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的是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能力和主人翁精神的創新型人才,而不是只會提出想法不能實現的人,或者想法雖好卻不符合市場需求的‘異想天開’者?!?/p>
—— IBM中國公司沈陽分公司總經理吳曉非
創新不等于智商
記者:IBM一直在倡導“創新為要”的企業文化,請問創新能力是否是IBM考察人才的重要標準?
吳曉非:IBM對人才的要求包括工作熱情、勇于負責、適應能力、團隊協作、創意解題等共九大方面,而IBM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就是“創新為要、誠信負責、成就客戶”,所以說,創新既是IBM的企業文化,也是IBM對人才的要求。
不過,創新能力不可能靠一個量化指標來確定,通過這個數字指標來認定“是否有創新能力”,我們也很難給創新能力下一個具體的定義。但是,IBM在招聘人才的時候,會通過一些測試來考察求職者。比方說,我們會設置一些環境、場景,讓應試者解決這里面的困難和問題,通過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來考察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思維方式。
一次,我們招聘了一位員工,通過他的個人資料我們了解到,他所學專業與我們需要的崗位不對口,這個人究竟能不能勝任工作呢?面談時,我就給他出了一個題目,請他先回去思考,然后再回答。
后來,他根據自己的學識、經驗及對IBM的了解,沒有任何拘束地談了自己的看法,他的一些想法很新穎,很有價值,而且是身在IBM的人很難想到的,最后我們錄用了他。事實證明,雖然跨專業進入公司,但他的工作干得很出色,個人進步也很快,并且與IBM公司的企業文化也很快融合。
記者:IBM要求的創新能力與人的智商有怎樣的關系呢?
吳曉非:我們所說的創新并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很抽象的思維活動,在招聘時,雖然我們也有類似智商測試的題目,但這個指標不是用來決定我們“用不用”這個人的,而是用來考察這個人究竟適合什么樣的崗位。分數低并不意味著他進不了IBM公司,或者進了IBM公司不能有很好的發展。智商只是一個方面,智商與我們強調的創新能力并沒有絕對的關系,智商測試分數高并不意味著有創新能力,智商測試分數低也不意味著不是創新型人才。
記者:那么IBM對人才的創新能力是怎樣定義和要求的呢?
吳曉非:創新要有創新思維。從思維方法層面看,第一,創新首先要打破慣性思維,第二,創新要有懷疑和挑戰的態度,并且要有顛覆性思考;從實踐層面看,第一,創新的基礎和實現手段是調研和數據,第二,創新要注意細節,細節是很重要的,創新的過程中,一些數據要經過流程的變化、發展,我們要在這個過程中考察細節。大學生的特點是年輕、有思想,善于提出新想法,這很好,但同時也要重視調研和數據,尤其,他們在做論文或設計的時候,如果有機會最好走出去,到企業里看看,多了解實際情況,這樣可以避免閉門造車。
創新不等于想象
記者:創新在一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中占有怎樣的地位?如何保持持續的創新能力?
吳曉非:有的時候一個人在一家企業工作的時間太久,他們的思維、理念會有很深的公司文化的烙印,而如果這家企業文化中不鼓勵和提倡創新,創新就很難有發展的空間了。
所以,工作很長時間的“老員工”要想在企業里長期立足,要想保持一直向上的發展勢頭,就一定要不斷有創新的思路,要經常想,這個問題是否可以換個思路去思考,換個方法去解決?以保證自己時時具有創新動力,養成一個創新的習慣。
不過,我不認為創新與一個人的年齡有絕對關系,IBM公司里有一位從事研究工作的技術專家,他同時也在做著管理工作,現在他已經50多歲了,在IBM公司已經工作了30多年,每次開會的時候,他都會提出很多好的想法。所以說,創新并不只是年輕人的事情,創新和年齡沒有絕對關系。
我認為,創新和一個人的經驗有很大關系,從反面看,經驗對一個人想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是個拘束,但從正面看,一個人的經驗和所經歷事情的歷程,對于他們的創新能力的提升是絕對有促進作用的,經驗對創新有重要的價值。
記者:大學生在培養自己創新思維方面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吳曉非:我覺得我們不要將創新理解或等同于“想象”或“發明”,創新思想的提出是建立在大量數據調查和研究分析的基礎上的。大學生對創新能力的自我培養要注重多和社會接觸,積累自己在社會中實踐的經驗和感性認識。
IBM公司有很多實驗室,一次,我們的總裁郭士納先生到其中一個實驗室視察,當時一位工作人員向他介紹一項新產品,這項產品的性能、功能等各方面的指標都非常卓越,當時,郭士納問了個問題:“那么這項產品面對的是什么市場用戶?”那位工作人員回答:“不知道?!辈恢澜o誰用的產品,怎么能保證這項產品投放市場后就會受歡迎呢?舉這個例子,我想告訴大學生朋友,離開了社會需求去談創新,離開了對社會的貢獻談創新是沒有意義的,不能滿足社會需求的創新也是毫無價值的。
創新是一個過程
記者:現在很多人覺得大學課本內容太舊,與社會需求相差太遠,您覺得課本內容的學習對提升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否有幫助?
