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之下“別無”選擇
大學生紛紛往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里“擠”,別以為這是他們的自主就業選擇。這種選擇的背后折射出來的恰恰是大學生就業的“別無”選擇。選擇是痛苦的,因為選擇是不可計算比較的,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做出取舍的決定。如果可以計算和度量,自然就可以分出大小、長短、優劣,權衡或取舍就不會委決不下,擇優就是。計算、比較、度量的前提條件是充分的信息,如果沒有這樣充分的信息,你就不得不在沒有依據的情況下做出決定了。就在此時還有一種簡捷便利的策略可供引用——傻子過年看街坊。但是這種策略的效果其實是值得懷疑的,因為在很多情況下形成了盲目從眾行為,行為的本身在大多數人而言并沒有理性依據。結果導致了諸如遠遠超出需求的民工在某個城市的聚集,這就是所謂的民工潮。大學生求職者聚集在京、滬等大城市與民工潮在本質上卻是異曲同工。
俗話說,良禽擇木而棲。大學生(不拘本科、碩士或者博士)走向社會開始工作,干什么工作,到哪里去工作,這是個問題,大問題。不論我們高估還是低估自身的水平和能力,初生牛犢自恃有所學而忝為人才的感覺或多或少還是有的。于是也就生出了像良禽一樣能擇木而棲的種種規劃和期望,似乎面前充滿了機會,至少也還有選擇的自主權。其實當我們的選擇權利得到尊重的時候,往往是選擇機會最不充分的時候。在現實中,特別是人力資源相對供大于求就業壓力較大的時期,大多數人的就業選擇行為并不是自主自由的選擇,而是屈從于形勢所迫的結果。再不然就是從眾的結果:人家都“擠”著進北京、上海,大家都爭著進外企,人人都羨慕成為管理(層)人才,這還有錯么?!其實這里的“人家”“大家”“人人”中的每一個實際上也是這樣想的:大家都如此因而我如此。我要進北京是因為看到你在努力進北京,現實是你之所以進北京正是因為受到了我的行為的影響。那開頭的人可能純粹沒有進行理性思考,隨便“翻開了這一張牌”而已。
仔細歷數我們的生活,想來想去,其中大部分內容并不是真正由我們自己選擇的。甚至我們經年努力追逐的,其實并不是自己深思熟慮的選擇結果,而是一個平均說來是隨大流、順其自然的結果。而這個“大流”正是我們大家茫然“烏合”的結果,既沒有理性,也沒有溝通。忘記了誰說的一句話,我們總是自以為是理性的行為,其實不過是慣性而已。如果你問問過來人,談談他們當年的就業選擇。十之八九不會承認那是他們的真心選擇,當初不懂、幼稚、單純之類的理由便都祭了出來。靜下神來仔細想想,自己當年的就業甚至專業選擇在很大程度上也不是理性支配,而是慣性、從眾的結果。大家都爭的自然是“正確的”,竟然先人一步爭得靠前的位置,應該算是有點“杰出”吧!殊不知在這個追求的過程中,我們丟掉了真正的自我選擇。
先就業而后有生活
就業——做什么,在什么環境里做,其實是我們對生活的選擇。我們選擇職業(包括在何處就業)應該服從于我們希望過什么樣的生活,因為就業只是我們謀生的手段。而現實是我們幾乎不可能根據生活理想來選擇職業,現實的就業機會常常呈現出稀缺狀態。這就使理想與現實產生沖突,理論上我們有自由選擇的權利,現實上總不給我們自由的機會。結果是你獲得了一份什么樣的職業,就不得不過一種與之相適應的生活。畢竟,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職業是其生活的主要甚至唯一來源。加上就業壓力較大時期職位資源的稀缺,以至于我們不得不從現實上承認,就業的選擇就是生活的選擇。因為就業的困難,職位的稀缺,人力資源供應的相對充分,我們難以找到理想的就業機會,因而不得不根據所能獲得的就業機會來調整自己的生活。這豈不是先就業后生活嘛!雖說即便是失業,生活也還在繼續,但那種生活沒有永續性,瀕臨崩潰。因此我們說先就業而后有生活。
