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鄧小平的西方文化觀以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為基本特質,以積極主動地學習西方先進思想文化為基本態度。以開放性、主體性、創造性和文化多樣性為主要特征,應當作為發展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理論指導。
【關鍵詞】“世界歷史”;鄧小平;西方文化觀
【中圖分類號】A8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童編號】1002-7408(2006)11-0052-04
文化觀是關于文化范疇內所涵蓋內容的基本觀點和總體看法。鄧小平理論中關于如何認識、評判及借鑒西方文化的一系列基本觀點、原則和態度就形成了他具有鮮明特色的西方文化觀。我們認為,鄧小平的西方文化觀以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為特質,把“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結合。制度分析與非制度分析相結合,堅持主體實踐立場,注重整合創新。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本文試簡析之。
一、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
黑格爾在他的“歷史哲學”理論體系中首先提出了“歷史世界”的概念。近代工業革命以后,資本主義商品經濟迅速發展,資產階級開始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殖民擴張以獲得資本原始積累,中世紀各民族相互隔絕的孤立狀態開始被打破。馬克思批判繼承了黑格爾的歷史哲學思想,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規律,認為資本主義所創造的前所未有的生產力“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也就是說,人類歷史開始了由“狹隘地域性”的“民族歷史”逐步轉變為相互聯系和開放的“世界歷史”,社會形態也開始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商業社會轉變。19世紀60年代以后,第二次科技革命創造了嶄新的科技生產力和更加便捷的交通工具,這不僅使人類擁有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使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和聯系更加密切,“世界歷史”性的進程進一步加速。這正如馬克思所指出:“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展進程中越是擴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馬克思認為,“世界歷史”發展過程的基本特點是各民族之間互相依賴、緊密聯系、彼此滲透和不可分割,其未來的發展趨勢不是資本主義化,而是實現共產主義。“共產主義只有作為占統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時發生的行動,在經驗上才是可能的。而這是以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與此相聯系的世界交往為前提的。”他還說:“因此。無產階級只有在世界歷史意義上才能存在,就像共產主義——它的事業——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實現一樣。而各個人的世界歷史性的存在,也就是與世界歷史直接相聯系的各個人的存在。”在馬克思看來,只有在“世界歷史”范圍內實現生產力的高度發達和民族問的平等自由交往,資本主義制度才能最終被消滅,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建立。
二、鄧小平對“世界歷史”的理解和把握
(一)鄧小平對“世界歷史”的歷史縱向理解和把握
鄧小平通過對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近百年的民族屈辱史的回顧,認為缺乏“世界歷史”思想、閉關自守是導致近代中國貧窮落后的重要原因。當西方民族國家紛紛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和產業革命時,處于封建社會晚期的清王朝依然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妄自尊大地視西方為蠻夷之邦,只知道維護老祖宗的規矩和禮法,根本不圖變革和進取。鄧小平說:“如果從明朝中葉算起,到鴉片戰爭,有三百多年的閉關自守,如果從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長期閉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后,愚昧無知。”他又總結了建國后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明確指出:“建設一個國家,不要把自己置于封閉狀態和孤立地位。要重視廣泛的國際交往,同什么人都可以打交道,在打交道的過程中趨利避害。用我們的話講,叫對外開放。”這就是說,關起門來搞建設是根本行不通的,必須把中國的生存和發展放在“世界歷史”性的進程中,借助廣泛的國際交往來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綜合國力。
(二)鄧小平對“世界歷史”的現實橫向理解和把握
