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食品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由此而發展起來的有機畜牧業呈現出一派蓬勃景象。本文通過分析我區草地資源現狀和畜牧業生產方式,指出了發展有機畜牧業的必要性,并就我區發展有機畜牧業提出了初步的設想。
關鍵詞: 內蒙古自治區有機畜牧業草地資源
內蒙古天然草場遼闊而寬廣,總面積位居全國五大草原之首,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畜牧業在我區國民生產總值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我區的畜牧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由畜牧業生產所引起的生態環境惡化現象卻越來越嚴重。大力發展有機畜牧業,生產有機畜產品,不僅可以解決日益危機的草地惡化問題,而且還有利于滿足人們健康消費的需求,提高人們的生活文化水平,實現生態———社會———經濟三者的協調發展。
一、自治區的草地資源現狀
(一)草地面積減少
造成草地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是草地的亂墾。據有關資料記載,內蒙古出現過3次草原開墾高潮,1958———1959年,1960———1962年和1966———1967年。2001———2003年內蒙古草原勘察設計院調查結果顯示:內蒙古草原資源總面積共7491.85萬hm2,占內蒙古土地總面積的63.3%,可利用草原面積6293.13萬hm2,占草地總面積的84%。草原總面積比上世紀80年代減少了388.60萬hm2,變化率為-4.93%;與60年代相比,近40年草原面積減少了1003.43萬hm2,變化率為-11.81%。草地各大類面積較80年代除荒漠草原類、荒漠類及低地草甸類外,其他草地類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尤其典型草原類、草甸草原類及山地草甸類減少明顯,分別減少226.28萬hm2、138.33萬hm2、133.16萬hm2。
(二)三化現象嚴重
全區的草地三化(退化、沙化、鹽漬化)現象比較嚴重。根據近年調查,全區退化草地面積2503.7萬hm2 ,占全區可利用草地面積的39.7%。從近30年來分析,平均每年草地退化面積為83.3萬hm2;草地沙化約占全區可利用草原面積的20%,每年以20萬hm2的速度遞增,以阿拉善盟最為嚴重;由于灌溉不合理,地下水位上升,擴大了鹽漬化的進程。草地自然環境的惡劣有不斷加重的趨勢。
(三)草地質量下降
由于草地自然環境的惡化以及嚴重的超載放牧,草地質量顯著下降。一些優勢牧草的種類及其在草群中的比重不斷減少,不食有毒害的植物種類和比重卻在增加,牧草高度也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天然草地的產草量從上世紀50年代的7.3kg/hm2下降到90年代的2 kg/hm2,減少了3.6倍。
二、自治區的畜牧業生產現狀
(一)生產方式落后,技術含量低
目前內蒙古草地畜牧業的生產方式仍以傳統的自由放牧為主,科學的規劃輪牧未能大范圍普及,科技力量薄弱,機械化水平低,管理方式比較落后,遠不能適應生產發展的需求。
(二)超載放牧,畜草矛盾加劇
傳統的自由放牧,促使人們不斷加大牲畜的飼養量,導致超載現象極為嚴重。據調查,全區天然草地全年的理論載畜量是4215萬羊單位,可近20年實際載畜量為5600萬羊單位,超載1395萬羊單位。由于超載放牧,導致草地自然環境惡劣,草地質量下降,畜草矛盾變得更加突出。
(三)畜產品加工嚴重滯后,市場體系不完善
畜牧業產業化要求產前、產中、產后有機結合,但我區的畜牧業生產卻存在產前、產中發達,產后嚴重滯后的局面,且企業規模小,技術落后,產品質量低等一系列問題。基礎建設相對薄弱,產業結構不合理,市場鏈條過短,市場體系發展不完善,存在著極大的漏洞。
三、發展有機畜牧業的有利條件及初步設想
草地生態環境的惡化,畜牧業生產存在的弊端,要求我們不得不改變現有的畜牧業生產方式,走一條高效、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即有機畜牧業。有機畜牧業是指動物在飼養過程中只使用有機飼料來喂養,禁止使用未經權威部門鑒定的飼料和含有化肥、農藥成分的飼料來喂養,飼養的動物能到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和享受陽光。當動物生病時,也盡量不使用有滯留性有毒藥品的一種畜牧業飼養方式。
(一)我區發展有機畜牧業的有利條件
1.畜牧業資源豐富
內蒙古自治區草原面積廣闊,占全國草場總面積的1/4,生長有1000多種飼用植物,飼用價值高、適口性強的有100多種。從類型上看,內蒙古東北部的草甸草原土質肥沃,降水充裕,牧草種類繁多,具有優質高產的特點,適宜于飼養大畜,特別是養牛;中部和南部的干旱草原降水較為充足,牧草種類、密度和產量雖不如草甸草原,但牧草富有營養,適于飼養馬、牛、羊等各種牲畜,特別宜于養羊;陰山北部和鄂爾多斯高原西部的荒漠草原,氣候干燥,牧草種類貧乏,產草量低,但牧草的脂肪和蛋白質含量高,是小畜的優良放牧場地;西部的荒漠草場很適合發展駱駝。著名的三河馬、三河牛、草原紅牛、烏珠穆沁肥尾羊、敖漢細毛羊、鄂爾多斯細毛羊、阿爾巴斯絨山羊等優良畜種在區內外聞名遐邇。為發展有機畜牧業提供了優良的品種選擇。
