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運動的方式發動群眾,曾是推動各項工作開展的重要手段。十一屆三中全會前,政治運動接連不斷。除了那些已寫進各類黨史國史著作的運動外,在共和國歷史上還曾開展過一場特殊的運動,這就是上世紀60年代初開展的代食品運動。
代食品運動的起因
對于今天的年輕人來說,代食品是一個十分陌生的名詞。何謂代食品,去查字典辭典,竟然查不到,而這些辭書里只有“代乳粉”一詞條,釋曰:用大豆或其他有營養的原材料制的粉,可以代替鮮奶。套用這個解釋,代食品者,乃代替食品可以充饑的物品。之所以要生產代食品,并且還以此為主題開展一場大規模的群眾運動,不須說,是正常食品無法滿足人民生活的需要。組織這樣一場特殊的運動,追根溯源,則在于1958年開展的“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7年底1958年初,從批評反冒進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啟動了“大躍進”運動。“大躍進”其實就是各項建設事業都搞高速度。于是,一系列的不切合實際的高指標被提了出來。為了完成這些難以實現的高指標,只好采取自欺欺人的辦法搞虛報浮夸。糧食生產上的虛報浮夸,早在1958年春就開始了。到了這年夏收的時候,搞浮夸還有了一個好聽的名詞——“放衛星”,而且“衛星”越放越多、越放越大。以往小麥畝產不過百來斤,這時最大的小麥“衛星”已是畝產七八千斤;水稻過去畝產幾百斤,這時放出的水稻“衛星”,畝產少則幾千斤,多則幾萬斤,更有十多萬斤者。對于這些產量高得離譜的“衛星”,人們內心未必信以為真,但1958年天公作美,莊稼確實長得不錯,因而上上下下對這年糧食能獲得大豐收卻是深信不疑,所以國家農業部1958年7月23日發表的夏收糧食作物生產公報自豪地說:“今年夏收糧食作物空前豐收。播種面積53900余萬畝,總產量達到1010億斤,比1957年夏收糧食作物增產413億斤,即增長69%,平均畝產187斤,比1957年增長70%。”1958年9月1日,新華社授權向全世界樂觀地宣布:1958年農業生產的“大躍進”,將使中國糧食作物的總產量達到6000億斤至7000億斤,比1957年增產60%至90%,全國每人占有糧食的平均數將達到1000斤左右(后來核實,這年的糧食產量只有4000億斤)。
既然長期以來一直困擾國人的糧食問題,通過“大躍進”已經根本解決,所以一方面,領導層認為現在是工業的“大躍進”落后于農業的“大躍進”,今后要重點發展工業,尤其是發展鋼鐵工業,乃在全國范圍內發動了一場全民大煉鋼鐵運動,正規的鋼鐵企業完不成全年鋼產量計劃,就大建小土高爐,時稱“鋼鐵元師升帳”。另一方面,由于想當然地認為中國的生產力已得到了一日千里的發展,多年來人們企盼的共產主義,在不久的將來即將實現。既然如此,原來的社會組織結構已不適應“大躍進”的新形勢,于是決定在農村率先向共產主義過渡,建立“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結果,全民大煉鋼鐵雖然勉強完成了預定的1070萬噸的任務,但為此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由于主要的青壯年勞動力都煉鋼鐵去了,地里許多成熟的莊稼來不及收回,造成豐產而不豐收。而建立人民公社時以為規模越大越好,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為了“大”和“公”,就大刮“共產風”,同時普遍建立公共食堂,搞“吃飯不要錢”的供給制,甚至鼓勵“放開肚皮吃飯”,既造成了糧食的大量浪費,又嚴重地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到了1958年底,有相當多的地方糧食緊張,不少公共食堂處于停伙或半停伙狀態。
