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是我國建設新型工業化的必由之路。
所謂生產性服務(Producer Services)是指專事生產其他產品或服務的中間投入,提供中間產出予生產者的服務。生產性服務的目標顧客是生產者,而不是最終消費者與用戶。
生產性服務的與分類
生產性服務業,就是消費者服務業以外的所有服務業(Hubbard,1982)。生產性服務業的范圍廣泛,區間模糊,陳列部分內容見表1。
生產性服務是國民經濟的引擎
人們習慣于視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為制造業實施精益化與資源外取的副產品,其實,生產性服務業才是整個國民經濟的真正引擎(William B. Beyers,1999)。
生產性服務對GDP的貢獻
就整體而言,服務業在OECD國家的地位穩中有升,它在解決就業和拉動經濟增長方面的貢獻,都超過了70%(OECE,2005)。但其中消費者服務業的比重卻日漸下降,真正對國民經濟起拉動作用的是生產性服務業。譬如,美國的消費者服務業占服務業總體的比重從1940年的60%,大幅下降到1970年的42%,又下降到2002年的40%;而生產性服務業占總服務業的份額從1940年的12%,持續上升到2002年的34%。再如,加拿大1998年與1961年相比,生產者服務的產值增長了3.3倍,比重達到54%;而消費者服務分別僅為2倍和19%;政府服務分別為1.9倍和27%。
生產性服務對就業的貢獻
充分就業是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的必要前提,目前我國也面臨較大的就業壓力。盡管生產性服務企業的規模較小,如美國的生產性服務企業的規模多年來一直保持在12人左右(William B. Beyers,1999),但這絲毫不影響其在解決就業方面的貢獻,甚至超過了其他任何行業。譬如,從1975年到1995年,美國經濟共增加了5000萬個工作機會,就業增長率為50%,而其間生產性服務業的就業增長率為101%,是全國平均增長率的2倍。自1977年到1996年,加拿大經濟共增加了370萬個工作機會,就業增長率為37%,而其間生產性服務業的就業增長率為138%,大約為全國平均增長率的4倍。另外,在生產性服務業所提供的就業機會里,全職工作機會的比例還比較,約占美國全職工作機會的四分之一,占加拿大全職工作機會的三分之一。
生產性服務對國際貿易的貢獻
2004年,中國貿易進出口額均位居世界排名第三,躋身世界貿易大國之列;但與此同時,服務貿易卻出現了近97億美元的逆差。中國服務貿易出口占貿易出口總額現有水平為9%,遠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且貿易優勢部門主要集中在海運、旅游等比較傳統的領域,而金融、保險、計算機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所占比重很低。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對國際貿易的促進,至少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直接出口生產性服務;二是輔助與促進其他產品或服務的出口;三是進口替代某些產品或服務。
生產性服務對技術進步與服務創新的貢獻
1980年以來,大多數國家服務業的研發活動和投資急劇增長,服務業占據了越來越大的份額,OECD國家企業研發支出中,服務研發所占比重從不到5%上升為1997年的15%。
生產性服務在技術進步與服務創新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為絕大多數生產性服務業都是以知識密集型為特征的(Browning Singelman,1975),86%的生產性服務企業的創業者具有學士以上學歷,41%擁有更高學歷和出眾的專業能力(William B. Beyers,1999)。生產性服務企業不僅是大量創新成果的完成者,而且在輔助其他企業創新與傳播創新成果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國際化大都市的構造師
國際化大都市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是世界城市體系中頂尖城市發展的大趨勢。
美國的國際化大都市至少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國際化生產都市,主要從事專門化生產與特色商品的出口,如底特律;二是國際化渠道都市,主要作為資源、商品的運輸中樞,如圣路易斯、堪薩斯等;三是國際化經紀業務都市,主要從事金融、顧問等經紀業務,如紐約、芝加哥、舊金山等(Abbott,1997)。
國際化都市的典型特征,至少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國際金融資本的集散地。以紐約、倫敦、東京這三個國際化大都市為例,1998年,世界前100名的商業銀行有47家落戶在這三個城市,且這100家銀行的46.29%的固定資產、62.95%的凈收入、60.08%的資本集中在這三個大都市;跨國性保險公司在此三大城市的集中度更高,全球前25家保險公司有24家落戶在此三大城市,集結了99.3%的固定資產、97.5%的凈收入與97.79%的資本。
跨國公司的集中地。早在1987年,紐約、倫敦、東京這三個大都市就擁有全球前500家跨國公司的154家。新加坡、中國香港成為后起之秀,2000年,200家跨國公司將區域總部設在新加坡,855家跨國公司將區域總部設在中國香港。
擁有先進多樣且專業程度高的服務業。國際化大都市是整個世界經濟的命令與控制中心,需具備先進多樣的服務業來作為支撐,如金融、保險、地產、顧問、法律、倉儲、網絡等。充斥紐約曼哈頓地區的,是金融、物流、市場調查等生產性服務公司;金融、貿易物流、旅游、工商支援與專業服務是當今香港的四大支柱產業,2001年分別貢獻GDP的12.1%、25.9%、2.5%、11.6%和解決5.5%、24.4%、3.2%、10.4%的就業。
由國際化大都市的特征可以發現,不管是要成為三類國際化都市中的哪一類,都需在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方面著重發力。城市與地區發展研究表明,生產性服務在打造大都市與世界性城市方面發揮著關鍵性的核心作用。
從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主要城市相繼提出了建設國際化大都市或國際性城市的目標,上海等大城市已經把重點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作為構造國際化大都市重要手段。
制造業升級的催化劑
依據古典經濟學派的分工理論,生產服務業的出現是緣于分工的深化、細化與專業化,緣于制造業的外包和虛擬經營需要。虛擬經營是指企業在組織上突破有形的界限,雖依然涵蓋生產、營銷、財務、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等功能,但企業不再完整地保留執行這些職能的組織,而是將部分低附加值職能外包與資源外取,從而更加專注于高附加值職能。
生產性服務業的獨立出現與存在,使制造業“松綁”與剔除低附加值職能成為可能,規避了傳統劣勢,專心于核心能力與競爭優勢的構筑。從20世紀70年代起,將原附屬于生產單位的廣告、營銷、人力資源管理、可行性研究、包裝和運輸等價值活動外包予生產性服務企業,已經成為國際企業運作的潮流。
生產性服務企業一般規模較小,運營成本低,且多由掌握一定專業技能的人士開創與運營。因此,它不僅可作為制造企業精簡機構時的一種無奈選擇,而且還因成本優勢與技術優勢為制造企業升級提供了一種合理選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迅猛的原因時,除了制造業“松綁”原因外,還包括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制造技術更新換代、政府監管與法律環境變化、國際貿易與經濟全球化等原因。
中國的信息技術在近些年取得長足發展,信息網絡已經覆蓋企業,步入家庭。資源環保問題日漸突出,升級制造業生產模式,倡行清潔生產已迫在眉睫。中國政府在以法治國方面正在大踏步前進,每年都要推出一系列的國家法律或監管條例,中國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融入國際貿易大潮。因此,正在步入后期工業化的中國制造業,急需生產性服務業來幫助“松綁”,渴求專業性生產服務企業在多個專業領域為其獻計獻策。
(作者單位:天津大學管理學院、南開大學泰達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