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是提高農民素質、增加農民收入的內在發展機制,也是發展農村經濟、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人力資源構件的系統分析,提出了農村人力資源構件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進一步針對性從改善體力構件、智力構件、技能構件等三個方面提出相應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人力資源;人力資本;智力構件
【中圈分類號】F3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6)11—0071—03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是我國整體人力資源開發系統工程中的基礎部分,同時也是這一工程中極其重要的環節,是落實我國科教興國、科教興農戰略以及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保證。因此,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是需要黨和政府從戰略上高度重視的一項宏偉工程。從微觀層面上看,隨著我國城鄉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在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相對滯后的情況下,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可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因此,當前開發農村人力資源顯得尤為必要。目前,農村經濟發展步伐放慢,農民負擔重,農業相對收益下降,直接影響到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揮,農村蘊藏著巨大的潛能,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是解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瓶頸的重要選擇。本文從人力資源三大構件分析人手,指出當前農村人力資源三大構件的開發現狀,并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路徑選擇。
一、農村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源構件的系統分析
開發農村人力資源首先要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全面認識農村人力資源的豐富的內涵。改變過去僅僅以學歷文憑來界定人才的片面認識,樹立新的人才觀念,農民整體科學文化素質不高,但其中不乏掌握各種技藝的能工巧匠、“土狀元”和“田秀才”,應該將其視為農村中的人才。
農村人力資源就是指生活在農村、直接從事農業生產或是從事與農業相關的供銷服務人員。農村人力資源既包括狹義上的農民也包括廣義上的農民,也就是說,農村人力資源是個寬泛的概念,涉及到農、林、水、牧、漁等所有領域,是一個規模龐大、成分多樣、層次復雜的人力資源群體。
從人力資源內容看,農村人力資源的特質是內含在人力資源載體內部的人力資本。即通過后天投入而凝結于人體之中,具有經濟價值并能帶來未來收益和憑以參與收益分享的知識、經驗、技術、能力健康以及其他質量因素的總和。人力資本是指內含在人體內的一種生產力,是人力資源主體下的人力資源構件。這里講的農村人力資源是從主體和特質兩個方面來理解的概念,既包括農村勞動力的數量而且包括了內含在勞動者的人力資源構件,其中勞動者是人力資源的主體,人力資源構件是人力資本內在的特質。人力資源指的是人的原始勞動力,即人力資本的原始形態,或者稱為人力資本的自然基礎。人力資本與人力資本的載體不可分離,體現了人力資本較強的附著性。
人力資源構件,指的是人力資本的實體形態。人力資源構件包括體力構件、智力構件、能力構件三大板塊。其中,體力構件是指勞動者的體質健康狀況,即保證勞動者獲得勞動能力并維持持續勞動的生理資本;智力構件是指人的智力發展水平,即維持個體生存發展的一般能力。韋爾勒認為:智力是指個體所具有目的性行為,有理性的思考以及有效的改造環境的全面能力。這里講的智力是指一般意義上的能力,包括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運用元知識進行加工以促進學習和適應周圍環境的能力;能力構件是指人的特殊能力,為完成某一項專門的活動所需要的能力。也就是獲得某種行為結果的技巧能力,能力的培養要在后天社會實踐的過程中習得,主要表現為個體的創造力和技術熟練程度。
人力資源三大構件是內含在勞動者體內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機組成體。人力資源構件整體呈現以下特點:開放性,即人力資源整體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與人力資源外部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作用;整體性,即三大構件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整體,缺一不可;相關性,三個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共同體;層次性,即三個方面發揮作用的效力不同,其中智力構件和能力構件發揮的作用表現更明顯一些。三個方面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人力資源整體。其中體力構件是前提,智力構件是基礎,能力構件是核心。
目前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根本目標就是培養擁有健康體質、有文化、有知識、有技術、懂管理經營的新型農村人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就是農村人力資源三個構件的開發與合理配置并最終實現提高勞動技能目的的活動。其開發要憑借對人力資本的投資。