1958年底到1959年上半年,針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中共中央曾決定對一些過“左”的做法進行糾正,形勢出現了一定好轉。但由于1959年夏的廬山會議發動了對所謂彭德懷反黨集團的錯誤批判,進而在全黨范圍內開展“反右傾”運動,那些一度有所糾正的“左”的做法重新實行,甚至有過之無不及,加之不切實際地提倡“少種、高產、多收”,減少了耕地面積,造成1959年的糧食總產量僅3400億斤,比1958年的核實產量減少了600億斤,減幅達15%。1960年又被認為是繼續“躍進”之年,又遇到了較為嚴重的自然災害,這年糧食產量又比上年減少了15.6%。在糧食產量大幅度減少的同時,“大躍進”“大辦工業”的結果,全國非農業人口卻由1957年的10618萬人增加到1960年的13731萬人,凈增了3113萬人。這一減一增的結果,為了保證城鎮人口起碼的糧食供應,在農村就只能實行高征購,1958年至1960年三年間,農村糧食征購率分別為29.4%、39.7%和35.6%。如此高的征購率,當然只能以壓低農民口糧為代價,1960年全國農村農民平均糧食消費量只有156公斤。如果單看這個數字,似乎也不算少,但這156公斤糧食中細糧充其量只有一半,而且這個數字中還包括除口糧外的其他用糧,農民真正能吃到的,肯定要低于這個數字。至于那些災情比較嚴重或者“共產風”刮得厲害的地方,農民每天的口糧在半斤以下者不在少數。
口糧如此之低,加之農民原有的自留地在公社化時收歸了集體,又不允許搞家庭副業(因為這些都是資本主義尾巴),社員除了能在公共食堂得到那點有限的飯食外,沒有其他食物來源。社員加入食堂后,雖然政策規定可以飼養一定數量的家畜家禽,但是,一則無飼料可喂養,二則也不愿喂養,因為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和1959年廬山會議后“反右傾”過程中,兩次大刮“共產風”,使社員對搞家庭副業心有余悸,不愿從事。雖然1960年曾一度大力宣傳養豬的好處,要求每個食堂養豬若干,可是人都吃不飽肚子,哪有糧食喂豬。如此一來,絕大多數食堂不但糧食定量少,而且菜少,油更少,肉食之類更不可指望。那區區的幾兩糧,對于青壯年來說,連維持最起碼的生存需要都不夠,更不要說下地勞動了。俗話稱,饑不擇食,為了生存,人們只得尋找各式各樣可充饑之物。于是,這些糧食、蔬菜等正常食物之外的可食物品,就有了一個頗有詩意的名詞——代食品。
中央的指示與科學家的研究
對于代食品一詞,《人民日報》最早使用是在1946年7月24日。這一天刊登了《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緊急號召防災備荒,積極生產嚴禁糧食走私輸出》的報道,其中提到,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為及早防災備荒,特向全區發出若干緊急號召,其中一條就是“要運用過去經驗,組織婦女小孩,采集野菜及各種代食品,以作渡荒準備”。
建國后《人民日報》在報道中首次使用代食品是1949年10月初,該報一篇題為《河南各地秋雨成災,人民政府積極領導搶救》的報道說,河南商丘地委在指示各地積極開展抗災時特別強調:“要動員群眾省吃儉用,生產備荒,預先將一切可食的代食品如樹葉、野菜等大量儲存,以備來年渡荒之用。”可見,遇到災年,群眾早已有采集代食品的習慣,政府部門也是將之作為動員群眾生產自救的一項重要措施。所以1953年5月16日政務院發出的《關于加強增產糧食和救災工作的指示》中,特地講到:“號召災區人民普遍利用隙地多種早熟的和多產的作物如瓜、菜、薯類等并收集野菜等代食品,以備秋收前青黃不接時食用。”“大躍進”前的1957年9月6日,國務院發出《關于進一步做好救災工作的決定》,也要求“災區應當大力提倡節約,發動災民搜集一切可供食用的代食品”。
