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5日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私無畏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外交家王稼祥同志誕辰100周年。
在新中國成立前的戰爭年代,王稼祥除了在軍事工作和黨的工作方面做出重要貢獻外,還有幾件大事載人了黨的史冊。
1935年在紅軍長征途中,王稼祥為促成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支持毛澤東對中央的領導,發揮了重大的作用。王稼祥“投了關鍵的一票”。
抗日戰爭初期,王明借著共產國際的名義,想攫取中央的主要領導權,并推行“一切服從統一戰線”的投降主義,給黨中央造成很大困難。1938年7月底,王稼祥從莫斯科回到延安,傳達了共產國際及其領導人季米特洛夫的重要意見:“共產國際認為中共的政治路線是正確的,中共在復雜的環境及困難條件下,真正運用了馬列主義”,“在領導機關中要在毛澤東為首的領導下解決”,從而鞏固了毛澤東在中央的領導地位。
1943年7月,王稼祥抱病寫了《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初步論述了毛澤東思想。他是我們黨正式提出“毛澤東思想”這一概念的第一人。
1949年10月5日,王稼祥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蘇聯大使,10月19日被任命為外交部副部長。1951年起,王稼祥擔任了十余年中聯部部長。
在長期的外交工作中,王稼祥無私無畏,堅持真理,實事求是。他孜孜好學,重視調查研究,勤奮思考問題,高度對黨對革命負責,對重大問題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見。中國革命勝利后,我們曾認為中國革命的經驗,特別是農村包圍城市搞武裝斗爭的經驗,有普遍的國際意義。王稼祥總結了我們在政治上幫助有些國家共產黨的經驗教訓,在1955年3月中共全國代表會議上,他大膽地提出:“應當正確地應用馬列主義、毛主席關于中國革命的理論以及中國革命的經驗。中國革命的理論與經驗,對于亞洲各國兄弟黨都是有重要的意義的,但是假如我們教條主義地搬到外國,那是非常危險的?!彼又Z重心長地說:“我過去是犯過教條主義的路線錯誤的人,更應警惕,不要再把錯誤犯到國外去了?!?/p>
1962年,王稼祥為了糾正對外政策和策略上左的錯誤,提出了重要的意見,因此被扣上了“三和一少”的修正主義的罪名,并橫遭批判。特別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王稼祥受到幾年的持續批判、斗爭、折磨。1974年1月含冤逝世。
“反帝反修”、四面出擊的外交政策占主導地位
為了理解王稼祥提出的外交政策和策略,我們簡要地回顧一下當時的情況:
1957年中蘇友好關系達到頂峰,但中蘇意識形態分歧1956年已開始。1956年1月蘇共舉行二十大,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做了秘密報告,把斯大林描繪成獨裁者和暴君,并提出了未執政的共產黨有可能不通過暴力革命而通過議會多數取得政權的“和平過渡”理論。世界上出現反蘇、反共的高潮,不久又爆發了波蘭事件和匈牙利事件。蘇共的處境非常困難。我黨通過內部會談和發表兩篇正面闡述的文章,分析、批判了上面兩個問題,還批評了蘇共對波蘭、匈牙利的大國主義錯誤,幫助蘇共渡過了困難,并穩定了波蘭和匈牙利的局勢。特別是我黨公開支持了1957年6月赫魯曉夫挫敗在蘇共中央主席團占多數的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人要解除赫魯曉夫的中央第一書記職務的斗爭,赫魯曉夫對我黨非常感激,這才有1957年10月蘇聯同中國簽訂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以及供應中國導彈樣品和技術資料的《協定》。
