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云南昆明探親,認識了一位年近古稀的英國老太太。
我們去拜訪她時,她已在樓下廣場迎候。她精神矍鑠,眼神炯炯,走起路來,虎虎生風,爬樓梯蹬蹬的,我那孩兒也得緊跟。
我說:“您身體挺硬朗的。”
“這都是我經常鍛煉和下鄉扶貧的結果。”
我們一見如故。她的英文名為希拉里,中文名為魏郁林。
提起她的中文名,還有一段情緣:她是1993年應沈陽雙語幼兒園之邀來華從事英語教學的,她與孩子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這個幼兒園有個叫郁林的小女孩,長得十分可愛,且聰明伶俐,在她的諄諄教誨下,還學會了彈一手好鋼琴。她高興地說:“留個紀念吧。我也叫郁林。我姓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為W,就姓魏吧。”
(一)
我為什么想起去拜訪希拉里女士呢?說來話長。
我去麗江的途中,看到農民一鍬一镢地翻地,十分辛苦。
“怎見不到耕牛呢?”
同行的女兒說:“這兒比較貧困,一般的農民買不起、也養不起呀。”她又感慨地說:“全國有273個貧困縣,云南就占了73個。”這樣我們就“耕牛”問題引發出了阿秀的故事。阿秀本名為俸太秀,布朗族。她是楊麗萍總編導的大型原生態歌舞集《云南映象》中的小演員。阿秀死活要去參加這個歌舞團的動機,就是覺得阿爸、阿媽種地太苦,要去掙點錢為二老買頭耕牛,孝順孝順。
這可與希拉里有關。阿秀是她資助上學的孩子之一。有一次,希拉里率領熱心扶貧事業的朋友和學生們下鄉,頭天從昆明出發到臨滄,預計次日下午可以到達阿秀的村寨。可長途汽車顛顛簸簸地爬行到距村寨15公里處,路況太差,死活就進不去了。天也不早了,他們只得抓緊時間徒步上路,翻山越嶺,艱難地行進著。剛好前些天下過大雨,有些路段泥濘不堪,一腳踩下去,淤泥就沒過腳脖子。一不小心,就摔個仰八叉。
一位外國老太太為中國扶貧事業就這樣艱辛地奔波著!同行者莫不為之動容。等他們走進村寨時,已是晚上10點了。接受資助的學生們見了希拉里他們,激動得又唱又跳。學生中數阿秀的舞蹈跳得最好,引起他們的關注。可不一會兒,她跳著跳著就昏倒了。經隨行醫生的搶救,才緩過氣來。主要是因家境貧寒,她一直營養不良,體質較弱。他們從下午起就列隊等候,也沒有吃點東西,一活動、一激動,她就支持不住了。
希拉里他們認為阿秀是個可以培養的好孩子,就把她帶到了昆明。在一位朋友的幫助下,被楊麗萍所接納,才有了她的今天。她的夢圓上了,她阿爸、阿媽的耕牛也用上了。
(二)
我問:“您怎么會想到中國的偏遠山區去扶貧呢?”
希拉里笑著說:“我是1998年到云南電視臺擔任英語顧問的。我的一位國際朋友在云南文山縣的麻里坡興建了一所希望小學。1999年的一天,邀我去參觀。我深深地被感動了。同時我也深刻地體會到邊遠山區的孩子們上學的困難:有的孩子要爬山涉水,走出十幾里、甚至幾十里路去上學,實在太難了。有的孩子渴望讀書,可家庭又負擔不起,不得不輟學。于是,我萌發了也要辦希望小學的念頭。”
“可我是個‘洋打工族’,”她笑著說:“我的經濟并不寬裕。于是,我就集腋成裘地省吃儉用,并利用節假日和業余時間,成立‘英語角’,為青少年們補習英語,來積累資金。”
“聽說為了積累扶貧資金,您從早上9點起,為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們上課,直至下午4點,中間也不休息?”
“經常是這樣的。”她很平淡地回答。“好在,我在北京的朋友們得知后,都非常支持我。中國有句諺語:‘眾人拾柴火焰高。’他們一傳十、十傳百地終于為我募集了6萬元人民幣。”
“這時,我手頭有33個急需資助上學的孩子名單,都是紅河州金平縣銅廠鄉冬瓜林村的。于是我想在這個鄉里建立第一所希望小學。冬瓜林接近中越邊界,路況不佳,交通十分不便,從昆明出發,長途汽車得顛簸一天一夜才能到達。這兒是苗、漢兩民族聚居地,大家聽說要在這兒建立希望小學,都十分高興。但都提出將學校建在自己民族聚居地,他們說:‘如果學校建在我們這兒,我們就支持您。’”
“我笑著說,你們不要爭了。我舉起手中的筆記本,亮出了這些需要資助學生的名單,兩個民族的孩子都有。你們看咋辦?我看你們兄弟民族應該團結起來,互助合作,發展生產,提高文化,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建議哪兒有條件,就建在哪兒。這個希望小學就叫‘民族團結小學’。這行么?”