2.優越的自然環境
我區草地大部分為天然草地,空氣清新,水源清潔,日照時間長;由于工業化進程在牧區比較緩慢,環境污染程度相對較低;傳統畜牧業經營方式下,化肥、農藥等使用較少,有毒害物質殘余量很低,為發展有機畜牧業提供了天然的有利條件。
3.豐富的傳統牧業經驗
我區牧業歷史悠久,在幾千年的畜牧業生產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我區發展有機畜牧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將傳統經驗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完全有能力發展有機畜牧業。
(二)我區發展有機畜牧業的初步設想
1.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加強領導,建立和完善推動有機畜牧業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和保障體系
發展有機畜牧業,涉及到種植業、養殖業、畜產品加工業等的結構調整以及草地建設與管理等一系列工作。這些工作如果僅靠某個牧戶、某個部門、某個單位是無法完成的,一定要有各級政府的引導、組織和扶持。各級政府、部門、牧戶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從政策實施、組織管理方面建立、完善并推動有機畜牧業的發展,并實施一系列保障措施,提高社會各方面支持和發展有機畜牧業的積極性,推動有機畜牧業的健康發展。
2.加快城鎮化道路,實現集約化經營
加快生態移民,強化牧區城鎮化道路,一方面可以改變傳統的放牧方式,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有機畜牧業發展提供充足的勞動力;另一方面可以集中財力,發展交通、教育、通訊、衛生等設施,提高牧民生活文化水平。
3.以科技為導向,實施草場生態建設
充足的牧草是發展有機畜牧業的物質保證,以科技為導向,實施草場生態建設。一方面為解決各牧區水資源缺乏問題,在全面實施節水灌溉的措施下,結合高精度的資源衛星資料實施人工降雨;另一方面加大對草原植物群落生長規律的研究,不斷培育優良牧草,提高草場質量,同時積極研究草原病蟲害成因,為防止大規模的草原病蟲害的發生提供科學指導。
4.加強質量標準建設和監督檢查,加快有機畜產品生產與國外對接
有機畜產品生產是一項細致、周密、高難度的項目,它的標準是國際級的。因此對畜產品必須按標準化管理,實行標準量生產,盡快做好各種畜產品制標工作,嚴格按照標準進行生產經營,并適時根據市場變化,不斷改進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不斷調整和提高標準,使畜產品與工業品一樣成為真正的標準化產品,才能切實增強適應國內外市場能力。
5.加大對畜產品龍頭企業的扶持,大力實施品牌戰略
各政府、各部門要從實際出發指導扶持畜產品龍頭企業的政策措施,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和困難,鼓勵“強強聯合”,并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引進“蒙牛”“伊利”等集團。同時,龍頭企業也要不斷加強企業管理和技術改造,引進高科技人才,大力實施有機畜產品品牌戰略,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6.加強區域合作,實現優勢互補
我區擁有發展有機畜牧業的豐富的草地資源、傳統的牧業經驗,此外還有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但是與畜牧業發達的省份相比,在資金、技術、人才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加強區域合作,對資源配置實現優勢互補,不僅可以降低區域間經貿合作的開發成本,而且有利于我區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邢旗,烏蘭巴特爾,黃國安等.內蒙古草原資源及可持續利用對策[J].內蒙古草業,2005,12 (2):4~6.
[2]邱淑琴. 內蒙古草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對策[J].內蒙古草業,2003,15(2):22~24.
[3]白可喻,彭秀芬.內蒙古草地資源的現狀與持續利用對策[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0,21(6)40~44.
[4]劉學劍.加快發展有機畜牧業,增強畜產品的國際競爭力[J].飼料廣角,2002,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