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國共兩黨兩次合作的經驗教訓進行比較研究,揭示了黨際關系發展的客觀規律:“合則兩利,分則兩害”。新時期,國共兩黨應按“一國兩制”的模式,求同存異,加強兩岸溝通與協商,以取得共識,達成互信,走和平統一之路。
【關鍵詞】國共兩黨;合作;經驗教訓;祖國統一;啟示
【中圖分類號】06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6)11-0056-03
(一)
在中國現代史上,左右中國革命局勢的國共兩黨曾有過兩次合作,研究比較其合作的歷史過程,為我們揭示了黨際關系發展的客觀規律:
第一,具有共同的政治基礎,是國共兩黨合作得以實現的前提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共同政治基礎是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義。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將列寧關于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的思想應用于中國革命的實踐,于1922年7月中共“二大”上提出實現共產主義的最高綱領和反帝反封建的最低革命綱領。而國民黨在孫中山的領導下,受當時國內國際形勢的影響,毅然將舊三民主義發展為具有反帝反封建內容的新三民主義,這與中國共產黨“二大”通過的最低革命綱領的內容、革命主張及現實要求基本相同,成為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1924年國民黨“一大”允許共產黨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標志國共兩黨首次合作的實現。
抗日戰爭爆發后,亡國滅種的危險威脅到包括國民黨在內的整個中華民族,民族矛盾取代階級矛盾而上升為主要矛盾,面對嚴峻的國際、國內形勢。國民黨不得不暫時放棄其一貫的反共立場。加入到共產黨所倡導并為之實踐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之中,這樣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政治基礎也就具備。1937年9月,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及次日蔣介石發表了事實上承認中共合法地位的談話,表明國共兩黨在經歷十年內戰后“言歸與好,重新攜手,為中華民族獨立解放而斗爭”,標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
第二。“求同存異”是國共兩黨實現合作的直接條件
縱觀國共兩黨兩次合作的歷史過程,無不體現其“實事求是”,“求同存異”的原則。第一次國共合作時,國共兩黨認真分析了當時的主要矛盾和雙方的力量,一致認為要打倒北洋軍閥的獨裁統治,單憑任何一方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必須加強兩黨的團結,求“打倒列強,打倒軍閥”這個“同”,存共產黨是無產階級政黨,國民黨是資產階級政黨這個“異”,在共產國際的幫助和指示下,中共同意以黨內合作的形式實現兩黨的合作。而孫中山鑒于國民黨組織渙散,戰斗力弱等狀況,也希望中其加入,以給“正在死亡中”的國民黨注入共產黨這一“新鮮血液”而重振“革命精神、士氣與勇氣”,從而實現兩黨合作。
第二次國共合作,兩黨也遵循了這一原則。九一八事變后,中共從抗日大局出發,實事求是地分析了當時的主要矛盾和雙方力量,認為要實現圖存救亡,必須聯合包括國民黨在內的國內外一切力量,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為此,中共調整了其策略口號,表達了中共再次與國民黨合作的愿望,求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這個“同”,存共產黨是無產階級政黨,國民黨是資產階級政黨這個“異”。面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不斷升級與擴大,國民黨內有識人士疾呼“日本是今天中華民族生存的最大威脅”,國共兩黨唯有“攜手共赴國難”把共同的槍口一致對向共同的敵人——日本帝國主義,除此別無他求。面對國際和國內壓力,國民黨當局不得不放棄“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共立場,從1935年就開始主動改善對蘇關系。并同中國共產黨進行接觸與談判,最終實現二次合作。
第三,“合則兩利,分則兩害”。國共兩黨兩次合作為中國社會發展開辟了一條和平通道