二、目前我國農村人力資源構件發展狀況
就其價值形態上來看,人力資本投資表現在為人們花費在教育、培訓、衛生保健等方面的費用開支。人力資本是通過特定的投資行為而獲得或形成的。因此人力資源開發就是對人力資源的三大構件的投資。
農村人力資源體力構件的發展主要依靠健康投資來實現。作為人力資本要素之一的體力構件,會隨著人力資本的使用而呈現不斷自然下降的狀態。而增加健康投資??梢匝娱L壽命,也就間接地增加了工作時間并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因此,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必須進行健康投資。西奧多.W.舒爾茨認為衛生保健投資主要包括:影響人的預期壽命、體力、耐力、精力和活動的全部開支。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的數量充足,但是人口優勢尚沒有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差,醫療服務水平不能滿足農民健康發展的需求。首先,農村醫療投資渠道單一,缺乏足夠的經費支持,醫療保障功能弱,農民存在看病難問題,農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比較嚴重;其次,政府在農村公共衛生服務上嚴重缺位,在出現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時,存在瞞報、遲報等現象,并且缺乏應對的信心和能力。同時,相對于城市從業人員,廣大農村從業人員對自己的生命健康意識還比較薄弱,甚至往往會因為經濟的原因對身體的疾患和自然災害麻木不仁。
農村人力資源智力構件的提升主要依賴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案F國家辦大教育”是我國的基本國情,長期以來,中央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一貫重視農村的基礎教育工作,一方面不斷增加基礎教育投資,減輕農民教育負擔;另一方面,根據社會發展需求不斷改革教育體制。我國的基礎教育取得了較大的發展,教育普及率和教育質量均得到了穩步提高。但是從全國來看,特別是個別偏遠落后的地區,基礎教育底子薄弱,發展緩慢,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不高,受教育文化程度偏低。我國農村人口大約有8.7億,其中文盲半文盲有1億多,4.8億農村勞動力中識字的也多是小學和初中程度。而受過技能培訓的農村勞動力僅占5%左右,遠遠低于文盲半文盲的比例。全國農村從業人員占總人口的81.46%,而一線從事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的人員占到75.67%,在這么龐大的人員中,受過農業技術培訓的農民僅占53%,農民科技人員為0.64%,農民專業人員為0.57%。有關數據顯示,我國農民平均教育年限不足7年,文盲、半文盲超過40%,初中以下的勞動力比重占到91.2%。農村基礎教育發展落后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教育投資不足。表現在:一是投資總量和相對量偏低。2002年,國家投入農村教育的資金僅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Z5%,這不僅遠遠低于聯合國有關機構推薦的6%的水平,也遠遠低于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水平。投資不足導致教育資源缺乏,農民負擔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農村勞動者受教育水平低和大量適學兒童退學、輟學問題;二是投資結構不合理。長期以來,忽視了對小學教育的投資,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教育資源相對匱乏,教育投資偏少,直接導致了我國基礎教育發展落后。二、教育體制僵化落后,農村基礎教育是在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的前提下展開的,而農村義務教育課程是全國統編教材,這種一刀切的教學方式不能適應農民的教育需求。同時教育方式落后,教師素質跟不上教學發展需要,這些因素的存在嚴重制約了農村教育的發展。也就從根本上制約了農民文化素質的提高。
從理論上講,培訓和基礎教育一樣,同樣可以增加人力資本存量,提升人力資本水平,只不過側重點不一樣,學校教育側重于基礎知識的普及,培訓側重于職業能力的提高。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必須增加對農村職業培訓和職業教育的投資。因為人力資本的形成過程是一個不斷發展和累積的過程。農村人力資源培訓工作起步晚,發展慢。首先,對農民培訓不足。在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短期培訓的占20%,接受過初級職業教育或是培訓的占3.4%,接受過中等職業教育的占0.13%。農民對自身培訓認識不足,缺乏長遠眼光,農民個人很難看到培訓投資帶來的外顯效益,所以不愿意進行培訓投資。其次,政府缺乏對農民的組織培訓,不能根據地方優勢和農民特點進行農業技術培訓,并且培訓中的形式主義極大挫傷了農民參加培訓的熱情和積極性。再次,我國農村農業職業教育發展落后,職業教育難以滿足農民提高駕御現代農業和市場經濟的知識和技能。
總體來看,農村人力資源綜合素質較低,缺乏現代農業社會發展需要的素質能力,無論是向城鎮二、三產業轉變,還是留在農村繼續從事產業規模經營,都需要進行人力資源開發,以提高農村人力資源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能。
三、人力資源構件下的農業人力資源開發的路徑選擇
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必須增加相應的投資。提升人力資本需要農民自身、政府以及社會的共同參與。但是由于農民自身力量弱,公民社會發展還不完善,這就需要政府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中發揮主導作用。