不過,將收集代食品作為一場群眾運動有組織的進行,卻是三年困難時期的事,這恐怕也是中國“運動”史上一場獨一無二的運動了。
鑒于農村嚴重缺糧的緊張形勢,1960年8月10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全黨動手,大辦農業,大辦糧食的指示》,要求各地降低口糧標準,“同時,大搞瓜菜,大搞副食品,大搞代食品和代用品”,正式提出了“低標準、瓜菜代”(代即代食品)的要求。同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又轉發了全國財貿書記會議《關于堅決做好秋冬糧食工作的討論紀要》。這個《紀要》將中共中央有關安排好人民生活,辦好公共食堂的指示,總結為“低標準”、“瓜菜代”、辦食堂、管糧食、勞逸結合五條方針,要求將“低標準”與“瓜菜代”有機結合起來,實行兩條腿走路的方針。
1960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立即開展大規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運動的緊急指示》。其中說:自從中央提出“低標準”和“瓜菜代”相結合的方針以來,各地區采集和制造代食品的工作已經廣泛地開展起來。目前秋去冬來,大部分地區農作物已經收獲完畢,稈葉即將干枯,樹葉已經開始或即將枯黃下落,各地必須更大規模地發動群眾,抓時機,搶時間,迅速地將那些可以制成代食品的樹葉、草葉和野生植物盡可能采集起來,把那些可以制成代食品的秸稈和植物盡可能地保存下來,不要燒掉,并且有計劃有步驟地制成各種代食品。指示要求各地在領導采集和制造各種代食品的運動中,應注意做到:
(一)書記掛帥,全面動員,全民動手,以食堂為主,工廠為輔,土法為主,洋法為輔;
(二)因地制宜,全面規劃,妥善安排勞力和必要的物質設備;
(三)大力加強技術指導,提高利用效果,切實預防中毒事故;
(四)嚴格執行黨的各項政策,有效地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
此外,指示還要求各地采集和制造代食品,一般應以食堂為單位,以便于直接增加社員的營養和發熱量。食堂在采集和制造代食品時,應當合理地評工記分,各公社對于各個食堂生產的代食品,不要進行協調,如特殊需要進行某些調劑時,也應公平作價,在代食品運動中須防止新的“一平二調”的“共產風”。社員個人在不妨礙集體勞動的條件下,可以在公社和生產隊劃定的地區和范圍內采集和制造代食品,供自己食用。
為了推動代食品運動的發展,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以周恩來為首,李富春、李先念、譚震林、習仲勛參加的“瓜菜代”領導小組,并設立了專門的辦公室。同時,各地也成立了相應的領導小組和辦公室。這年11月,還召開了一次全國性的代食品會議。在這之后,全國各地立即行動起來,開展了一場廣泛采集代食品的群眾運動。
在1958年“大躍進”高潮中,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們曾承擔了“糧食多了怎么辦”的研究課題。到了1960年,這些科學家的研究,則改成了糧食少了怎么辦,承擔了 “代食品”的研究任務。
1960年11月9日,中國科學院黨組向中共中央報送了一份題為《關于大辦糧食代用品的建議》。報告的開頭就說:“根據中央支援農業的指示,為了有助于節約糧食,安排群眾生活,最近幾個月來,我們著重抓了糧食代用品的研究工作。由于科學院各有關研究所在生物分類和生物化學等方面稍有基礎,研究工作進展是比較快的。目前已有幾種代食品試驗成功。這幾種代食品,既有營養,又無毒害,原料豐富,做法簡便,可以分別情況,大規模地推廣。”
