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為建設“延安和諧社會”,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了多方面的創造性實踐,其對當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啟示。
【關鍵詞】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延安和諧社會;創建;啟示
【中圖分類號】D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6)11—0023—04
延安時期既是黨為追求民族獨立而卓越奮斗的時期,也是為創造和諧社會而進行成功探索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在陜甘寧邊區這片相對封閉的根據地上,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呈現出了種種“和諧”的景象。盡管受當時特定歷史條件的制約,這種建立在生產力發展水平相對低下基礎上的“低層次的和諧社會”,與當今要建立在現代化、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和諧社會”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但這并不妨礙我們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視野去冷靜地探究其留給我們的寶貴經驗和精神財富,尋覓其對今天我們創建和諧社會有益的啟示。
一、“延安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
延安時期,黨始終把爭取抗戰勝利與改善人民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堅持“兩手抓、兩手硬”,使陜甘寧邊區呈現出政治清明、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和諧景象。邊區的這種和諧與淪陷區和政治黑暗、經濟蕭條、文化專制的國統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是“和諧社會的雛形”,不妨稱之為“延安和諧社會”。
1940年毛澤東在邊區黨政聯席會議上指出:“邊區的方向,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方向。”隨后又明確指出“陜甘寧邊區和華北各抗日根據地的社會性質已經是新民主主義的。”可見,就社會性質而言,“延安和諧社會”是新民主主義社會。
1940年2月1日,毛澤東在討汪大會上的講話中首次描述了“延安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 “這里一沒有貪官污吏,二沒有土豪劣紳,三沒有賭博,四沒有妓女,五沒有小老婆,六沒有叫化子,七沒有結黨營私,八沒有萎靡不振之氣,九沒有吃摩擦飯,十沒有發國難財。”從而鮮明地揭示了邊區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政治、經濟、文化所呈現出的“良好生態”。
1941“五一”施政綱領明確地求要把邊區建成“軍民一家、軍政團結、政治民主、經濟上有辦法的對全國有示范作用的先進地區”,這實際上是建設和諧邊區的政治宣言。
目前,一些學者也試圖揭示“延安和諧社會”基本特征。全國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邢世忠將其概括為政治和諧、經濟和諧、思想文化和諧、黨群關系和諧、軍民關系和諧等。張珍華認為延安和諧社會的特點突出在于“安定團結、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朝氣蓬勃、齊心協力”。筆者認為,延安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為:政治上,民主平等,軍政團結、軍民一家。司法公正、吏治清廉;經濟上,公私兼顧,多種經濟成份共存共榮,農、工、商、貿齊頭并進;文化上,鼓勵并倡導自由研究、尊重知識和人才,大力發展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
當然,不可否認,延安和諧社會還存在不夠完善的地方,但延安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不在于它的和諧程度有多高,而在于它是“第一次”,是黨為構建美好和諧社會而自覺奮斗的體現,為黨在全面執政條件下構建和諧社會創造了歷史經驗。
二、創建“延安和諧社會”的實踐
