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發展證明,民乃國家和社稷存在的基礎和根本,民心的向背決定著國家的興衰和社會的治亂。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承傳了古代民本思想的精華,但與其又有質的不同,執政為民在經濟基礎、政治主體、目的和宗旨三個方面實現了對古代民本思想的超越。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民本;承傳與超越
【中圖分類號】D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6)11-0041-03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蘊涵著一條規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為國之本,眾為邦之基。無論哪個朝代,哪個階級執政能堅持以民為本,推行仁政,任賢任能,實施富民、惠民、安民、愛民的政策,國家就會繁榮太平,社會就會昌盛穩定,百姓就會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反之,就會出現民眾反抗、社會動蕩、經濟衰退、發展停止甚至倒退的局面。分析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我們似乎可以這樣斷言,它是中華政治文明的瑰寶,具有豐富的思想精華和智慧資源。它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在治理國家實踐中的卓識。”在中華民族戰亂與治理的交替中,民本思想起著重要作用,它既促進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史的延續,又在延續中被繼承和發揚光大。
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為民思想是對傳統的民本思想的繼承,包涵有古代民本思想的精華,更是對它的發展。中國人民在爭取解放、自由和獨立歷程中,以及在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充分展示了自己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是人民的黨并能領導人民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和社會主義建設成功,就在于她找到了社會發展的真正力量。對廣大人民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得以充分認識,尤其是從中總結出了自己執政的源泉和基礎,認識到了自己執政的目的和意義。中國共產黨踐行著為人民服務的偉大宗旨,并提出了執政為民新的執政理念。這也是黨的性質在執政思想上的必然反映。毛澤東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并對古代傳統的民本思想進行了批判性地繼承。充分吸收其中的合理因素,形成了自己“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毛澤東同志指出:“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又到群眾中堅持下去。”“這是領導的基本方法”。在我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是正確的領導,必將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或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做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他認為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并始終把是否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檢驗黨工作的最高標準。
鄧小平同志把自己當作“中國人民的兒子”。他尊重人民的意愿,守護人民的利益,關心人民的疾苦。他把人民擁護、贊成、滿意和高興作為制定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的準則。他認為社會主義改革的判斷標準就是能否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而發展的根本任務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各方面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他還特強調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重要性,關注民主法制化和制度化進程,希望建立一個全面保證黨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機制。
江澤民同志的“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先進性,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人民利益的根本目的。非常明確地告誡全黨,人民利益的追求和實現要作為一切工作的起點和歸宿。他指出:“以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最高衡量標準。”著重強調各級黨員干部要經常深入群眾,了解和關心群眾疾苦,幫助解決群眾的困難,誠心誠意為人民群眾辦好事、辦實事。
胡錦濤同志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明確地表示:忠于祖國,一心為民,堅持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始終做人民的公仆。他指出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局面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全體共產黨人的偉大使命,同時強調將執法興國,興國為民作為第一任務。體現為:民為黨根,民為國本,黨為民生,國為民存。胡錦濤認為,只有順民愿、得民心、謀民利、適民意,真正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也才能立于不敗之地。他強調衡量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標準應是“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立場上。”中央多次強調要認真解決人民群眾關心和反映的強烈問題,踏踏實實地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要經常深入群眾,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愛民、親民、利民、為民的民本思想表現非常突出,這既極大激活了黨群關系,又為黨執政思想增添了許多新的內容。
