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區乃至全國畜牧業對科技依存度仍然很低,這是我區畜牧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大瓶頸,提高我區畜牧業科技進步作用是—個十分重大的課題。現階段關于此問題的研究多限于針對某一個方面,綜合系統的研究尚屬空白,本評價研究通過對科技進步貢獻率、科技成果轉化率兩項衡量指標進行規范評價,并結合我區畜牧業科技進步作用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增強畜牧業科技進步作用的具體方略,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也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一、衡量畜牧業科技進步作用的兩個顯著指標
在世界范圍內,衡量畜牧業對科技依存度的顯著指標有兩個:一是它并不等于科技成果商品率,科技進步貢獻率可以從兩方面認識,一方面反映畜牧業科技的進步作用程度,比例越高,說明畜牧業科技進步作用程度越大;另一方面說明科技在畜牧業增長中的作用,比例越高、作用越大。目前,我國畜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僅有40%左右,一些落后省份此項指標更低,內蒙古僅有30%左右,被列為全國重點扶貧集中地區,此項指標尚不足30%。科技成果轉化率是指一定時期內,已經應用于畜牧業生產的畜牧業科技成果在畜牧業總科技成果中占多大比重。它反映畜牧業與畜牧業科技之間的依存關系程度,反映畜牧業科技供求狀況以及畜牧業科技資源配置與利用是否合理。就依存關系而言,此指標越高,供求差距越小;就科技資源配置與利用而言,此指標越高,說明科技資源配置得越合理,利用得越充分。目前,我國畜牧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僅有15%~20%,內蒙古僅有10%左右,除去10%左右的基礎性研究此項指標距臨界值很近。全國真正形成產業化、商品化的尚不足5%,每年1萬項科技成果轉化的僅有1000~2000項。
世界上經濟發達國家有著相應發達的畜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到60%~80%,例如美國已達81%以上。科技成果轉化率平均為60%~70%,有些國家更高,日本已達75%左右。
從科技進步貢獻率和科技成果轉化率兩個方面分析表明,我國畜牧業科技進步作用與發達國家相距甚遠。經濟落后省份或地區、畜牧業科技進步作用十分低下,它是制約我國畜牧業總體水平低而又結構性失衡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世界畜牧業發展的歷史說明,振興畜牧業的必然抉擇是依靠科技進步。
二、結果分析
(一)我區畜牧業科技水平正在不斷提高
畜牧業科技水平不斷提高是引發我區畜禽個體生產性能不斷提高,促使我區畜產品產量逐年增加,以至于在人口不斷增長情況下,仍能保證我區人均占有畜產品產量逐年上升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我區畜牧業產值的增長主要依靠物質投入來實現
綜觀三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區畜牧業產值增長中的貢獻率大小順序依次是,物資消耗、科技進步、飼養畜禽頭數及勞動力投入,這表明我區科技進步在畜牧業產值增長中已占相當的比重,但由于我區農村牧區畜牧業生產基礎薄弱,尚處在由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由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化的過程中,因此,我區畜牧業產值的增長還主要是依靠物質投入來實現的,處于第三位的是牲畜飼養頭數,最末一位是勞動力的投入,這亦表明,我區畜牧業生產已經正在由注重外延擴大再生產轉化為以內涵擴大再生產為主,內涵和外延擴大再生產相結合。
(三)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仍然建立在大量物質消耗基礎上
測算結果表明,我區畜牧業勞動生產率逐年提高,單位產值占用資金經歷一段上升過程后,穩中有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仍然是建立在大量物質消耗基礎之上的。
三、影響畜牧業科技進步作用的因素辯析
一般而言,科技進步貢獻率與科技成果轉化率是同方向的動態關系,換言之,影響科技進步貢獻率的因素亦是影響科技成果轉化率的因子。只不過科技成果轉化率也是牽制科技成果貢獻率的要因之一。
長期以來,人們多從科技領域外部尋求影響畜牧業科技含量的動因,而未從科技領域內部尋求要因并把二者結合起來,實際上,這種思維方式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發展變化的要求。實踐告訴我們,影響畜牧業科技進步作用的原因已經不是某一單項或幾項,而是若干項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從不同的方向對科技施加影響,使我國畜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處于一種低而不穩的狀態。因此,追蹤科技領域內部、科技領域外部影響科技進步貢獻率的因素并尋求二者的最佳結合部,毋庸置疑是明智之舉。
總之,影響科技對畜牧業增長作用的因素有三個,一是科技領域內部;二是科技領域外部;三是聯結內外部的中介紐帶———科技推廣,它們共同作用的結果使畜牧業科技進步作用低下。
四、提高畜牧業科技進步作用的對策
(一)刺激有效需求
有效需求不足是導致畜牧業科技進步作用的要因之一,刺激有效需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完善“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充分發揮兩個層次的積極性、優越性
