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分析教育哲學家謝弗勒在其《教育的語言》一書中的見解,教育語言主要由三種形式構成:教育術語、教育口號、教育隱喻。何為隱喻?古希臘先哲亞里士多德將其定義為“一事物借用另一事物的名稱”。教育隱喻就是一種運用比喻的手法對教育中的某些現象進行說明。作為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一極,教師歷來受到人們的尊敬和崇拜,人們以隱喻的方式給予了他們極大的關注。“桐子”、“教師是園丁”、“教師是春蠶”、“教師是蠟燭”、“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其中較為著名和典型的教師隱喻。這些隱喻性背后隱藏著“教師是什么”的深刻涵義,本文嘗試對此作一番剖析。
1、最早的教師形象隱喻——桐子
華東師范大學陳桂生教授認為,我國歷史上最早關于教師的隱喻當數“桐子”了。漢代文學家楊雄說過:“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也。師者,人之模范也”。“桐”與“童”諧音,系以“桐子”比喻兒童、童子,說明教師與兒童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所以,我認為:“桐子”指代的就是教師。這也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教師隱喻,距今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2、傳統社會的教師形象隱喻——蠟燭
提起“蠟燭”,人們會自然而然地想到教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甘為春蠶吐絲盡,愿為紅燭照人寰”常被用來歌頌教師。教師被比喻為蠟燭,而且是紅蠟燭。正如意大利一位著名人士路費尼說:“教師就像蠟燭,點燃了自己,啟發了學生。”這個隱喻突出體現了教師無私奉獻的犧牲精神。教師“如紅燭發光發熱,精心培育國家良材;似春蠶無怨無悔,畢生獻給教育事業”,這幅教師自勉的對聯正是對“蠟燭”稱謂的認可和稱頌。在教育戰線的群芳譜中,在蠟燭頌里,我們可以看到許許多多感人肺腑的事跡,許多教師一身雅意,兩袖清風,把人生的目標和追求寄托在“自避桃源稱太古,欲栽大樹柱成天”的百年樹人的偉業之中。“蠟燭照亮了別人,毀滅了自己,它的毀滅是光榮的!我愿意做一支兩頭點燃的蠟燭,照亮更多的人。”(夸美紐斯)教師用自己的生命之光開發人類的智慧,傳播人類的文明,照亮千千萬萬兒童前進的道路,把學生從蒙童引向知識奧秘的宮殿,把充滿童心和稚氣的少年培養成建設祖國的棟梁之才。教師是“蠟燭”,在照亮別人的過程中也照亮了自己前進的道路——教師從職業中體驗到了工作所帶來的充實與幸福,獲取人生價值的永存和人格的升華。
3、現代農業社會的教師形象隱喻之——園丁
現代社會教師形象隱喻包括兩大模式:農業模式和工業模式。其中“園丁論”和“春蠶論”是農業模式的代表,“工程師論”則是工業模式的代表。
園丁原指從事園藝的工人,后來由于人們經常比喻兒童為花朵、幼苗,故比喻培育兒童的教師為園丁。這是自農業時代以來一直流行的教師隱喻,其喻義是:教師像園丁一樣,對自己的培植對象細心愛護,辛勤耕耘,精心護理,使其茁壯成長。因此,把教師稱作為園丁是最樸實、最形象、最富有田園詩意的比喻了。趙樸初先生在獻給教師的散曲《金縷曲》中即采用了這一隱喻。曲云:“不用天邊覓英雄,教師隊里,眼前便是。歷盡艱難終不悔,只是許身孺子。堪回首十年往事?!無怨無尤吞折齒,捧丹心,默向紅旗祭。患與安,無論比。幼苗茁壯園丁喜,幾人知平時辛苦晚眠早起。燥濕寒溫榮與悴,都在心頭眼底。費盡了千方百計,他日良才承大廈,賴今朝血汗番番滴。光和熱,無窮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用“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對聯表達了獻身育人之志,他的這句名言也正好是教師作為辛勤園丁的真實寫照。
4、現代農業社會的教師形象隱喻之二——春蠶
關于“春蠶”最早的記錄見于《詩經》。而把“春蠶”進行擬人化的比喻最聞名的則是唐代大詩人李商隱的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他把春蠶的執著、堅貞、奉獻精神表現到了極至,成為傳唱千古的佳句。著名畫家潘絜茲的《春蠶頌》寫道“春蠶化生,蕞而微蟲;春蠶何取,一桑始終;春蠶春蠶,萬世可風”,他對春蠶的品質進行了高度贊美。人們生動地把教師比作“春蠶”,是對老師的無私奉獻精神和高尚品質給予的高度評價。人們贊美教師就像春蠶一樣“吐盡心中萬縷絲,奉獻人生無限愛,默默無聞無所圖,織就錦繡暖人間”。著名教育家朱光潛說:“只要我還在世一日,就要吐絲一日,但愿我吐的絲,能替人間增一絲絲溫暖,使春意更濃。”著名教育家吳玉章詩云:“春蠶到死絲方盡,人至期頤亦不休。一息尚存須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疇。”陶行知先生曾經對教師職業特征做過這樣的分析:“教育者應該知道教育是無名無利且沒有尊榮的事。教育者所得的機會,純系服務的機會,貢獻的機會,而無絲毫名利尊榮可言。”也就是說,教師是服務與奉獻的職業,是無名無利也無炫耀資本的職業,只會默默工作,其品質猶如春蠶:春蠶冰清玉潔,氣質高貴;春蠶食幾莖綠葉,吐一片錦繡;春蠶生命不息,吐絲不止。春蠶這些優秀的品質,正是教師“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偉大精神的真實寫照,也只有光榮的人民教師才無愧于這樣的稱謂。
5、現代工業社會的教師形象隱喻——人類靈魂工程師
早在17世紀,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紐斯就曾把教師比作“高明的雕塑家”:英國教育家沛西·能認為教師是塑造學生性格、溝通學生心靈的“思想搬運夫”。據考證,“人類靈魂工程師”一詞最早是前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對作家的稱謂,后來被教育家加里寧引用到教育界。加里寧說:“很多教師常常忘記他們應該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類靈魂工程師。”從此,“人類靈魂工程師”成為教師特定的稱謂,這也是社會給予教師的崇高贊譽。周恩來總理在《教育改革和向科學進軍問題》一文中確認“教師是培養下一代的靈魂工程師”。
“人類靈魂工程師”是對教師科學、準確、高度的評價,教師不僅要把科學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且以“為人師表”的行為將自己的品德、人格、情操、責任感、愛心和獻身精神承傳和影響給每一個學生,塑造學生好的思想道德和培養學生好的行為習慣。從“工程師”論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是具有靈性的人,其靈魂所需要的不僅僅是被“塑造”、“雕琢”,而且還應該是被“喚醒”、“激發”和“升華”。教師不僅僅要做一個“傳道、授業、解惑”的知識傳播者,更應該成為一個道德家,學生心靈的守護神。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育不僅僅是一門技術,更重要的是一門藝術,需要師生的心靈溝通。一個有魄力的教師應該以淵博的知識培養人,以科學的方法引導人,以完善的人格喚醒人,以優雅的氣質影響人。
上述五種教師隱喻不僅生動地反映了不同時期的教師形象,而且也為我們勾勒出了一條教師形象變遷的清晰軌跡。在全社會對教師提出極高期望與要求時,不能忽視教師作為社會人的正常物質生活需求。同時這些隱喻也迫使我們對“教師到底是什么?”“教師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如何尊師重教”等一系列社會問題進行聯想、反思與質疑,揭示出教師隱喻背后的深層問題,為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提供指導。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