1957年11月在莫斯科舉行世界共產黨代表會議。會議前夕,蘇聯先于美國成功發射了人造衛星。毛主席除了兩次講話外,即席做了內容很廣泛的長篇發言。他在會上宣稱:“國際形勢的特點是東風壓倒西風,也就是說,社會主義的力量對于帝國主義的力量占了壓倒的優勢”;他還說,“赫魯曉夫告訴我們15年后蘇聯可以超過美國,我也可以講15年后我們可能趕上或超過英國?!彼f,歸根到底我們要爭取15年和平,那時我們就將無敵于天下,沒有人敢同我們打了。
1958年大躍進、人民公社化、對外政策都“左”,同年下半年中蘇關系開始惡化。中美關系緊張。1958年起,毛主席進一步批判了右傾“反冒進”,提出了總路線,搞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9月5日和8日毛主席在第十五次最高國務會議上的講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七卷)中談到,中國的鋼鐵產量已經不需要15年趕上英國,兩年就基本上可以趕上;5年可以接近美國;再加上兩年,搞一億五千萬噸,超過美國,變成天下第一。糧食生產,1958年比1957年翻一番,可能是七千億到八千億斤;1959年再翻一番,就可能是一萬五千億斤。1958年8月北戴河會議《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更提出:“共產主義在我國的實現已經不是什么遙遠將來的事情了?!标P于究竟有多“遙遠”?原來提交會議的一個文件寫的是“1967年以前”,毛主席改得活了一點,改成“1967年或1972年以前”。
當時王稼祥頭腦是清醒的。他知道,蘇聯曾經試辦過農業公社,結果犯了“左”的錯誤,斯大林不得不進行糾正。王稼祥要我駐蘇聯使館廣泛收集有關蘇聯搞農業公社的材料,選編成了《論蘇聯農業公社》,印發給中央同志和有關部門。王稼祥還向中央領導同志當面談了我們人民公社辦得過早了的意見。
對國內形勢的過分樂觀必然導致對外政策的調整甚至根本改變。1958年8月23日,在聯合國通過決議要美國軍隊撤出黎巴嫩的第二天,我國開始了炮轟金門。頭一天三萬發,以后時斷時續。美國以為中國要打臺灣,十三艘航空母艦有六艘調來遠東。國際形勢突然緊張。蘇聯作為中國的盟國也很緊張,在了解到我國并不準備解放臺灣后,赫魯曉夫寫信給美國總統,說“中國一旦遭到侵略時準備隨時援助它”,“侵犯中國也是對蘇聯的侵犯”。
在1958年9月的最高國務會議講話中,毛主提出了要對美國采取“絞索政策”,“把美國人吊在我們中國人鐵的絞索上面”,并且提出了八個觀察國際形勢的觀點:(1)誰怕誰多一點?是美國怕我們多一點。(2)不要把美帝他們結成軍事團體看得那么嚴重。他們是侵略性的,但是并不鞏固?,F在他們是向亞、非、拉那些弱的進攻。(3)可以公開告訴世界人民,緊張局勢對于西方國家不利,對美國不利。緊張局勢對于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政府,我看都有利。我們可以調動一切積極因素。(4)美英侵略軍賴在中東不走,起了動員全世界人民起來反對美國侵略者的作用。黎巴嫩也是美國自己造成的一條絞索。絞索的一端,丟到阿拉伯人民手里。(5)戴高樂登臺,對內對外也有好處。(6)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們禁運,對我們的利益極大,我們自己搞大躍進,搞掉了依賴性。(7)帝國主義國家不承認我們,比承認我們是要有利一些。(8)準備反侵略的戰爭。第一我們不要打,而且反對打;第二我們不怕打,橫下一條心,要打就打,打了再建設。帝國主義一定要打,死了一半人也沒有什么可怕,這是極而言之。毛主席關于國際形勢緊張對我們有利和對美國的“絞索政策”,實際上把美帝國主義的鋒芒吸引到中國身上。改變了我們要為國家建設爭取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的政策。這是王稼祥所不贊成的。
