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代言人?
兒童的需要應當受到尊重。但是,兒童能夠正確合理地表達和駕馭自己的所有需要嗎?如果不能,那么誰是兒童需要的代言人?
在古時候的中國,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毫無疑問的——成人唄!因為孩子就是幼小而脆弱的,需要保護與關懷。《易·旅》云:得童仆貞。自古以來,在中國“童”字就做“仆人”解,兒童必然要成為被奴役的人,直到他成年為止。
到了近代的中國,情況發生了變化。“五四”運動之后,還兒童應有的地位成為一時的風潮。既然兒童也具有了自己的地位,那么自然成為自己需要的發言者,而無需他人的代言。況且古也有云:“汝非魚,焉知魚之所思?”對于自己的需要,怎么會有人比自己來得更加清楚呢?為什么需要其他人加以代言?為此,不少人呼吁:“我自己就是自己需要的代言人”。兒童也是獨立的主體,他自己就是需要的發言者。建國后,國家在這方面作了不少工作,加入了《世界兒童權利公約》,并在教育中也不斷地提倡兒童的主體地位。
不過事到如今,兩種觀點還在爭論不休。我們知道,要想獲得一定的權力就必須具有一定的能力。支持成人是兒童需要代言人的人們質疑兒童的“能力”;支持兒童是自己需要的發言人的人們也同樣質疑成人代言者的“能力”,更質疑成人代言者的“真誠動機”。于是,在成人與兒童之間常會發生這樣的沖突:“我這都是為你好!”“你不是我,怎么知道這是為我好?”
新課程改革以來,進一步提倡尊重兒童需要,一切從兒童的發展需要出發。這個主張從尊重學生作為人的權益的角度來看,是十分合理的。但是在實踐中,由于缺乏較為深入的分析辨別,產生了一些令人困惑的問題。例如:教師們在學生們面前越來越謹小慎微,唯恐在批評、管理、懲戒、學業負擔等方面“冒犯”了學生,背上“不尊重學生需要”的惡名。教師對自己的言行多一份謹慎本是好事情,但是如果造成教育的軟弱無力和教育者的缺乏自信,恐怕就是值得反思的事情了。那么教師是學生需要的代言人嗎?如果是,教師應當怎樣承擔這個角色呢?
代言人的能力?
其實我們都知道:就人的自然特性而言,高級哺乳類動物在出生的時候便注定了它的弱小,必須在父母的撫養下才能成長,所以兒童在這個意義上需要由成人作為其代言;就人的社會特性而言,人類在多年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許多的文化經驗,這些經驗掌握在成人手中,兒童需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來學習,所以,成人尤其是教師就必然承擔著十分重要的為兒童代言的一部分角色。
那么要作為“兒童需要”的代言人,要具備什么樣的能力和品質呢?
1 代言人要具有對“兒童需要”的“真的認識”
要想為兒童代言,必須對代言的內容具有“真的認識”。首先,代言人必須具有“真”的態度,他必須能真正地體察、表述出兒童的需要。
有的家長和教師會說:“對兒童需要的認識我有啊,因為我是從兒童成長而來的嘛。”毫無疑問,成人經歷了兒童的成長,曾經具有兒童的感受,知曉對于兒童未來而言,哪種選擇更具理想性。但是這種認識真的是“真”的認識嗎?
