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一直以寬廣遼闊的草原、絢麗多姿的民族風情著稱于國內外,草原民俗是內蒙古的特色資源、優勢資源與主體旅游資源。多年來,草原風光、民族風情一直是內蒙古旅游資源開發的重點,草原民俗旅游產品更是內蒙古的主導旅游產品,是內蒙古旅游業的支柱產品,為內蒙古旅游業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但隨著旅游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內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產品不僅要應對與其他類型旅游產品的競爭,而且要應對其內部嚴重的惡性競爭,草原民俗旅游發展舉步維艱。草原民俗旅游產品的內部競爭問題是否能夠解決,直接關系到今后內蒙古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內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產品需要采用創新機制,以順應旅游業發展的新形勢,實現內蒙古旅游發展的新突破。
一、內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產品內部競爭問題探析
(一)旅游產品差異化特征不明顯
旅游產品差異化特征不明顯表現為旅游開發重復建設、旅游項目雷同、旅游內容相似,并由此產生草原民俗旅游產品的替代性競爭。
首先,內蒙古的自然景觀以草原景觀為主,遼闊的草原成為自然旅游資源的主導形象。內蒙古草原東起大興安嶺,西至居延海,綿亙3000余公里,草原面積占自治區總面積的2/3,居全國五大草原之首,分為呼倫貝爾、科爾沁、錫林郭勒、烏蘭察布、鄂爾多斯、烏拉特六大草原,草原類型從草甸草原、典型草原過渡到荒漠草原,雖各有特點,但均以草原風光為共同點,草原景觀特征突出,在很多區域內景觀相似性很強。民俗旅游資源以特色濃郁的蒙古族與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民族民俗文化為主,其中蒙古族民俗文化為人文旅游資源的主導形象。因此,草原民俗旅游開發的原材料存在著很強的共性,導致草原民俗旅游產品差異化特征不明顯。
其次,落后的旅游開發觀念是旅游產品差異化特征不明顯的另一個原因。賈鐵飛先生認為:長期以來,內蒙古一直沿襲著關于旅游發展的一些陳舊觀念和認識,如:旅游發展的資源主導觀念,旅游業是一個低投入、高產出的觀念,旅游業只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觀念,等等。這些觀念和認識與現代世界旅游發展的形勢很不相符,造成內蒙古旅游業發展投資規模小、重復建設和低水平建設多、科技含量低的狀況,阻礙了內蒙古旅游的持續健康發展。而顯現在旅游業發展中的陳舊觀念和認識也正是內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產品規模小、內容相似、項目雷同的原因之一。
再次,成功旅游景區景點建設的榜樣負效應導致旅游產品特色不明顯。由于成功旅游景區景點建設的榜樣負效應,使旅游開發者盲目效仿,不但影響了草原民俗旅游產品差異化特征的形成,而且導致相似的產品在旅游市場上產生競爭。如希拉穆仁、格根塔拉是內蒙古自治區較早開發的兩個草原旅游點,旅游設施的建設、旅游項目的設置已初步定型,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成為內蒙古草原旅游的典型模式,因而被其它開發草原旅游項目的地區與企業競相效仿、生搬硬套、低水平重復和模仿,致使全區的草原旅游點出現雷同現象,各地草原民俗旅游點大同小異、缺乏特點,旅游產品特色不明顯,旅游業發展受阻。
最后,人文旅游資源開發載體的模式化傾向導致草原民俗旅游產品形式單一,差異化特征不明顯。目前國內流行的人文旅游資源開發成產品的依托載體多為博物館、展覽館、民族風情園等,并有發展成為固定模式的傾向,內蒙古各地的規劃中也大量采用了此類手段。其中的博物館、展覽館形式呆板,游客的參與有限,與旅游需求參與性強的趨勢相悖;而民族風情園能夠滿足游客的參與和娛樂需求,但數量過多,會呈現形式單一、項目雷同、重復建設的問題。因此,在建設時就要注意數量,否則從形式上就難于體現旅游產品的差異化,再疊加上內蒙古民俗類旅游資源的差異性認同率低的問題,所開發的旅游產品獨特性弱,難于對旅游者產生巨大的旅游吸引力。