中科院黨組在報告中說,橡子仁、玉米根,泡泡磨磨就能吃,應搶時間推廣下去。科學家們估計,全國帶殼橡子一年大約有80億斤,橡子仁一般含有43%—60%的淀粉,每100斤橡子去殼后,可以提取淀粉30—50斤,如果以全國橡子產量的20%來提取淀粉的話,即可得淀粉6—7億斤。
建議又說,玉米根、小麥根,洗凈、磨碎,也可食用。科學家們推算,一畝地的玉米根可碾粉50斤以上,如果能在全國普遍推廣,以玉米根、小麥根的20%做根粉的話,全國可得幾十億斤的糧食代用品。
科學家們研究出來的代食品有八種之多,即:人造肉精、葉蛋白、小球藻、扁藻、藁稈、小麥和玉米根粉、櫞子、鴨跖草。科學家們說,野生植物不僅含有淀粉,而且還有豐富的蛋白質。報告說,中科院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兩個研究所從20種樹葉、野生和家生植物葉子中提取了葉蛋白,每百斤鮮葉子可以提2至10斤干蛋白,其蛋白質含量達50%-70%。至于秸稈,全國一年估計有6000億斤,如果以10%的秸稈利用來做能吃的東西,按每100斤出代用糧20斤計算,僅此一項就可替代120億斤糧食。
代食品種種
其實,在科學家們做試驗的時候,饑不擇食的農民們,已經開始各種各樣的代食品的采集了。代食品也是品種繁多,河北省就曾將代食品分為三種。第一類,有一定營養,群眾歡迎的:甘薯拐子、甘薯葉、甘薯蔓、玉米皮、玉米軸、蒲草根、茅草根、小窄草、地梨及各種青代食品(如酸溜溜、曲曲菜、馬生菜、灰菜、刺兒菜、黃須菜、榆樹葉、楊樹葉、橡樹葉等);第二類,吃了有害且與群眾燒柴或工業原料發生矛盾的:棉皮、棉稈、稻草、稻殼、小麥秸、莜麥秸、大麥秸、玉米秸和高粱秸,河北省決定這些不應再讓群眾吃(這說明此前群眾已食);第三類是雖然可食,但吃了與牲畜飼料和工業原料有矛盾,如各種豆秸、花生秧、花生皮、多穗高粱秸等。由此可見,在這段困難的日子里,所謂代食品,就是一切可以作為肚子填充物的物品。
中共中央關于開展代食品運動的通知發出后,河北省投入代食品采集和生產的勞動力,平均每日達250萬至300萬人,最高達480萬人,收集各類代食粉9.8億斤,青代食11億斤,高級代食品(指人造肉精、人造磨菇、小球藻等)881萬斤,代食品也成了社員重要的食物來源。至1961年3月,河北全省已有17萬余食堂吃上了代食品,日食多者5兩以上,少者1兩左右。1960年11月,河北宣化市1299個農村食堂中,已有1068個食堂吃代食品93萬余斤,占食堂總數的81.2%,人均食用量從1兩到3兩不等。河北曲周縣組成了3萬人的收集代食品的專業隊,跟隨六十七臺拖拉機收拾茅草根作代食品原料。為了抓好代食品工作,河北省縣以上各級黨委都建立了專門抓代食品工作的機構,社隊也都有專人主管,省、地兩級都編有代食品簡報,還召開了一系列的電話會議。河北有的公共食堂還總結出了一系列的代食品食用方法,如粗代食品與糧食的搭配比例,以不超過30%為宜;在烹制上,代食品是煮不如蒸,蒸不如烙,烙不如烤;代食品磨得越細,就越好吃;代食品有熱性、涼性之分,熱性代食品單食會引起便秘,涼性代食品單吃則會瀉肚子,應該兩種摻著吃等等。
玉米包在平時是棄之不用的,可這時卻成了很好的代食品原料。河南省清豐縣馬村人民公社的食堂發明了玉米包制淀粉的方法,立即向清豐縣委報了喜。清豐縣委隨即將玉米包制作淀粉總結出了三大好處:一是大大增加了糧食,每畝玉米按1800棵計算,收獲的玉米包可做淀粉183斤,能頂糧食122斤,清豐全縣共種玉米24萬畝,總共能增加糧食2928萬斤。二是玉米包的淀粉量為30%,含糖3%-5%(據說這是河南省糧食廳化驗的結果),還含有一部分脂,它能增加耐饑能力,增加營養,使人們身體健康(這也是當時的慣例,凡發明一種代食品,就宣稱其如何有營養,如何有益健康)。三是大大方便了生活,這種淀粉加30%的糧食面粉能做10多種饃飯,能做30多種糕點,而且操作簡單易推廣。
