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西部是所有紅軍長征的必經之地和最后落腳點,其為長征的紅軍提供了廣闊的回旋空間和食糧來源;在中國西部,黨中央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在中國西部,黨粉碎了張國燾的分裂陰謀。中國西部在紅軍長征以及中國革命的勝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關鍵詞】中國西部;紅軍長征;勝利;作用
【中圖分類號】K26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6)11-0065-03
震撼世界的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還未等到全部勝利結束,就有有識之士賦詩、撰文對其進行總結、評論。最早的詩作有毛澤東著名的《七律·長征》和陸定一、賈拓夫的《長征歌》,那是中央紅軍剛剛到達陜北的1935年10月寫成的;最早的文章應該是毛澤東在同年12月27日在陜北瓦窯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所作的報告《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提出了“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的著名觀點。其時,距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吳起鎮只不過兩個多月時間,其他兩個方面軍尚在長征途中。1936年8月,毛澤東、楊尚昆又聯名給各部隊發電報,請參加長征的同志為出版《長征記》征稿。新中國建立后,各類紀念長征的文章、著作屢有發表和出版。據國家圖書館、超星數字圖書館和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的不完全統計,1937-2006年,出版紀念長征的中外著作400余部;僅1975-2006年發表在期刊上的文章就有2000余篇。這些文章和著作大多是回憶錄,還有不少是對長征意義的論述,也有少數對長征史實進行考證的文章,但其中沒有任何論著論及中國西部(即今日所指桂、黔、滇、川、渝、陜、甘、寧、青、新、藏、內蒙等十二省市)這一廣闊空間與紅軍長征勝利的關系。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在長征研究領域被忽略了的重要問題。這個問題在今日西部大開發的新形勢下尤其具有探索的必要。值此紀念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之際,筆者擬就此略作探析,以求教于學界同仁。
一、所有紅軍的長征路線都經過西部.最后的落腳點都在西部
紅一方面軍(又稱中央紅軍)1934年10月10日離開中央根據地開始長征(采用黨中央和紅軍總部出發的日期),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陜北吳起鎮,歷時一年零10天,途經11個省。其中,在東中部地區的閩贛粵湘四省轉戰的時間總共不到兩個月,而在西部的桂黔滇川康(當時有西康省)甘陜七省的轉戰卻長達將近11個月;紅二方面軍(長征開始時稱二、六軍團)1935年11月19日從湘鄂川黔根據地突圍長征,1936年10月22日在甘肅將臺堡(今屬寧夏)與紅一方面軍會師,歷時11個月,其中在黔川滇康甘等西部地區轉戰時間有9個月之久;紅四方面軍所在的川陜根據地本來就在西部;該軍長征開始以后的全部活動都未離開西部。紅二十五軍1934年11月16日離開鄂豫皖根據地進行長征,1935年9月15日在陜北永坪鎮與劉志丹領導的紅軍會師,歷時10個月,其中在西部的陜甘等省轉戰了9個月零7天(1934年12月8日進入陜西南部)。如此看來,紅一、二、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這四支進行長征的部隊在西部轉戰的時間,分別占他們長征總時長的90%、80%、100%和90%。也就是說,紅軍長征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中國西部度過的。
至于紅軍長征的落腳點的選擇,眾所周知,那是經過了多次變化的,但無論怎樣變,除了首次選擇臨近西部的湘西以外,其余的選擇如川黔、川西北、云貴川、川西、川陜甘、陜甘等等,都不出西部范圍。最后的落腳點都是陜北,標志著中國革命的大本營從此由中國的東南轉移到了中國西北。中國西部在中國革命歷程中的地位由此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基于上述對各路紅軍長征的時空分析,我們可否這樣認為:紅軍長征其實是紅軍主要以中國西部為空間依托和落腳點的謀求生存的戰略大轉移。
二、中國西部為長征的紅軍提供了廣闊的生存空間和食糧來源
首先,筆者先舉兩個典型事例說明“生存空間”問題。
一是中央紅軍的長征。中央紅軍長征之初,雖然在根據地附近地區連續突破了敵人的四道封鎖線。但自身卻受到空前嚴重的損失。紅軍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余人,在不到兩個月時間里幾乎喪失了三分之二的兵力。其時,“蔣介石糾集40萬兵力攔截中央紅軍與湘鄂川黔的紅二、六軍團的會合。”如果按照當時控制中央的博古、李德等人的主張繼續向湘西前進,那么,等待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的將是全軍覆滅的可怕后果。所幸的是,中央通道會議決定接受毛澤東提出的放棄去湘西而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建立川黔根據地的建議。會后,紅軍分兩路進入貴州。黨中央在貴州黎平召開政治局會議,肯定了通道會議的決定,這次“會議改變了紅軍前進的方向,是紅軍戰略轉變的開始,這使紅軍避免了覆滅的危險,并為以后糾正黨內‘左’傾冒險主義在軍事上的錯誤準備了條件。”黎平會議成為黨中央進入西部地區召開的第一個重要的政治局會議。不久,黨中央又在貴州北部遵義城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中央紅軍從此取得戰略上的主動,最后勝利到達陜北。盡管他們到陜北時人數不到萬人(對于這個數字有幾種說法,本文根據在哈達鋪組建陜甘支隊時有8000余人的資料推算),但都是千錘百煉的精英,黨中央和紅一方面軍的骨干力量得以保存。這的確是中國革命的大幸!比起在贛湘一帶不到兩個月損失5萬多人(平均每月損失2萬多人)來說,在西部將近11個月損失兩萬余人(平均每月損失兩千人左右),就每月損失的平均值而言,后者還不到前者的十分之一。