1958年起,赫魯曉夫鞏固了在蘇共黨內的地位,開始加快同美國等西方國家改善關系的步伐。他已經不再像前幾年那么需要中共的支持。1959年,中國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失敗已經顯露出來,赫魯曉夫對中國的政策進行影射批評,指責中共要搶先進入共產主義。
1959年12月毛主席談中蘇分歧的幾個歷史事件,提出“修正主義是否成了系統”。1959年12月毛主席寫了《關于國際形勢的講話提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八卷),主要總結了中國和蘇聯的關系,提出了“修正主義是否成了系統”的問題,講到中蘇某些不團結仍然是一個指頭同九個指頭的關系,講了十件“一個指頭的歷史事件”。以下列舉幾例:
第三件講:“1953年高(崗)饒(漱石)彭(德懷)黃(克誠)在莫斯科的支持下,進行了一次顛覆活動。”
第五件講:“1956年,反斯大林事件,和平過渡論出現,我們有兩篇文章?!?/p>
第七件是:“1958年,中蘇北京八月會談,共同艦隊和70%投資建立電臺事件,我們抵制了這個進攻。金門打炮事件,嚇壞了我們的朋友?!薄?0%投資建立電臺”是指蘇方建議由它出資70%,中蘇合建雷達站,建成后共同使用。毛主席批示:錢一定由中國出,不能由蘇方出。也就是所有權屬于中國。上述“北京八月會談”實際是7月21日、22日毛主席同尤金大使兩次談話和7月31日赫魯曉夫緊急趕來北京對毛主席作澄清。在這之前的1958年6月28日周恩來致信赫魯曉夫,就蘇聯在中國的軍事專家的建議,希望蘇聯提供生產核潛艇等方面的技術幫助。尤金大使答復毛主席稱,“赫魯曉夫希望同中國同志商量一下,建立一支共同核潛艇艦隊”。對此,毛主席在同尤金和赫魯曉夫會談中給予了痛斥,譴責蘇聯要控制中國,從他談話用語的尖刻、激烈,可以看到中蘇的相互信任和團結已經受到極大損害,中蘇關系惡化已是無法避免了。
第八件講:“1959年西藏事件,中印邊界事件,九月兩黨交換文件,十月北京會談,抵制了朋友的謬論?!边@是指1959年3月西藏達賴叛逃印度,印方給予了支持,8月中印邊境發生了第一次武裝沖突,蘇聯塔斯社發表聲明,對這次沖突不分是非地表示“遺憾”。在這之前的1959年6月,蘇聯借美蘇正在討論禁止核試驗條約為由,單方面撕毀了1957年10月同中國簽訂的《協定》,停止向我提供原子彈樣品和生產的技術資料。接著在1959年9月赫魯曉夫訪問美國,回國時來北京參加國慶十周年,在國慶招待會的講話中,影射、指責我“用武力去試探資本主義制度的穩固性”是不正確的。10月2日,毛主席等中央領導同志同赫魯曉夫舉行會談,開始時雙方氣氛還好,但在金門打炮問題特別是中印關系問題上,雙方進行了長時間、激烈的爭論。赫魯曉夫抓住中方一位同志的一句話(要爭取印度尼赫魯,“遷就是無效的”)糾纏不放。毛主席打圓場說:不談了,算了吧!這只是九個指頭和一個指頭的問題,我們的基本路線是一致的,不應該影響我們的團結。赫魯曉夫表示,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中國支持了我們,而我們也支持了你們。毛主席說,我們在政治上是互相支持的,在金門問題上,你們支持了我們。但赫魯曉夫仍糾纏說,不能同意中方有同志指責他是“遷就分子”。王稼祥為緩和緊張氣氛,最后講了一句:這里翻譯的可能不確切,沒有說你是“遷就分子”。會談就這樣不歡而散。赫魯曉夫一回到蘇聯就在公開講話中影射指責我黨,說如果把戰爭強加在人民頭上,是不能害怕戰爭的,“但是向往著戰爭,像一只公雞一樣準備打架,這是不明智的”。
毛主席《講話提綱》講到的第九件事是“同年(指1959年),高饒余孽(指彭德懷、黃克誠)又在朋友支持下進行了一次顛覆活動”。毛主席把中央政治局委員彭德懷在廬山會議上對大躍進、人民公社中的錯誤提出意見,看得十分嚴重,斷言是蘇聯支持的顛覆活動。