她的一席話,說得大伙兒挺不好意思,但他們心里卻是熱呼呼的。在鄉政府和文教主管林佳文先生的大力協調下,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
在拜訪希拉里以前,遠在澳大利亞的外孫和外孫媳婦通過越洋電話告訴我:“我們崇敬的希拉里老師,在云南建了四所希望小學。”當我問到這事時,希拉里笑了,“確切點說,第四所正在新建中。”
她說:“第二所學校,是與德國西門子公司聯合的,得到英國駐華大使館的資助,建在臨滄州雙江縣的三家村。共花了9萬元。規模和設施都比第一所要強。其間還在該縣公弄鄉改建了一所小學,幫助該校修繕了學生、員工宿舍,并添置了一些設備,也花去了7萬元。”
“第三所,建在該縣的邦老鄉。比前兩所又進了一步。教室更多了,更大了,更明亮了,還有學生、教師宿舍,以及盥洗間、廁所等等。一共花了10萬多元,其間的3萬多元是當地自籌的。
第四所,建在該縣以布朗族為主的邦協鄉。這所規模就更大了。擬建成一個示范學校。不僅校舍多,設施齊全,為搶救并弘揚布朗族文化,在校內還建有布朗族博物館。”
當地盛產竹材,曾經開辦過許多造紙廠。為保護環境不受污染,以竹子為原料的造紙廠都先后關閉了。為就地取材,扶植當地生產,決定校舍、博物館等建筑,都使用竹子。
這時,希拉里發現當地人畜飲用水十分困難。她認為這也是建校必須迫切解決的問題。于是,她不顧高齡,同當地群眾一道,攀高山、越險崖,四處去勘察水源,終于從6公里以外引來了甘泉,又花6.5萬元修建了蓄水池。人們手捧甘泉,激動得熱淚直流。
“這個工程得花不少錢呀。”我問。
“當然啊!得花136萬元。”她興奮地說:“我得到了在香港的英國友人贊助。”她隨后拿出了正在施工的設計圖讓我瞧。這個工程的規模真不小!我驚嘆,“竹料還可蓋三層樓房!”我又隨口說了一句,“竹料雖好,可要注意防火”。
她說:“這個我們也考慮到了。竹料經過我們建材專家科學處理后,可以防火的。”
“你們想得真周全。”我問那位在香港的英國友人尊姓大名,她笑而不答,神秘地說:“我這位朋友要求我保密。他要學做中國的雷鋒。”
這時,我們的翻譯張艷玲——也是一位熱心扶貧事業的云南師大教師,忍俊不禁地笑了,插話說:“您知道我們怎樣叫希拉里的?叫老太太為‘老雷鋒’、‘女雷鋒’、‘洋雷鋒’!”
(四)
籌建希望小學只是扶貧的一個方面。希拉里他們還資助了200多個孩子上學。按需分配:小學生每人每年200~250元;初中生400~450元;高中生600元;雙江民族實驗高中學生為800元;大學生看情況而定。本著“送魚不如教織網”的古訓,在希拉里的支援下,雙江縣婦聯還辦起了“郁林紡織培訓班”,給婦女們傳授技能,為孩子們更多地解決學費問題。
近五年來,為云南的扶貧事業,希拉里除了募集大筆資金外,個人投入也逾百萬元。她有一個幸福的家庭,老伴和遠在英國的老母親、大兒子及旅居意大利的小兒子、女兒都支持她。他們也都為中國的扶貧事業捐錢、捐物。
為把援助落到實處,她還規定了定期回訪。令她欣慰的是各級政府都很重視,學校都維護得很好。被資助的學生們都積極向上,發奮學習,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成績都是蠻好的。有的上了大學,有的成了優秀演員,還有不少成了建設家鄉的骨干力量。更具影響力的是給鄉民們帶來了生活的信心和力量。他們說,連外國朋友都這樣關心咱,咱政府和同胞們更不會遺忘咱的,但更主要的是“咱還應自力更生,生產自救”。
我被希拉里的高尚行為和精神所感染,不由想起了抗日戰爭中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他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幫助我們抗擊日本侵略者,終而以身殉職。希拉里與白求恩的國際主義精神、“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行為是相一致的,只不過是時代不同,幫助我們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他們都是一樣的偉大、一樣的崇高,都是值得我們贊頌、學習和弘揚的。
可她只淡淡地說,“我們都是地球人類的一分子,都應相互尊重,相互關愛,相互幫助,要和平,要和好,要和睦相處”。最后,她還引用了一句中國古話:“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我國云南省人民政府特為希拉里頒發了“云南省外國專家彩云獎”,感謝她對“云南建設事業的熱情支持和在友好合作中做出的突出貢獻”。她的感人事跡傳到了她的祖國,被家鄉父老兄弟傳為佳話。鑒于此,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她的丈夫菲利普親王親自簽署命令,授予她“大英帝國優秀國民”的榮譽稱號,鼓勵她在英中文化交流中繼續辛勤地耕耘。
(責任編輯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