二是紅二十五軍的長征。他們從鄂豫皖蘇區出發時打出了“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旗幟,一路上在鄂豫兩省交接區域與追堵之強敵進行了多次惡戰,人員時有傷亡。他們先后選擇桐柏山和伏牛山為落腳點,都因敵人力量強大而不能實現,12月8日,被迫轉入西部的陜南山地。這時,他們的人數由出發時的2980人減為2500人,22天中損失了將近500人。在這里,他們暫時停了下來,利用秦嶺南麓有利的地形,發動群眾,創建了鄂豫陜根據地。當1935年7月中旬紅二十五軍主力離開陜南時,兵力達到了4000余人(尚不包括留在根據地的部分紅軍組建的紅七十四師,當時約700人。后來離開陜南時達到2100人)。他們不但沒有被敵人打垮,反而成功地建立了根據地,兵力越戰越強,進而翻越秦嶺,威震關中,西進甘肅,策應中央紅軍的行動,先于中央紅軍一個多月到達陜北,成為名副其實的“北上抗日先遣隊”。
以上史實雄辯地說明,中國西部確實以其廣袤的土地和復雜的地形為紅軍提供了遼闊的回旋和隱蔽空間,不但大大地減輕了紅軍的傷亡,而且還給紅軍以兵員的補充,使紅軍得到發展壯大。
其次,我們來分析一下,長征的十多萬紅軍(僅紅四方面軍就有8萬人之多)在西部活動將近一年時間,他們必需的食糧從哪里來?這可是紅軍賴以生存的基礎條件。我們不能設想進行長征的紅軍指戰員從根據地出發時每人都背著一年的干糧!我們更不能設想紅軍用飛機把東中部的糧食空投到長征路上吧!十數萬長征大軍將近一年所需的糧食,該是一個多么巨大的數字!既然上述設想都不可能成立,那么,紅軍的全部食糧需要無疑地都要西部的人民群眾供給。西部地區人民的這一偉大貢獻,將永遠彪炳于史冊!
三、沒有紅軍向西部的進軍。就不可能有意義深遠的遵義會議
1935年1月長征途中,黨中央在云貴高原遵義城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在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中國共產黨、中國紅軍和中國革命,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七十多年后,換個角度回溯這件大事,不禁令人驚嘆乃至后怕。試想:在推行“左”傾錯誤領導人控制下的黨中央,如果當時多數領導人沒有達成共識,不接受毛澤東的西進建議,就不會有湘南的通道會議;沒有通道會議,就沒有紅軍的西進貴州;沒有西進貴州,就不會有貴州的黎平會議;沒有黎平會議,就不可能進而召開遵義會議。中央紅軍在進入貴州以前,一直處在敵人圍追堵截之中,擺脫不了被動挨打的窘境,連生存都成了第一大問題,如果照原計劃進軍湘西,黨中央自身尚且難保,哪有條件坐下來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但進入貴州以后形勢就明顯不同了。戰爭的主動權逐漸掌握到了紅軍手里。由于紅軍突然改變行軍方向,甩開了原來尾追和堵擊的敵軍,在遵義城得到了12天的休整,為中央召開重要會議贏得了必要的時間。所以說,中央紅軍挺進中國西部,是遵義會議得以勝利召開的前提條件。
在中國西部召開的遵義會議是紅軍長征勝利的保證,而長征的勝利又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保證。中國西部在紅軍長征的勝利乃至中國革命的勝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四、長征途中,黨中央在中國西部粉碎了張國燾的分裂陰謀,實現了革命大團結
張國燾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又是最早的黨中央領導人之一,后來又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副主席。但是,世界觀并未得到較好改造的張國燾,自恃其資格老、地位高,野心逐漸膨脹。在長征途中懋功會師之后,他看到中央紅軍只有3萬人,而他卻領導著四方面軍8萬人,于是個人野心膨脹到了極點。他先后使出了“伸手要權”、“分庭抗禮”、“自立中央”三種伎倆,分裂黨、分裂紅軍,結果使紅四方面軍損失巨大,到1936年4月。只剩下4萬多人,減員過半。在黨中央的一再嚴厲批評、教育和紅軍許多領導人的努力督促下。張國燾最終被迫取消了第二“中央”,同意北上。黨中央在中國西部“粉碎了張國燾分裂黨、分裂紅軍的陰謀,全黨全軍和軍民之間實現了革命大團結。”紅軍三大主力終于在甘肅會寧、靜寧實現了大會師。
五、余論
我們在探析中國西部與紅軍長征的關系時,不可忽略西部惡劣的自然環境(如急流、峽谷、雪山、沼澤等地貌)必然會給紅軍增加許多困難(過草地時紅軍損失很大)。但筆者以為,同數十萬狡猾、兇殘且擁有飛機、大炮的敵宰相比,大自然帶來的困難在“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紅軍眼里確實算不了什么。“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更喜岷山千里雪”。毛澤東的詩作抒發了工農紅軍戰勝困難的革命樂觀主義情懷。與此相反,西部惡劣的自然環境倒確實給追堵的敵軍設置了重重障礙,使他們的飛機、大炮、汽車等現代化武器和工具不能發揮作用,多次遲滯了他們的追堵行動。
還有,我們論述中國西部對于長征勝利的作用,并非宣揚“地理環境決定論”。“地理環境”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有時可能還是極其重要的因素,但它不能孤立地起作用。“中國西部”這一重要的環境因素,如果沒有“黨中央正確領導”這一人文因素作前提,它是不可能為紅軍長征發揮積極作用的。就在中國西部,前有太平天國石達開在安順場的全軍覆沒,后有張國燾率紅四方面軍在川西天全、蘆山一帶的嚴重失敗,都是歷史的明證。
【責任編輯:黎峰】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參考文獻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