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讀石朝江的《中國苗族哲學社會思想史》,不禁感慨萬千,浮想聯翩。歷史上被蔑稱為“野蠻民族”的苗族居然有哲學,豈不是神話 然而,深長思之,亦非偶然。
近代以來,絕頂“聰明”的西方民族,遙想著中國人躺在床上吞云吐霧,昏昏然不知所以,便大搖大擺地破門而入。卻沒有想到“割地賠款”之后,他們明白了一個道理:弱肉強食,優勝劣汰,于是警醒起來,振奮精神,富國強兵,與之抗爭,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師夷之長技以制,百折不撓,戰而勝之。苗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既不能置身度外,亦非等閑之輩。同樣有自己為生存而斗爭的哲學。
哲學作為一門學科,固然來自西方,若說哲理、哲人,中華大地古已有之,“諸子百家”就是。不過那只是士大夫所得而專的神秘之學,蕓蕓眾生不可企及,未開化的“蠻苗”就更不用說了。但不能因此就認為眾生都是不懂事理的庸人。
其實哲學并不神秘。“哲學”一詞源于希臘文philosophia,本意是“愛智慧”。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是其最高智慧的代表。漢語里的“哲”,即“知也”、“有智慧”,“哲人”就是有智慧的人。而“智慧”,乃是對事物能認識、辨析、判斷處理和發明的能力。(見《辭海》智慧條)用哲學語言來解釋“哲學”,就是“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總結和概括”。由此可知,世界上每一個獨立存在的民族就都有自己的哲學,苗族當然也不例外。之所以被加上“愚昧無知”、“蠻不講理”的誣蔑不實之詞,除了歧視之外,還有一種誤解和偏見,認為苗族“沒有文化”。一般人都把“讀書識字”稱為“學文化”,苗族沒有文字,也就是“沒有文化”的民族了。殊不知口語也是文化,而且是最基本的文化。
苗族是有共同語言的民族,而且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長期的生存斗爭中積累了豐厚的經驗,雖然文字失傳,不可能用書面語言記錄下來,卻有口傳的古歌、古老話、理詞,等等。這些都是苗族最高智慧的結晶,不僅具有族史的價值,而且蘊含著豐富的哲理,亦不乏哲人。因其限于族內傳承,很少為外人所知罷了。近年來經過發掘整理,將其公諸于世,研究成果接連不斷。尤其是伍新福的《中國苗族通史》,全面系統地再現苗族的歷史面貌,讓人們從中認識真正的苗族。如果說《中國苗族通史》為給苗族正名作了鋪墊,那么,石朝江的《中國苗學》和《中國苗族哲學社會思想史》,則是在史的基礎上進一步升華。伍新福和石朝江都是漢化了的苗族學者,他們的研究成果更加值得稱道。
《中國苗學》首創用科學史觀研究苗族,并期盼其成為一門學科。而《中國苗族哲學社會思想史》則是其身體力行的范本。這本著作從更深的層次上,重塑苗族形象;從更高的境界激活苗族精魂,將一個歷史的民族活生生地展現出來,讓人們知道:苗族屢經劫難而歷久不衰的根本所在,那就是他們有自己的生存哲學。
苗族哲學也是由淺入深,由低級到高級發展起來的,而且滲透于生活的各個方面,縱貫全族的歷史過程。由于支系繁多,內容小異而大同。而新近發掘出來的《事物生成共源根》,則是其集中概括。苗族學者稱其為“苗族生成哲學”,而奉為經典。用歌的形式傳唱,全文三百多字,分為三章五十二句。語言精練,蘊含深厚。與“諸子百家”相比,并不遜色。從天地開辟,萬物生成,到人類繁衍,乃至世界演變,都作了精辟的闡述,用它去破譯苗族的歷史之謎,即可迎刃而解。
神話是人類文明的啟明星,由想象而生。而想象是蒙昧時代的超常智慧。苗族神話極為豐富,諸如開天辟地、人類繁衍,等等。與漢文典籍所載的典故相類似。據考證,盤古開天辟地,女媧補天造人,伏羲兄妹婚配之說,皆源于盤瓠。而盤瓠乃是苗族先民,可見苗族智慧萌生之久遠。他們很早就感受到自身與天地萬物相生共存,密不可分。當他們還不能確切地知其所以然的時候,曾經幻想有某種力量在起作用。這種力量或者是冥冥中的神,或者就是族中某位先人。于是就信奉鬼神,崇拜祖先,巫術盛行。