1960年開始公開批判現代修正主義,中蘇關系到了破裂邊緣。1960年1月,毛主席下了決心,公開寫文章批判蘇共二十大提出的“和平過渡”、“戰爭不是不可避免的”等問題,他說:它修正了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只要有資產階級存在,戰爭是不可能避免的。
1960年4月22日列寧誕辰90周年的時候,我們發表了《列寧主義萬歲》、《沿著偉大列寧的道路前進》和《在列寧的革命旗幟下團結起來》三篇長達六萬多字的大文章,指名批判南斯拉夫鐵托,實際上系統、全面地批判了赫魯曉夫的“修正主義”,批判了和平過渡、和平共處、和平競賽、戰爭可以避免等理論。三篇文章強調了列寧主義沒有過時,我們的時代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修正主義由害怕戰爭進而害怕革命,由自己不想革命進而反對人家革命;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反對帝國主義是馬列主義者同現代修正主義者的根本分歧;現代修正主義是帝國主義的代理人,是各國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敵人。
這樣,中蘇大論戰就公開化了。
1960年是中蘇關系急劇惡化的一年。主要表現在:繼發表三篇反修文章后,(1)6月中旬,赫魯曉夫在布加勒斯特會議上,對彭真率領的中共代表團進行了突然襲擊和組織圍攻,反駁《列寧主義萬歲》等文章的觀點,指責中共是“教條主義”、“民族主義”、“冒險主義”、“要發動戰爭”等等。還批評中國的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及“帝國主義是紙老虎”、“東風壓倒西風”等觀點。(2)7月16日,蘇聯政府突然照會中國政府,決定在一個月內,召回在華的全部1390多名蘇聯專家。(3)11月在莫斯科舉行81國共產黨與工人黨代表會議,中蘇雙方都以分裂的邊緣政策對邊緣政策。最后雙方妥協,達成了誰也不準備完全執行、可以各取所需的《莫斯科聲明》。
1961年10月,蘇共召開二十二大,會議指責了阿爾巴尼亞黨,我們則支持這個反對蘇修的主要盟友。中央認為二十二大標志著赫魯曉夫修正主義路線已經更加系統化、理論化,可以概括為“三和兩全”?!叭汀奔春推焦蔡帯⒑推礁傎悺⒑推竭^渡?!皟扇奔慈駠?、全民黨。還認為赫魯曉夫修正主義從此走下坡路了。
面臨嚴峻的國內國際形勢,王稼祥提出糾正“左”的對外政策意見
這樣,從1960年起,中蘇關系很快地惡化并走向破裂,為了揭露蘇聯不反帝,我們高舉反美帝的旗幟,對全世界人民的反美斗爭都要發表談話、聲明或舉行盛大集會表示堅決支持。1961年5月,美國在南越發動“特種戰爭”,越南已派部隊去南越和老撾。我們堅決支持越南抗美救國戰爭。中國同印度在1959年邊境沖突后,兩國關系一直很緊張。臺灣的蔣介石集團則叫囂要反攻大陸。國內的經濟情況十分嚴峻,從1959年起連續幾年糧食不足,人口減少。
面對國內經濟困難和國際上四面樹敵的嚴重形勢,中央書記處書記、中聯部部長王稼祥心急如焚,本著對黨對國家高度負責的精神,經反復思考,形成了對外工作的一些想法,于1962年年初開始,他親自動手、口授和修改,主持起草了近十個文件,大部分沒有上送。由王稼祥和中聯部副部長劉寧一、伍修權簽送的以《黨內通訊》形式的信,上送給了周恩來、鄧小平、陳毅同志。王稼祥在這些文件中提出的主要意見和建議可以簡單概括為以下幾點:
(1)我們對外政策首先要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服務,因此有必要采取和緩的方針,注意斗爭的策略,以爭取渡過或減輕困難。王稼祥認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創導的,他不同意說必須打倒帝國主義,才能有和平共處和世界和平。