古代民本思想在治理國家、穩定社會、發展經濟、緩和矛盾、統一祖國,及改善君民關系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在本質上是統治階級的治人之術和牧民之道。人民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真正主體地位從來沒有,也不可能被古代統治者真正認識到。所以,古代民本思想存在著時代和立場的局限性。共產黨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的本質是: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維護和實踐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誠心誠意為人民群眾服務,與人民群眾保持永久的血肉聯系。因此,執政為民與古代民本有著本質差別,它繼承民本,更超越了民本。
第一,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形式并存的經濟制度,為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的實施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與古代“民本”相比實現了經濟基礎的超越。
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產生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私有制和自給自足生產方式。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一個很重要的弊端就是容易形成相互隔絕的生活方式和保守封閉的思維方式。“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他們在很小范圍內交往,交往方式較為單純和落后,社會關系簡單。發展范圍狹小。雖然他們間有利益的共同性,但不易突破地域和宗族思想的限制。形成一種較大的、有影響的經濟或政治組織有相當的困難,想形成一個彼此往來的全國性組織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們不能以自己的名義來保護自己階級利益,無論通過議會或國民公會,他們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別人代表他們。他們的代表一定要同時是他們的主宰,是最高站在他們上面的權威,是不受任何限制的政府權力。這種權力保護他們不受其它階級的侵犯,并從上層賜給他們雨水和陽光。所以,歸根到底,小農政治影響表現為行政力支配社會。”由于他們不能用自己的階級行動來彰顯意志和思想,實現階級利益,所以,不斷重復著對人的依賴性,期盼著名君、清官來主持正義,代其發言。由于關閉自守,缺乏組織,成散沙狀,沒有形成主體意識,所以,處于社會非主體地位。中國古代社會長期行使的以皇權為核心的中央集權統治,是一種融眾人之權于一身,化天下之公為一私的統治模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種政治模式制約著每一個人,也制約人們全部的社會關系。在這種制度統治下根本沒有民眾當家作主現實的經濟和政治基礎。孟子講“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封建社會,等級制度、宗法制度和以確立等級名分的“禮”滲透在民眾生活中,更滲透到了國家制度和管理體制中董仲舒的“三綱五常”在理論上又為封建等級和封建禮教提供了充分的論證。在封建宗法制度作為強有力政治力量的社會中,“任何人都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國家一體、族權和政權一體,任何人都成為國家和家庭的附屬物,從而導致了權力崇拜心理和人身依附意識。民眾均祈盼圣君、清官出現。正因為如此也不斷強化了王權、君權。在這樣的社會里,以民為本不可能真正實現。”
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為民思想主要形成于社會主義初級階級。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形式共存的經濟制度和一切權力歸于人民的政治制度,為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為執政為民思想的實現,提供了現實經濟基礎和制度保證。人民不僅可以從總體上享受全民所有制經濟和集體經濟帶來的利益,還可以作為個體享有個體私營經濟帶來的利益。社會的市場經濟的逐漸形成,進一步推動了經濟的發展,豐富了人民的物質生活。同時也解放了人民思想,增進了人民間的交往,最重要的是培養和提高了人民的民主意識和民主追求。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明確規定:只有人民才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國家和社會的一切權力都屬于人民,并將民主滲透到國家的政治和經濟生活之中。人民民主法律化、制度化已成為社會法制的實質要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的確立和不斷完善,為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提供了較好的現實條件,也提供了實現走向民主理想境界的美好開端。民主意識、精神和民主制度已滲透到了人民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本質要求就是權力歸于人民,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的理念。與社會主義民主原則相一致。黨不斷進行著民主政治的革新,掃清平民群眾參與政治活動、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的障礙,努力建立保障人民平等行使民主權利的制度和機制。同時積極倡導民眾,不斷提高自己的參與能力和參政意識。真正實現按自己的意愿來表達和行動。這就從根本上鏟除了古代民本無法超越的封建等級制度,改變了封建社會長期存在的人身依附關系。