延安時期,黨如何在強敵環伺、戰爭不斷的艱苦環境中,把一個貧窮落后的地方建設成為“全國最先進的地方”,“全國青年們心上的圣城麥迦”,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透過歷史不難發現黨在這一時期創建“延安和諧社會”的種種努力和大膽探索,其本身也構成了延安“輝煌十三年”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么,“延安和諧社會”的創建“基床”是怎樣的一幅面貌呢?美國歷史學家萊曼.范斯萊克所對此是這樣記述的:邊區“只有大約140萬居民,大多數極端貧困,但估計地主和富農占人口的12%,卻有土地的46%。農業生產不穩定,生產期短,雨量稀少且難以預測,大暴雨會悠然而至,沖走莊稼,并把解凍的黃土坡沖刷成一條條溝壑。……與嚴酷的自然環境一起,這一地區長期為動亂、騷動和暴力所困擾;……土匪和軍閥是土地的特產。”據1946年解放日報的報道,抗戰期間,日機共轟炸延安17次。造成經濟損失達28億元。抗戰勝利后,紅都又成為國民黨軍隊炸彈的肆虐之地。建立在這種“基床”上的創建活動,任何一點“和諧”的因素都會被歷史賦予它更為、普遍的意義。
(一)創造民主平等、積極參政、軍政團結、軍民一家、充滿活力的政治和諧局面
1、實施普選的民主制度——催生了“草根民主意識”的萌發,和諧了政府與人民的關系。從1937到1945年,邊區組織了三次選舉,采取了普遍、平等、無記名、發表競選演說、差額選舉、看政績、發揮新聞的輿論作用等民主形式,產生了民選政府。“豆選”、“煙頭燒洞”等選舉形式成了廣為流傳的佳話。這是對所謂人民素質低、不會行使民主論調最有力的回擊。一大批政治覺悟高、業務素質強、人民信任的好干部在選舉中紛紛當選,組成鄉、縣、邊區三級政權機關,政權機關由人民選舉產生,代表人民利益。“人民認為政府是他自己的政府,每次提出號召都能很好的回答。”同時,普選的實施催生了“草根民主意識”的萌發。“草根民主意識”的萌發是邊區民主深入民心的最深層次原因。老百姓的民主訴求有了一個能夠充分表達的“平臺”,過去不知“民主為何物”,如今終于明白了“民主就是咱大家來當家”。 “知道了自己是主人,認識了政權的重要。經濟、文化、抗戰動員等等,并不是士大夫階級的專門事業,老百姓人人都能做且做得比他們好。”
2、“三三制”——政權體制內的民主政治。“三三制”是中共在政權體制內實施民主政治的產物,成為邊區民主政治發展到新階段的重要標志。在這個民主框架里,各黨各派及無黨無派的各界人士在政權機構中的政治地位破天荒地首次實現了完全平等,打下了平等協商、合作共事的基礎,較好地解決了各種政治力量參政、議政問題,極大地調動了各方建設邊區的積極性。也促進了各級政權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提高了辦事效率。李鼎銘提出的精兵簡政議案,被毛澤東認為是緩解邊區財政緊張的“對癥藥”而被采納。這對于減輕人民負擔,密切黨群眾關系,匯聚新的戰斗力有著極為重大的現實意義。人民參政議政的權利在“三三制”的保障下,形成了民主、開放、互動的協調運作機制。“三三制”推行不久,就出現了各方精誠團結、辦事高效、充滿活力的新氣象。
3、推行擁軍優抗、擁政愛民工作一黨政軍民關系和諧的有效形式。1943年,毛澤東向全黨發出了“擁軍愛民”的指示,“雙擁”傳統由此發端,黨政軍民的關系真正成了“魚水情”。群眾自發給軍隊捐錢、捐糧、捐柴,自發幫軍隊開荒種田,軍隊購買東西,老百姓堅決不收一分錢。他們講:“八路軍就是我們的救星,買點東西還要啥錢呢?”,除了在實物和實際行動上對軍隊的支持外,邊區人民還直接送子第參軍,支援抗戰。軍隊則幫助人民生產、安置難民、建房、砍柴、挑水、免費看病配藥。這樣的軍隊何曾有過?
4、加強法制建設,依法行政——促進了各類政治主體之間關系的和諧。邊區政府推進法制建設,以制度規范黨政、軍政、軍民、政權機關與群眾的關系,確立了社會和諧的法制基礎。從宏觀層面上看,既制定了具有憲法性質的邊區施政綱領,又制定了具有規范政府機關運作的行政法規,既有經濟法規,又有行之有效的社會保障法。從微觀層面上看,“既有規范經濟活動的財經會計制度、審計制、金庫制度、預算決策制度,又有體現黨政關系的干部制度、領導制度以及懲治腐敗的政紀政規。”特別是為了保障人權,還制定了《陜甘寧邊區保障人權財權條例》,揭開了黨的歷史上用法律保障人權、財權的新篇章。
(二)經濟發展、民生改善、階級關系融洽、軍民生活自足的和諧局面
政治為經濟服務,政治的和諧必將為經濟的和諧發展保駕護航。如何“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是贏得群眾擁戴的“政治資本”。邊區掀起了經濟建設的高潮,改善了民生、協調并和諧了各階級的經濟關系,既支持了長期抗戰,也為延安和諧社會的建設創造了不可或缺的物質條件。
1、通過制定切實可行的經濟建設的總方針、基本任務和發展次序來促進經濟發展,這是改善民生、支持抗戰的重要保證。黨對邊區經濟工作的地位以及與其他各項工作的關系有著清醒的認識。1941年8月22日,毛澤東在給謝覺哉的信中指出:“邊區有政治軍事經濟財政鋤奸文化各項重大工作,就現時狀態即不發生大的突變來說,經濟建設一項乃是其他各項的中心。”從而確立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改善人民生活,爭取抗戰的最后勝利”的經濟建設總方針。在經濟結構上,貫徹勞資兩得,公私兼顧的原則,允許多種經濟成分的存在和發展。其中,公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領導成分。在發展公營經濟上,確定“集中領導,分散經營”的政策,既避免無政府狀態,又保護和調動各單位的生產積極性。在財政收入方面,根據需要和可能,在不過分增加人民負擔的條件下,向人民征收一定的稅收與公糧。征收中照顧到各階級各階層的利益,做到合理負擔。在發展的思路上,堅持“農業為第一位,工業手工業與畜牧業為第二位,商業為第三位”。