(2)中蘇關系。王稼祥認為要盡可能爭取避免中蘇關系的公開破裂,美國最怕的是蘇聯,特別是中蘇團結。要掌握團結反帝的旗幟,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主動做好鞏固和加強中蘇友好同盟的工作;同赫魯曉夫的斗爭,仍然必須服從于團結反帝的大局;互相不公開批評對方的內部事務,可以你說你的,我說我的;不把修正主義當作反馬克思主義進行公開直接的批判;總起來說,要在一種特殊形式的統一戰線范圍內進行斗爭,集中力量打擊赫魯曉夫的指揮棒。
(3)反對帝國主義問題。王稼祥認為美國的主要對手是蘇聯,我們對美帝也應該采取較為緩和的態度。中國要避免把美帝國主義的鋒芒全部集中地吸引到中國身上。朝鮮戰爭時,戰火沒有擴大到中國東北,主要是美國怕蘇聯參戰,現在情況不同了。因此要避免朝鮮式戰爭,不能因為別國提出要求,再派軍隊去那里參戰。
(4)中國和印度關系。王稼祥指出,為了爭取印度人民,便利于印度主張印中友好的進步力量的斗爭,我們需要考慮采取新的措施,打開目前的僵局。印度不是我們的民族敵人,我們的主要威脅來自美帝。要高舉中印友好、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通過談判解決中印爭端的旗幟。
(5)支持各國人民革命問題。王稼祥認為對別國的革命應該積極支持,但是必須“實事求是,量力而行”。他認為武裝斗爭不是爭取民族獨立的唯一道路。特別是社會主義國家同沒有取得勝利的共產黨不同,它由于有外交關系,不能公開號召別國人民起來革命,相反地只能說不干涉別國內政。不能以社會主義國家作為推動別國革命的主力,否則將導致打到別國去進行革命戰爭。
王稼祥勇敢地提出對外政策的建議,基本精神是正確的,這樣做也是完全符合黨章規定的黨員義務和權利的。
被錯誤地扣上“三和一少”修正主義罪名
王稼祥受到批判的導火線是,1962年7月,世界和平理事會在莫斯科舉行爭取裁軍與和平大會。王稼祥認為,在裁軍大會這樣的場合,我們講話的側重點要把和平問題講透。我們不僅要團結爭取民族解放的力量,也要爭取只主張和平、裁軍的力量。會后毛澤東批評中國代表團在裁軍大會上的做法“脫離了左派,加強了右派,增加了中間派的動搖”。
這次大會后不久,就舉行了中共八屆十中全會包括預備會議。毛澤東在1962年9月14日華東組的《簡報》上批了:“可看,很好?!薄逗唸蟆分兄v:“××說,現在有一股風,叫‘三面和一面少’。意思是說我們對美國斗得過分了,對修正主義斗得過分了,對尼赫魯斗得過分了,要緩和一點。一少,是指我們對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支持太多了,要少一點。這種‘三和一少’的思想是錯誤的?!薄八杂执灯鹆恕鸵簧佟菢右还赏犸L,主要是三年的暫時困難,把一些馬列主義立場不堅定的人嚇昏了”(《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七卷)。
中共八屆十中全會批判了黨內的修正主義。毛澤東在1963年和1964年對一些國家共產黨領導人說:修正主義的國內綱領就是“三自一包”,國際綱領是“三和一少”?!叭汀本褪菍Φ蹏髁x和,對修正主義和,對各國反動派和?!耙簧佟本褪巧僭磳Φ蹏髁x的國家和政黨。中央聯絡部里就有少數這樣的人,王稼祥同志也被拉到右邊去了,他主張“三和一少”。毛澤東強調:針對“三和一少”,我們的方針就是“三斗一多”,就是對帝國主義要斗,對修正主義要斗,對各國反動派要斗,要多援助反對帝國主義的、革命的馬列主義的政黨和馬列主義派別。
后來權力極大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組顧問、野心家、陰謀家康生又把“三和一少”上綱為“三降一滅”??瞪赏醒胛幕锩〗M成員、原中聯部副部長王力還到中聯部去煽動批判“三和一少”,斗爭王稼祥。
批判“三和一少”、搞“三斗一多”使得整個對外工作走向了極“左”
