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插圖的大量增加,是晚清小說中一個特殊現象。《申報》上刊登的小說廣告,體現了晚清小說插圖大量增加、插圖本小說價格不斷降低、以及“每名繡像,逐回圖說”的插圖方式等特征。這些廣告雖然極盡渲染夸張之能事。但卻真實地體現了晚清的書坊主們對小說的經營策略,以及晚清小說的傳播方式。
【關鍵詞】晚清小說;插圖;廣告;傳播
【中圖分類號】1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6)11-0120-03
晚清時期的《申報》上刊登了很多關于小說的廣告,插圖是這些小說廣告中極力渲染、大肆宣傳的賣點之一。據統計,在1872-1911年這段時期的《申報》小說廣告中,有139則是關于插圖本小說的。這些廣告雖然極盡渲染夸張之能事,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卻真實地反映了廣告的刊登者——晚清的書坊主們對小說經營的策略。《申報》作為晚清時期發行量最大、影響范圍最廣的報紙,其廣告在一定范圍內見證了晚清插圖本小說的發展脈絡。通過閱讀廣告文本,我們了解到晚清小說插圖的很多特征,比如數量的大幅度增加、畫面的精美、名家繪圖、不斷的降價、逐節繪圖等等。但是,實際上這并不完全是晚清小說插圖的本質特征。反映在廣告中的插圖特征,只是書坊主處于經營的需要為插圖所作的宣傳,是書坊主為插圖所塑造的形象。這一形象,在某些方面基本符合晚清插圖本小說的實際特征,在另一些方面則是書坊經營的需要,它反映了晚清小說營銷的特征,也反映了晚清小說傳播的特點。
一、不斷增加的插圖數量
插圖數量的增加一直是晚清書坊主在廣告中大肆宣傳的賣點之一。作為一種直觀的藝術,插圖本身就是對小說的一種廣告,它既是小說內容的一部分,也是對小說的一種宣傳。作為一種軟性的廣告手段,插圖對小說的宣傳比一般的廣告更為奏效,對讀者的吸引力也更大,能夠使很多原本不讀小說的潛在讀者加入到小說讀者群中來。魯迅先生曾在《南腔北調集》中精辟指出:“書籍的插圖,原意是在裝飾書籍,增加讀者的興趣的。但那力量,能補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是一種宣傳畫。……那目的,大概是在誘引未讀者的購讀,增加閱讀者的興趣和理解。”在魯迅先生的另一篇文章里,曾提到晚清頗有影響的一部插圖本小說《詳注聊齋志異圖詠》:“歡迎插圖是一向如此的,記得19世紀末,繪圖的《聊齋志異》出版,許多人都買來看非常高興的。而且有些孩子,還因為圖畫,才去看文章。”
由于讀者對插圖的偏愛,明清以來,書坊對小說的插圖一直頗為重視。但是由于刻印插圖的成本極為昂貴,插圖一向是小說中的奢侈品。可是1876年石印術的引進,使得書刊的制作成本大大降低,得以大量印行。石印技術的產生影響體現在小說插圖上,則表現為繪畫和印刷速度加快,成本降低,圖畫的數量比過去更多,質量也更為精美。因此,石印技術傳人中國之后,幾乎所有的插圖本小說廣告都把插圖的增加作為賣點重點推介。“增像、增補繡像、增加圖像、增添繡像、增入畫圖”等詞一直是晚清小說廣告中很常見的詞語。
插圖數量的增加是逐步進行的。1881年由申昌書畫室刊登的第一則《申報》插圖本小說《西湖拾遺》的廣告中提到,增加的插圖只有9頁。小試之后,在次年點石齋推出的第二部插圖本小說《三國演義》中,插圖的數量即增加為280幅,不但對原書的40幅繡像的重新描繪,置于卷首,而且在每回之前新增240幅情節性插圖。1886年,廣百宋齋推出了很有影響的插圖本小說《增像三國全圖演義》。同文書局在光緒十一年十一月三十日(1886年1月4日)《申報》上刊登的《增像三國全圖演義》廣告稱:
“……《增像三國全圖演義》,原書計一百二十回,畫成二百四十圖,分訂每回之前,以便翻閱。卷首又增書中名人畫像,如漢獻帝、伏皇后、王司徒、袁紹、徐庶之類,為一百四十四幅。每幅俱加題贊。畫法精美,紙張潔白遠勝應時畫圖三國之上。”
從廣告對該書插圖的陳述中,我們發現這部《三國演義》比點石齋出版的《三國演義》在插圖上又勝一籌。不但增加了240幅情節性插圖,分置每回之前,而且繪制了144幅人物繡像(比原來的40幅多出了104幅)。同時還在每幅插圖上增加了題贊。從插圖的數量上,廣百宋齋比點石齋增加了104幅,再加上對插圖的題贊,使得這部《三國演義》大受歡迎。從次年該書局刊登在《申報》上的另一則廣告,我們知道這部插圖多到幾乎能當連環畫來讀的《三國演義》頗為暢銷。而點石齋顯然在這次競爭中敗下陣來,因為我們在不久之后看到了它減價出售《三國演義》的廣告。同時,《申報》上同屬英商美查所屬的點石齋和圖書集成局出版《三國演義》的廣告。都已經仿效廣百宋齋,將卷首繡像的數量增加到了380多幅。
因為銷售效果不錯,所以廣百宋齋同年又隆重推出另一部插圖本小說《聊齋志異圖詠》,并在廣告中稱這部小說“特請各名家,每幅畫成一圖。”這句廣告語所言基本不虛,因為這部《圖詠》中,共有插圖440幅,且的確有當時的滬上插圖名手吳友如署名的插圖。插圖藝術水平頗高,在當時和后世都頗有影響。魯迅在書信集中提到的繪圖《聊齋》,就是這部。正如魯迅先生所言,因為這部書中的圖的數量如此之多,以至于很多孩子也被吸引,為了看圖,去買這部比通俗小說難懂很多的文言小說。讓文言小說和通俗小說一樣受歡迎,可見插圖的廣告作用,的確發揮到了極致。小說借重大量插圖,在晚清書坊主的極力推廣之下,也得到了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為廣泛的傳播。
二、“每名繡像。逐節繪圖”的插圖方式
晚清出版的小說增加了大量的插圖,那么插圖的方式怎樣呢?在《申報》廣告中,提到小說插圖的時候。常常提到“逐節繪圖、逐回繡像、逐回繪圖、逐節圖說、逐回摹繪成圖、按每回情事,繪以一圖、分別繪圖、分繪為圖”等概念,這些概念發展到光緒十七年的時候,在廣告中已經有比較清晰的表達:“卷首仍列繡像。每回各系圖說。”到了光緒二十年,則有了更為明確的表達,即“每名繡像,逐節繪圖”或者“逐回圖說”。光緒十四年(1888)三月三十日(5月10日)《申報》刊登的圖書集成局“《增像三國演義》出售”廣告對這一插圖方式作了充分的說明:
“并倩工于寫生者,繪成繡像一百四十余幅,冠諸書首,每回則各繪其中事實,分釘卷中,要皆奕奕如生,須眉畢現。書既為說部之弁冕,圖亦集藝苑之菁英,誠哉生面別開、空前絕后矣。”
廣告語中雖然滿是溢美之詞,但是關于插圖方式的說法卻比較客觀,就是對書中每個人物都進行繡像展示,對書中每一回的重要情節都進行繪圖。
“每名繡像”強調小說中的每個人物都配有一幅繡像。傳統小說的繡像一般拋棄了景物描繪,集中筆墨將小說中的人物逐個地加以個性化地描繪出來,一幅一幅地列于小說的正文前,類似于人物肖像集。這樣的繡像對人物動作、姿態、面部表情都刻畫得細致人微,很能彌補小說文本對人物刻畫的不足,讓小說中抽象的人物躍然紙上。
繡像對人物形象的充分展示作用,使得讀者首先對故事中的人物有了一個具體的印象,接下來閱讀文學作品時,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加深對人物的理解。《申報》上大部分小說廣告都強調插圖的傳神寫照,惟妙惟肖。例如光緒十九年十一月二十日(1893年12月27日)《申報》刊登圖書集成局“新印繪圖《續今古奇觀》出售”的廣告中稱“復倩名手繪圖傳神阿堵,一展卷而如見其人。”光緒二十年十一月十六日(1894年12月12日)《申報》刊登申昌書室“新印繡像<醒世姻緣》告成”廣告中稱其“更延名畫史繪成繡像,冠諸卷端,不特郁顰如聞,抑且須眉畢現。”