邊區經濟經過8年多的發展(1937年到1945年),取得了重大的成績。邊區整體呈現出經濟繁榮、社會發展、百業興旺、人民安居樂業的和諧局面。農業方面,耕地面積由1937年的862.6萬畝增加到1944年的1520.26萬畝。糧食產量逐年上升,1937年為111.63萬石(每石300斤),1945年增至160萬石。工業方面從無到有,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主要包括造紙、被服、紡織、印刷、練鐵、練油、食鹽、玻璃、軍工等等。商業也呈現出繁榮景象,僅延安的私營商戶在1942年就有370家,1941年有公營商店60余家。
2、從協調各階級關系出發,制定一套兼顧各階級利益的充滿活力的經濟政策。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是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內,調節地主和農民這兩個對立階級之間相互利益的最恰當的政策”。從1943年到1945年,邊區在未經過土地革命的地區推行了較為徹底的減租減息。從實踐的結果看,減租減息一方面削弱了剝削,減輕了農民的地租負擔,改善了農民的生活,另一方面又照顧了地主的利益,保證其對財產和土地的所有權以及所有權收益,從而調動了其抗日積極性。很多在蘇維埃時期脫離邊區的地主、富民、紛紛返回邊區,有的還被吸收到政府里參加工作。
勞資兩得是在政府的“中介”下,協調雇主和工人間關系的有效政策。“為了鼓勵資本家來邊區投資,獎勵工商業者擴展邊區經濟,增強抗戰力量”,邊區政府制定了兼顧勞資兩方利益的政策。“廢止過去蘇維埃時代的勞動保護法;實行一種中介制度,在政府的指導下,勞資雙方訂立契約。根據各地不同的生活條件,酌量增加工資,減少工時,我們不允許過分剝削勞動,但也并不反對資本家發財。”資本家必須“保障工人生活上必要的改善”,工人則“必須遵守勞資契約與勞動紀律”,“工人將自由組織工會”,“雇主應負擔工會方面及工人文化教育費”,“工傷應得到醫療費”,“休假工資照發”等等。這些政策一方面使資本家獲得經營上的自由,另一方面又以制度的形式確保了工人的合法權益,這也有利于把勞資理方的積極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積極生產,支持抗戰。
大生產運動是切實減輕人民負擔,和諧黨群關系的又一大政策。面對經濟封鎖、財政困難,延安軍民響應毛澤東發出的“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偉大號召。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渡過了嚴重的財政危機,極大地減輕了邊區人民的財政負擔。以1942年為例,國統區民眾人均負擔公糧75公斤,而經過大生產運動后的邊區民眾,平均負擔僅有17公斤。胡喬木說,“這是一個轉機,陜北人民感到毛主席與人民是聯系在一起的。”這種血肉聯系正是毛澤東在1947年國民黨進攻邊區時,決心留在陜北的一條重要因素。沒有老百姓的支持,轉戰陜北是難以想象的。
(三)創建教育科學、醫療衛生發展、文化藝術繁榮、自由研究風氣濃厚的文化和諧局面
1、高度關注人的基本生存權,積極發展醫療衛生事業。中央到達陜北之前,邊區一度缺醫少藥,封建迷信活動盛行,各種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其中婦女和兒童死亡率居首。據統計,嬰兒的死亡率達到了29.1%,孕產婦死亡率4.2%,而且,陜北又是烈性傳染病的老疫區,最常見的是鼠疫、霍亂、天花三種。黨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關注群眾的生存權和健康權,積極發展醫療衛生事業,提高了人民的健康防病意識,建立健全醫療機構。形成衛生保健網絡,保障了邊區軍民的基本健康。
2、從保障人的發展權和奪取抗戰勝利的目的出發,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邊區形成方方面面辦教育,人人投入教育的喜人局面。“當共產黨沒有帶紅軍來此地建立政府以前,這兒簡直可說是一塊文化教育的荒漠。”邊區各級政府紛紛設立文教管理機構,加大了對文教事業的投資力度。僅1939年全年度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占7.53%,而行政經費僅占156%。并確立了文化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方向,制定文化方針政策的出發點是一切從實際出發,走群眾路線,堅持文教工作中的統一戰線方針。經過努力,邊區的文化教育事業獲得了長足發展。在干部教育方面,中共中央和邊區政府先后在延安創辦了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馬列學院等二十多所干部高等院校。八年抗戰中,共培養了4萬多名各類干部。中等教育、小學教育也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群眾的識字率也由1937年的1%增加到1939的10%,人數增加了10倍到40倍。可以說,邊區是“全國第一個創造與實行國防教育的,把教育從少數人的專有品中解放出來的”區域。