什么是“真”?“真”代表了對科學規律的尊重。具體而言,特別是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尊重。
一方面,我們不可否認成人豐富的人生經驗可以作為兒童發展的參考;另一方面,個人的“兒童時代”的經驗在很多時候可能是錯覺。個人的感性經驗畢竟只是一種參考。要真正地能體察、代言兒童“這一類人”的特殊需要,只有通過不斷學習以建立科學的觀念。如,小學低年級的老師時常會遇到小孩子“告狀”的情況,老師們往往會對孩子的這些舉動賦予道德的含義。但是就心理學研究而言,這一類行為不過是兒童在社會性方面的獨立人格尚未形成之前所需要的一種認同感,兒童這么做的目的不過是要告訴成年人,他能判斷對錯。對于兒童而言,秘密必須與值得信任的人共享,這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社會人格成熟的需要。
2 代言人要具有對“兒童需要”的“誠懇態度”
除了真實的認識之外,重要的還是一種對待兒童需要的誠懇態度。兒童能夠直面自己的感受,最能知道自己的內心渴望。“我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我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在這一方面,毫無疑問要尊重兒童。
誠懇的態度是基于對“真的認識”,如果缺乏對“科學知識”的認知,這種態度就是盲目的。誠懇的態度是對人類成熟規律的尊重,及其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代言的“責任心”。這種誠懇是指對兒童需要的發自內心的尊重,這種誠懇是對兒童作為人的基本權益的尊重。如果我們真的了解和尊重兒童,我們會懂得作為弱者的兒童對安全、愛、鼓勵、關懷的強烈渴求,也會懂得兒童對成長、進步、發展的天然渴望,我們還會懂得兒童的好奇、自由、任性、愉快的天性,我們自然會對這一切需要予以誠懇的關注和必要的滿足。
但是,我們也必須要注意,并非兒童的所有“想要”都是我們必須滿足的。尤其在學校這樣的場合中,教育者有必要區分、洞察兒童的比較隨意的“想要”和真正的“需要”之間的復雜關系。例如:當學生在課堂上吃東西、睡著了,教師該怎么辦?當學生因為情緒不好違反校規喝酒了,教師該怎樣處理?學生早戀了,教師該怎樣對待?類似的問題都需要教師慎重把握,對“隨意性的想要”的適當控制和對“成長需要”的合理尊重要結合起來。
那么,既然成人富有經驗,是不是作為代言人的成人的邏輯體系就完全是“合理”的?顯然不能這樣認為。這就需要我們回到上述立場:代言人要具有對“兒童需要”的誠懇態度。否則,“我這是為了你好”的言說方式,會不慎演變為成人強加給兒童的桎梏。
3、代言人要具有“表述需要”的“適當能力”
以上兩點是代言人所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要成為兒童需要的代言人,還需要一些技術方面的能力。代言人不僅需要具有真的認識、誠懇的態度,還需要有表述的能力。
可是作為代言人的言說能力并不是天生具有的,到目前為止,成人與兒童之間的溝通仍是存在問題的。香港動畫影片《麥兜的故事》中,麥太太臨睡前給兒子麥兜講故事:“從前有個小孩子,他非常調皮,不聽媽媽的話;第二天,他死了!”這段話語呈現出目前成人對兒童的典型態度和邏輯:我是為你好,我可以充當你的代言人,所以你必須聽話。“違反——懲罰”似乎成為比較普遍的“代言方式”,一切均可在“我為你……”的前提下開展。但是其中缺乏真正的溝通。
因此,即便是深知兒童需要的代言人在具備代言基礎素質之后,也需要在面對兒童時進行合理而適當的表述。有時候,深知兒童需要的人們面對兒童的“無理需要”采取非常粗暴的制止方式,但是這種溝通并不是那么的有效,而無效的溝通本身就是對“真的知識”的偏離。
代言人要具有合理表述與聆聽的能力,才能真正尊重兒童的需要,清楚地了解兒童的“潛在邏輯思維”,發現兒童內在的需要與“真的需要”之間的契合之點,從而有效地引導兒童朝向“真的需要”發展。畢竟,代言兒童的需要也是為了兒童的未來,這是代言人的責任所在。
4 代言人要具有“社會認可”的“合理地位”
既然要代言,那么就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的地位,這一點是代言人必須具備的社會權力。
教師就是受到社會認可的職業,這種職業天然承擔學生的代言人身份。當然也有人認為,教師是社會的代言人,承擔著促進學生社會化的角色。我們可以說,教師是身兼二職的代言人,在學生與社會之間架起了橋梁。教師職業本身決定了其代言責任的存在。但是從事這個職業本身并不等于具備了“代言人的能力”,代言人的能力還需要不斷學習、歷煉以及提升。這是所有教師必須建立起來的責任意識。
結語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需要”一詞,包含著對現存的狀態與理想的狀態之間的差距的認識,包含著時間的意義。關注“兒童的需要”,為兒童的需要代言,不僅是一種著眼于當下的職責,也是一種指向未來的職責。我們需要謹記這個未來是“被代言人”——兒童的未來,所以不能忽視也不能剝奪兒童表達自己需要的的權力。同時,作為兒童需要的代言人,我們必須具有為兒童設計未來的意識和能力,并與當下的教育情境緊密結合。為此,我們對代言人提出了各種基本的素質要求——對“真的認識”、具有“誠懇的態度”、具有“表述的能力”、具有“合理的地位”。愿教師們都能夠以科學合理的方式,承擔起“兒童需要的代言人”這責任重大而富有意義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