鄧小平在現實橫向的比較中,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了“世界歷史”的當代特點。他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加速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 “世界歷史”進入到和平與發展的新時代,這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1979年鄧小平訪問日本,充分體會到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科技實力的強大。當他乘坐日本新干線列車,接受日本記者采訪時,所談的最大感受是“快”。的確,十年文革后中國的發展速度已大大落后于西方國家,若再不奮起直追。差距必將越拉越大。鄧小平以“世界歷史”的胸襟面對嚴峻的現實,認為“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人口多、底子薄、資源相對貧乏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必須從這一實際出發制定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只要方法對頭、步驟得當、充分利用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中國就可以實現跨越式發展,用比資本主義國家更少的時間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他在1992年南方講話中說:“總之,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也就是要堅決實行改革開放,在切實承認不足和落后的基礎上廣泛地學習西方發達國家先進的文明成果。這構成了鄧小平西方文化觀的基本態度。他清醒地認識到:只有真正進入“世界歷史”的開放天地,以小農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孤立、隔絕和停滯的惰性思維定勢才能被徹底清除。
(三)鄧小平理解和把握“世界歷史”的方法論原則
1、堅持兩點論與系統論相統一,即在一分為二的基礎上堅持整體性思維。鄧小平以兩點論的觀點辯證地看待“世界歷史”條件下的文化現狀。世界各個民族的文化都既有長處又有短處,西方國家也不是樣樣都好,其中既有先進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西方文化的優勢在于其建立在先進的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基礎之上,劣勢在于其中含有資產階級拜金主義和過度追求感官刺激等消極墮落的文化成分。鄧小平說:“開放政策是有風險的,會帶來一些資本主義的腐朽東西。”因此,在大膽學習西方文化成果的時候,要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進行分析和鑒別,汲取其有益成分,擯棄資本主義文化糟粕。在錯綜復雜的國際交往和無處不在的文化滲透中,要堅持本民族的獨立立場和獨特的文化優勢與特色,保持自身健康發展。鄧小平堅決反對“全盤西化”,認為即使是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也要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進行取舍,不能照搬照抄。他指出:“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改革開放必須從各國自己的條件出發。每個國家的基礎不同,歷史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左鄰右舍不同,還有其他許多不同。別人的經驗可以參考,但是不能照搬。過去我們中國照搬別人的,吃了很大苦頭,中國只能搞中國的社會主義。”全盤西化論片面執著于憑借西方化來實現現代化,這實質上取消了中華民族的獨立性和主體性,也完全否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背離了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價值主題。
鄧小平繼承了毛澤東矛盾思維方式,但他沒有僅僅用二分法分析問題,還以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為指導并結合時代特點,運用整體性思維對人類文化進行思考。他說:“所以,應當把發展問題提到全人類的高度來認識,要從這個高度去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世界文化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系統,各民族都存在著世界性的廣泛的文化需求。每個民族作為“世界歷史”中的一分子,其發展進程絕不是單一性的,而是與其他民族存在著相互依賴、彼此滲透、雙向借鑒補充的關系。也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誰也離不開誰。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屬于中華民族,也是與世界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中國傳統文化既輸出自身所創造的文化成果來影響世界,又積極吸收外部環境的有效信息來彌補自身的不足。因此,能否消化吸收西方文化系統內的先進內容將直接決定中國傳統文化的未來命運。只有以海納百川的氣魄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才能確保本民族文化充滿生機與活力。
2、堅持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相統一,即學習西方的實踐行為既要合規律性又要合目的性。合規律性就是要實踐主體宏觀地把握社會歷史運動的內在規律,使實踐活動順應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合目的性就是要根據主體需求和價值目標來選擇實踐行為,當前中國人的主體需求就是實現國家現代化和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弘揚人的自由個性,真正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二戰以后,以現代交通、通訊、貿易及金融技術不斷革新為主要內容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社會分工與生產專業化、協作化的程度大幅提高;人員、資本、技術和物資的相互流通更加方便;生產和消費越來越具有全球性,推動著世界市場的形成步伐進一步加快;國際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日益密切。