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期以來,單純追求GDP的增長使得我國面臨巨大的環境污染壓力,與此同時我國的環保投資一直處于相對不足的狀態,與實際需求存在著巨大的資金缺口。文章以江蘇省沿江八市為對象,考察了其“十五”期間環保投資狀況,通過建立環保資金缺口預測模型,分析沿江八市未來5年內不同政策目標下的資金缺口,提出環境投資應用市場化方法來解決,在良好的環保定價機制基礎上建立環保投資的市場機制,確保環保投資的充足。
關鍵詞:環保投資;產業投資;市場化
江蘇省沿江八市(包括南京、無錫、蘇州、常州、南通、揚州、鎮江和泰州)是長三角地區沿江開發規劃的重點發展區域之一,人口密度、經濟密度大,其發展對環境的壓力較大。“十一五”期間這一地區不僅要維持基本的生態環境穩定,而且還要面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壓力。
一、 江蘇省沿江八市環保投資現狀
環保投資是指社會各有關投資主體從社會的積累基金和各種補償基金、生產經營基金中,拿出一定的數量支付用于污染防治、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及與其相關聯活動的資金。其中,環境污染治理投資是環保投資的最主要部分,其占GDP的比重已成為治理環境、解決環境壓力的重要指標。“十五”期間,沿江八市環保投資及其占GDP的比重如表1所示,其四年的平均值為0.74%,而這個比例在全國范圍內的同期數據是1.3%。對于環保投資合理界限的確定,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研究表明:當一個國家的環保投資占其同期GDP的1%~2%時,才能大體上控制環境污染的發展;而要使環境質量發生明顯的好轉,則花費在環保上的投資需占其同期GDP的3%~5%。根據這個標準,本文利用2002年~2005年《江蘇省統計年鑒》的有關數據,按照環境污染治理投資額=達到不同的環境治理目標所需的環境污染治理投資額占GDP的比重×當年GDP,估算出2002年~2005年間的環保產業投資資金缺口概括如表1示。
二、 沿江八市環保資金未來缺口的預測
在下文中:
Ix,y表示不同情況和不同政策目標下2010年的環保投資;x=1,表示未來5年中污染增量和現有存量均不變情況下;x=2,表示未來5年污染增量減少20%情況下;x=3,表示未來5年污染增量和現有存量均減少20%情況下;y=1,2,3,表示環保投資占GDP比重分別為y%。
假定2004年現有環境污染存量所需投資為I0,y,至2010年,沿江八市環境污染增長量為△X,需相應增加環保投資△I。設未來五年中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11%,由于2004年沿江八市GDP為6 424.65億元,則到2010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將29 000億元左右(2005年價)。此外由2002年~2005年《江蘇統計年鑒》得出“十五”期間環保投資占GDP比重的平均值為0.74%,若 2010年八市環保投資占GDP的比重不變,則2010年環保投資將為29 000×0.007 4=214.6億元。
1.污染增量和現有存量均不變情況下。未來5年中,污染增量和現有存量均不變情況下,2010年環境保護所需投資可表示為:
由上文的假設得知2010年GDP為214.6億元,將其帶入(1)式可得到I1,y。
2. 污染增量減少20%現有存量不變。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201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目標。假如這個目標在2010年可以如期實現,且帶來環境污染增量相應降低80%,變為80%△X,則在環保投資與污染量為正比關系的情況下,需相應增加投資為80%△I,這時環境保護所需投資額:
將(1)、(2)兩式聯立可得
3. 污染增量和現有存量均減少20%。若2010年能耗降低20%,不僅帶來環境污染增量相應降低20%,變為80%△X,而且還帶來環境污染存量減少20%,則在環保投資與污染量為正比關系的情況下,環境保護所需投資額為:
上述預測可總結如表3。由上述預測得知直2010年,假設環保投資額占GDP比重的全國平均值為1%,而江蘇省八市環保投資占GDP的比重保持0.74%不變,那么該年至少會有17.4億元的資金缺口,再加上2010年之前每年的投資缺口,成為一道難以填補的鴻溝,更可怕的是,在年年環保治理投資不足的情況下,環境的承受能力逐漸下降,很可能對經濟的正常運行造成傷害。
表2江蘇省沿江八市2010年環保產業投資資金缺口預測值(單位:億元)
三、 環境產業投資的政策建議