在中國,爭取民族獨立、解放、民主、富強、統一是近代中國發展的歷史潮流和主題。國共兩黨在上述歷史潮流中實現兩次合作,為中國社會開辟了一條和平、平穩的運行通道。第一次國共合作,經過雙方共同努力,統一了廣東革命根據地,勝利地進行了北伐,僅半年時間,解放了半個中國,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使孫中山先生致力于國民黨革命凡40年未完成的革命事業,在僅僅兩三年內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就,體現了“合則兩利”的原則,但是,1927年國民黨右翼勢力叛變了革命,屠殺了成千上萬的共產黨員和工農群眾,客觀上導致了十年內戰,給國家帶來巨大的損失,歷史證明“分則兩害”。抗戰爆發后,在亡國滅種的關頭,國共兩黨再次合作,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取得了近代史上中華民族第一次反侵略的巨大勝利,為國家和平發展創造了條件。再次體現了“合則兩利”的原則。但是,國民黨當局從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出發,又一次叛變了革命,掀起了全國內戰,三年左右的殘酷廝殺,給國家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巨大損失,再次證明“分則兩害”。從上述正反兩方面歷史事實與實踐不難看出:國共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害”,只有合作方能實現中國獨立、民主、自由、富強和統一。
(二)
“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研究國共兩黨兩次合作的經驗教訓,為新時期的黨際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為臺灣回歸祖國,統一中華民族具有重要啟示。
第一,謀求祖國統一和民族復興是海峽兩岸人民共同的要求和愿望,這是大陸中央政府與臺灣人民、國民黨、臺灣當局有望實現合作的政治基礎
現今,祖國大陸和臺灣雖然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但從中華民族整體來看還是不發達、不富裕。因此。“統一祖國,振興中華”就成為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要求。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得到提升,與臺灣的交流也不斷增強并呈現互補態勢,臺灣企業界非常期望來大陸投資,中央政府和人民為之提供了一切方便,然而,兩岸長期分治的現狀,人為地為兩岸人民的交流與合作設置了障礙。因此,“統一祖國,振興中華”便勢在必行,為此:
1、國共兩黨應以民族利益為重,吸收和借鑒前兩次合作的經驗和教訓,實現第三次合作,共同致力于祖國統一。國共兩黨有著巨大的歷史淵源,“統一祖國,振興中華”是兩岸合作的政治基礎,國民黨雖然不再掌權,但可以憑借其強大的政治力量和在政壇上的巨大影響力,團結島內一切渴望祖國統一的力量,和中共盡棄前嫌,實現第三次合作,加強兩岸的交流與溝通,共同打擊臺獨勢力,致力于祖國的和平統一。
2、臺灣當局應承擔起歷史的責任,經濟上,進一步加強臺灣與大陸的合作,聯合香港、澳門,組建一個經濟上共通共融的一體化的共同市場,以十幾億人口的大市場為后盾,促使海峽兩岸更新產業結構,必能創造一個繁榮昌盛的大中國;文化上,海峽兩岸共有的中華文化是中華統一的精神支柱,華夏民族所追求的統一、民主、富強、獨立的文化思想,客觀上成為促進海峽兩岸各黨派和人民謀求祖國統一,振興中華的聯系紐帶和巨大的推動力。因此,奉勸臺灣當局放棄抹殺臺灣同胞的中華民族意識的所謂“臺灣新文化”、“文化臺獨”等分裂活動,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加強文化上的交流與合作,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
3、加強兩岸民眾的交流與合作,為祖國的和平統一創造前提。江澤民于十六大報告中指出:“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我們寄希望于臺灣人民。臺灣同胞具有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是發展兩岸關系的重要力量。”在兩岸人民共同努力下,島內各種謀求祖國統一的力量正在匯聚,要求早日結束分裂狀態、加速實現祖國統一的行動不斷高漲:從原陳立夫等34名“中評委”提出“中國文化統一中國”,“立法”委員胡秋原毅然赴大陸與各界人士共商祖國統一大事,到1992年“汪辜會談”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再到今天有“小三通”之稱的“春節包機直航”以及包括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在內的“立委”及愛國民眾掀起“北京熱”、“大陸熱”“尋根熱”,及各地“反獨促統”運動的興起,均體現了民心思統的不可阻攔之勢。因此,臺灣當局應順合民意,努力推動兩岸交流與合作,為祖國的統一和民族復興做出貢獻,以造福后代。
第二“求同存異”,按“一國兩制”的構想實現祖國的統一