如此話語在《申報》廣告中很常見,雖然不乏夸張的成分,但也足以說明,書坊主充分意識到了人物繡像在小說傳播中的重要性。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廣百宋齋的銷售《三國演義》的廣告。其光緒十一年十一月三十日(1886年1月4日)《申報》刊登的《增像三國全圖演義》出售廣告中。不但強調其小說中增加了144幅人物繡像,而且羅列了漢獻帝、伏皇后、王司徒、裒紹、徐庶等5個主要的繡像人物。這樣的廣告語對沒有讀過《三國演義》的讀者是充滿誘惑力的。因為《三國演義》這樣的經典作品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但是很多人只是在聽書或者別的場合知道這些小說人物,卻一直未能見其真實面目。針對這種現象而大量的人物繡像,對大幅度擴充小說的讀者群,使小說進一步成為雅俗共賞的通俗讀物有重要意義。
事實證明,廣百宋齋的經營策略極為成功,被其他書局紛紛效法。其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小說增加了144幅人物繡像。點石齋的《三國演義》比其先期出版,但是因為書中的人物繡像只有原本中的40幅,所以在廣百宋齋的《三國演義》出版之后,就只好減價銷售,可見人物繡像的小說傳播的影響力度。
在《申報》廣告中,每每和“每名繡像”相提并論的是“逐節繪圖”,是指在小說每一回(節)之前增加反映故事情節的回目插圖。在《申報》廣告中,與“逐節圖說”相類似的說法還有“逐回繡像”,“逐節(回)圖說”等,大致的意思是一樣的。變“逐回”為“逐節”則反映了插圖已不僅僅是章回小說的特權,很多非章回體小說,如文言小說《聊齋志異》也有了插圖,其插圖的方式是每則(節)故事一幅插圖。廣百宋齋出版的《詳注聊齋志異圖詠》就是很好的例子。至于逐回繡像和逐回圖說的差別,則在于后者更注重插圖的完整性,不但有精細的繪畫,還專門為每幅插圖配上文字性的題詠或者評贊。從廣告中,我們看到,其實很多小說插圖已經不僅僅是逐回繪圖,而是每回插兩幅圖。比如晚清點石齋、圖書集成局、廣百宋齋等出版的《三國演義》均配有240幅情節插圖,每一回首分置兩幅。另外點石齋出版的《列國志》以及萬選樓出版的由紅樓夢改名而成的《金玉緣》等,也都是每回插兩幅圖。
回目插圖能夠以直觀的形象表現或補充說明文本。回目插圖可粗略勾勒出情節的輪廓,隨著讀者閱讀文本的進程緩緩展示小說的故事情節,它通過小說故事情節的傳神圖解,對閱讀進行有益的引導和提示。讀者可以通過插圖大致了解故事情節的發展,不通文墨的讀者,甚至可以單憑插圖了解故事情節,這對閱讀能力不高的市民讀者是很相宜的。晚清書坊主顯然是很清楚這一功用,所以在《申報》廣告中頗為強調。魯迅在書信集中提到很多孩子就是因為喜歡《繪圖聊齋》的插圖,就去買插圖本的《聊齋志異》,講的就是這種情況。因此。大量回目插圖對于小說的意義,已經不僅僅是插圖,在某種程度上,具備了連環畫的作用,對情節的說明作用得到進一步得到拓展。所以,晚清書坊主大量增加情節插圖的行為,不但擴大了小說的銷售量,在經營上頗為奏效,對小說的傳播也有重要意義。
三、插圖本小說價格的不斷降低
在《申報》刊載的晚清小說廣告中,除過插圖的數量在不斷增加之外,插圖本小說的價格也是廣告的重要賣點之一。數量的增加和價格的降低看似悖論,但是卻同是促進晚清小說出版業良性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
在晚清出版《三國演義》的幾家書局中,廣百宋齋的三國因為插圖的數量大大多于其他而暢銷,之后導致其他書局模仿。通過競爭,插圖約380幅的《三國演義》的售價已經由原來的三元六角降為一元五角,降幅超過58%。