吳曉非:現在社會發展很快,商業環境和商業模式變化得也很快,大學里學到的知識是可以幫助大學生們在走出校園以后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可有的時候他們在大學里的專業未必與將來從事的工作對口,這是個普遍問題。
我以前在大學里學的是編程,現在我從事的是管理工作,離我原來在大學里學的專業已經很遙遠了。但是,通過編程課程的學習,我知道了一件事情從開始到最后結束要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要進行流程設計和執行,同時,要完成這件事還要涉及自我管理、與人溝通、反復測試、他人協助等很多環節,所有這些工作都做好了才能完成一個程序的設計和測試。我覺得學習編程也是一個學習思考方法和做事方法的過程,掌握正確的思考方法和訓練邏輯思維的嚴密性對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創新不是空中樓閣,需要知識與能力的準備與積累,大學生既要重視在校課程的學習,通過這些課程了解思考問題的方法,同時也不能關起門來想問題,思路要開闊,要結合社會實際,平時多與企業聯系,爭取到企業參觀、實習的機會,使自己盡早了解企業的需求,了解社會的需求。
記者:您剛才談到創新是一個過程,那么怎樣做才能使過程順利執行呢?
吳曉非:現在的社會環境、商業環境和商業模式比過去復雜多了,所以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也比以前復雜多了。比如,在IBM這樣的公司,當你遇到問題的時候,你的師傅、上司會給你指導,但他們不能代替你、幫你解決問題,在這里,大家背后擁有并能夠調動的資源都是差不多的,你要做的就是了解并協調所有你能協調的資源來解決問題。
創新過程的實現就是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如何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是一個人創新能力的體現,協調資源來執行你的想法也是創新能力的體現,因為沒有協調資源的能力就談不上實現想法,而無法實現的想法又怎么談得上是創新呢?我們需要的是既有想法又能實現想法的人。
第二,在IBM公司里,我們的創新還要強調員工的主人翁精神,能力是一方面,有什么樣的工作態度也非常重要。沒有主人翁精神,沒有積極的工作態度也很難完成工作,更談不上創新了。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才是立足崗位實現創新的基礎,大學生初次參加工作進到企業,一定要調整好心態,做好具體的事情,打好基礎。
第三點也很重要,就是創新的品德——一個人的信譽,一個人做成一件事離不開別人的幫助,離不開團隊其他成員的支持,如果你沒有很好的個人信譽,很難得到其他人的支持,正如我們前面所談的,創新不僅僅是一個想法,更是一個實現想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沒有人支持決定著你能不能成功。
記者:站在“過來人”的立場,您再給大學生提一點建議吧?
吳曉非:最后,我想對大學生朋友們說,世界變化太快,信息更新速度太快,我們每天面對的機會和誘惑都很多,所以,一定要有堅持精神,要有韌性,這是第一點。為什么這樣說呢?
當你的職業生涯在向上挺進,你在進步時,一定會碰到更多、更大的困難,這是很正常的。在失敗或遇到困難的時候,你當初的信心,當初的理想都會受到考驗,你就很可能放棄目標,如果你沒有韌性,沒有堅持精神,就會永遠失去實現目標的機會,就不能登上成功的頂點。有時候,當你為無數次的失敗而苦惱的時候,可能再堅持往前走一步,哪怕一小步,成功就會來了。
第二,當你需要調整自己的目標時,一定不能偏離自己的發展主線,不能盲目轉向,因為這樣會導致更大的失敗??梢哉{整自己,但是一定要有所堅持,有自己的方向,不能偏離“主線”太遠。
創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如果你要想做一個創新型人才,想為企業做出貢獻、創造價值,你要對可能面臨的失敗和創新的艱辛、漫長有個心理準備,因為在失敗中求得成長對個人的發展來說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