開中、西部地區包括民族地區的經濟振興。”“加快中西部包括民族地區的開發建設,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走向”。[16]2005年胡錦濤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又強調:“我們要采取更加得力的政策措施,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逐步縮小發展差距,實行區域協調發展,最終實現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這是黨的民族政策根本出發點和歸宿,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也是加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邊防、維護國家統一的必然要求。”[17]

第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有制度的保證,更要有寬松的環境。新中國成立以來50多年的實踐證明,沒有民族的穩定,就不會有經濟的發展;沒有經濟的發展,也不會有民族的穩定,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制定和實施,為社會的穩定和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今世界上的一些國家和地區民族之間的糾紛時有發生,造成社會動蕩,甚至戰火連綿、國家分裂、生靈涂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民族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而我國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經濟發展迅速,人民安居樂業,這正是我們黨和國家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成果。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地區經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五個自治區及云、貴、青三個多民族省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24億元增加到1998年的7570億元,年均增長10.5%。[18]2000年,民族八省區的國民生產總值達13091.98億元。西部大開發實施后,國家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進一步加快西部地區基礎建設,西部民族地區建設項目增加較多。2003年西部地區如內蒙、甘肅、貴州、寧夏和青海等省水利經營總收入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平均增長率達到13.67%,高于全國平均增長率。在鐵路建設方面,2004年西部地區在建和進行施工準備的大中型項目有 32個,比上年增加10個項目,完成投資252.08億元。32個項目中,青藏線格爾木至拉薩段、渝懷線、宜萬線、精伊霍鐵路、寶蘭復線、蘭州至武威南復線、鄭西客運專線等29個國家鐵路和合資鐵路項目,完成投資246.61億元。[19]各族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由于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少數民族地區的消費結構也發生了變化,耐用消費品從自行車、手表、收音機、縫紉機等逐步改變為電風扇、彩電、洗衣機、電冰箱和音響等,電話、電腦、空調、轎車等新的消費品也逐步進入部分居民家庭,生活質量明顯改善。西部大開發帶來的民族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將為國家社會穩定帶來長治久安的局面。

第三,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把民族經濟發展推上一個新臺階,真正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繁榮。由于地理條件限制,發展基礎薄弱,市場開發條件差,自身發展能力弱等原因,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仍然面臨著一些突出的困難和問題,同沿海發達地區相比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2004年,民族自治地方人均生產總值只占全國平均數的67.4%,農民人均純收入只占全國平均數的71.4%。”[20]因此當前做好民族工作的關鍵和重點,是要切實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國家對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已賦予法的嚴肅性。憲法規定,國家從財政、物資、技術等方面幫助民族地區經濟發展;2001年新修改通過的《民族區域自治法》,則更加突出了國家幫助民族自治地方經濟加速發展的主題,從自治機關的自治權和上級國家機關職責兩個基本方面作了硬性規定。在自治機關自治權方面,自治權力是構成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要件之一,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問題。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件,如根據本地區的特點和需要,制定經濟建設的方針、政策和計劃,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經濟建設事業等,這有利于調動民族自治地方各族干部群眾的積極性,發揮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在國家幫助方面,民族自治地方是國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屬于中央的絕對管理和領導的一切范圍,而且在通常情況下,自治地方在我國都屬欠發達地區,所以,國家幫助也是一種絕對的法律原則。正因為如此,《民族區域自治法》列出專章,專門規定了“上級國家機關的職責”,包括上級國家機關應當幫助、指導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發展戰略的研究、制定和實施,從財政、金融、物資、技術和人才等方面,幫助民族自治地方加速發展經濟、教育、科學技術、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組織、支持和鼓勵經濟發達地區與民族自治地方開展經濟、技術協作和多層次、多方面的對口支援等。總之,上級國家機關對民族自治地方進行幫助,是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東部發達地區與民族地區開展對口支援和技術合作,體現了社會主義團結互助民族關系的必然要求。只有逐步解決區域發展差距問題,達到各民族共同繁榮,黨中央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才能實現。

注釋:

①參見侯才:《和諧社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內涵》,《科學社會主義》2004(5)。

②周星等主編:《文化人類學講演集》,第507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③徐杰舜等主編:《中國民族政策史鑒》,第14頁。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④《列寧全集》,第19卷,第501頁。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⑤《列寧全集》,第20卷,第29頁。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⑥⑦《斯大林全集》,第3卷,第28、29頁。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⑧《列寧選集》,第3卷,第233頁。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⑨《毛澤東著作選讀》(下),第757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⑩《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70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新時期統一戰線文獻選編》(續編),第386頁。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年版。

[12]《列寧論民族問題》,第555頁。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

[13]《斯大林論民族問題》,第75頁。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14]參見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擴大的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1955年10月11日。

[15]《鄧小平文選》,第1卷,第167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6]《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論民族問題》,第250頁。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17][20]胡錦濤:《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四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會上的講話》,《光明日報》2005年6月28日。

[18]李資源:《中國共產黨民族工作史》,第506頁。廣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9]鐵道部發布《2004年鐵道統計公報》,鐵道部網站。

〔責任編輯:覃乃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开放后亚洲|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亚洲午夜片| 久久综合一个色综合网| 热九九精品|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国产夜色视频| 亚洲性影院| 91网在线|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f| 一级全黄毛片|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无码人妻热线精品视频| 国产网站免费| 亚欧美国产综合| 色国产视频| 国产麻豆va精品视频| 91破解版在线亚洲| 亚洲成肉网| 毛片卡一卡二| 婷婷激情亚洲| 欧美日韩v| 免费一级毛片完整版在线看|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 91亚洲免费视频| 免费A级毛片无码无遮挡| 国内精自线i品一区202| 嫩草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欧美|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香蕉久久国产超碰青草| 日韩 欧美 小说 综合网 另类| 免费中文字幕一级毛片|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免费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日韩高清一区 | 伊人成人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A| 国产成人AV男人的天堂|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小说|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全午夜免费一级毛片|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国产三区二区| 免费毛片a| 40岁成熟女人牲交片免费| 国产精品第|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 爆操波多野结衣| 国产传媒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 亚欧乱色视频网站大全| 久久综合成人|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成人永久免费A∨一级在线播放| 精品人妻无码中字系列|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亚洲第一成网站|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a高清|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慰喷水| 天堂成人av|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慰喷水| 福利姬国产精品一区在线|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1区2区|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国产靠逼视频| 欧美激情福利| 亚洲综合在线网|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