根據我國國情,只有統分結合才能拓寬科技應用的范圍并充分發揮其功能。同時要正確地引導農牧民走適度規模經營之路。目前要統好畜牧業基本建設、生產資料供應、重大畜牧業科技應用及其管理以及畜產品加工、銷售等。
2.提高畜牧業勞動者的素質
提高畜牧業勞動者及組織管理者素質的中心環節,是抓好農牧區的掃盲教育、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這里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農村婦女教育問題,應繼續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資料表明,目前我國畜牧業總產值中牧區婦女貢獻率已達50%,但比較素質而言,卻又低于男勞動者的素質,它對未來勞動者的素質有深遠的影響。
3.增加農牧民收入
勞動者的經濟承擔能力是制約科技成果有效需求的重要客觀條件,它的提高只能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循序漸進的實現。但根本的一條是政府采取支持畜牧業的政策,充分利用畜牧業資源,降低畜牧業成本,提高畜牧業生產效率,進而提高經濟效益,以增加農牧民收入。
(二)增加有效供給
1.改革科技立項辦法
主要是根據以需定產的原則持續開展畜牧業科學研究,同時針對科技成果大量積壓的現實,盡快做好已有成果的推廣工作。短期來看,后者應成為畜牧業科技投入的重點。長期來看,應根據以需定產的原則堵住立項上的漏洞(基礎性研究除外)。其次,建立科技立項信息網絡,做好科技立項宏觀調控,避免立項重復、分散的弊端。隨著科技的發展,僅僅依靠某一領域、某一單位的科技力量難以完成重大科技的發展,這就需要合理的科技分工,充分發揮每一個協作單位的優勢,做到以長補短,避免分散造成的科技力量與科研經費的浪費。當然這就需要有強有力的宏觀調控體系。目前,我國宏觀調控體系尚未明晰,因此應盡快建立、健全科技宏觀調控體系(包括調控目標、內容、重點、措施等)。
2.改革科技成果鑒定驗收辦法
中央已經出臺第三個科技成果鑒定辦法,今后重點在于落實、實施。
3.增加科技投入,改變科技經費來源單一化的局面
動員社會各界增加對科技的投入,實行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辦法。此外還要提高科技人員待遇,保護科技工作者的權益不受侵犯。
(三)搞好畜牧業科技推廣
第一,削弱瓶頸狀態的措施
內蒙古農村牧區是人口問題的重心,必須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同時有計劃地做好現有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工作。一是農村牧區就地消化,可以利用集約經營方式。在畜牧業內部解決一部分;二是立足本地特色,興辦,發展鄉鎮企業;三是有條件的地方做好勞務輸出和牧業勞動者非農非牧就業工作。最大限度地減輕農牧業勞動力的壓力,削弱畜牧技術推廣中的瓶頸狀態。對牧業勞動者素質問題可采取以下舉措,落實九年制義務教育,并與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相結合;提高現有勞動者的素質;培養大批牧民技術;提高基層干部素質。
第二,實行畜牧業適度規模經營
由于各地情況相異,沒有統一標準用以指導適度規模經營,為了增加對科技吸收消化能力,必須進行適度規模經營,在發達地區,其他就業門路日漸增多,種植業的土地應向種田能手集中,畜牧業的草場應向養畜能手集中,盡量減輕人為造成的分散牧業資源的負荷。在欠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非農非牧就業門路較少,種植業應采用統種、統管、分收的模式,便于牧業科技的推廣應用。
第三,實行多種形式的畜牧業科技推廣模式
目前看來,內蒙古畜牧業技術推廣模式大體有以下幾類;一是政府職能機構為主體;二是農業高等院校與中等學校為主體;三是企業為主體;四是民間技術組織為主體;五是上述各類形式的聯合。五種類型模式在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作用,各地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加以選擇。鼓勵開展各種聯合,發揮各類推廣組織的積極性。同時要注意完善各類推廣組織體系。
第四,國家對農業的投入
世界畜牧業技術推廣實踐證明,國家投入必不可少,但目前中國當務之急是改革單一依靠國家財政維持畜牧科技推廣局面,鼓勵多渠道投入,解決推廣經費緊張問題。一是貸款,利用貸款推廣畜牧科技,增強風險意識,有利于資金的充分利用;二是采取聯合投資的辦法,本著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原則籌措、使用畜牧推廣資金;三是搞好有償推廣服務,增加畜牧技術推廣組織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但要根據各地經濟發展水平,靈活地采用有償、無償以及循序漸進地由無償向有償過渡。
第五,培養跨世紀的畜牧業推廣人才
高等農業院校應率先建立和完善農牧業推廣系或設置農牧業推廣專業。對未設置農牧業推廣系的院校根據實際情況,可先設置農牧業推廣專業,逐步向推廣系發展。已經建立推廣專業的院校可創造條件向推廣系邁進,已經設置推廣系的院校進一步完善科研、教學體制,以適應實際需要,培養跨世紀的農牧業推廣高級人才,中等農牧業學校也應開設農牧業推廣課程,培養一大批初中級農牧業推廣人才。
第六,搞好中試基地建設
基地建設要兼顧眼前與長遠,通過中試基地,檢驗科技成果,提高科技成熟度,為畜牧業科技推廣提供先決條件。
第七,建立完善畜牧業科技推廣宏觀調控體系
當前,政府作為宏觀調控的主體,可利用財政、信貸、稅收等手段,對于價格無法調節的畜牧推廣中的社會問題———主要是推廣成本大于社會成本的問題適當加以調控,至少應使推廣成本等于社會成本。長遠來看,應建立畜牧推廣風險基金,從而調動各方面的力量投入到畜牧業科技推廣這項風險大、見效慢的社會公益事業,促進畜牧科技推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