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統籌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關系涉及經濟、技術、人才三個方面,主要包括比例合理、基礎兼容、技術融合、智力共享等內容。從本世紀初開始到本世紀中葉,國防費用投入分高投入期、適度期兩個階段。軍民兼容的國防工業技術基礎和軍隊人才的培養應當走“強干堅枝”的發展模式。
【關鍵詞】國防建設;經濟建設;統籌;關系;兼容
【中圖分類號】E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6)11-0060-03
一、用科學發展觀統籌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關系的內涵
堅持科學發展觀統籌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就是在我國現階段國情軍情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規律,不斷豐富和深化對統籌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關系的認識,對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謀劃。它與以往研究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的顯著特點有三:一是與時俱進、二是開拓創新、三是求真務實。用科學發展觀統籌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既是一種狀態,也是一個過程。作為一種狀態,它主要表現為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各要素之間在數量、質態、空間、時間等方面相互調適的一種融洽關系,以及相應地獲取的最優整體效應。作為一個過程,它主要表現為調控主體或調控機制根據整體最優原則,對國防和經濟系統內、外各種關系的調節與控制,從而實現動態的均衡。正確認識和處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一個帶有全局性的重大問題,是涉及國家生存和發展根本利益的重大問題,事關國家安全與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茖W統籌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的實質就是不斷提高國家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國防實力和國家綜合國力。其核心內容是把國防建設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之中,依托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扎實推進國防建設,促進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為什么要用科學發展觀統籌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
1、國防建設已明顯滯后于經濟建設。由于長期國防投入不足,形成軍隊“積弱”
我國目前的國防建設已明顯滯后于經濟建設,1985年以來的20年間,我國國防開支占GDP的比重平均為1.41%,最低年份僅為1.06%。使得武器裝備水平落后,跨越式攀升困難。一是武器裝備水平與世界軍事強國相比存在明顯“代”差。據估計。我國與美國在常規武器裝備的現代化水平上至少相差20年左右。以空軍為例,美軍已經研制出第四代戰斗機,而我軍第二代戰斗機還尚未完全形成戰斗力。俄、法、日、印、韓等國第二、三代并存,以第三代為主??梢哉f我國空中裝備,除數量上占有一定的優勢外,其技術水平明顯落后于西方軍事強國,并且已經或即將被周邊地區趕上和超過。二是武器裝備的科技含量不高。從最近發生的幾場高技術局部戰爭看,高科技裝備在戰爭中占據了絕對優勢地位,而我國很多部隊仍然還使用著五、六十年代生產的裝備,仍然處于傳統的兵團作戰階段。三是武器裝備的戰術性能落后。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發達國家武器裝備的戰術性能成倍提高,使武器裝備的打擊精度和破壞力都達到了空前的水平,主要表現在武器裝備的射程增大,現代戰斗機的作戰半徑由以前的150-200公里增到600-800公里;打擊精度大幅提高。精確制導武器命中率已達50%。甚至達80%,同時,武器裝備系統結構綜合化。而我國武器裝各由于高科技含量不高,還沒有形成復雜、多能的模塊化和系統性,戰術性能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面對復雜的安全形勢,國防力量已經缺乏有效保障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
2、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中“軍民分割”的現象嚴重存在,二者不兼容的局面尚未從根本上得到扭轉