教育的發展,提高了干部和群眾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力和認同力,減少了政策執行過程中慣生的種種摩擦,同時,促使邊區民眾摒棄了一些陳腐的生活習慣,有效地抵制了封建迷信的傳播,減少了導致社會不穩定、不和諧的因素。
3、“獎勵自由研究、尊重知識分子”,促進科學發展、文藝繁榮。1941年《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明確規定了“獎勵自由研究,尊重知識分子”的基本政策,隨后的解放日報以“獎勵自由研究”為題,專門發表社論:“必須倡導勇于追求真理而不顧及一切因循教條的作用,”“必須倡導自由研究的研究作風”、“必須把自由研究的風氣大大開展起來”。中央書記處和陜甘寧邊區還相繼制定了《文化技術干部待遇條例》、《技術人員待遇條例》。從此,邊區的研究風氣日盛一日,邊區科學得以發展,文藝格外繁榮。一個百花竟放、爭奇斗艷、百家爭鳴、崇尚科學的喜人景象在邊區出現。各類學術團體紛紛破土而生。小說、詩歌、散文、歌劇、秧歌、木刻雕畫、音樂等都有長足發展,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科技工作者和文學、藝術家。
三、創建“延安和諧社會”的兩點啟示
我們黨建設“延安和諧社會”的創造性實踐,對當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啟示,這里略談兩點。
其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妥善協調各方關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延安時期,黨統籌全局,制定了兼顧不同階級、階層利益的政治、經濟、文化政策,協調了階級矛盾,融洽了階級關系,整合了階級力量,這成為建設和諧邊區的社會基礎。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社會生活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出現了新的社會階層和大量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不斷提高并趨多樣化,社會利益關系更趨復雜。目前,我國進入人均GDP1000美元階段,既是黃金發展期,也是矛盾凸顯期。世界許多國家的經驗一再表明:這一階段,能不能妥善協調各方關系,化解各類社會矛盾,是關系到社會穩定、政黨繼續執政的重大的政治問題。因此,對當前在發展中涌現出的大量的、具體的人民內部矛盾,不僅不能掉以輕心,還必須健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工作機制,綜合運用政策、法律、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商、調解等方法,把矛盾解決在內部,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這對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意義極大。
其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問題
延安時期,邊區的生產力水平不是很高,但在邊區卻“鮮有赤貧”,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邊區在大力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采取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社會政策來救助弱勢群體。如:“改造二流子”,安置、救濟難民,撫恤殘廢。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步入“快車道”,人民生活普遍提高,但同時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其中最突出的莫過于收入差距拉大,社會分配不公。龐大的弱勢群體的出現勢必會危及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因此,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確立一個指導思想,即既要著眼于經濟發展,把蛋糕做大,同時,更要著眼于公平問題,把蛋糕切好。在初次分配中,以效率優先,在二次分配中,以公平為主。特別是對于農民、下崗工人、農民工等社會弱勢群體,更要給予關注,當務之急是建立一套包括失業保險、養老保險、社會救助在內的保障體制,使更多的人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責任編輯:黎峰】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參考文獻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