“世界歷史”性的進程發展到全新階段。針對這樣的現實狀況,鄧小平以“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為核心原則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做出了準確判斷。他認為任何國家要發展,都不可能僅靠本國的物質條件和科技實力。互通有無、廣泛交流、密切合作已成為提高綜合國力的必然要求。鄧小平在這一事實判斷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價值判斷的實踐意義,并把這兩種判斷有機結合起來。這就有利于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的過程中進行主體性思考,做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有所為、有所不為。改革開放進行了一個階段后,“左”的錯誤思想依然存在,很多領導人認為凡是姓“資”的都不能學不能用,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絕對對立起來。鄧小平則堅定地把資本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國家創造的先進科學技術、管理經驗和文化成果區別開來。他說:“要弄清什么是資本主義。資本主義要比封建主義優越。有些東西并不能說是資本主義的。”“科學技術本身是沒有階級性的,資本家拿來為資本主義服務,社會主義國家拿來為社會主義服務。”鄧小平大膽提出打破姓資姓社的問題。1992年他在南方講話中說:“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就是說,方式和手段都是工具性的存在,并不具有意識形態性,不應被打上社會制度的烙印。只要有益于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我們就應該認真學習并消化吸收。鄧小平把他這個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相統一的思維法則概括為三個有利于標準,這成為我們對待西方文化的價值尺度。
三、“世界歷史”視野下鄧小平的西方文化觀
“世界歷史”思想是鄧小平西方文化觀的基本特質,也是全球各民族文化進行融合發展的理論指導。目前經濟全球化浪潮勢不可擋,國際行為主體問既有相互需要、共同合作的利益共同點,也有相互摩擦、對立甚至是爆發武裝沖突的利益分歧點。因此,“世界歷史”性的進程不可能一帆風順、一蹴而就,必然是一個充滿矛盾的辯證發展過程。道路是曲折坎坷的,但未來前途是光明的。我們能夠在各民族文化多樣性的基礎上實現全人類文化的融合發展,達到和而不同的狀態。基于這樣的客觀現實和遠景展望,鄧小平高屋建瓴,形成了以開放性、主體性、創造性和文化多樣性為主要特征的西方文化觀。
1、堅持開放性思維,借助西方文化的沖擊來變革中國傳統文化,實現中西方文化的有機整合。鄧小平說:“過去把自己封閉起來,自我孤立,這對社會主義有什么好處呢?歷史在前進,我們卻停滯不前,就落后了。”他還指出:“對外開放具有重要意義,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孤立起來、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強國際交往,不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先進科學技術和資金。是不可能的。”在這種開放性思維的指導下,鄧小平高度重視中國傳統文化,但是又不受其羈絆。他強調要“發揚愛國主義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又指出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舊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傳統文化作為一個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是經過漫長的歷史實踐活動積淀而成的。它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既可能推動又可能阻礙本民族的發展。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大多具有保守性、封閉性和排他性等消極因素。而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單體自循環特征,若沒有外來文化的強有力沖擊,純粹依靠其自身原有的力量.很難轉化為適應現實需求并面向未來的現代性文化。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必須與世界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進行深入交流和對話,取長補短。“西方文化是指建立在西方先進工業化商品經濟基礎上的資產階級文化,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在現代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的反映,也是現代西方世界的價值系統。”為了保證這種雙向互動的平穩有序,我們應當確立一種有利于文化整合的正確態度,要以“世界歷史”的廣闊胸襟對西方文化保持寬容、對等與平和,既不嗤之以鼻、不屑一顧,又不盲目崇拜、全盤接受。
