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桂明明的手破了。”我課講得正酣時,桂明明的同桌大聲地報告。我來到桂明明的桌前,桂明明的頭低著,一動不動。原來是他的手在桌子下面玩小刀,將手割破了,血正順著指甲往下滴。“把手抬高,快到醫務室去!”這時包扎傷口遠比批評重要。可桂明明的頭更低了,仍舊一動不動,“快去啊!”我邊催促邊拉他起來。“沒錢!”他半天嘟噥出一句。我迅速從口袋里掏出十元錢給他,讓班長和他一起去了醫務室。
作為一個寄宿制的鄉村學校,孩子們每周才能回去一次,凡借錢的孩子周一來的時候早早就把錢還給老師了。一直到晚自習,還不見桂明明主動還錢,根據他平時的表現,我預感到一絲不妙。
課間,我把他叫到辦公室,“手好了嗎?”我微笑地問他。“好了!”他似乎意識到了什么,頭低低的。“錢夠用嗎?”我知道這十元錢肯定用不完,我只是想知道剩下的錢是不是被他亂花了。果然,從后來的談話中得知,他不但花光了剩下的錢,而且還把他奶奶給他的用來還給老師的錢也花了,而且全都是花在吃和玩上了,我強壓住心中的怒火,再大的錯誤也要給他一個改正的機會。
“你認為這十元錢該不該還?”
“該還!”
“這樣吧,你回去好好想一想,如果你認為該還,你就還!如果認為不該還,就不還!”在是與非之間,我要讓他自己做出選擇。
“老師,我一定還!”他終于抬起頭,斬釘截鐵地答道。
一個星期過去了,又一個星期過去了,而桂明明仍和以前一樣,無任何動靜!直到有一天,一個學生哭著來報告,說桂明明搶了他的方便面,還打了他!我感到事態的嚴重性,從借錢不還,到搶東西打人,桂明明缺少的不僅僅是責任感,更多的是他拒絕感恩。“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中國的感恩教育源遠流長,但從桂明明的身上卻絲毫找不到它的影子。更令人擔憂的是,拒絕感恩似乎已成了一種道德癌癥,讓他對善良變得如此麻木。
是該用集體力量的時候了,班會課,我把“感恩”兩個大字寫在黑板的中央。“感激生育你的人,因為他們使你體驗生命;感激撫養你的人,因為他們使你不斷成長。感激幫助你的人,因為他們使你度過難關。感激關懷你的人,因為他們給你溫暖。感激鼓勵你的人,因為他們給你力量。感激教育你的人,因為他們開化你的蒙昧。”班會課在同學們的詩朗誦中開始,一首《愛的奉獻》讓同學們深刻體會親情友情的重要性,并結合實際讓他們自己談談對感恩的體驗和感悟。最后,我們一起把“學會感恩”莊重地寫進班級宣言里。班會很成功,桂明明的臉一直紅紅的,叫他回答問題時竟激動地說不出話來。
下課了,我剛到辦公室,桂明明便緊跟著來了,頭低低的,手里握著十元錢。“老師,我錯了!”說完鄭重地把十元錢放在我的辦公桌上。“那你后面幾天的生活費怎么辦?”“我再往家里要!”他似乎有些膽怯。“不心疼父母的血汗錢嗎?”我知道他的父母都在外做建筑工,很辛苦。他低頭不語。接下來,我給他講了一個在美國婦孺皆知的故事:一天,一個小男孩在與小伙伴們踢足球時,一不小心將足球踢到了一家小商店的玻璃門上,玻璃碎了。當商店老板帶著那個闖了禍的小男孩找到他家時,小男孩的父親弄清原因后,將12.5美元的賠償金交給了商店老板。然后,他對小男孩說:“你打碎了人家的玻璃,應當由你來賠,那12.5美元算是我借給你的。”在隨后的一年時間里,小男孩硬是靠著節儉零花錢及給人打些零工攢夠了12.5美元。當他把這筆來之不易的錢送到父親手中時,父親用慈愛的目光注視著他道:“爸爸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你養成從小對自己所做的事負責的態度呀!”這個小男孩長大后成了美國總統,他的名字叫里根。
故事說完后,桂明明的眼睛睜得大大的。“你愿意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嗎?”我問道。
“愿意!”
“那你有什么打算?”
“我……”
在我的建議下,他在學校里設立了一個可回收垃圾站,將同學們倒的垃圾分類,賣掉可回收的垃圾。
一個月后,他終于湊足了十元錢,望著桌上沉甸甸的十元錢。我把它放在信封中輕輕地包好!工工整整地寫上桂明明的名字和日期,收在抽屜里!還有兩個月孩子們就要小學畢業了,我將把它作為禮物送給桂明明!
(作者單位:江蘇省泗洪縣石集中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