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積極扶助弱勢群體、扭轉貧富差距擴大的趨勢,已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要求。只有通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使弱勢群體在思想觀念、勞動技能、維權能力和文化水平諸方面素質的全面提高,才能使弱勢群體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關鍵詞】弱勢群體;扶助;自身素質;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D6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6)11-0012-03
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發展階段。積極扶助弱勢群體,扭轉貧富差距擴大的趨勢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也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認真搞好這一工作,對于加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必須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大力扶助弱勢群體,通過解決弱勢群體的問題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
1.扶助弱勢群體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弱勢群體已成為近年來人們議論的熱門話題和各級政府與社會各界人士廣泛關注的焦點。但對何謂“弱勢群體”,“弱勢群體”具體包括那些人,則各有所指,看法并不一致。本文認為,“弱勢群體”是指那些因種種原因、條件的限制,導致收入偏低。經濟困難,生活缺乏保障和自身權益易受侵害的弱者構成的社會群體。從我國當前情況看,弱勢群體主要包括三部分人:一是經濟生活困難的貧者,主要是下崗失業人員和尚未脫貧的農民;二是自身權益易遭受侵害的弱者。包括易遭受家庭暴力侵害和虐待的老弱婦孺,易蒙受欺凌坑騙的消費者、農民工以及易遭受某些公職人員侵凌和刁難的普通民眾;三是身體衰弱和遭逢不幸的困難者,主要是在物質生活和精神心理方面均陷于困苦境地的老弱病殘和鰥寡孤獨。
弱勢群體是任何社會、任何國家都會存在的問題,我國也不例外。只是在改革開放以前,由于社會經濟比較落后,大多數人的溫飽問題尚未解決,弱勢群體也就“淹沒”在普遍貧困的社會群體之中,不易為人們所注意。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由于條件限制,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特別是城鄉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在經濟轉型和企業改革中,出現了一些下崗失業人員。于是,欠發達地區和貧困農村的一些群眾及城市下崗失業人員便形成了生活比較困難的弱勢群體。在人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情況下,弱勢群體的凸現便格外引人注目,成為人們關注和議論的焦點。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多、底子薄的大國,在改革和經濟轉型時期出現這種情況并不奇怪,它必將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而得到解決。
弱勢群體出現在改革開放的初期有其必然性。但他的長期存在和貧富差距的擴大,有悖于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原則,也不利于擴大內需,刺激經濟政策的順利實施。同時還會成為妨害社會穩定的隱患,并進而影響到改革和發展的大局,故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并認真解決。特別是在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的發展階段,扶助弱勢群體就顯得更為突出和迫切。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新的奮斗目標。所謂“全面小康”,既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面發展,也包括社會各階層、各群體、各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扭轉工農差別、城鄉差別、貧富差別擴大的趨勢,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因此弱勢群體理應成為關懷扶助的重點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如果說改革開放初期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是發揮典型示范作用以帶動整個經濟發展的必要措施,那么,在改革開放20多年后的今天,扶助弱勢群體,實現共同富裕便成為建設惠及于十幾億人口的全面小康社會的迫切任務;否則就不僅有悖于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也有悖于黨的根本宗旨。
