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曾經把他的幕僚歸為四大類:第一種人有本事又聽話;第二種人有本事但不聽話(或者是很不聽話);第三種沒本事(或本事不大)但聽話;第四種既沒有本事又不聽話。現今,對于大多數用人者,第一種人為首選,第三種人次之,第二種人再次之,第四種人則在排除之列。領導衡量人才所用的兩把標尺,就是智商和情商。當所選的人才智商和情商不可兼得的時候,用人一方往往會偏重于情商。
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類人:技術、業務能力很強,但不諳世情,甚至是孤高自詡、目空一切。受到肯定,就尾巴高高翹起、待價而沽;一旦遇到挫折或遭受冷落,便憤世嫉俗、滿腹牢騷、玩世不恭;工作起來,不懂得配合和協調之道,喜歡我行我素。領導布置任務的時候,一邊需要小心翼翼地“順著毛摸”,一邊在心里暗暗感嘆:“這種人不好用啊。”一旦遇到可以替代的對象,這種人處境就很危險了。
在我們早期的成長歷程中,過分地看重了“智商”的價值,因為智商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業成績,這也使得我們忽略了自知、自制、自勵、知人、協調這些情緒智慧在自我價值實現、人生事業中成功的重要性。1995年,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出版了一本新書,英文名為《Emotional Intelligence》,簡稱為“EI”,譯成中文為《情緒智慧》或《情緒智力》。他引用大量心理學、神經生理學的事例,說明“情緒智慧”對人生成功的重要性。智力在人成功中所占的比重是比較大的,但情商的高低卻是衡量職業和生活是否能獲取成功的關鍵指標,因為影響一個人一生的,更多的是性格、世界觀、價值觀以及耐心、信心、毅力等品質。“IQ”+“EQ”決定人生的100%。相關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成功只有20%歸于智商,80%則取決于情商。
情商包含豐富的內容,簡單地說可以概括成五個方面:一是自知,認識自身的情緒。時時處處能非常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狀態,只有正確地了解情緒,才能主宰生活。二是自制,妥善管理情緒。在對情緒自我認知的基礎上,能把情緒保持在適度、適時、適所的狀態。三是自勵,自我激勵。無論遇到怎樣的艱難,陷入怎樣的困境,總能鼓動自己振作精神、奮發向上,始終保持高度熱忱、樂觀的驅動力。凡能自我激勵的人做任何事成功率都比較高。四是知人,認知他人的情緒。會從細微處覺察識別他人的情緒,善解人意。這種人特別具有同情心,而同情心為他們提供了良好的人際基礎。五是協調,善于協調人際關系。
情商和智商不是相互抵制的,高情商可能具有高智商,低智商也可能具有低情商。事實上智商和情商在某種程度上存在一定的相關性,生活中,智商高而情商特別低,或情商高而智商特別低的人是很少見的。對個人來說,智商或情商任何一方存在比較嚴重的缺陷,都是很難獲得成功的。科學研究數據表明,一個人智商和情商指數的高低,先天的因素固然重要,但它又不是完全由先天決定的。后天的努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先天的不足。若一個人的智商很高而情商特別低的話,他自身恐怕有值得反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