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涵大學的專業是軟件工程。他性格外向,和人自來熟,5分鐘就能和陌生人勾肩搭背,是個天生的社交明星。但他自己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喜動不喜靜,不能沉下心來深入鉆研一些問題。韓涵是一個有事業目標的人,他認為要在IT領域有長足的發展,技術能力是基礎。因此,在畢業求職時,他放棄了市場銷售的機會,應聘了程序員的職位。他想,只要自己克服了不能深入鉆研的毛病,練就扎實的技術基礎,就等于掃除了事業發展上的一大障礙。但是很快,韓涵難以忍受程序員日復一日編程的枯燥工作,技術進步顯效甚微。而一些平時話語不多的同事卻在技術上突飛猛進,提拔指日可待。同時韓涵也感覺到對于自己的多言多語,領導似乎頗有微詞。此時,韓涵覺得自己當初那種挑戰自己的弱點、突破自己的決策似乎是個很大的錯誤。
在職涯發展中,經常有人有意或無意地挑戰自己的弱點,認為將弱點克服了自己將變得更為強大。挑戰自我弱點,究竟是否適合?一個人究竟怎樣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
職涯成功準則:優勢生存
韓涵的故事并非個別。在職涯發展中經常有人有意或無意地挑戰自己的弱點,以為自己只要克服了弱點,就可以無往而不勝。一些所謂的成功學寶典,也是這么諄諄教誨的:“能成大事者總是善于從自己的弱點上開刀,去把自己變成一個能力超強的人。一個連自己的缺陷都不能糾正的人,只能是失敗者!”
還有更為經典的木桶理論。這個理論認為,一個桶里面能裝多少水,是由最短的那塊木板決定的。所以很多人都在不遺余力地補這個短板。甚至像韓涵一般,不惜放棄自己的所長,偏偏選擇自己的弱項,作為自己的職業追求,一頭扎進去,奮力耕耘。
事情真的如此嗎?木桶理論真的可以這么簡單地理解嗎?
實際上,人的弱點,特別是一些性格上的弱點,大多是天生的與生俱來的,不是輕易就能改變的。對待自己的弱點,理智的態度應該是補充和回避。常言道,揚長避短。弱項就是弱項,不要奢望把弱項變成自己的強項,那是不現實的。出于修身養性的需要,或者是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弱點可以修復,可以改進。但從工作和生存的角度看,個人的優勢絕對是需要大力張揚的,是我們生存的基礎。任何個人都是憑自己的優點在這個社會上立足。充分運用和發揮自己的長處,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優勢資源,也會讓自己職業發展道路更為平順。
木桶理論對于一個組織的成功而言,可以奉為金科玉律。任何一個環節,或者任何一次小的失誤,都會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甚至于整個組織的覆滅。但對個人,特別是在求職就業、職涯發展上,并不能生搬硬套,做如此機械的理解。更不可以傾全部心血,去攻克自己的短板。個人的成功,絕對是建立在他的優勢資源基礎上的。你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優勢,專注于你的所長,在你熟悉的領域發展,就能取得成功。
韓涵的失誤,其實有一定的現實原因。畢竟,現在是一個科技社會,是一個專家導航的時代。如果他真的能夠在技術上有更卓越的發展,在行業內當然會有更多的話語權。可是全才是沒有的,上帝對每一個人都很公平,你不能奢望自己既是管理營銷的天才,又是技術的領頭羊,比爾·蓋茨只有一個。韓涵的選擇可以說很天真,所犯的錯誤也很低級。他選擇自己不擅長的工作崗位,做他力所不能及的事,做不久,也做不好。在這個位置上,他的所短一下就暴露無遺。結果是自己感到壓抑,領導也看不順眼。
怎樣找到自己的位置
韓涵的故事其實暴露出當代社會新鮮人普遍存在和關注的問題: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一個人應該怎樣選擇工作或職業?哪里有自己合適的位置?怎樣讓自己的職涯發展更為平順和成功?
許君大學畢業已經四年。這四年里,他先后在六家公司打過工,從事過企業知識產權管理,保健品公司市場策劃,化妝品公司市場銷售,推銷過奧迪汽車,還賣過人壽保險,做過廣告業務,當過人事主管。最近他又辭職了,賦閑在家準備再尋找另一份更適合自己的工作。許君雖然先后換了七八次不同的工作,但是到目前為止,他仍不知道什么樣的工作適合自己,不知道在哪里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他非常迷惘,每換一次工作,他對自己的信心隨著低一次,甚至有點自暴自棄,覺得自己是個沒有工作能力的人,因此沒有一項工作讓他覺得自己可以勝任,并且可以從中找到快樂和成就感。
而同期畢業的劉君,既是他的同學也是同鄉。他自畢業后就和許君一起應聘到了同一家保健品公司,培訓結束后即派到外地市場從事保健品的銷售工作。這幾年來,劉君與家人聚少離多,甚至因為從一個市場調到另一個市場,居無定所,連女朋友都沒得談。業務上更是從最基層做起,在農村市場發過宣傳品,在小城鎮里派送過企業的試用裝,深更半夜為經銷商補送貨物,因為找經銷商催交欠款,看過不少冷眼,吃了不少閉門羹及苦頭,但他非常堅信市場營銷是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他知道自己喜歡挑戰,不是一個安于現狀的人,而且喜歡與各種不同的人接觸,因此從事營銷工作是再適合不過了。因此,劉君在外地市場做銷售,一干就是四年,如今他已從一個毛頭小伙子,成為企業一流的營銷大師,主管幾個市場的銷售,年薪數十萬。因為他的活力及業績,獵頭公司頻頻造訪,出重金來挖他。比起許君的遭遇,劉君的職業生涯真是順暢多了!
