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業集群目前已經成為我國許多地方發展區域經濟的重要途徑。但是在各地集群的發展中,日益暴露出一些問題,如產品檔次和附加值較低、缺乏自主品牌、技術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分工和協作水平、市場秩序混亂、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社會化的中介服務體系尚未形成、外部約束日益嚴重、園區建設過熱等,因此各地必須要端正思路,重視集群本身的規律,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才能促進集群經濟持續、健康地發展。
關鍵詞:產業集群;問題;對策
產業集群是當前理論界和實踐界普遍關注的問題。國內的浙江、廣東等省產業集群發展的成功經驗,引起了國內其他地區的紛紛效仿,形成了廣泛的“集群熱”。產業集群由于其自身的優勢,對于區域經濟的發展,以及競爭力的提高確實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其發展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也日益突出。本文即對我國產業集群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剖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思路,以促進其持續、健康地發展。
一、 當前我國產業集群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1. 產品檔次和附加值較低,缺乏自主品牌。我國的產業集群絕大多數是從農村發展起來的,主要集中在與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有關的產業,這些產業對企業的規模、技術、勞動力的素質要求都不高,產業的進入壁壘低,產品多數檔次不高,經營以“低質跑量”為主。集群內大多數企業都是在為國際品牌打工,許多產品大都是采取貼牌或者通過外國貿易公司出口到世界各地。集群內企業處于價值鏈的低端,其所獲得的附加值和利潤必然很低。在義烏,一件襯衣的平均利潤是2毛錢,一雙襪子的平均利潤是幾分錢,一條拉鏈的平均利潤還不到1分錢。
2. 集群技術創新能力嚴重不足。目前我國產業集群內企業大多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存在著“大而不強”的隱患。我國大部分產業集群是以對適用、簡單技術的應用為主,且模仿多于創新產品,技術含量低。據調查,珠三角地區的各專業鎮聚集的企業大多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絕大部分產業集群仍處于以仿制和貼牌為主的低級階段,主要依靠低成本、低價格來維持其競爭優勢。
3. 企業之間分工和協作水平偏低。目前我國大多數產業集群所進入的是輕紡工業,這些工業本身的鏈條不長,企業的生產往往由集中于這些產業鏈的某些環節尤其是終端產品生產上,同類產品的市場細分特征不明顯,系列化產品也不豐滿。各地產業集群中的企業不同程度地存在追求“小而全”的傾向。一些企業經營者不甘心做配角,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不僅要有生產利潤,還要有商業利潤,既想在上游產品上賺錢,又想在中間產品和成品銷售中盈利。結果,大量“小而全”企業在同一個集群中的存在,不僅影響有潛力的大企業成長,而且削弱了小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發展空間,阻礙了產業鏈的延伸,從而危及集群的自我發展和集群競爭力的提升。
4. 市場競爭秩序混亂。各集群大多為同類企業的簡單“扎堆”,企業間合作和交流較少,企業跟風仿效之風盛行,缺乏技術創新和低價格爭奪的結果必然是產品同質化,市場秩序混亂,惡性競爭層出不窮,導致企業普遍利潤微薄。在嘉興洪合羊毛衫市場內,哪家行情比較好,哪家晚上發包比較多,都會引起同行的刺探。在得到相關情報后,立馬組織打樣、組織生產、一兩天之內,全面參與同質化競爭,降價、降價、再降價,直到這個款式利潤空間被榨干,市場被做死為止,然后抓住一個新款式繼續重復這樣的輪回。
5. 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社會化的中介服務體系尚未形成。一些集群所在地的基礎設施很不完善,企業用水、用電、上網和通訊都有困難。更為重要的是,不少集群缺少關聯產業和支持產業,缺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有效支撐中介服務機構。發達的中介服務是保證市場經濟良好運行的必要條件。對于集群企業來說,需要有勞動服務機構為其提供勞動市場、培訓員工,需要質量檢測機構證明產品品質,律師、會計師、資產評估師、咨詢機構等提供專業服務,商會、同業公會等來協調企業行為,共同開展營銷和應對外部摩擦與糾紛。這些機構在我國的大部分集群內是嚴重缺乏的。
6. 集群發展的外部約束日益嚴重。首先,土地、資本、能源等要素供給不足的瓶頸。據浙江的有關調查表明,產業集群的發展面臨嚴重的土地要素瓶頸問題,現在電、水還是很緊張。在這種情況下,集群的發展環境開始惡化,一些產業集群開始轉移。其次,環境治理壓力增強。在江蘇,由于印染行業的無序發展,環境污染已經十分嚴重,地下水系遭到破壞。第三,由于具有外部規模經濟效應,勞動力低廉,生產成本低,出口價格優勢明顯,我國不少產業集群將面臨反傾銷的壓力。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進入我國,將大大加劇國內市場競爭,并在許多方面給我國產業集群帶來沖擊。
7. 集群(園區)建設過熱。許多地方政府仍然抱著鋪攤子、上規模、求政績、為社區建設和行政支出聚集財源的發展思路,不管條件是否具備,盲目上馬各種產業集群或工業園區,出現“鄉鄉建區”、“鎮鎮辦園”,大肆圈地并競相降低地價招商的現象在各地普遍存在。在不同地方出現的追趕加模仿的重復建設,在更大的范圍內造成了相互削弱的過度競爭。地方政府對許多企業“行政捏合”,半強制性地外部“植入”,造成企業僅僅是空間的集聚,而缺乏關聯、配套與協同效應,市場機制難以發揮作用,不能形成良性循環效果。