我們再看看廣百宋齋出版的《詳注聊齋志異圖詠》的價格變化。因為這部圖詠無論插圖的質量還是數量,都堪稱晚清插圖本小說的典范,不但在晚清膾炙人口,屢次被翻刻,直到今天還一版再版。但是在當時,廣百宋齋卻不得不一再對其進行降價。
降價的原因據廣告稱是因為別家書局的翻印。但是根據廣告學原理,這個理由并不完全。之所以進行降價,固然是因為盜版書坊甚多,但是之所以一再降價,且降幅超過63%,說明還是有利潤空間。在晚清的小說廣告中,這幾乎是一個市場規律,越是好書,越會被翻刻,越是被翻刻,價格就越是降低。正是由于插圖本小說的暢銷,導致了大量翻刻本的出現。加上印刷技術的進步,為盜版插圖本小說提供了更方便的客觀條件,因此,對于插圖本小說的翻刻屢禁不止,為了對付盜版,被盜版的書局、報館往往用增加防偽標識等方式維護自身的利益。在《申報》廣告中,有關盜版與反盜版的內容比比皆是,熱鬧非凡。
為了牟利而進行的盜版活動固然可惡,但是反盜版現象的活躍本身也是一種經營方式,是晚清書坊維護自己利益的必要手段,同時也是一種擴大小說影響的宣傳方式。從插圖本小說傳播的實際狀況來看,書坊以降價為策略的反盜版經營方式是奏效的,降價不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盜版,也促進了小說價格市場的良性發展,在客觀上促進了小說的傳播。價格的屢次大幅度降低,足以讓很多原本讀不起小說的人加入到小說讀者群中。
另外,從傳播學角度來看,《申報》廣告中所載的頻繁的盜版現象,也說明晚清時候插圖本小說已經日益成為廣大群眾日常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插圖本小說的需求量很大,所以盜版才有利可圖。晚清小說以大量淺顯生動的插圖,和相對低廉的價格,已經讓小說這個原本屬于官僚、文人或富商的奢侈品,走入街頭攤擋,走進千家萬戶尋常百姓之家,成為“舵尾車唇,酒邊燈下,悅目娛心”的休閑之物。我們在《申報》廣告中,看到大量的小說廣告稱其所出售的插圖本小說為“繪圖閑書”,大概也是對這一現象的注解吧。
除過盜版現象,插圖本小說暢銷的結果也使以牟利為目的的書商們趨之若鶩,他們不擇手段地出版插圖本小說。雖然在插圖本小說廣告中,出版者紛紛強調自己小說的插圖繪制得很認真。《申報》廣告中,對于插圖作者的表述很多,或者強調“手自繪圖”或者“請添毫妙手”、“請工于寫生者”、“名畫史”、“名宿”、“名家”、“名手”繪成插圖,滬上插圖名手吳友如的名字也多次出現在廣告語中。但是這種強調本身就有欲蓋彌彰之嫌,從反面說明市場上出現的小說插圖粗制濫造的多,精心繪制的少。由于出版商和繪畫者水平的限制,晚清小說插圖反而被平庸淺陋之作占去市場。廣百宋齋的《詳注聊齋志異圖詠》出現以后,就出現了很多與之畫法相類的插圖本文言小說,比如掃葉山房本,但水平與廣百宋齋本懸殊。掃葉山房以下,則都是俗陋的濫造之流。《螢窗異草》、《夜雨秋燈錄》等文言小說,也有插圖,非俗即拙,沒有多少藝術價值。針對市面上粗制濫造,甚至將不同小說里面的插圖移花接木,胡亂拼湊的現象,廣百宋齋的《詳注聊齋志異圖詠》出版之時,特別聲明其版本440幅圖像無一可以移作他用。廣百宋齋主人在《例言》中日:“每圖俱就篇中最扼要處著筆,嬉笑怒罵,確肖神情;小有未洽,無不再三更改,以求至當,故所畫各圖,無一幅可以移置他篇者。”不但如此,<詳注聊齋志異圖詠》的插圖中都用隸書題寫了篇名,并綴以用篇名篆成的印章一方或兩方,其出版者用心之細,足以說明當時書坊拼湊插圖現象的嚴重性。
【責任編輯:黎峰】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參考文獻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