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獨立董事職業道德規范體系和職業后續教育體系是對獨立董事制度的完善和有益補充,能夠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國獨立董事群體的質量。完善獨立董事制度設計的同時,必須輔以獨立董事內在素質的提高,內外兼修,才能切實改善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狀況。
關鍵詞:獨立董事 內部途徑 職業道德 職業后續教育
獨立董事是不在公司擔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職務,并與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東不存在可能妨礙其進行獨立客觀判斷的關系的董事。我國在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制度設計上,采用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相互制約的“三會”治理架構。由于一直以來監事會未能發揮公眾和政府所期望的監督作用,董事會權力無法得到有效約束,監管當局考慮引進獨立董事制度。2001年8月16日證監會發布《關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標志著我國獨立董事制度正式建立。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公司法》第一百二十三條規定:“上市公司設立獨立董事,具體方法由國務院規定。”確認了上市公司獨立董事的法律地位。
獨立董事制度的核心價值在于“獨立客觀判斷”,保持“獨立性”是獨立董事的核心前提,具有“客觀判斷”能力是獨立董事履行職責的基礎。然而,目前我國獨立董事制度存在的缺陷,使獨立董事的“獨立性”與“客觀判斷”能力還有待提高。目前,學術界和實踐領域很多學者專家早已從制度設計角度對獨立董事制度的缺陷展開分析并提出大量建設性意見。在此筆者不再贅述。本文擬跳出法律、法規的制度框架,試圖從職業道德和專業勝任能力等內部原因出發對我國獨立董事體系展開分析,并尋求完善途徑。
一、我國獨立董事制度現狀
(一)獨立董事的“獨立性”在實踐中受到挑戰
目前,大部分獨立董事都是由上市公司大股東或董事會提名,雖然獨立董事與上市公司能夠保持法律形式上的獨立,但這種提名關系使獨立董事的身份“曖昧”。據《上海證券報》2004年度對我國上市公司的調查:大多數獨立董事與上市公司董事會及高管人員均保持良好關系;超過70%的獨立董事表示從未行使過或打算未來行使中國證監會賦予獨董的下列職權,包括:向董事會提請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和董事會、獨立聘請外部審計機構或咨詢機構就上市公司進行審計或調查。
獨立董事制度設計的初衷是讓那些德高望眾的知名人士構成獨立董事群體。他們有獨立的經濟來源和保障,可不計薪酬地服務于社會,經濟利益的誘惑對其作用有限;一般屬于社會精英,綜合能力較強,具有相當的客觀判斷能力;個人品德高尚,具有強烈的正直感和社會責任感。他們若實施不道德行為所付出的道德成本和聲譽成本較常人更多,這將促使他們更有動機和需求積極履行獨董權利,以維持和提高他們的社會聲譽。而實踐中很多獨立董事不能滿足以上要求,因此才出現“曖昧”關系,進而影響獨立董事積極行權的欲望,使獨立董事的“獨立性”陷入尷尬局面。提高獨立董事的誠信道德水平,是促使其保持“獨立性”并積極行使獨董權利、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手段。
(二)獨立董事的“客觀判斷”能力有待提高
《上海證券報》同期調查還顯示,約有43.5%的獨立董事來自高校或科研院所,獨立董事的知識結構比較多元化,這一狀況較之獨立董事建立之初,企業爭相聘請知名經濟學家擔任獨立董事的情況而言有較大改善。
然而,以學院派為主的獨立董事在自己專業內的學術功底深厚,但綜合能力有限,表現在對企業管理的實踐經驗的欠缺。獨立董事面臨的是上市公司決策,上市公司決策是建立在對企業戰略、法律、財務、企業管理等方面都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是一種綜合性、系統性的行為,這對獨立董事的綜合素質提出了較高要求。業內人士認為,獨立董事不應僅僅是行業技術權威,更應該是綜合性人才,能夠做出有價值的商業判斷,具有相當的企業和商業閱歷。所以當前獨立董事群體需要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以勝任該項工作。
當前,能夠完全滿足獨立董事專業勝任能力標準的社會群體有限。在現有獨立董事群體基礎上,建立一套健全的職業后續教育體系是提高獨立董事專業勝任能力、履行“客觀判斷”的有效手段。
二、建設獨立董事的職業道德規范體系,提高獨立董事獨立性
(一)建立獨立董事職業道德規范體系的必要性
理論上,保障獨立董事獨立性的根本在于完善獨立董事選任機制。但制度設計不可能必然保證獨立董事在職權行使過程中保持獨立。同時應輔之以獨立董事的自律。
獨立董事是一種特殊的職業———自律性強,無薪酬,卻擔負一定的社會責任。這種職業特性決定了其主要不是靠利益驅使或懲戒來約束其盡職行使職權的。獨立董事雖然任職于上市公司董事會,但服務對象是社會公眾,擔負著對社會公眾的責任。為使獨立董事擔負起神圣的職責,在公眾中樹立良好的職業形象和信譽,必須大力加強對獨立董事的職業道德教育,強化獨立董事的道德意識,提高道德水準。獨立董事的道德水平關系到整個獨立董事行業和獨立董事制度體系的生存和發展。尤其在我國,由于市場經濟體系尚不完善,商業倫理與誠信水平較低,整個商業環境的風險意識、責任意識和道德意識尚未普遍樹立。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建立獨立董事的職業道德規范體系更具有深刻的現實必要性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建立行業團體,建設獨立董事職業道德規范體系