批判“三和一少”搞“三斗一多”的結果,首先是反對蘇聯“修正主義”的斗爭加強了。1962年11月起有五個國家共產黨的代表大會,在點名指責中國反修的主要朋友阿爾巴尼亞的同時,也指責了中國共產黨,我黨從1962年起由《人民日報》連續發表了七篇文章,批判意大利共產黨總書記陶里亞蒂(共兩篇,第二篇《再論陶里亞蒂同志同我們的分歧》長達10萬字),系統地不點名地批判赫魯曉夫,還批判了法國共產黨總書記多列士和美國共產黨等。
1963年6月,我黨發表了以實現世界革命為目標的《關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總路線的建議》的綱領性文件,揭開了反修斗爭“大反攻”的序幕。接著以評論蘇共給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公開信的形式,陸續發表了九篇點名狠批赫魯曉夫的文章,這就是《九評》。蘇共方面發表的論戰文章數量很多,但分量不重?!毒旁u》除了斷言蘇共“和平共處”總路線的靈魂是蘇美合作主宰世界,1963年9月發表的第三評《南斯拉夫是社會主義國家嗎?》,批判南斯拉夫搞市場經濟,引進外資,自由競爭,加工進口零部件,出口原料,私人企業在發展等,說明資本主義在城鄉發展泛濫。1964年7月發表的第九評,總結了蘇聯“復辟資本主義”的經驗教訓,批判了蘇聯學習美國資本主義經營方式,搞利潤原則、自由競爭、物質刺激、高工資、高獎金、高稿酬等,造成了資產階級特權階層。1966年3月,蘇共召開二十三大,中共拒絕派代表參加。中蘇兩個共產黨的來往從此中斷。隨后我們同原來全世界80個共產黨中70個“修正主義”共產黨,也中斷了關系。
我們越來越強調戰爭的危險迫在眉睫。1964年起,國內加快了反修、防修,準備戰爭,“要作美蘇分別從南北動手,加上日本、印度、蔣幫,敵人從四面八方來,美蘇瓜分中國的最壞設想”。
1966年5月“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正式開始后,對外工作的極“左”達到了最高峰。同年8月,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提出:當前正處在世界革命的一個新時代,帝國主義走向全面崩潰,社會主義走向全世界勝利;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是我國對外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用當時另一種說法,就是“外交服從革命”)等等。1969年4月,中共九大修改后的黨章,正式寫上“打倒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打倒以蘇修叛徒集團為中心的現代修正主義,打倒各國反動派”的奮斗任務。
當時,還強行對外宣傳毛澤東思想和文化大革命。1966年10月,中央批準宣傳毛澤東思想和文化大革命作為駐外使領館的首要任務,有的駐外人員甚至在所在國“訪貧問苦”,扎根串聯。對許多涉外事件,不問事實真相,無限上綱,動輒抗議,甚至輕率地主張斷交,使我國同48個建交或半建交國家中的近30個國家先后發生了外交紛爭。最荒謬的是1967年6月至8月,發生了北京的“紅衛兵”對四個駐華大使館、代辦處的“三砸一燒”事件:(1)萬人圍攻英國代辦處,放火燒了代辦處的辦公樓,揪斗了英國代辦。(2)50萬人游行砸了緬甸駐華大使館。(3)游行隊伍砸了印尼大使館,焚燒了汽車等設備。(4)游行隊伍砸了印度大使館,兩個印度外交官被驅逐出境時,沿路又對他們進行批判、毆打。對方也對我方采取了相應報復行動,甚至中斷了外交關系(印尼)。
中國同蘇聯的關系,1969年秋到了戰爭的邊緣。1971年中美開始改善關系,1973年我們開始實行“搞一條線”的政策:“美國、日本、中國、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歐洲”共同對付蘇聯。這是后話。