許君與劉君學歷背景相當,在職業生涯的發展上竟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原因何在?
答案在于劉君非常了解自己,他了解自己的興趣,肯定自己的優勢,明確自己未來生涯發展的重要目標——成為一流的營銷員。因此遇到挫折時,他懂得如何去忍受、克服,不會輕易逃避。而許君則不然,他從來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自己的優勢何在,更談不上什么生涯規劃!所以第一份工作遇到挫折時他立即就想到跳槽,第二份工作不順時,想到的又是跳槽。他以為通過不斷地嘗試,不斷地跳槽,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事實上,這種嘗試錯誤法,太原始太低級,既損耗了他的自信心,也浪費了他的時間和精力。合適的工作或合適的崗位,不是靠盲目地更換工作得來的,而是通過自我探索、自我了解,或者通過專業的職業規劃、職業性向測定而得來的。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什么樣的工作適合自己?美國心理學家霍蘭德(Holland)提出了職業性向理論,把人按照適合從事的職業分成六種類型:創業型、傳統型、實際型、調研型、藝術型、社交型。他認為,同一類型的人與同一類型的職業互相結合,才能達到適應狀態。也就是說,當你的興趣能力和性格特點,與某一種職業所要求的個性品質相一致時,這樣的職業或工作,才是適合你的。我們在文后附上一個簡略的測驗,可以幫助讀者對自己的職業性向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也可對自己適合什么樣的工作做一個初步的判斷。
判斷一份工作是否適合自己,簡單地說有以下三個標準:
1、是否是個人興趣所在,是否喜歡該工作,并且該工作是否為自己能力所及。只有個人的職業興趣和工作要求相一致時,才能激發個人的創造性。一個人一旦對職業有濃厚的興趣,即使在逆境、挫折中也能保持工作激情和高效能。
2、工作的薪酬能否達到個人滿意水平。這里的滿意是相對的,是主觀的感覺,而且個人的要求應有一個市場的認可。畢竟對大多數人而言,薪酬是生活的保障。
3、是否有發展的空間,有無進一步接受培訓及提升的機會。每一個人都在圖謀進一步的發展,當知識、經驗的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個人需要突破,這就要求工作有一定的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一份工作只有同時符合上面的三個標準,才能夠稱得上是合適的工作。沒有興趣或能力不及不能產生業績,沒有業績就沒有創造出價值,沒有創造價值又哪里來的薪酬?沒有持續發展怎么保住現在的飯碗?因此這三個是相輔相成的因素,一個人必須找到適合的工作才能取得職業成功。
職業成功的保障:責任心
曾在報章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蘇姍出身于中國臺北的一個音樂世家,從小就非常喜愛音樂,但高中聯考時,陰差陽錯進了大學的工商管理系。一向認真的她盡管不喜歡這一個專業,但她學得很認真,各科成績都很優異。畢業時被保送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MBA,成績突出的她又拿到了經濟管理博士學位。
如今,蘇姍供職于紐約證券公司。由于她工作認真,成績斐然,成為美國證券界的風云人物。功成名就的她在接受采訪時,仍然心存遺憾地說:“至今為止,我仍不喜歡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如果能夠讓我重新選擇,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音樂。現在,我只能把手頭上的工作做好。”
有記者好奇地問她,你不喜歡你的專業,為何你學得那么棒,不喜歡眼下的工作,為何又做得那么優秀?
“那是我應盡的職責,我必須認真對待。”蘇姍的眼里閃著堅定,“不管喜歡不喜歡,那都是自己必須面對的,都沒有理由草草應付,都必須盡心盡力,那不僅僅是對學習對工作負責,而且也是對自己負責,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必須對自己負責。”
一個人能在自己不太喜歡的領域里取得輝煌的業績,除了聰穎和勤奮之外,靠的是堅持和責任心。我們常常無法改變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位置,但完全可以改變對它的態度和方式。當你把它當作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擔在肩頭,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有可能獲取更多更好的快樂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