1.轉變觀念,組織宣傳,引導農村人力資源樹立投資觀念。政府要從國家的大局和長遠發展考慮,樹立責任意識、憂患意識,更新人才觀念,把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作為國家發展大事來抓,從戰略上給予高度重視。其次,通過宣傳教育,引導幫助農民轉變觀念,樹立人力資本投資的觀念,引導農民提高教育、衛生保健以及技能培訓投資的積極性。從短期來看,由于用于人力資本方面支出的未來的獲利性不容易被預期,且不能直接生產物質產品,就直接影響到人力資本投資者的積極性?;A教育投資周期長,收益慢,再加上農民受小農意識和功利性觀念的影響,農民不愿意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因此,必須通過形式多樣、靈活有效的宣傳方式,使農民感受到教育投資的未來預期收益,自覺投入到基礎教育、衛生保健及各種培訓工作中。
2.完善服務,加強管理,提高農村人力資源健康水平。首先,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將農村的人口資源變為人力資源,加強農村的計劃生育工作,為農村計劃生育工作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提供良好的醫療保健服務,采取多種手段鼓勵婚前檢查,保證人口出生的質量。其次,大力發展農村醫療衛生事業,改革農村醫療體制,不斷完善農村社會醫療保險,建立完善的醫療服務體系,為農村人力資源健康水平提供保證。通過政府、社會、個人相結合的方式多元投資,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切實解決農民看病難問題。再次,加強縣鄉公共衛生事件預警機制,加強對傳染病的防治工作,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理能力。最后,政府要加強保健衛生等方面的宣傳工作,幫助農民樹立珍視生命、注重健康的健康意識。
3.增加投資,發展教育,提高農村人力資源受教育的水平。教育是人力資源開發的關鍵,也是進行技能開發的前提。如果基礎教育搞不好,農民下一代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即使最簡單的農業技術培訓,如果面臨的是一群文盲、半文盲也難奏效。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首要任務是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掃除青壯年文盲。首先,由于農村教育資源較為貧乏,所以首先要增加農村基礎教育投資。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關鍵是經費,政府應該在教育投資中發揮主體作用,加快教育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的步伐,改革財政支付轉移制度,建立規范化的教育經費轉移支付制度,進一步擴充縣鄉財力,保證農村基礎教育資金到位。同時,將國家制定的農村義務教育學費免除的政策落到實處,切實減輕農民的教育負擔。其次,改革教育體制,整合教育資源,一方面鞏固九年義務教育成果,提高九年義務教育質量。提高農村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專業素質,保證農村教育師資水平滿足農村教育發展的需要。同時要切實保證農村孩子的入學率,減少農村適學兒童輟學現象的發生。這就需要一方面減輕農民教育負擔,另一方面采取強制措施促使那些因不合理的原因不讓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法定監護人履行其義務。
4.引導培訓,發展職業教育,提高農村人力資源技能水平。加強技能培訓及教育是提高農民技能的有效途徑,是一項低成本、見效快的基礎性投入。對政府和農民自身來講,首先要培養培訓意識。各級政府應重視宣傳工作,創造一種人力資源開發的良好氛圍。使農民充分認識并切身體會到:文化水平高、職業能力強、人力資源價值高的人無論在農村還是轉移出去,其收益遠遠高于綜合素質低的人的經濟收益。同時要引導農民轉變培訓僅僅是投資沒有回報的錯誤觀念,樹立培訓意識,并使之成為農民的自覺行為。其次,由于農民培訓不是基礎教育,在培訓基金的籌措上,完善培訓經費籌措體制,實現培訓投資主體多元化,可以采取政府企業、個人個體共同分擔的方式,特別是政府在財政支出中應安排一定的專項基金,扶持農民的培訓工作。江蘇省為資助農村家庭困難初中畢業生接受職業教育,從2000年起,專門設立了職業教育助學金,每年將安排專項基金6000萬元,資助三萬名農村應屆初三畢業生接受中等職業教育與培訓。再次,加強教育資源整合,把基礎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培訓結合起來,以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為基地,加強農民實用技術的培訓,把職業技術教育與職業資格認證制度將結合,與勞動者就業、勞動力價格的相銜接,以調動農村青年參加學習培訓的積極性,開展好“農村勞動力轉崗培訓工程”、“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等活動。大力推廣農業綠色證書制度,幫助農民掌握一兩門現代先進的種養技術。最后,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工作。要依托大中專院校及各類職業技術學院,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特別是充分利用好縣鄉農業職業學校、廣播電視學校直接面對農民、農業的優勢,開展農業職業技能培訓和教育,改革教育方法和內容,全面提高農村人力資源的素質。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05AZZ002)階段科研成果]
【責任編輯:陳合營】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參考文獻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