對于生活的選擇,也有兩種迥然相異的心態。這取決于一個人的人生設計和生活期望。一種是追求大家認同的成功的(或者體面的)生活,另一種是追求自我身心愉悅我行我素的生活。既然就業的選擇終究會成為生活的選擇,而就業卻面臨著別無選擇。我們不得不接受情勢所迫和隨波逐流,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為自己對未來的再次選擇保留一種可能性呢?是的,如果不能一次選定未來的生活,那就為自己保留再次選擇的機會。很多人也都是這么做的,他們選擇上海并不是已經選擇了適合自己的就業崗位,而是因為那里有更多的選擇、更多的機會。大城市,經濟發達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只說已被廣大高學歷求職者作為首選就業城市,就是因為它們有豐富的就業機會。當然,城市基礎設施和生活條件也是求職者考慮的重要因素。不過我的一位選擇了在小城市就業的朋友曾經問過我一個問題,“你在北京二十多年了吧,你去聽過幾次交響樂?到現場看過幾次球賽?你都在大商場購物還是在社區附近超市買東西?”他的老板也常常開車到附近大城市打高爾夫,或者到世界各地旅游。就像大城市里的民工,城市的奢華也許并不排斥他們,但是他們會去享受么?或者會常常享受么?的確,選擇大城市就業為我們將來保留了更大的選擇機會。這是基于這樣一個判斷:人口具有向大城市集中的趨勢,涌向大城市,那叫“人往高處走”,不需要任何理由。反過來你選擇小城鎮的話,可真需要理由了。如果不是無奈(也許有人稱為沒本事)的話,那就是理性、睿智了。
就業選擇,我拿青春賭明天
我們的一次選擇要為未來保留多大的可能性,或者多少選擇的自由。這些自由我們真的會用到么?用到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這些問題我們肯定遇到,但卻不易做出客觀的回答。未來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不確定的也是開放的,因此我們的就業選擇就不得不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做出,套用一句歌詞來說,就是“我拿青春賭明天”。我自己大學畢業后就曾經在小城鎮就業,雖說現在看來那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人生選擇,但與大城市相比的偏僻閉塞和孤陋,真的讓人難以接受,那讓我有一種種菜的劉備“勉從虎穴暫棲身”的感覺。十年寒窗苦讀的天之驕子就業在一個西部小鎮,說出去真不好聽!如今深處京城似乎充滿了機會,然而這機會真用得上么?我不好回答,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如果為我自己的話那個小城更適合生活,也更適合施展。如果不是被“寧要北京一張床,不要西部一間房”所忽悠的話,也許會贏得更多。如果在今天讓我選擇的話,我倒寧愿仿效先賢的作法。不妨看一下諸葛亮擇業的啟示。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備受推崇的智者,也是典型的知識分子實現理想和價值的典范。諸葛亮當年從隆中學成,經綸滿腹待價而沽。為了實現報效天下的儒生理想,他就需要走出隆中,選擇明主以“就其業”。當時漢室將傾,英雄并起,有實力雄厚的“企業集團”袁紹,有“奉天子以令不臣(另一種說法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府官員”集團曹操,而諸葛亮獨獨選擇了兵少將寡、無立身之地的劉備。為什么呢?先說袁紹,無容人用人之量。不可能發揮才干。再說曹操,頗能用人,然而曹營人才濟濟,恐顯不出來,難有出人頭地的機會。而劉備呢?能任用而缺乏人才,但生活條件差一些;有發展前景,但還沒有根基。這正是建功立業的好機會。如今,一邊是擁擠在大城市的滔滔求職人群,一邊是庭前冷落的小城市用人崗位,難道我們還真的相信北京的一張床要勝過西部的一間房么?不錯,北京有那么多跨國企業,還有眾多黨政要害部門,但那和我們的就業有多少現實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