中國共產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黨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人民”不僅包括先富起來的“強勢群體”,也包括相對貧困的弱勢群體。當前,重點扶助弱勢群體,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貫徹黨的宗旨的要求,也是實踐“三個代表”的具體表現。因此,如何對待弱勢群體應成為我們衡量黨員、干部是否實踐“三個代表”思想的重要標準。有些地方的干部對先富起來的企業、村莊和個人關懷備至、有求必應,極力宣揚以彰顯其政績,但對弱勢群體則感情冷漠,缺乏關愛,甚至視為影響其政績的“包袱”而不惜弄虛作假,極力掩蓋。這種嫌貧愛富的心態和做法既違背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也不符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因此這些同志必須轉變思想觀念,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統一思想,指導工作,把救助弱勢群體作為各級政府的工作重點抓緊抓好,為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而努力。
2.經濟、政治、文化方面的素質差距是形成弱勢群體的根本原因
建設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小康社會,有賴于經濟、政治、文化素質較高的勞動者。今天,人的素質狀況不僅關系到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也直接影響到個體的經濟收入和自身權益的維護。我國弱勢群體形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自身素質方面的差距。以往人們討論弱勢群體問題多從客觀方面探尋原因,把弱勢群體的形成歸咎于地區條件的惡劣、農民負擔過重、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城鄉差別、經濟轉型等等。這些客觀條件確實與弱勢群體的形成有關,但只是外因,真正起決定作用的則是內因,即弱勢群體的主觀因素,主要是與其他社會群體成員的素質差距。客觀條件作為外因只能通過弱勢群體自身素質這一內因而起作用。從我國弱勢群體的現狀看,這種素質差距大體可歸結為經濟、政治、文化三個方面。
經濟方面,商品意識淡薄,缺乏競爭能力是其處于弱勢地位的根本原因。以城鄉差別為例,農民相對與市民,在經濟上處于弱勢地位。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城市和鄉村的條件不同,而是農民與市民的素質差異。以工人和知識分子為主體的市民群體,無論在商品經濟意識還是社會競爭能力方面都明顯優于農民。在按勞分配的條件下,素質不同的勞動者貢獻大小不同,在分配中得到的份額也必然會有差別。這才是造成城鄉差別的真正原因。城市也有為就業難而犯愁的下崗失業人員,這倒不是沒有工作的機會和崗位,而在于自己有沒有把握這些機會和適應某些崗位的素質和能力。報載深圳、山東等地一些企業以年薪十多萬元或高于研究生的工資招聘高級技工。招聘方因沒有合適人員而著急,下崗失業人員則因技術單一,無法適應而“望崗興嘆”。由此不難看出,自身素質和勞動技能對實現就業,擺脫貧困的重要性。
東西部地區的差別,也與兩地區人們的整體素質差異息息相關。事實表明,西部偏僻地區的貧困狀況總是與思想守舊、愚昧落后的小農意識和素質低下互為因果;經濟發達地區的繁榮景象則無不與思想開放、積極進取的高素質群體相伴而生。以經濟發達,生活富裕而聞名全國的東莞市就是憑“努力提升人民群眾的整體素質”而“在全國率先實現現代化”的。該市負責人談到他們的經驗時,深有體會地說:“現代化的基礎和根本是人的素質的現代化;不以人民自身素質提高為基礎和根本目標的所謂‘現代化’,只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無數事例表明,自然、社會、歷史等客觀條件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必須通過人的素質和主觀努力才能得到發揮。人的素質和主觀能動性在任何時候都是事物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否則就無法解釋何以在自然條件惡劣的落后地區也有率先富裕起來的村莊、企業和個人,在客觀條件優越的發達地區同樣不乏尚未脫貧的弱勢群體。