國共合作的經驗告訴我們,實事求是、求同存異是解決分歧的最佳思路。當前,大陸中央與臺灣地方政府均應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正確認識兩岸現存的客觀事實是歷史造成的,雙方應記取前兩次合作的經驗,求同存異,即求祖國統一、民族復興這個“同”,存兩岸長期分治,大陸搞社會主義、臺灣搞資本主義這個“異”。按“一國兩制”的構想實現祖國統一。“一國兩制”構想是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充分尊重臺灣的客觀現實,立足于求“一國”之大同,存“兩制”之小異的基礎上,提出的和平解決祖國統一的偉大戰略。這一戰略構想是對第二次國共合作時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大旗下,存在兩個不同性質的抗日政權政策的延續和發展。目前,盡管主體有所變化,但不存在誰吃掉誰,誰吞并誰的問題,而是在堅持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澳門作為特別行政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并享有高度自治權,實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臺人治臺,甚至,臺灣還可以保留自己的軍隊。隨著香港、澳門的順利回歸且平穩發展,充分表明“一國兩制”的巨大生命力,為臺灣回歸祖國提供了巨大的示范作用。中共十六大報告中,江澤民進一步強調指出:“‘一國兩制’是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么問題都可以談”,甚至包括“臺灣當局的政治地位等問題”,表達了中共“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是,近年來臺灣島上出現一股違背人民意愿、不符歷史潮流、分裂祖國的“臺獨”勢力,他們從鼓吹“兩個中國,一中一臺”到“一國一邊”論,企圖分裂祖國,搞臺灣獨立,這種棄臺灣人民利益于不顧,將臺灣人民拉到戰爭的邊緣的行徑,必將遭到海峽兩岸渴望統一的人民的唾棄,最終必將走向失敗。
第三,謹記“合則兩利。分則兩害”,以“江八項”為綱領,加強兩岸間的接觸與溝通,以取得共識,達成互信,走和平統一之路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維護和平,謀求發展成為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特別是到上世紀末,隨著大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局勢開始向有利于祖國統一方向發展。在此情況下:
1、中共及愛好和平的兩岸同胞、海外僑胞應同心協力,嚴厲打擊“臺獨”的分裂活動,在和平統一無望的情況下,采用“以武促統”打擊“以武拒統”。近年來,在臺灣包括民進黨、國民黨在內的各黨派、團體的愛國人士及愛國民眾紛紛要求加強與大陸的接觸與溝通,求和平、求安定、求發展的愿望日益增長。但臺灣當局頑固地堅持“三不”政策,拒絕同中共就祖國統一問題進行接觸與談判,相反在國際上大搞“彈性外交”,“銀彈外交”,謀求國際承認,力圖重返國際組織等分裂活動,特別是民進黨上臺后更是變本加厲,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百般限制、阻撓兩岸“三通”與談判,加緊采購軍火,企圖“以武拒統”,加緊推行“公投立法”、“公投臺獨”,對此,江澤民總書記多次嚴正警告:臺灣當地領導人的更替,改變不了臺灣是中國領土一部分的事實,中共和所有渴望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愛國人士均保持高度的警惕,“聽其言,觀其行”,時刻注視事態的發展,如果和平統一無望,臺灣拒不接觸與談判,或有外國勢力的武裝介入,中共有義務不得不以武力來實現海峽兩岸億萬同胞渴求的祖國統一的愿望,當然,使用武力決不是針對臺灣同胞,而是針對外國勢力干擾中國統一和“臺獨”分子。
2、加強兩岸間的接觸與溝通,以取得共識,達成互信,走和平統一之路。“合則兩利”,“分則兩害”,中國共產黨歷來追求祖國的和平統一,自1979年提出和平統一對臺方針以來,1995年農歷除夕,江澤民代表中共闡述了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成為新時期解決兩岸關系、實現祖國統一的偉大綱領。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就和平統一祖國問題列為專章進行了全面論述,這在黨的代表大會上尚屬首次,體現了中共和平統一的誠意。十六大報告中。江澤民深情指出:“兩千三百萬臺灣同胞是我們的手足兄弟,沒有人比我們更希望通過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向臺灣人民展現了和平統一最大的誠意和善意,順應了兩岸人民求和平、求安定、求發展的共同意愿。“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因此,奉勸臺灣民進黨當局應“順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謹記前國民黨時代國共兩次合作的經驗“合則兩利,分則兩害”,切實采取有效措施,盡早實現兩岸“三通”,謀求祖國統一,為一個“大中國”的發展開辟一條和平、平穩的運行之道。
【責任編輯:秦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