我國對外援助特別是援助越南抗美和非洲國家的費用大量增加,最高時占國家財政支出的6%-7%。當時還提出“中國是世界革命的根據地”,黨的對外工作是“支左反修”。我們同意并支持一些亞洲國家的共產黨,以中國為基地進行公開的反對本國政府的政治活動,1966年至1969年同意并幫助幾個共產黨在中國設立廣播電臺,還幫助一些共產黨和左派人士來中國學習軍事,為他們提供軍事、物資和經濟援助,甚至派軍事骨干去協助他們。
類似上面這種“三斗一多”四面出擊的極“左”做法,正是1962年王稼祥擔心和反對的。
1979年中央批準為“三和一少”平反,鄧小平對中蘇大論戰的評價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1978年底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沒有涉及對外工作。1979年3月,中央批準并向全國通報了中聯部上送的《建議為“三和一少”、“三降一滅”問題平反的請示》(《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匯編》上集)。《請示》為王稼祥平了反,肯定了他1962年提出的意見總的精神是正確的,否定了林彪、康生、“四人幫”在對外工作中煽動極“左”思潮,搞四面出擊、“三斗一多”、打倒一切,破壞了我國同一些國家的外交關系和正常交往。
鄧小平在20世紀80年代同一些國家共產黨負責人曾經簡單地談了對中蘇大論戰的看法。如1981年同原意大利共產黨總書記陶里亞蒂的遺孀約蒂議長說:1963年我們寫了篇文章,對不起陶里亞蒂同志。那篇文章丟到紙簍里去吧!1983年鄧小平會見澳大利亞共產黨(馬列)主席希爾時說:大論戰我們發表了九篇文章,從現在的觀點看,好多觀點是不對的。我們真正的錯誤是,根據中國自己的經驗和實踐來論斷和評價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是非,因此有些東西不符合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原則。1987年鄧小平會見保加利亞共產黨總書記日夫科夫時說:我們1957年反右派,1958年大躍進、搞人民公社化,包括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政策也是“左”的。1989年5月,鄧小平同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在北京會談,宣布了兩國、兩黨關系正?;?,在談到那場中蘇大論戰時,鄧小平說:回過頭看,雙方講的都是空話,馬克思去世一百多年,究竟發生了什么變化,在變化的條件下如何認識、發展馬克思主義,沒有搞清楚。
事情已經過去了40多年。文化大革命后,我們強調和平與發展,重申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革命不能輸出。在紀念王稼祥誕辰100周年的時候,再來回顧他1955年在中共全國代表會議上提出的不能把中國革命的理論與經驗,教條主義地搬到外國的重要思想,特別是1962年為糾正“左”的對外政策,勇敢地提出全面、系統的意見,是多么的正確,多么的重要啊!如果王稼祥當時的意見被接受(這在當時是不可能的),后來的世界格局,就完全是另一種狀況了。王稼祥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批判、斗爭時,仍然堅持原則,堅持真理。他感人肺腑地說,面臨當時嚴峻的國內國際形勢,“我想啊想啊,覺得嚴重,于是乎,我就挺身而出,來向中央勇敢地提意見”,“我覺得如不呈訴自己的意見,那并非共產黨員的本質;如不提出意見,中國若陷入十分困難的境地,我將后悔終身?!蓖跫谙檫@種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無私無畏堅持真理的偉大精神,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的。
(責任編輯 楊繼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