政治法律方面,民主法制觀念不強,缺乏維權意識是弱勢群體的權益易受侵害的根本原因。遭受家庭暴力侵害的老弱婦孺,遭受蒙騙欺凌的農民工、消費者,本可依據《婚姻法》、《勞動法》、《消法》、《婦女權益保護法》等法規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但他們卻由于不懂法而感到束手無策,要么忍氣吞聲,逆來順受,甘居弱勢地位;要么采用極端的,甚至非法的方式相抗爭,結果釀成了許多不應有的麻煩和悲劇。本可通過行政或法律途徑解決的問題,卻采用了異乎尋常而又無濟于事甚至危害社會的方式,這種無奈和反常的行為,正是他們法制意識淡薄和處于弱勢地位的表現。
“強勢”和“弱勢”其實是“相反相成”的:強者恃勢侵權方有弱者產生,弱者無力維權而致強者凸顯。倘弱勢群體的法制意識和維權能力提高,勇于并善于依法維權,據理力爭,則強者無法逞其強,弱者也就不成其弱。若消費者都具有打假能手王海那樣的能力和素質,經銷商便不能,也不敢欺詐蒙騙,消費者也就摘掉了“弱勢”的帽子。在某些恃權凌人的的公職人員面前,普通民眾顯然是弱勢群體,其實,某些“公仆”的驕橫不法,殘民以逞,往往是民主法制意識低下的“主人”軟弱無力,忍讓“嬌慣”的結果。若民眾法制意識和參政能力提高,敢于依法治官,加強監督,則既可使自身權益得到維護,也能促使公職人員執政為民,依法行政,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由此可見,只有提高民眾的政治素質,才能使上述“主仆關系”錯位的問題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文化方面,弱勢群體的形成與其文化素質較低有密切關系。不同地區、行業之間的差別,城鄉、貧富的差別,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文化教育水平的差異。在教育資源方面。城市與農村相比,無論是學校設施,師資力量還是教育投資,前者都明顯優于后者。因此,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和居民文化水平,前者自然高于后者,而文盲半文盲的數量,后者則比前者高得多。其實,農村中也不乏在逆境中勤奮學習,終于學有所成的佼佼者,但他們大學畢業后無不跳離農門,告別鄉村,躋身城市。走掉的是高素質的精英人才,留下的則是低水平的落榜青年,遂使農民與市民的文化素質差距日漸擴大,城鄉差別難以改變。同樣,急需人才的西部地區因條件差,待遇低,高素質的人才紛紛“孔雀東南飛”,流往經濟發達地區。人才的大量流失,遂使東西部地區原有的差距日漸擴大。
文化素質的差別直接關系到能否就業和勞動報酬的高低。充斥于西部地區農村的僅有小學、初中文化程度以至文盲和半文盲的低素質群體往往被排斥于勞動力市場大門之外,成為弱勢群體的后備軍。文化素質的差別是西部地區和農村的弱勢群體人數多于東部地區和城市的重要原因。同樣,文化水平的低下也與弱勢群體不能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權益,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有著直接關系。前述那些因被侵權而以暴易暴,論為囚犯者,多為文化水平低下的農村婦女,某監區的這種女犯,除兩人上到小學三年級,其余全是文盲。文盲加法盲使她們由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變成了違法犯罪分子。
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救助弱勢群體的根本途徑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要求,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而只有通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使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面發展和人民群眾自身素質的全面提高。才能使弱勢群體的問題得到解決。
近年來,在經濟方面,黨和政府對弱勢群體采取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扶助措施,歸結起來,大體有兩方面,一是社會保障。二是擴大就業。前者主要是對城市居民,特別是離退休人員和國有企業下崗失業人員的救助措施,覆蓋面有限,目前還無法惠及占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群體,故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后者雖不受城鄉、地域和身份的限制,但有技能和素質方面的要求。當前,農民和下崗職工就業難,主要就難在技術單一,缺少專長,不能適應經濟發展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因此,必須把扶助弱勢群體的重點放在提高其自身素質和勞動技能方面。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送錢送物的物資扶貧。只能緩解困難于一時;只有通過科技與智力扶貧,即通過各種途徑提高弱勢群體適應社會需要的素質和能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必須從以往消極的“補血”救助轉變為增強弱勢群體“造血”功能的方式,通過提高其自身素質以實現就業,擺脫貧困。