2、堅持主體性思維,“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汲取西方文化的精華。主體性是近現代文化的基本特征,我國在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處于封閉孤立的小農自然經濟狀態下,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們主要是靠天吃飯,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極強。中國要實現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就必須大幅降低人對自然界的依賴程度,提高人在自然界和社會歷史中的主體地位,即把個人從“屈服于外界環境”的“迷信的馴服工具”和“傳統規則的奴隸”“提高為環境的主宰”。這就有賴于以鄧小平的解放思想為根本指導,擺脫封建落后思想和傳統非理性思維方式的束縛,清除建國后由于沒有認清“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所形成的僵化思想。當前要充分運用經濟調整、政策轉變和社會引導等多種手段促使人們在市場經濟的公平競爭中形成積極主動的思想觀念、廣泛豐富的社會聯系和結構完整的知識能力體系,成為把握自身命運、實現人生價值、捍衛自我合法權益的獨立個體,真正結束“以物的孤立性為基礎”的“人的依賴性”的“民族歷史”,開始“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世界歷史”性的進程。這種融入必須貫徹的首要原則是“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我”是指中華民族或中國人民。“我”既是文化價值評判和實踐行為選擇的主體,又是文化成果的最終享受者。因此,在對西方思想文化進行取舍和整合的過程中,必須始終以“我”為中心和出發點。既要考慮我國的現實國情,又要考慮我們當前最緊迫的實際需要。中國作為國際經濟、政治關系中的獨立主體,既要通過主動與國際接軌,借助西方先進文明成果來滌蕩本民族的文化糟粕,又要以“現代化不是簡單的西方化”為指導思想避免喪失自主自決地位。“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目前世界上各個民族國家還在經濟、政治、文化和安全等方面存在著大量的利益對立與沖突,一旦喪失主體性立場就可能被西方國家工具化。被別國牽著鼻子走,也就難以切實保障本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3、堅持創造性思維,通過思想上的真正解放來實現開拓創新。鄧小平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高度重視科學試驗和探索性實踐對創新發展的巨大作用。馬克思等經典作家沒有講過、前輩人沒有做過的事,他敢于開拓試驗,常常是“摸著石頭過河”。他說“搞社會主義,中心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一切有利于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資和引進先進技術,我們都采用。這是個很大的試驗,是書本上沒有的。”在南巡談話中,鄧小平更加明確地指出:“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這一系列思想無疑具有高度預見性。當前人類文明的發展已經跨入到尖端科技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新技術新產品層出不窮,國際競爭愈來愈殘酷和激烈。這使“世界歷史”背景下國家的發展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因此,中國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就必須在對西方文化進行批判性借鑒的基礎上廣泛并深入地“試”和“闖”,自主創造出更先進的理念和思想。簡單咀嚼別人的剩飯不僅難以實現領先和超前,甚至無法縮小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鄧小平說:“我們要以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作為我們發展的起點。我們要有這個雄心壯志。”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他通過思想上的真正解放為人們的奮勇開拓和大膽創新提供了良好的精神氛圍,同時也充分高揚了人的自由個性。人們個性上的自由又成為普及創造性思維的有力保證。“自由和創造性具有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主體從對象世界中獲得的自由度決定了其認識改造對象世界的創造性的程度。”鄧小平不僅是創造性思維的倡導者,更是實踐的先行者。他對西方科技理性文化的吸收、民主法制文化的借鑒、幸福價值理念的揚棄和主體獨立精神的超越,無不是在事實與價值相統一的認知評價原則指導下,對中西文化在“世界歷史”意義上的整合創新。
4、堅持文化多樣性思維,反對西方文化單一化發展模式。一個民族的哲學理念、價值取向和宗教信仰等因素是民族文化的精神內核,主導支配著此民族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具有長期穩定性。民族文化特質的獨立性和相對穩定性決定了“世界歷史”性的進程是文化多樣化發展的動態過程。在如何對待文化多樣化這一時代特征上,鄧小平一貫堅持求同存異、和平共處,反對西方文化一統天下。先秦儒家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同”指的是要以寬容的心態允許多樣性的存在,“和”是多樣性基礎上的有機統一。也就是說,多樣性與統一性并不矛盾,只有建立在多樣性基礎上的統一性才充滿生機和活力。文化認同不是一方吃掉、同化另一方,而是在多種文化的相激相蕩中尋找交匯點,實現多方文化的共同繁榮。鄧小平弘揚光大了中華民族“和而不同”的價值理念,既反對文化孤立主義和排外主義,也反對文化霸權主義和干涉主義,主張和平共處,相互吸收。因此,在國際交往與學習借鑒中,我們不僅要尊重每個民族的文化發展權,還要保證弱勢民族的文化生存權。獨特的民族文化不僅是本民族所擁有的物質精神財富,也是全人類所享有的、寶貴的、不可再生的財富。世界正是因為有了文化上的百花齊放才豐富多彩,這也為各個民族之間的交流與學習提供了充足的文化資源。
綜上所述,鄧小平西方文化觀以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為基本特質,以積極主動地學習西方先進思想文化為基本態度,以開放性、主體性、創造性和文化多樣性為主要特征,與二十一世紀全球化浪潮相適應并有利于實現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整合創新,應當被繼承和發揚。
[此文為陜西省教育廳人文社科資助項目《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文化基礎》(05JK121)階段成果]
【責任編輯:陳合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