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不好的老師,沒有不好的學生”,這應該是一條真理。在人才培養這個環節中,教師是什么樣的角色?
對牛彈琴誰之錯?
《新約·馬太福音》中有“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珍珠投在豬玀前面)的說法。根據不同的授課對象采用不同的授課內容和教法,這對教師來說是一個艱難的轉換過程,因為我們總是試圖用我們習慣的、自認為正確的觀念來看待這個世界。正如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所說:“如果你手里只有錘子,那么你總是傾向于把所有問題都看成是釘子?!?/p>
授課如何定位?
孔子在《易傳·系辭》上傳中說:“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古人的思想為我們對本科學習、研究生學習和MBA(以及MPA)學習確定了很好的定位基礎,即本科生學“器”,研究生(包括博士生)學“形”,MBA以及MPA學“道”。
以IT學習為例,本科生需要會組裝一臺電腦,會構建一個小型的局域網和相應的軟件安裝;研究生需要考慮系統架構等問題,IT專業的研究生可能在具體的編程方面還不如一個本科生,但是在系統思維和統籌能力上應當具有自己的優勢;而MBA學生考慮的是如何獲得風險基金的支持,以及在一個IT項目的開發中如何進行人員安排和員工激勵。
教師需要擁有豐富的實踐工作經驗嗎?
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通常都要求理論聯系實際。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在政界或者商界獲得了成功,他退身轉為教師的機會成本就會很大。再者,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通常只能專心做好一件事情。因此,即便是在人事流動非常自由的西方國家,很多人都是退休之后才轉為教師行業的。行業專家可以開設講座,但是無法取代教師授課。
在這里,我們并沒有否定實踐經驗對于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性,我們只不過突出強調了教師的悟性。我們需要的是對實踐有感悟,并能把這種感悟很好地傳遞給學生,同時幫助學生進行感悟的教師。我們以前常說,老師要教給學生一碗水,必須自己有一桶水。這種觀念現在只是部分正確。因為隨著互聯網和電子圖書館的出現,在大多數情況下,學生和教師獲得信息的身份是平等的。老師很難講出一些學生不知道或者沒有聽說過的事情。教師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獲得“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钡念D悟的快樂。
知識和方法重要嗎?
知識和方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會用知識和方法。知識和方法無窮無盡,人們不可能既通曉天文又博知地理。知識和方法忘了,你可以去查書、查字典,而用知識和方法的能力將伴隨你一生。
筆者在英國生活期間,發現西方學生的數學能力不如中國學生,甚至英國的大學生還不如中國的初中生。比如,20%等于0.2,有些學生需要按計算器才知道。但是,為什么這些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比中國學生的水平高呢?因為盡管中國的學生學習了很多的數理知識和方法,但他們從來沒有用這些方法來解決哪怕是一個小小的具體問題。而英國的學生會使用各種統計軟件,他們只需要知道如何正確選擇統計指標,并能讀懂統計結果就可以了。至于統計軟件自身的數學運算問題,就把它們交給數學家去研究好了。
怎么出題和考試?
中國自有科舉考試以來,就在考試的出題、題型、監考等方面無所不用其極,變化著各種花樣。以英語考試為例,中國的四六級測試以“難倒學生為目的”,而托福或者雅思則以能力測試為目的。
筆者所在的曼徹斯特大學商學院的考題通常為簡答題或者論述題,沒有見過國內常見的填空、選擇、判斷、名詞解釋等題型。有些專業比如財務管理等也有計算題。這些題目通常為五選三,即從多道題中選擇數道進行回答。
這些題有些可以在書上直接找到答案,有些無法找到答案。由于不了解西方人的答題方式,很多中國學生在考試的時候吃了虧。比如英國伯明翰大學生物系的學生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老師出了這么一道題“請闡述種子成長為樹苗的過程”。這樣的題目在書上是可以找到答案的。但是,如果完全按照書上的內容回答,即便答案一字不差,學生也最多得3分,可能還不及格。因為老師認為你沒有真正掌握該知識。正確的回答應當是這樣的:比如,18**年,某某人研究表明,在種子發芽的過程中,應當注意土壤的酸堿度問題,而19**年某某專家的研究表明,土壤的酸堿度并不重要。通過試驗和研究,我的觀點是什么。
對于這樣的答案,沒有一定的閱讀量和思考,學生無法回答出來。如果照本宣科,學生也無法獲得高分,甚至不能通過考試。這就是我們和西方教學的差距所在。
上課用教材嗎?
在英國學習,只有參考用書或者主要參考用書,從來沒有聽說過指定教材。在中國,如果學生上課沒有教材,或者老師上課不按照教材講,那么一方面很多學生不適應,因為考試的時候不知道如何復習(這是應試教育的悲哀);另一方面,教學管理部門要進行本科教學評估,還必須有指定教材。
但是,據我了解,在幾乎所有的西方發達國家,老師都不是按照教材來上課的。因為學生認為,既然教材上都有,那么還要老師干什么?另外一方面,教材的更新速度總是趕不上知識的更新速度,每個老師上課的習慣和體例也各不相同。所以,教師并不按照教材上課。
那么,老師根據什么上課呢?老師是根據“知識點”進行授課的。第一節課的時候,教師都會發給學生一份厚厚的打印材料,這份材料上寫明了本課程的授課目標、授課時間及內容安排。最重要的是,教師為每章提供了一系列的閱讀文獻和書籍的目錄。學生可以到電子圖書館、電子期刊或者圖書館中查閱。我們有多少教師做這樣的功課呢?
有課后作業嗎?
有一次一位美國教授講了一個故事。他在墨西哥給學生上課,課后布置作業,學生感到很驚訝,為什么課后還有作業?而他在新加坡講學,學生則認為作業布置得少了,希望多學一些。當然,不同民族的學生可能對待作業的態度不太一樣。新加坡和墨西哥的學生可以算是兩個極端,一個學不夠,一個不想學。而在美國和英國,學生是有正常的作業的。
我個人認為作業有三大作用。其一,加強學生的基本功訓練。對于許多IT類課程而言,如果學生只是上課聽講,而課后不進行作業練習,那么學生無法掌握該課程的基本知識。其二,從就業的角度考慮,學生通過作業(比如設計一個網站策劃方案)可以獲得社會經驗,甚至工作經驗,對其將來的職業選擇有著很大的幫助。英國的大學生經常主動參加企業組織的各種活動,企業在招聘大學畢業生時對此也非??粗亍.斎唬瑖鴥鹊钠髽I提供的可供學生參加的活動還太少了。其三,課后作業通常分組進行,因此加強團隊精神,加強合作意識等也可以認為是課后分組作業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