國防建設要依托國家經濟發展,把國防建設融入現代化建設全局之中。是把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建設兩項戰略性任務有機統籌起來的重要舉措。但實現這一舉措還面臨很多困難。一是國防科技工業體制和國家經濟體制不協調的問題依然存在,在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戰略目標、資源配置、運行機制的協調上仍存在諸多問題。兩個資源的整合和國防工業基礎的構筑缺乏力度。我國目前的國防工業能力、結構和布局的傳統體制基礎是計劃經濟,缺乏對資源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生產能力結構與需求不適應、軍工自成體系、行業封閉、軍民分割、重復建設等問題,致使國防科技工業的發展現狀還不能適應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需要。二是國防基礎設施建設中缺乏國防與經濟建設的融合,在交通、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機場、港口、高等級公路、重點鐵路建設等方面都缺乏軍民兼容的力度。三是“新三線”(沿海一線、沿邊一線、沿江一線)暴露征候太多。防護能力差,安全隱患較多。
3、軍用技術和民用技術之間靈活有效的傳導機制尚未建立,軍民兩用技術的“三化”戰略仍未有效實施,國防技術基礎薄弱
一是軍民兩用技術的研發過程及成果相互轉化的協調機制尚不健全,國防科技無法有效地向民用領域轉移擴散。民用科技難以向國防領域溢出,二者在銜接上缺乏制度“焊接”,軍地雙方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形成了“信息孤島”,使很多高技術束之高閣,“報國無門。”二是軍民共同研發的常規機制不完善。在重大項目上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軍民共同研發這是我國的傳統,如原子彈、神六等項目,但一些重要的武器裝備項目難以形成這樣的模式,軍民分割,力量分散,這就容易造成武器裝備關鍵部件依然依賴進口現象。三是軍民技術的通用化、標準化和系列化程度低,國防科技資源與民用科技資源的浪費現象嚴重,軍品采辦的產品標準和招投標制度成了阻礙民企的進入的“綠色”壁壘。
4、我軍現有的人才整體素質偏低,軍隊優秀科技人才流失嚴重。依托國民教育培養軍隊人才存在著諸多障礙,使國防建設無法獲得持久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方面,目前我軍人才整體素質基本上是“三流、四流”的水平,另一方面,現有的優秀人才流失嚴重。軍隊人才依托國民教育培養的路子還有很多體制上、機制上的障礙;既急需人才又存在著引進人才不合理的現象,缺乏鼓勵國防科技人才投身經濟建設和調動大批民用科技人才參與國防科研開發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激勵機制。諸多問題導致軍事人才和地方人才的培養使用機制不能相互依托的問題仍然存在。
三、統籌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主要內容
1、比例協調
“比例合理”是指國防投入的規模與國民經濟的總體規模保持適當的比例,保證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氨壤侠怼敝饕从吃趪篱_支與GDP的比例關系上。我國國防費從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雖然絕對額呈現平緩增長的態勢,但其占GDP的相對額卻從1981年的3.46%降到了2004年的1.30%(未扣除物價上漲因素)。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國防費占GDP的比重明顯偏低,以2001年為例,我國的國防費占GDP的比重僅為1.50%,而同期美國為3.04%,俄羅斯為3.21%。此外,據有關專家分析測算,1980—1998年期間,我國經濟資源占世界總量的比重提高了7.1%,但軍事資源占世界總量的比重反而下降了1.2%。上述兩項指標,印度同期分別上升了2.1%和2.0%,日本則在第一項指標下降1.2%的情況下,反而把第二項指標提高了0.2%。
要實現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就要改變目前國防投入較之其供給能力增長相對滯后的狀況,提高國防費占GDP的比重,使國防投入的規模達到適當、合理的比例。要實現這一目標,可從本世紀初到中葉,分兩個階段增加國防投入,即高投入期和適度期。前30年為高投入期,后20年為適度期。國防開支占GDP的比重在高投入期為2%-2.5%加上80年代以來的缺口,在適度期保持在2%-2.5%,亦可酌情調整。
2、基礎兼容
“基礎兼容”是指以當前民用企業進入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領域為契機,打造體制順暢、機制協調、布局合理、結構完整的軍民兼容的國防工業基礎。
體制順暢即完善現行的管理體制,把國防科技工業企業真正推向市場,武器裝備的生產可以由現有的各種所有制形式的企業介入,構建國防科技工業新體系。這一新體系應當是:以國民經濟基礎為依托,以持續的科技創新能力為先導;數字化的研發和制造手段為支撐;以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和現代企業制度為核心;市場為基礎,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新型體制。
