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萬向錢潮股票在深圳上市交易。1996年開始,集團進行資產重組,錢潮公司收購機械公司、特軸公司、汽軸公司、傳動軸公司等7家汽車零部件企業60%的股權,以較低的投入,以最快的速度獲得了多家年銷售億元,利潤千萬元穩定的成長性公司,短期內形成了巨大的生產力,邁入高速成長期。同樣,在海外市場,自1984年萬向節產品銷往美國以來,在國際市場的拉動下,萬向從國內一個企業、一種產品,發展到現在的10多家企業、9大系列產品、幾千個品種,形成了系統化研發、專業化生產、系列化產品的發展格局:具體來說就是,建立了創新體系,保證科研投入、建立外部智力支持體系等。萬向從“走出去”到“引進來”,培育核心技術,從“國際營銷”到“國際生產”,掌握核心市場,最終形成了擁有強大品牌優勢的國際市場體系。萬向的走出去,不只是將產品銷出去,而是要發揮“比較”優勢,揚長避短,洋為中用,把企業的資源與國際市場的資源進行有機組合。萬向集團大膽嘗試“以股權換市場”、“以設備換市場”、“以利益換市場”等多種靈活的方式,在國外通過并購企業,從“國際營銷”到“國際生產”,從過去被動等客戶下單,到主動與客戶合資合作,建立利益共同體,最終達到了掌握國外主流市場的目的。透過上述“萬向現象”的表征,我們發現,一個企業在自身發展的歷程中,能否做到、用活自主創新這把利劍是激活企業自身發展的一劑良方。
經濟學理論早就證明,創新和技術進步是經濟發展最重要的驅動力。20世紀美國經濟增長來源的70%到80%,不是因為資本和勞動的增加,而應該歸結于技術進步。
創新可分為宏觀創新和微觀創新,即國家科技創新和企業技術創新。企業的技術自主創新,指的是主要靠企業內部的研究開發力量,相對獨立自主地進行技術的研究開發及其他創新活動。回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在市場機制的激勵和約束下,逐步具有了自主創新意識并開展了一些創新活動,但自主創新能力仍然不強,沒有真正成為有競爭力的技術創新主體。
目前中國設備投資的60%用于購買外國產品,其中100%的光纖制造設備、80%以上的集成電路制造設備和石油化工裝備、70%的數控機床是外國產品。我國企業研究開發經費人均支出僅為美國的1.2%、日本的1.1%。雖然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研究開發經費保持較高增長速度,但研究開發投入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目前僅占1.35%,大大低于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大中型企業用于研究開發的費用低,用于市場運作的費用高。2003年,我國4000多家重點企業中,技術開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例在1%以下的占75%。在國際上,企業的技術開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例低于1%是很難長期生存的,世界500強企業一般是5%到10%。
高競爭往往集中在人才競爭方面。在全國中央級企業專業技術人員中,具有碩士以上學歷人員只占總數的2,1%,高級技師占工人總數的比重只有0.16%。而在日本,企業科研人員占日本科研人員總數的70%。在豐田公司中,科研人員占員工總數的18%。由于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往往出現高度技術依賴、低水平制造的狀況。大量企業是靠使用世界上最廉價的勞動力,消耗大量能源,制造巨大污染來獲取微薄利潤的;而掌握核心技術的外國企業,只是一紙技術合同,就可以從我國獲得巨額利潤。一些企業滿足于做國外公司的“一個成員”,不想創新、不敢創新、不能創新。據統計,2001年我國大中型企業有研究開發機構的僅占25%,有研究活動的僅占30%。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數據,目前中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僅為萬分之三,99%的企業沒有申請專利,60%的企業沒有自己的商標。
目前,由于歷史的、現實的和體制的、機制的原因,我國宏觀自主創新和微觀自主創新是“兩張皮”,“官、產、研”目標不一致,難以形成促進企業自主創新的合力。企業的目標應當是追求更多的盈利,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這是它自主創新的內在動力,激烈的市場競爭則是它進行自主創新的不可抗拒的外在強制。但由于我國不少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和市場機制都不健全,因而缺乏自主創新的動力和壓力。科研單位追求一流的科研成果,但因缺乏市場上的壓力和動力,科研常常與生產脫節。所有這些,都是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的主要原因。
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既是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又是新市場的開拓,因此既有技術創新能否成功的風險,又有能否經得起市場考驗的風險,也就是說,有很多不確定性和不可控因素。從萬向的案例來分析,萬向集團的做法是通過向海外的擴張和在海外建立研究和發展機構,和當地的企業研究機構合作開發,向當地的領先用戶學習,發展公司潛在的技術能力,提高公司的核心技術能力,最終實現穩固國內市場,同時占領部分外國市場的目的。萬向的研發活動是基于本土的技術創新型,技術創新的著眼點是開拓市場。因此,企業自主創新面臨高競爭,要求高投入、搶時間、趕速度,在技術領域領先于競爭對手,以保證獲得技術創新所帶來的超額利潤。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企業自主創新的戰略越來越體現在自主知識產權的價值和核心競爭力強弱方面。在世界性的企業自主創新浪潮中所涌現出的新一代創新巨頭無不是領軍企業。很多跨國公司或者分拆自己的子行業,或者加大力度推動產業整合,或者擴展自己的核心產業,或者與其他巨頭建立戰略聯盟,謀求的正是產業發展不同階段上的主導地位。企業如果沒有自主創新的能力并形成產業化,必然受制于人,甚至在產業發展格局中被逐步淘汰出局,
企業的自主創新是技術與管理、經營和組織的良性互動與有機整合。萬向在企業運作過程中,應對競爭和實施公司的發展戰略、拓展和增強公司潛在的技術能力,盡快將公司的產品打入當地的市場、招募國外的優秀人才,吸收國外的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特別是與海外當地的企業和研究機構進行RD項目的合作研究。除此之外,市場營銷本土化、管理體系本土化也是萬向集團的創新機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企業自主創新是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的一系列活動的動態系統的綜合過程,不僅需要組織好人、財、物、信息、技術等資源,而且要保證管理更有效率,使得所推出的新產品、新工藝更好地實現商業化和產業化,推動整個產業的發展。若沒有各個環節、職能之間的良性互動,企業自主創新就很難實現。
企業自主創新的模式很多,但無一例外地都要求將技術過程、管理過程、經營過程、組織過程有機地加以整合,謀求自主創新能力的最大化。這就要求企業必須調動員工特別是科技研發人員的積極性,激發員工的創造力,自覺、主動地開展創新活動。
從長遠來看,自主創新不應該是企業的權宜之計,而應該是企業發展的長遠戰略,而戰略形成貴在執行,而具體執行的人才又是企業自主創新的關鍵環節。企業作為自主創新的主體,要樹立為生存、為發展而創新的意識;要加大新技術、新產品科研經費的投入,加快技術開發和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要堅持源于市場,又高于市場,走“調整、開發、創造、組織與實現”的自主創新之路,加快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歷史性轉變。
(作者單位:長江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