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標》)將“工具性與入文性的統一”定義為課程的基礎特點,在“教學建議”一節中又進一步強調:“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地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如何在日常教學中進行“人文滲透”,打破原有的知識教育的壟斷地位,對每一位語文教師來說無疑是個挑戰。
一、何為“人文滲透”
人文,即以人為中心的各種社會文化現象。從不同的角度,它可分為:個人文化和人類文化;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習俗性文化和理論性文化。“人文滲透”就是指在教學時,教師要正確把握教材中的人文理念、人文情操、人文精神,合理加以闡發,有效加以滲透,使孩子的心智得以健全,靈魂得以凈化,生命得以閃光。語文教學中人文滲透的實質是為了尊重人、信任人、塑造人和發展人。
人文教育在人的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正如肖川老師在《“人的發展”意味著什么?》一文中表述的那樣:人文理念的不斷滲透“意味著新質因素滲入到精神結構內部并引起結構性的變化,意味著由于新質因素的增加而導致生命境界的提升,意味著視界的擴大,意味著能切實地感受到自我心靈力量的增長”。其主要功效是通過“教化”與“教育”的有效途徑,成功地幫助人們“修身、養性、慧質”,從而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
二、“人文滲透”的實施原則
1、正確處理好三個關系是實現人文滲透的前提
(1)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就語文課程性質而言,當年提出“工具性”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在今天看來,也仍然有它的現實意義。但是片面強調工具性,而忽視具有語文“靈氣”的人文性,就會使語文教學失去生命而暗淡無光,使語文教學走向“文”、“道”分離,只“教”不“育”的誤區,重新步入應試教育的死胡同。
(2)知識與文化的關系。傳統的語文教學重知識訓練,輕人文養成。20世紀末流行這樣一個觀點:“知識不等于能力,能力不等于文化。”因為知識和能力是可以速成的一種“工具”,而文化卻需要反復滲透、長期積累才能達到的一種“境界”。再則“人文(humanism)”的實質是指人性或人性文化。試想,如果一個人連人性都沒了,擁有再豐富的知識又有何用呢?由此可見,知識和文化是不能剝離的。
(3)習俗性人文與理論性人文的關系。傳統的語文教學忽視了習俗性人文知識的滲透與培養。習俗性人文知識如“禮尚往來”、“入鄉隨俗”、“接人待物”等,它相對較零碎和膚淺,然而這些知識對孩子們將來的生活質量、人際關系、價值取向等有著直接的廣泛的影響。因此,我們不能因為“簡單”而有所忽視。
2、樹立好三種觀念是實現人文滲透的保證
(1)正確認識自己。這是一個人自覺、自主、自由的理念,是人生難能可貴的品質。只有具備了這種品質的人,才能擁有自我認識、自我保護、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人文觀念和人文行為。
(2)欣賞善待他人。現實生活中,認識自我不容易,欣賞他人更困難。只有對別人擁有了博大的心境、開放的心態、健康的心理,才能具有理解人、賞識人、成全人的人文觀念和人文胸懷。
(3)積極面對社會。馬克思說:“社會不因個人而存在。”蕓蕓眾生包羅萬象,世間萬物精彩紛呈,美丑良莠同出自然。只有具備了正面的、積極的、開放的、發展的人文觀念,才能和諧社會、關愛環境、發展自我、關心世界。
三、語文教學中進行“人文滲透”的主要途徑
語文載負著、傳承著祖國文化和民族精神,有著極其豐富的人文內涵、極其輝煌的人文精神。我們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用人類的優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哺育后代。在語文教學中,讓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過語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幫助學生認識社會、認識人生、領悟做人的道理。因此,人文滲透不是單一的、凝固的、封閉的,而是多維的、鮮活的、開放的。具體到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滲透就主要表現在:
1、語文教材是人文滲透的主載體
“語言文字不是外在于人的一種存在物。”它不僅是人們傳遞信息、交流思想、表達感情的交際工具,而且還是人的一種生命活動,一種心靈的顫動,一種意念的呼喚。如《長江之歌》《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等流露出的情感,《大江保衛戰》《印度洋上的生死夜》等表現出的精神,《埃及的金字塔》等淀積著的智慧,《早》《海倫·凱勒》等引發出的哲理。只要我們認真開發并利用好教材中的人文資源,學生就會潛移默化地在人事中明理,在人物中感化,在人文中成長。
2、語文教學是人文滲透的主渠道
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間的人際互動。這種“互動”是人們追求自我完善、自我發展,激發創造力和生命力的有機過程。正是這一特定的社會歷史文化下的學習實踐過程,師生間、生生間、文本間的交流文化,解決問題的個性文化,活動過程的體驗文化等才得以滲透和養成。
(1)閱讀中體會文本的人文意蘊。“語文教育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讀書明理。”良好的誦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課文內容,領會文本的思想感情,而且還可以再現作品形象,使學生與文本之間產生情感和理念的共鳴,從而達到人文的滲透與積累、人格的養成與升華。如引導學生閱讀《大江保衛戰》一文時,孩子們被戰士們勇敢無畏的精神所震撼,從而對今天的幸福生活作深層的思考,從中獲得對祖國、對社會、對人類的有益啟迪和戰勝困難的精神擎柱。
(2)體悟中把握語言的人文理念。語文不僅是一種語言文字的符號系統,字里行間還積淀著豐富的民族精神、人類智慧和人文精髓。中華民族的思想、意識、心理和風俗等自然包含于語言文字之中。只要我們用心去領會,用情去感悟語言背后的意境,穿透形象,就會感覺到其中的人文內涵。如教學《彭德懷與他的大黑騾子》時,學生通過輕聲朗讀課文,抓住彭德懷忍痛決定槍殺大黑騾子時的表情、神態、動作、心理描寫等詞句,深深地體會到他愛自己的戰士勝過愛自己的坐騎,水到渠成地感悟出彭德懷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精神。
(3)關注課堂的人文交流。“語文課堂是師生間、生生間的一種心靈的交流,充滿人性和詩意。”語文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以及教學活動中的師生本身都蘊涵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和精深的人文精神。比如人情的意蘊、人品的精華、人性的熱情、人生的價值等都可以在課堂活動、課堂交流中自然地呈現出來,有機地彼此滲透。
3、語文實踐是人文滲透的主陣地
語文實踐是針對傳統課程而提出的重要的課改新內容。學生在主動探究的實踐活動中,學會發現,學會研究,學會積累與吸納,不但能鞏固提高語文知識的運作能力,還能極大地豐富諸如角色體驗、情境感染、人生感悟、求真求新的人文素養。
語文實踐的目的是為了語言的積累與運用、人文的內化與升華。這是因為語文實踐本身不是知識,也不是技能,而是一個有眾多心理因素參與且又帶著明顯的個體色彩的一種持續的學習行為。而語言的積累運用又不止是語言的博文強記,它一般還要經歷理解、感悟、鑒賞、記憶的復雜過程,從而達到與原有知識建立起新的聯系,升華出新的東西,構建著新的境界。由此可見,在語文實踐的同時也在進行著人文意識的內化與升華。比如“天下為公”這一人文理念,不通過反復的語文實踐,不經過長期的人文滲透就難以形成。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滲透和人文養成,應成為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的自覺行為,“因為兒童的生命發展迫切需要諸如品質、情操、意志、境界、理念、抱負、心緒、情感等這些有‘人文’的東西”。人文精神的成功滲透將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人與社會的相融并濟,人與人的協作發展;將大大改變人們的生活質量和人生境界,提升人的道德水準和人格魅力;為人的終身發展、終極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源泉。
(作者單位:江蘇省武進禮嘉中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