草原蒙古族民俗旅游產品是內蒙古的主導旅游產品,面對有限的客源市場,獨特性小的草原民俗旅游景點之間必然出現惡性競爭,競爭的結果是市場上游客分流,最終導致旅游點之間形成了替代性競爭。與此同時,差異化特征不明顯的旅游產品會使客源市場難以拓展,旅游點經濟效益增長困難,進而導致經營粗放,難于出現精品,更難于創建旅游品牌。
(二)草原民俗旅游形象體系不完善
旅游形象是21世紀旅游業競爭的法寶。目前,內蒙古草原民俗旅游形象還未成體系,主題旅游形象也不完整,在旅游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21世紀,該問題能否解決直接關系到內蒙古旅游業的發展。
區域旅游形象是一個多因素、多層次的系統,它可劃分為總指標層、次指標層、子指標層、組類指標層、基礎指標層和原始指標層。作為總指標層的區域主題旅游形象又由次指標層的歷史形象、現實形象和發展形象構成。內蒙古的草原、蒙古族民俗旅游的旅游形象是內蒙古在旅游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也是多年來內蒙古著力促銷傳播的主題旅游形象,幾乎成為內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的原生旅游形象。這一形象為自治區開拓客源市場,為自治區旅游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其主要表征為歷史形象,體現現實形象和發展形象因素的含量仍然較低,即內蒙古的主題旅游形象并未形成完整的體系。對于該問題,旅游學界頗有同感,如賈鐵飛先生認為:目前,內蒙古并未在全國旅游競爭中形成完整、豐滿、鮮明的旅游形象,往往是“講資源,盲目樂觀,論形象,殘缺不全。”內蒙古一直將“草原”作為內蒙古旅游的核心形象,這本無錯誤。但內蒙古旅游無論在對草原概念內涵、外延的探索上,還是在對區域草原資源的配置上,還都處在一個較低的層次水平上,致使旅游規劃與旅游業發展實踐嚴重脫節,遠不能擔當起草原所應有的深遠含義。因此,對于內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的核心形象和主題形象亟待作深開發,使之豐滿、富有內涵,形成一個完整的旅游形象系統。
草原民俗旅游形象體系的不完善、旅游形象的單一以及游客對人文旅游資源的差異性認同率低等問題已經直接影響了旅游者的旅游決策行為。自然旅游資源的差異性由于在外觀上顯現得較為明顯,如山岳旅游資源與草原旅游資源外觀差異顯著,故游客的認同率較高。但游客對內蒙古的人文旅游資源差異性認同率較低,且主要體現在民族風情與民俗旅游資源上。旅游者的這種心理因素導致了旅游決策行為出現擇一草原旅游地即可的決策模式,直接制約了內蒙古草原民俗旅游整體形象的形成和草原民俗旅游的深入開發,并使旅游地之間產生了替代性競爭。因此,在內蒙古的主題旅游形象已經形成的基礎上,內蒙古草原民俗旅游開發應首先研究差異化旅游形象的定位與設計,并在旅游促銷時突出差異化的旅游形象,形成完整的區域旅游形象體系,從而去拓寬旅游市場、促使旅游活動向縱深發展。
二、解決內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產品內部競爭問題的對策
(一)科學規劃,實施差異化戰略
首先,科學規劃。王大悟先生認為:旅游規劃的核心,就在于把將要開發的旅游城市或景區設計成一個什么樣的旅游產品,制作成怎樣的產品。另外,旅游規劃的核心是旅游產品的差異化。在旅游規劃中必須緊緊圍繞旅游產品設計這個核心,進行差異化規劃,構筑產品的特色和韻味,形成市場的亮點和熱點,這樣的規劃才是成功的。基于對內蒙古各地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分析,各地的旅游資源及其賦存環境、開發環境都存在著很強的差異,解決內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產品問題的最佳途徑是旅游產品的開發應進行科學規劃,采取差異化策略,這一點也是目前旅游規劃編制方和委托方的共識。