第二,共產黨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真正彰顯了人民群眾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地位,與古代“民本”相比實現了政治主體地位的超越。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政治生活,作為推動社會發展主體的人民群眾理應成為政治生活的主體。然而。在剝削階級社會里,民不可能被當作政治的人看待,他們只是管理的對象,在政治生活中不可能是主體,只能是客體,少數統治者才是政治的主體。民本思想雖然包涵著貴民、愛民、惠民、安民、利民的理念,也起到了緩和矛盾、穩定社會的作用。但其實質是想在保持君主作為一國之主、剝削階級作為統治階級的政治格局的前提下提倡以民為本的。他們在經濟上剝削人民,在政治上統治人民,精神上麻醉人民。“統治者把民眾當作改朝換代的工具;征服者把異族當成野蠻人任意殺戳蹂躪;思想家把自己當作超人和精神領袖,而把民眾當成阿斗、愚昧之人。”廣大民眾被剝奪了各種權利。從事繁重、艱苦的勞動,為社會創造了各種財富,而自己卻處于社會最低層。基本的生活水平都難以保證。統治者慣用“為民做主”的形象出現。來掩蓋對民眾經濟上的剝削和政治上的壓迫,進一步反映出古代“民本思想”的虛偽性。
執政為民從形式上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從本質上看中國政治權力的主體是人民。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人民利益最忠實的代表。他堅信人民群眾才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真正動力,是整個人類文明的創造者,是社會發展的永恒的主體,同時也是國家政治生活的永恒主體。中國共產黨除了人民群眾利益之外沒有自己的任何特殊利益,廣大人民成為了他的服務對象。而不是施政對象。他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堅持走群眾路線,把人民群眾的利益當作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中國共產黨的唯一政治立場就是維護人民、國家、民族的利益。執政為民是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對自己執政理念和執政品格的高度概括。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的精神實質就是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是國家政治權利的主體,一切權力歸屬人民,黨員和干部都應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政治覺悟和政治觀念。甘做公仆。
第三,共產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突顯了為人民謀利益的價值觀。與古代“民本”相比實現了執政目的的超越。
人的存在決定政治的存在。政治是人的內在要求,政治發展的最終歸宿是人的全面發展。任何政治主體行為都能從其目的和宗旨那里尋找到本質的說明和解釋,因為,每一政治主體行為都必然地是其目和宗旨的外在表現。我國古代民本思想將君主政權的長治久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服務和維護君主統治為宗旨,其根本目的就是將社會秩序控制在統治階級理想的范圍之內,加強對民眾的管控_和剝奪,建立久安的政治局面。“中國歷史上盡管有些開明人士提出過‘以人為本’,從未有過哪個朝代真正實現過‘以人為本’,從未有那個朝代的統治者真正從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他們提出‘以人為本’的口號,只不過是一種緩和階級矛盾的統治術。”秦漢后由于農民起義的強大震撼力,民本思想之中包含著越來越多的防民、御民之術。賈誼:“夫并兼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以此言之,取與守不同術也。”(《新書·過秦論下》)在此,賈誼發揮了陸賈的觀點,認為統治階級在奪取和鞏固政權時,要使用暴力,既“逆取”。取得天下和政權鞏固之后,就要用“文”的方法來治理國家和控制民眾,既“順守”。他們站在統治解決立場上警告新得政權的地主階級,千萬不可輕視人民群眾的反抗力量。每個朝代的初期大都會在總結前朝失敗教訓的基礎上堅持民本思想,推行富民、安民政策,但是,這其中貫穿著一條主線圍繞著一個中心,就是維護君主專制的長治久安,而非為民眾造福,讓人民當家作主。民本論者所倡導的政治理想就是圣賢理政、開明專制,重視君主專政的意義。規勸君主體民情、察民意、撫民心,但是并非主張政治權力面前民眾與統治者平等。
共產黨執政為民不是將人民當作工具和施政的對象,而是將其作為執政合法性的重要依據和前提基礎。執政的目的就是努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求;積極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律制度,完善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和機制,真正實現民主選舉和民主決簧;充分保障人民全面享有政治、經濟、文化的權利;切實加強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通過民主實踐活動,有效地鍛煉和提高人民群眾民主參與的意識和能力;全面推動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協調發展和全面進步。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群眾利益要求最忠實的代言人,是人民群眾與政治體系間最可靠的橋梁和紐帶,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賦予了其領導地位,黨自身的性質決定了它在中國的政治格局中必須發揮領導作用。因此,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保持自身的先進性,不斷提高作為整體的黨和作為個體的黨員的執政水平和能力,以及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堅持走群眾路線,千方百計為人民謀利益,確保執政為民目的的實現。
因此,共產黨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雖然繼承了古代民本思想,但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超越,已發展成為了一種全新的政治理念。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參考文獻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