機制協調即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以競爭、評價、監督、激勵機制為主導,軍民互通互動互補、開放有序、充滿活力的運行機制?,F階段,主要是建立健全民用企業進入國防科技工業的運行機制。同時,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應建立引導國防基礎設施建設與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兼容發展的運行機制。
布局合理即糾正現在國家工業布局“新三線” (沿海一線、沿江一線、沿邊一線)在安全方面存在的不足之處,提高國防工業基礎建設的戰時生存防護能力,關鍵是要遵循安全原則和經濟原則搞好國防科技工業空間布局,在現有基礎上采取“均勻分布與適度集中相結合”的策略進行優化,加強和重視國防科研生產設施防護系統的建設。
結構完整即以新技術革命為牽引實現國防工業的結構升級,使國防工業的發展適應軍隊信息化建設的要求。通過國防工業的能力結構升級,全面提升核心能力和基礎能力。同時開展必要的對外引進和國際合作,統籌協調核心能力和社會資源的關系,以核心軍工為主導,充分利用國家工業基礎和科技能力,形成軍民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小核心、大協作”的新格局。
3、技術融合是指“焊接”軍民技術的接口,建立軍用技術和民用技術之間靈活有效的傳導機制,打造軍民融合的國防技術基礎
一是在武器裝備研制中完善軍民共同研發的常規機制,“焊接”軍民技術的接口。通過軍用技術和民用技術的互動與互補,使國防科技工業的發展立足于整個社會的經濟科技基礎之上,從而快速提高軍用品的性能和技術水平。注重選擇走在我國乃至世界科技發展前沿的民用高新技術,納入軍工科研生產“啞鈴型”結構的兩頭,直接為軍工產品的發展所用,國防科技無需重復開發此技術。在新的歷史時期,國防建設借助于民用技術的優勢是促進我國新型國防科技發展的有效手段,它將使軍工科研生產更加依托國家科技的整體基礎,提高我國的國防技術水平。
二是建立軍用技術和民用技術之間靈活有效的傳導機制,為“軍技民用”和“民技軍用”提供支撐。一方面,要完善制度。制定相關法制法規和相關管理條例,制定相應的政策,創造良好法律及政策環境;為技術轉化提供資金引導,如有關部門可對“軍技民用”和“民技軍用”項目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作為引導資金,支持民用技術和軍用技術的相互轉化,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運行機制。另一方面,要建立暢通的信息溝通及工作運行渠道。要摸清需求,有關及科研院所征集技術需求及攻關項目,摸清軍工企業的需求以及技術“瓶頸”;要針對需求征集先進民用技術,根據軍工企業的技術需求,整理歸類,通過各種途徑,如“軍地合作”、網絡交流、合作洽談等方式尋找先進適用的民用技術,同時摸清處于優勢專業領域及領先的民用技術,備軍工企業選用;對于民用技術已轉化為國防應用的項目進行及時跟蹤,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并進行階段性的分析總結,等等。
三是以改革裝備采辦制度為牽引,有效實施軍民兩用技術的“三化”戰略。在裝備采購的整個過程中優先采用民用高科技資源,即在裝備采辦的各個階段,包括基礎研究、預先研究、裝備需求形成、立項論證、方案探索、部件開發、工程研制、設計、生產、維修保障各階段充分考慮軍民一體化和利用民用技術、工藝、產品和勞務。
4、智力共享
人才建設要依托國民教育體系共育軍事人才,軍隊人才建設要遵循“強干弱枝”的模式。“強干”即以軍事專用人才通過軍隊院校培養為主渠道,以軍民通用人才依托地方培養為輔助渠道?!叭踔Α奔床筷牸毙枞瞬诺囊M。用激勵機制留住軍隊和軍工企業的科技人才,采取有效措施減少軍地人才的流動成本。
建立軍事專用人才以軍隊院校培養為主渠道,軍民通用人才以依托地方培養為輔助渠道的“強干堅枝”模式。應實行人才自主培養與聯合培養相結合的辦法。軍隊院校是軍事人才培養的主渠道和主要基地,同時在培養的過程中,要開拓眼界,積極拓展培養空間。聯合培養的重點應該是軍民通用的專業人才以及目前軍隊院校還比較薄弱的學科和專業,采取“院所聯合”、“部校聯合”、“強強聯合”的方式,培養高質量、高層次的軍事人才。當然,在選擇聯合培養院校、科研單位時,應與培養單位有共同的研究方向和合作研究的基礎,且對方要在該研究領域已達到國內、國際先進水平。同時,要堅持開放辦學,充分發揮院校、部隊和科研單位的各自優勢,實現教育信息、人才資源共享,積極探索利用國內、外教育資源為我所用。還要跨院校、跨系統、跨學科聯合,拓寬發展空間。加強與外界溝通和聯系,形成校際之間,學校與部隊、科研院所之間的聯合培養模式,充分發揮和最大限度地利用軍地教育資源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優勢,使軍隊人才的培養既滿足軍隊需要又能很好地依托國民教育體系。
【責任編輯:孫巍】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參考文獻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