隨后,清豐又試驗出了綠豆秧磨粉、紅薯秧磨粉、高粱秸皮加工成淀粉的方法。清豐縣推算,按一畝玉米包制粉183斤,一畝綠豆秧制粉195斤,一畝高粱秸皮制粉275斤,一畝紅薯秧制粉320斤,除了糧食收入不算,僅這些以前不能吃的東西就能制淀粉13092萬斤,可頂6546萬斤糧食。如此算來,以該縣人口為30萬計,僅此一項全縣每人即可增加糧食200余斤,果真這樣的話,任何饑荒都不用怕了。
俗語說,窮則思變,人們在餓肚子時,總會想盡一切辦法弄到可以果腹的東西,于是兩種高級代食品即人造肉精和小球藻被發現并廣泛推廣。人造肉精是一種酵母菌菌體做成的食品,據稱可以土法培養,其辦法是將淘米水、涮鍋水、殘菜幫、爛水果、各種無毒的樹葉、野草、野菜、農作物的根莖葉、酒糟或造紙、制糖工業廢水,煮后都可以制成培養液,然后將菌種放在培養液里,經常保持20℃—30℃的溫度,兩三天即繁殖成一層白膜。白膜在50℃—60℃的溫度下,溶解成糊狀,就成了人造肉精。由于人造肉精制作的關鍵是菌種要純,培養時要注意溫度,講究清潔,農村的公共食堂自然難以做到這些,也難以大量生產。
小球藻是一種球形藻類,直徑僅數微米,體內有一綠色杯狀或板狀色素體,種類繁多,生長于淡水中。云南省是較早推廣食用小球藻的地方。據該省有關部門總結出來的經驗,小球藻的養料可采用松針、樹葉、煮菜水、洗菜水、淘米水等20余種,培養小球藻的池子可以是鍋、缸、水桶、磚池。開始時,他們用小球藻作飼料,據說架子豬吃了,每天多長半斤肉;奶牛吃了,每天多產半斤奶;母雞吃了下蛋增加三分之一,蛋重增加十分之一。1960年7月中旬,云南大理市郊區公社,有一頭快死的癩皮豬,吃了小球藻竟然痊愈了。由此啟發了這個公社的人,他們用小球藻給浮腫病人治病,居然成功,吃了小球藻后,浮腫病人都好了。接著,大理州醫院用小球藻治療25種疾病,效果良好的占78%,病癥減輕的占17%,無效的只有5%,都沒有副作用,尤其對水腫、貧血、肝硬化、慢性腸炎等,效果明顯。產婦缺奶,吃了小球藻后,慢的兩天,快的三四個小時,奶量便大有增加。更神奇的是,有一個人眼睛看不見已十多年,吃了小球藻并用之洗眼,很快初步復明;有人背上長了一個盤子大的瘡,用小球藻涂抹,很快消腫痊愈。至于是真是假,就只能請讀者諸君鑒別了。
接著,云南省糧食廳曾進行過人吃小球藻節約糧食的試驗,每人每天吃1公斤小球藻濃縮液,少吃一兩大米,10天后,參加試驗的8個人,有5個人體重分別增加了4兩到4斤。于是,云南在各人民公社大力推廣培養和食用小球藻。隨后,貴州、湖南、湖北、福建、河南等10余個省也廣泛培植小球藻。
小球藻的價值引起了中央高層的重視。1960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毛澤東秘書胡喬木致信毛澤東說,推廣小球藻的生產在當前糧食因災不足的情況下,具有重大意義:至少可以保證不餓死人,減少甚至消滅浮腫病;減少亂采代食品而引起的中毒事件;保證勞動生產率和工農體力不至因糧食不足而降低。胡喬木建議中共中央為推廣小球藻和其他糧食代用品的生產發一專門指示直至各公社,逐級負責作出安排。不久,中共中央轉發了胡喬木的建議。
在糧食極度匱乏的情況下,采集和生產各種代食品,倒也不失是一種動員群眾渡過難關的辦法。不過,這樣的東西吃進肚子,幾乎沒有什么營養可言,仍難以遏止浮腫病和非正常死亡的發生。中共中央意識到,要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的困難局面,最關鍵的是要調整農村政策,于是有了隨后的“農業六十條”的制訂,解散了公共食堂,取消了供給制,允許社員經營自留地和家庭副業,縮小社隊規模,將基本核算單位下放到生產隊等舉措。通過這些政策措施,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村的形勢也逐漸出現好轉。
(責任編輯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