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采用多元統計分析的因子分析方法和聚類分析方法,對江蘇制造業的結構進行細分、歸類和剖析,揭示了江蘇制造業在規模、效益、保值增值、運營管理水平、銷售等方面的差異,為江蘇制造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和產業升級的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因子分析;聚類分析;制造業結構
一、 引言
本文依據《江蘇省統計年鑒—2005》,運用多元統計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對江蘇省制造業的29個細分行業結構進行分析評價,研究江蘇制造業行業結構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的影響因素,為進一步優化江蘇制造業結構,尋求江蘇省制造業的競爭優勢,為江蘇制造業發展目標提供決策支持。
二、 制造業結構模型構建及分析
1. 建立制造業結構的指標體系。與制造業企業發展相關的指標較多,且指標間相關關系又較為復雜,為有效地研究問題,本文主要選取了以下11個具有較強代表性的指標作為研究對象。
本文選擇X1從業人員、X2工業總產值、X3年末資產總計、X4利稅總額、X5成本費用總額、X6總資產貢獻率、X7資本保值增值率、X8流動資產周轉率、X9成本費用利潤率、X10全員勞動生產率、X11產品銷售率,組成行業結構主成分分析的指標體系。它們分別從要素的占用和消耗,產出的生產和實現,投入與產出的效率和效益等多角度反映了江蘇制造業運行的總水平和相對水平。
2. 建立原始數據表。該數據見《江蘇省統計年鑒—2005》。由于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工業總產值非常小,故忽略不計,即僅對29個行業進行因子分析。
3. 因子分析。借助于SPSS軟件,首先將原始樣本數據標準化,以消除指標之間量綱不一致和數量級的差異大等現象(標準化處理后的數據從略),并建立變量的相關系數矩陣R(見表1),然后通過因子模型(1)(這里P=11,N=29),計算出R的特征值和貢獻率(見表2)以及正交因子表(見表3)。
表2R的特征值和貢獻率
從表3可以看出,變量相關系數矩陣R前5個的特征根可以解釋原來11個變量的95.5%的信息量,說明前5個主因子提供了原始數據11個指標所能表達的足夠的信息。
從表3可以看出,第一個主因子在X1從業人員、X2工業總產值、X3年末資產總計、X4利稅總額、X5成本費用總額上有較大載荷,而這5個指標從人員、產值、資產、成本、費用這些不同的側面反映了制造業投入或產出的規模,因而將其命名為制造業規模水平因子,簡稱規模因子(簡記為F1);第二個主因子在X6總資產貢獻率、X9成本費用利潤率、X10全員勞動生產率上有較大載荷,這三個指標從資產貢獻、利潤、生產等比率反映了制造業投入與產出的效率與效益,定義為效益因子(簡記為F2);第三個主因子在X8流動資產周轉率上有較大載荷,這反映了制造業在日常運營管理水平,定義為運營因子(簡記為F3);第四個主因子在7資本保值增值率上有較大載荷,它對于維護我國國有資產的投資權益,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有著重要意義,將其定義為發展因子(簡記為F4);第五個主因子在X11產品銷售率上有較大載荷,定義為銷售因子(簡記為F5)。
表3Varimax正交旋轉后的因子載荷陣
4. 因子得分及綜合因子得分。借助于SPSS11.0計算出各個主因子F1、F2、F3、F4、F5的得分Z1、Z2、Z3、Z4、Z5,五個公因子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江蘇制造業發展水平和模式特征,但單獨的某一個公因子并不能對整體水平作出綜合評價,因此按各公因子對應的方差貢獻率為權數計算可得如表4示。
三、 結合因子得分的制造業的聚類分析
運用SPSS軟件Hierarchical Cluster分析方法,對這29個制造業行業進行分類,首先對X1從業人員、X2工業總產值、至X11產品銷售率這11個具有較強代表性的指標的數據進行標準化,個體距離采用平方歐氏距離,類間距采用平均組間鏈鎖距離,數據按Zscores標準法處理(計算過程和步驟略),0~25的標尺刻度表示類別之間的親疏關系。生成的聚類分析樹(其它結果從略)如圖1所示。
很明顯,透過這張聚類分析樹圖可以將這29個行業劃分為4個大類,按照由因子分析得出的5個主因子為特征變量,借助Means過程,將這4大類的特征列表如表5,可以看出:
煙草業為第一類,其在總資產貢獻率、成本費用利潤率、全員勞動生產率上遠高于制造業平均水平,效益因子得分為5分,當然,這與煙草行業的特殊性有很大關系。該行業創造占所有制造業的利稅總額6.67%,但是在規模、運營、發展因子上均是負數,表明其在其他方面表現一般。
圖1江蘇制造業的聚類分析
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為第二類,其在流動資產周轉率、全員勞動生產率等反映行業運營管理水平的運營因子得分為3.8分,同時效益、發展、銷售因子上均為正數,規模因子為負數,表明該行業效益、發展潛力等都處于制造業的前列,但規模比較小。單從經濟意義上考慮,可以擴大該行業的規模。
紡織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這六個行業可分為第三類,這幾大行業的總產值9 481.20億元,占江蘇制造業總產值的40.2%,對江蘇制造業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它們主要分布在各重點工業、基礎工業和傳統輕工業行業。同時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等為代表的重點工業已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相繼崛起,基本構成了江蘇的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工業框架,為工業經濟的高速度增長奠定了基礎。
其余的21個行業劃歸為第四類,這些行業在規模、效益、運營管理上或多或少有一些不足,通過進一步的分類,可將這21個行業細分為4個子類,即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為第一類,農副食品加工業、醫藥制造業、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3個行業為第二類,飲料、食品、家具、文教體育用品、木竹藤棕草加工、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6個行業為第三類,其余的為第四類,通過與上文相同的分析方法可以分析出個行業的優劣勢所在,在此不再贅述。
四、 結束語
通過對江蘇制造業的規模、效益、運營管理水平、發展潛力和銷售的因子分析,可以發現江蘇制造業的發展呈現出不同的特征。這些特征既與各個制造業行業的行業特點有關,也與各個行業的經濟發展的歷史和結構的調整密切相關。結合因子分析對制造業的聚類分析,進一步對因子分析的結果進行歸類,發現這些產業均為江蘇省的支柱產業、重點產業、主導產業。為了更深入地剖析這些產業,運用規模與效益雙因子特征分析,發現江蘇重點發展的制造業均有著不錯的成績,說明江蘇支柱產業升級有著階段性的成果,江蘇工業在改革開放、結構調整、規模經濟、科技進步等因素推進下,經濟增長方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約型方向轉變,但投入高、消耗多、污染重、創新不足等問題仍比較突出。樹立科學發展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制止項目重復建設、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是進一步轉變江蘇工業經濟增長方式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江蘇統計局.江蘇統計年鑒—2005.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
2.雷欽禮.經濟管理多元統計分析.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
3.胡振華,袁靜.企業效益評價因子分析模型及應用.中國管理科學,2002,(1).
4.吳先滿.經濟結構的歷史性變遷與戰略性調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胡盛強,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企業管理系碩士生。
收稿日期:2006-07-18。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