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廣東、海南及山東等地高中課改實驗區2007年高考改革方案已經出臺,并引起了很大的爭論。從各地出臺的各種高考改革方案看,基本上是大同小異:改革方案主要是在高考科目和考試內容上做文章,人們對方案議論的焦點也主要放在了考試科目設置與考試內容是否合適上。但這些改革根本沒有觸動高考的制度設計,可以說高考改革已經走錯了方向。
現行的高考之所以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批評,主要原因在于高中教育被高考“綁架”了,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高考成了教學的指揮棒,高考成了衡量和評價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唯一指標。所以多少年來,人們一直期待進行高考改革,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要改掉高考指揮棒的能量和魔力,讓指揮棒失靈。所以高考如果只在考試科目的多少與考試內容的平衡上進行改革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因此,高考改革的正確方向應該是要削弱高考指揮棒的作用,在制度設計向教考分離的方向過度,并逐漸走向社會化,而不能通過改革強化這個指揮棒的作用。課程計劃才是高中教學的指揮棒,而不能以高考作為指揮棒。只有逐漸向教考分離的方向進行改革,逐漸弱化高考對教育的壓迫力和控制力,最后才有可能過渡到各高校自主招生命題時代的來臨。因為自主招生在本質上就是教考分離的招生,是高校根據本校的人才培養方向和自己學校的特色自行組織的招生。反之,高考控制力量會越來越強大,會越來越不受控制。當整個教育都被高考的力量所左右的時候,那才是教育最大的悲哀。
縱觀這幾個地方的高考改革方案,采用的均是高考與新課程實施結合的教考捆綁策略,即高考直接為新課程實施服務,甚至承擔起檢測高中教育質量的功能。改革的思路是通過把高考與新課程的實施掛鉤,以促進學校按課程計劃開齊課程,如通用技術等綜合性課程的開設,保證新課程的順利實施。過去我們批判高考指揮棒,沒想到現在的高考改革已經進入了這樣一個誤區,即要讓高考名正言順地變成教學的指揮棒,讓高考來指揮和打通新課程。這種設計應該說是一種倒退。。
把高考改革與新課程實施捆綁實際上是一種“偷懶”的做法,結果就是把高中教育當成了高考教育。持這種改革觀點的人有一種天真的想法,認為既然高考已經在事實上成為學校教學的指揮棒,那么干脆就承認現實中高考教學指揮棒的作用,并試圖讓它成為實施素質教育和實施新課程的指揮棒。實際上,讓高考負起指揮素質教育和新課程實施的責任是行不通的,高中教育畢竟不是高考教育,真正推進素質教育必須用法律來規范,提高課程執行的剛性力度,不可能指望通過讓高考成為素質教育指揮棒的辦法推進素質教育。高中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學生發展的全面性,在根本上就決定了教學與高考不能直通和對接。這一特性也必然決定了以高考作為評價學校的標準會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瓶頸。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是不能把“瓶頸”加寬變為通途的,因為無論如何高考都不可能覆蓋所有的教育教學內容,在操作上和技術上都行不通,這是個死結。
其實,要使高考改革有利于素質教育和新課程的實施,并不一定非要把高考與教學捆綁在一起。因為如果高考的“瓶頸”無法疏通,那么我們可以做方向相反的思考,考慮繞過這個“瓶頸”或干脆不通過這個“瓶頸”,也就是采取一種新的改革策略,設計一種使高考與高中教育相互獨立完全分開的制度。因為當高考與高中教育分離的時候,高考才不至于成為教學的指揮棒,才不至于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瓶頸和干擾因素。人們才會真正關注在中高中階段教育中學生素質的發展,素質教育才能擺脫高考的束縛真正進行素質教育。反倒是當高考與教學捆綁得越來越緊的時候,人們關心的實質內容不是素質而是學生的考分和升學率。
這么多年來,現行的高考制度對于保證全國范圍內各地方基礎教育質量的統一和提高,直到了“把關”和“看門狗”的作用,所以我國的基礎教育在世界上才會有“基礎知識扎實”的特色。或許有人擔心考教分離會對教育教學質量產生不利的重大影響,但可以用教育質量監測等其它手段來加以保證。高考實行教考分離現在已經不是什么理論上的假設,隨著高校包括招生自主權等權利的進一步落實,高校將會有自己獨立的選拔標準,這是大勢所趨。而目前一些大學開始招收在某方面有特殊才能學生的政策,就是這種改革方向的實踐。
高考與教學分離并逐漸走向社會化并不是什么不切實際的空想。從我們國家大規模的司法考試和公務員考試中可以進行借鑒。比如近年來,司法考試和公務員考試也是非常的熱,競爭非常激烈,要想進入司法系統或公務員隊伍就必須通過相應的考試,但從沒有聽說哪所法學院或哪所大學把自己的課程設置與司法考試和公務員考試掛鉤,進行應試的教育,考試考什么大學才開什么課。什么時候中國的高中教育與高考像這種關系一樣,高考改革才是真的成功了。
(作者單位:廣州市黃埔區教育局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