從經濟利益角度來看,道德的特點是自愿犧牲自己的部分利益從而達到心理滿足。人們通過道德意識到自己的責任、義務以及人生的價值,從而自覺選擇行為規范。職業道德規范是某一職業以公約、守則等形式公布的,其成員自愿接受的職業行為標準,一般由行業協會類組織制定,包括職業品德、職業紀律、專業勝任能力以及職業責任等。
參照其他成熟行業(如會計師等),職業道德規范體系的建設既有理想行為,又包括具體規則。筆者認為:獨立董事職業團體應當建立獨立董事行業協會,由行業協會制定職業道德規范體系。行業協會的建立可以提高獨立董事職業團體的自律性,行業自律是對法律規范和政府監督的有利補充,是獨立董事職業道德規范體系建設和執行的有力保障。
職業道德規范體系可包括以下方面:
1.基本原則。職業道德基本原則是對獨立董事應具備的品質做出的一般規定,包括責任、公共利益、正直、客觀和獨立、應有的謹慎等。它表明了獨立董事承擔的責任,也反映了獨立董事的基本信條。這些原則要求:即使犧牲個人利益也要履行職業責任,堅持正確行為。
2.具體行為規則。如果說基本原則是獨立董事的理想行為,具體行為規則就是獨立董事行為的最低標準,具有強制性和具體性。可包括如下內容:獨立董事的專業勝任能力的相關規定和措施;獨立董事對上市公司提供服務的最低要求(服務時間、服務內容等方面);對可能出現的道德沖突的解決方案和措施等。
三、完善獨立董事職業后續教育體系,提高客觀判斷能力
(一)我國獨立董事職業后續教育現狀
2005年12月,中國證監會出臺《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培訓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表明我國獨立董事的職業后續教育已經開始起步。《實施細則》主要對獨立董事的培訓內容和培訓形式做了較詳細規定,并指出,上市公司獨立董事“任職2年內至少參加一次后續培訓”。
由于該《實施細則》中針對獨立董事職業后續教育的規定非常有限,筆者在此對獨立董事職業后續教育略作展望。
(二)獨立董事職業后續教育展望
獨立董事職業后續教育主要是為了提高獨立董事行使職權的能力,其職權主要是參與上市公司董事會決策和監督上市公司,因此獨董的職業后續教育應緊緊圍繞如何提高獨立董事的決策能力和監督能力,另外,獨立董事還應當提高自身維權的能力。
在提高決策能力方面,職業后續教育應著重培訓獨立董事在公司戰略、發展規劃、公司治理結構、經營管理等領域的分析能力和綜合判斷能力。這種培訓應采取理論技巧與實務操作相結合的方式傳授,除了聘請一些戰略管理、企業管理的專家給予理論和技巧的培訓外,更應加強獨立董事與企業家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以提高獨立董事在行使權利時候的實際操作能力。
在提高監督能力方面,職業后續教育應就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認識、相關法律法規的應用、財務技巧、風險管理以及獨立董事行為規范等方面作為培訓重點。
在獨立董事的維權補救方面,應著重關注獨立董事在具有監督能力卻不能實施有效監督的情況。比如,對于上市公司披露財務狀況虛假情況下,獨立董事若無法實施有效監督,可采取一定的補救措施,如拒絕簽名認可、獨立發表意見甚至法律訴訟等。對獨立董事就如何維權提供培訓可以保障獨立董事的利益不受上市公司牽連。
建立獨立董事職業后續教育體系也是提高獨立董事職業道德,健全職業道德規范體系的有力保障。職業道德培訓當然也是獨立董事職業后續教育的重要內容,職業后續教育是完善獨立董事職業道德規范體系,提高當前獨立董事群體整體職業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徑。
四、結語
獨立董事職業道德規范體系和職業后續教育體系是對獨立董事制度的完善和有益補充,能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國獨立董事群體質量,與完善獨立董事制度設計相結合,內外兼修,進而改善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狀況。筆者在此拋磚引玉,希望能夠引起有關學者和監管當局對獨立董事職業道德規范體系和職業后續教育體系的重視。
[參考文獻]
[1]李哲,董海峰,徐子桐,孫光臨,何一平,余香.中國引進獨立董事制度的利弊觀[J].法學.2001,(7).
[2]劉靜,郭澤龍.我國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若干問題[J].中國律師.2002,(2).
[3]陳國輝,孫繼彬.獨立董事制度功能實現機制探尋[J]. 財經問題研究.2004,(1).
[4]余其營.我國獨立董事制度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經濟師.2005,(2).
[5]譚勁松.獨立董事與公司治理:基于我國上市公司的研究[M].中國財經出版社.2003,108.
[6]謝朝斌.獨立董事法律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4,21
[7]上海證券報2004年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