二、 我國產業集群持續發展的對策
針對上述問題,各地必須要端正思路,重視集群本身的規律,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才能促進集群經濟持續、健康地發展。筆者認為主要應當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 整合本地資源,克服盲目跟風仿冒,形成自身的特色。產業集群不是萬能藥方,不能炒作和遍地開花。各地需要根據行業的特征、區域的制度和文化特征來選擇具有區域和地方特色的發展道路。有關集群的政策和規劃需要謹慎,要對本地特色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并加以創造性的整合。從國際上產業集群發展的經驗看,不僅當地的特色物質資源應當成為集群發展的基礎,其特有的歷史社會文化資源也應當被整合到產業集群的資源體系之中,這是真正形成產業特色的關鍵,是解決國內各產業集群之間存在的產業重構和過度競爭問題的關鍵,也是解決區域性與全球性之間的矛盾的關鍵。
2. 創造集群發展的良好環境。政府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營造整體政策環境上面,包括取消各種不合理收費、簡化手續、改革管理制度、提供優良的公共服務等。一方面要采取優惠措施,積極推動產業集群內部的中介服務體系與科技服務體系的發育發展,包括建立法律、會計、仲裁、信息咨詢、測試等方面的中介服務機構,為市場經濟體制的有效運作提供潤滑劑;進一步改革金融政策,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另一方面,還要適時建立或幫助建立各種教育培訓機構,大力開展職業技術教育,為在產業集群中形成高素質的勞動力隊伍創造條件。此外,政府要嚴格執行產品質量和環境安全標準,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嚴格產品性能要求、產品安全標準以及環境標準,高度重視環境保護,為區域集群經濟發展創造可持續的生態環境。
3. 加強專業分工,完善產業鏈。內部的精細分工是國內外成功產業集群之所以成功的重要經驗,完善的產業鏈條也是提高集群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如果沒有產業鏈,就成不了產業集群,而是一團散沙。昆山發展筆記本電腦集群,就是沿著產業鏈條有意識搞的。它把筆記本電腦的所有零部件進行解剖以后列一個目錄清單,看哪一個零件還沒有生產就去招商,這樣招商以后,圍繞筆記本電腦,所有的零部件、原材料,都有系列化的產品對接,完全是沿著產業鏈條,而且專業化程度很高,每個企業都很專,每一個企業都經過市場檢測,都是精加工,這樣經過充分檢測以后,每一個零部件都是最優的,如此形成的產業集群必然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4. 強化技術創新。強化技術創新,通過發展柔性生產,依靠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產業集群由低成本型向創新型轉變,走多品種、小批量、高質量的道路是一條重要途徑。同時需要鼓勵集群內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廣泛吸引各種人才,采取多種形式建立研發中心、設計中心和工程技術中心。鼓勵發展專業化的中小科技型企業,吸引跨國公司在集群內設立研發中心,鼓勵本地企業與外資建立合資研發中心。對集群內企業從事技術開發活動可考慮給予加速折舊、稅收減免優惠,通過稅收減免、財政貼息、投資扶持等措施,推動集群內產學研緊密結合,形成科技創新體系,彌補中小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的缺陷。要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打擊仿冒,加快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還需要完善金融擔保、風險投資和創業基金,為中小企業提供必要的金融和配套服務,緩解中小企業在自主創新中面臨的資金瓶頸矛盾。
5. 實施品牌戰略。集群要保持競爭優勢,不僅需要做大產業,更要做強企業,做響品牌。優秀的品牌往往代表著一定的質量或其他特殊的性能。對于那些以貼牌為主的集群,要推動企業從OEM方式向ODM方式(自主產品設計和營銷)轉變。政府要積極鼓勵和扶持個別已經具備一定規模和實力的領先企業加快企業品牌建設的步伐,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由省級名牌到國家級名牌再到世界級名牌,逐步提升,然后發揮這些帶頭企業的示范效應,吸引更多企業投身到品牌建設中,在集群內形成一個品牌梯隊。
6. 提高集群的外向度和開放性。國際研究表明,集群關系的開放性和積極尋找大型外部市場是發展中國家集群成功的關鍵之一,就是說發展中國家的集群更加要強調不僅是集群內部企業之間聯系,而且要強調它和國外的發達國家的產業創新中心的聯系。因此我國區域產業及集群政策的制定必須要考慮加強本地企業的關系,但不能單靠純粹的本地網絡而忽視與全球化的互動,正確的選擇應該是在本地化關系與外部依賴性關系之間尋找自身發展的均衡點,來保證集群學習能力和產業鏈的持續提升,這是我國產業集群參與國際競爭、保持長久發展活力和優勢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王緝慈.關于發展創新型產業集群的建議.經濟地理,2004,(4).
2.儲小華.意大利產業區經濟與浙江產業集群比較.政策瞭望,2004,(8).
3.黎繼子等.全球價值鏈與中國地方產業集群的供應鏈式整合.中國工業經濟,2005,(2).
作者簡介:趙敏,中共濟南市委黨校經濟管理管理教研部講師;張國亭,中共山東省委黨校管理學教研部副教授,山東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6-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