其次,積極倡導旅游產品供給者的高度合作。現今的旅游市場是開放的市場,企業生產具有自主性,而企業生產都是出于獲取利潤最大化的目標,這是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因此,哪種旅游產品或項目利潤大,旅游企業就會生產相應的旅游產品或項目,再加上內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產品的原材料共性強,在一定程度上必然要出現內容相似、項目雷同的旅游景點進行替代性競爭。因此,實現旅游產品的差異化除了需要旅游規劃的編制者科學合理地統籌安排旅游景點的布局和旅游產品及旅游項目外,更需要倡導旅游產品的供給者高度合作,采用旅游產品差異化戰略,生產差異化特征強的旅游產品,杜絕盲目效仿、盲目比附,從而使旅游產品之間的替代性競爭變為互補性合作,實現利益的均增與共享。
再次,建立實施旅游產品差異化戰略的強大保障體系。旅游產品的差異化戰略實施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協調工作,需要得到積極的支持與保障。為保證其科學性與可操作性,有必要組建研究機構,聘請研究蒙元文化、內蒙古歷史地理、民俗、建筑、藝術及企業發展戰略、營銷等各方專家,專門研究該問題,并對旅游產品差異化的內容與實施過程進行監控、及時研究反饋信息并實時調控。理順相應的管理體制,充分運用政策法律計劃等宏觀管理手段進行旅游產品差異化的宏觀調控與協調,建立強有力的保障支撐體系,以達到保證旅游產品差異化戰略的順利進行和實施、解決內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產品內部的競爭問題、促使內蒙古旅游業健康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
(二)進行旅游產品的創新,增加科技含量
進行旅游產品創新和質量提升的核心目標是要提高旅游產品在旅游供給市場上的競爭力。旅游產品競爭力表現為旅游產品所具有的開拓市場、占據市場并以此獲得盈利的能力。
首先,內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產品的創新應選擇合適的創新類型。目前傳統旅游目的地的創新類型主要有:旅游產品類型結構的創新,內涵創新,功能創新,過程創新,主題創新。
其次,采用合適的創新手段與途徑。第一,重塑品牌。內蒙古現在不存在品牌塑造的問題,但存在品牌重塑的問題。需要利用創新的力量,尋求原有旅游形象的突破,構建完整的旅游形象體系,建設旅游精品,提升旅游產品的質量。第二,文化制勝。突出文化性競爭將是中國旅游業的新亮點。在旅游開發、旅游管理、旅游經營的過程之中沒有文化就談不上競爭力。因此,內蒙古草原民俗旅游開發時要順應注重文化內涵、注重文化形式、注重過程的文化性、注重細節的文化性的中國旅游業發展的新趨向,充分挖掘民俗文化的底蘊,采取文化制勝的創新途徑。以民族文化、歷史文化作為草原旅游之魂,共同打造草原民俗旅游精品。在進行開發時實施軟開發,使草原民俗旅游產品以對歷史文化的挖掘、對民族文化的展現、對民俗文化的編排等各種方式體現出來,而不表現在硬件建設上。
再次,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這是符合時代特點的解決內蒙古草原民俗旅游開發問題的策略。尤其對于無形的歷史與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意義更為深遠。內蒙古自治區的歷史與民俗文化旅游資源豐富,然而有形文化少、無形文化多,無形文化開發成旅游產品時需要有合適的載體,只有選擇好合適的載體才能更好地展示文化旅游資源,才能為差異化的旅游產品提供合適的表現形式。現今,旅游開發時展現民族文化與歷史文化的載體形式雖然多樣,但多數流于一般形式,會造成項目雷同、重復建設。因此,內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產品開發時一定要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生產差異化特征明顯、特色鮮明的、富有競爭力的產品,依靠科技在旅游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