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不是換一本教科書,而是一場深刻的教育觀念革命”,因此,新課程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結合學校實際,我們構建了以合作意識的養成為中心的教育教學評價體系,努力營造“三度一突出”的教育教學制度文化氛圍。
1、同行的信任度——強化教師之間的合作
學校從三個方面強化考核教師與教師的合作實踐,走出傳統教學中教師“單兵作戰”依靠教師個人能力解決教學問題的小圈子,培育教師間的合作意識。首先同班級同班組不同學科教師的合作交流,新的課程結構重視了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整合,加強了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從而改變了現行課程過分強調學科本位的現象,加強了學科的綜合性。因此加強不同學科教師集體備課和教研活動,倡導不同學科間的聽評課活動,實施開放教學。其次同學科同年級教師的交流與合作,注重同學科教師之間集體備課、教學設計等教學常規管理研究,發揮集體智慧,提高教研活動的效率和效益,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第三,加強教育領導者與教師之間的協作,學校領導用服務管理的心態,通過自己的組織協調能力的服務和令人擁護的領導魅力去影響和引導教師按即定的方向完成組織目標。一改過去那種領導和權威說了算、按領導意圖做的做法。
學校教務處定期召開教師座談會,設計測評表進行教學反饋,組織同學科、同班組教師互評,教師考核小組對教師的工作進行測評,把測評的結果進行量化積分,同時將結果反饋,使教師有針對性地調整下一步的教學。
2、學生的滿意度——強化師生之間的合作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師生關系應該是共同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教師與學生必須進行平等的交流。學??荚u小組會同教務處、德育處等職能部門定期深入到班級學生中了解教師本階段教育教學信息,圍繞教學的基本環節設計教學反饋表,然后將表格進行匯總量化積分,及時彰揚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閃光點,同時指出教學的不足并研究制定下一步工作預案。
3、家長的滿意度——強化家長與教師的對話交流、學校與社區的和諧溝通
知識經濟時代,學校、教育成為大家茶前飯后日常談論的話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家長把對孩子未來的憧憬寄希望于學校教育,調查統計結果顯示,教育消費成為家庭最大的開支。人們追求優質教育、希望孩子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心情愈加強烈和迫切。同時新課程理念下對社區與學校的關系作了明確的定位:強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課程與社會、科技、學生發展的聯系;把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必修課之一。我們把辦家長、社區滿意的教育作為學校辦學目標,圍繞這一目標,我們聘請社區知名人士、社會賢達作為學校的顧問,成立了由教育界離退休老同志組成的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對事關學校的發展規劃及重大問題的決策征求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同時建立和完善了學校家長制度,辦好家長學校,加強教師與家長的溝通交流,學校每月定期召開家長會,教師將學生的情況向家長反饋,德育處設計表格對教師的工作進行測評。
4、教師業務精湛、教育教學的業績突出
強調重視教學過程的管理同時兼顧教學效果,但不強求結果的完美:重視教師的業務知識的精湛程度同時兼顧教師專業化成長,教育教學業績的突出程度;不僅重視學業成績同時兼顧學生的特長發展和德育活動的過程。
學校教務處以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和學生學業進步的共同發展為主線、以教學的基本要素為考核點,重點從五個方面考察:集體備課與教學研究,課堂教學的開放性與實效,教師的作業批閱與師生交流的頻度和效度,學生個人成績、班級班組成績進步的幅度與個人和團體成績的銜接度,每學期進行一次教師的素質檢測,把檢測成績轉化為教師的個人積分。
學校德育處開展了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使學生的集體主義情感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得到升華、提高;我們認為德育活動重過程而不過分追求結果的完美。因此德育處在教師的考核中重點考核教師、學生班級活動的參與程度和組織程度兩方面積分。
通過建立和實施以合作意識為中心的教育教學評價體系,充分調動了廣大教職工的工作熱情,使得教科研的氛圍更加濃厚,教師的敬業精神和團結協作的意識明顯提高,使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有很大改善。
(作者單位:江蘇省豐縣實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