隨著時間推移,環境的改變,逐漸有所發現,有所發明。即從幻想回到現實中來,認識由表入里,日益深化。遂由神主宰世界進入人主宰世界的時代,從而變自在為自為。
自為時代的苗族先民,已經知道“用腦想用手做”。他們最初想到的是:先出現天,后出現地,繼而日月星斗,山水風雨,萬物生成,然后才有人類。最重要的是發現“生命”,盡管其先民對生命起源的解釋還帶有神話的色彩,即認為“生命”是仡索 (人名)用雷火創造出來的。因為“生命”是人類萬物生存的根本。有了它,“什么東西都具備生存條件”,而人會“用腦想用手做”,乾坤歸他來掌管。苗家遂以“掌管乾坤”為己任,在廣袤的大地上開疆拓土,創建大業。“苗族生成哲學”,乃是其族先哲、首領阿濮樸僮傳承并用來教育掌管乾坤的苗族子孫,告訴他們:“千萬事物同一理,事物生成共源根。頭等重要搜媚若,第二是各薄港搜,第三是瑪汝務翠,三樣缺一不得生。生成相資雙有利,相制牽掣得平衡。相征我求彼有應,相奪我好彼有損。相劣相斗有勝負,生存難全古到今,增多變好無窮盡,人類前途最光明!
“事物同源”說,是苗家哲學的靈魂,與“天人合一”觀表述的方式不同,但都是用來闡釋人與自然的關系,而苗族“同源”說的是人和萬物都來自大自然,由無生物而生物,互相轉化,彼此消長。其結果如何,取決于掌管乾坤的人。其中的“三樣”是核心,關鍵詞“搜媚若”、“各薄港搜”和“瑪汝務翠”,是苗族哲人的創造。漢語里沒有相應的詞可譯,苗族學者釋其意,“搜媚若”系指事物生成的能量,“各薄港搜”指事物生成的物質基礎,瑪汝務翠,指事物生成的良好結構。這“三樣”在一定條件下組合而成事物,每一樣都少不得,否則,就不成其為事物。意在警示人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必須注意環境和條件,了解各種事物的性質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采取相應的對策,促使相關因素協調配合,形成“良好的結構”,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才能得到“增多變好”的結果。
漢民先哲也講究“天時、地利、人和”,而苗族的“三樣缺一不得生”,似乎更有概括性,適應的范圍更加廣泛。而且充滿自信,無論處境多么艱難,成功與失敗,只要奮力拼搏,“增多變好無究盡,人類前途最光明”。承先啟后,勇往直前。欲知其詳,不妨去讀原著,這里只說兩件事。
其一,石器是人猿揖別的分水嶺,而冶金術的出現則將人類推進到文明新時代。漢文典籍記載,兩河中下游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和銅器,其中就有九黎、三苗創造的業績,而苗族先民最早發明冶金術,善造兵器,號稱“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其功效遠比石器優勝。苗族祖先蚩尤率領的九黎族群多次打敗炎帝和黃帝,“五兵”起了重要作用。但兵器不僅用于戰爭,而且首先是改進獰獵和農耕技術的重要手段,對提高生產力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而生產力的發展則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其時的工具以銅器為主,史稱“青銅時代”。由于冶金術的發明開創了先河,繼而才有“鐵器時代”,社會生產力更大發展。
其二,苗族先民又是最早的稻作民族。中國號稱農業大國,稻谷是主要的農產品,長江流域是主產區。苗族祖先曾經在那里經營稻作,后來流傳武陵、苗嶺等地,仍以稻作為主,在稻作生產技術上,創造了寶貴的經驗。
這一切,都是苗族先民“用腦想用手做”出來的,也就是其生存哲學在實踐中豐收的碩果,不僅對本民族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價值,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總庫中之一絕。
曾經身居苗寨,看慣了苗姑盛裝,聽熟了蘆笙銅鼓,吃醉了苗家米酒,昏昏然不知所以。讀罷《中國苗族哲學社會思想史》,如夢初醒,方知苗族傳統智慧蘊含之深厚,回味無窮。
〔責任編輯:邵志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