在農村,應由政府組織農業科技人員下鄉,根據市場需要和各地農業資源情況,有針對性地舉辦種植、養殖和農產品加工培訓班,幫助農民掌握致富技能,廣開門路,多種經營,加快脫貧致富的步伐。為促進農業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還應針對勞動力市場的需求,舉辦各種職業培訓班,或由政府資助農民外出培訓。如浙江省常山縣由政府發給農民工“培訓券”,用以支付他們參加各種勞動技能培訓的費用,從而解決了當地沒有培訓班,打工農民又無錢支付培訓費的困難。在城市,重點應加強對下崗失業人員的勞動技能培訓,充分發揮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和社區,工會及城市技(職)工學校的作用。由政府資助,各方協辦,通過各種靈活多樣的形式使城市下崗失業人員掌握創業或再就業所需要的技能。
在政治法律方面,針對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易受侵害的情況,應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法律完善。應根據形勢的發展和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不斷補充完善保護弱勢群體的有關法規,如北京市政府最近頒布行政法規,對克扣、拖欠勞動工資,不付加班費者,除責令其全額支付外,另賠償百分之二十五。這類規定,使有關法規具體而易于操作,從而在實踐中更好地發揮保護弱勢群體的作用。二是法律宣傳。即加強民主法制的宣傳教育,普及法律知識,提高弱勢群體的法制觀念,特別是加強《勞動法》、《婚姻法》、《消法》、《婦女權益保護法》等有關保護弱勢群體的法律的宣傳教育。使弱勢群體不僅懂法,而且具有依法維權的能力,使侵害弱勢群體權益的行為得到及時懲治。三是法律執行。嚴格執法有賴于高素質的執法隊伍。目前,有些城管、工商乃至公安部門雇傭的臨時工作人員素質不高,良莠不齊,違法操作,亂罰款,亂收費甚至隨意動手打人、侵犯人權的現象屢屢發生,弱勢群體不勝其擾。為此。必須純潔執法隊伍,清退不合格人員,對在職人員加強教育培訓,不斷提高其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同時還要加強人大、紀檢部門、新聞媒體及廣大群眾對執法隊伍和管理部門的監督,使權益受損的弱勢群體投訴有門,侵權行為得到及時懲處,為弱勢群體的就業、創業和社會生活創造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四是法律救助。針對弱勢群體無力承擔各種訴訟費用而不能有效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情況,可通過政府資助和社會捐款的形式籌集資金,設立法律救助組織,同時發揮律師協會和政法院校的作用,義務為弱勢群體提供法律援助。工會、婦聯等群眾組織也應對其所聯系的弱勢群體進行法律救助,使其合法權益得到維護,社會正義得以伸張。
在思想文化方面,弱勢群體,特別是偏僻地區的貧困人員。一般思想比較守舊。文化水平較低,因而妨礙了他們對新觀念、新事物的接受和對新技能的掌握,為此,必須引導教育他們消除舊思想的影響,不斷提高文化素養。在城市。應積極引導下崗失業人員變失業壓力為創業動力,積極謀求新發展,學習和掌握新技能,不斷增強競爭能力。
關于文化教育,無論城鄉居民都應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對文化水平較低的弱勢群體,學習尤為緊迫。這里應特別強調的是農村的義務教育。前面提到,在教育經費投入。教學設施和師資力量等方面,農村都遠遠落后于城市,從而嚴重影響著農村教育質量的提高。農家子弟在基礎教育階段便遠遠落在了城市學生的后面。由于教育投入不足,經費緊張,貧困農民不堪重負,遂造成不少失學兒童,九年義務教育在許多農村有名無實,新的文盲、半文盲和文化素質低下的青少年層出不窮。貧困的農家子女在社會競爭初開始便輸在了起跑線上,由此又孕育著下一代繼續淪為弱勢群體的隱患。有的地方政府推行“一費制”,意在杜絕學校亂收費。農民的負擔是減輕了,可教師卻因經費減少,工資拖欠麗大量流失,致使教學工作無法進行。看來根本的辦法只能由政府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改變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的現象,使農村義務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同時,對非義務教育階段的貧困學生也應加強資助力度。除政府資助外,還應積極動員社會力量捐資助學,多渠道籌集資金,設立各種助學金和獎學金,使貧困家庭的學生得到繼續深造的機會,把資助弱勢群體子女就學深造作為文化扶貧的重要內容,從根本上改變弱勢群體“貧困——失學——素質差——貧困”的惡性循環,使弱勢群體不僅從自身,而且從下一代奠定脫貧致富的文化基礎。
【責任編輯:陳合營】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參考文獻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