江蘇省沿江八市環保投資資金缺口的研究具有很強的典型性。與環境問題相比,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更重視經濟增長,因此普遍地區存在環保投資不足的現狀。環保投資對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和諧發展有著重大作用。和其他投資不同,環保投資一般不能直接帶來生產規模和生產能力的增長,但卻可以影響到環境保護投資區域內工農業的發展,并帶來福利的增加。環保投資不足,在短期內可能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有限,但從長期來看卻危害巨大。
我國環境保護投資習慣于依靠政府財政,雖然自“七五”以來,我國持續加大對環保產業的投資,但是環保投資仍主要靠各級政府預算或預算外資金的投入,各級政府或公共資金在環保投資總額中的份額已超過70%。這與一些發達國家的情況剛好相反。據歐盟統計機構Eurostat的調查顯示,2001年歐盟公共部門(政府機構部門等)環保投入占同期GDP的0.6%,環保產業環保投入占同期GDP的8%,其他產業(如采礦業、采石業、制造業、電力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等)環保投入占同期GDP的4%。此外,歐盟國家還出現了環保產業環保投資上升而政府部門投資下降的趨勢,其環保投資的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環境污染壓力會繼續增大,僅憑每年政府的支持是微不足道的,投資效率也相對較低,因此我們應當學習發達國家的經驗,采用市場的辦法吸引環保投資,解決環保資金缺口問題。
1. 建立環境資源定價機制。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定價機制是建立市場機制的基礎。環境資源具有稀缺性和外部性,良好的定價機制可以優化資源的配置,依照“污染者付費”的原則,界定“污染權”的價格。合理的價格不但能治理污染、控制污染,還能保證投資于環保治理、環保控制的主體獲得收益,這樣才會吸引環保投資源源不斷的進入,不但有政府的財政投資,還有企業、個人資金的投入,使得環保投資形成良性循環。以BOT(建設—運營—移交)為例,政府通過出讓建設項目一定的經營權、收益權,來吸收民間資本投資建設。項目的投資者在設施建成后規定的經營期限內可以經營該設施,以收回投資成本并獲得受益,經營期結束后,將該項目的產權和經營權無償地移交當地政府。這一過程的前提就是該環保設備的經營者能夠對排污者征收提供污染物收集和集中處理服務的費用,只有費用定價合理,才能在保證經營者投資受益,吸引民間投資的同時,保證環保市場的穩定發展,維護市場的公平、公正、和諧。
2.建立環保投資市場機制。環境資源是公共產品,但根據科斯定理,我們可以通過產權結構的界定與明晰以及經濟組織形式的選擇,實現外部性內部化,而無需拋棄市場機制或引入政府干預。也就是說,在解決環境問題時,只要能夠確定相應的“產權”,將污染權明晰界定,就可以按照“污染者付費”原則,給污染權合理定價,對排污者收費,保證環保投資能夠產生一定的受益,吸引更多的環保投資主體更有效的參與環境保護。目前,環保投資市場化在我國已有成功實踐,出現了環保投融資市場化機制(如股權融資、資產證券化融資)、污染防治設施建設與運作市場化機制(如公有民營、BOT)、污染處理市場化運作機制(如分散處理、合股建設)、污染權交易機制等市場化投資、運作方式,也顯示了一定的科學性,但同時我們還必須看到,我國要建立一個健全的環保市場運作機制方面還有相當長的路,需要不斷借鑒、研究和學習。
參考文獻:
1.張坤民.中國環境保護投資報告.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3:3-4.
2.張坤民,孫榮慶.中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中國環境科學,1999,19(2):97-101.
3.江蘇統計局.江蘇統計年鑒2002-2005.http://www.jssb.gov.cn/sjzl/tjnj/index.htm,2005.
4. Michael B. McElroy.The China project.Harvard Magazine,2002,6:20.
5.Eurostat.Environmental expenditure in Europe by public sector and specialized producers 1995-2002.Statistics in focus,2005,10:1.
6.宋平.生態城市:21世紀城市發展目標——以南京為例.地域研究與開發,2000,19,(3):26-30.
7.盛學良等.生態城市建設的基本思路及其指標體系的評價標準.環境導報,2001(1):5-8.
作者簡介:高倩,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生。
收稿日期:2006-07-15。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