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枝心,它凸顯著社會發展的價值取向和人性目的。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是與“物性標尺”相擾一的人本身目的的實現過程,是以物的必然性的插棄為基礎曲人的發展可能性的實現過程。以人為本的關鍵,是“本為何人”。考察社會發晨的“本人史”,有從“神本”、“資本”到“人本”的趨向。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以人為本,要掙脫傳統家長制的人身依附、消除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堅持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促進人的全面發晨,向人本社會邁進。
[關鍵詞] 社會發展;以人為本;“神木”,“資本”;“人本”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6)07-0027--04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如何正確把握以人為本,就直接關系到科學發展觀的真正落實,關系到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前途和命運。
一、社會發展的兩重標尺:“物性標尺”與”人性標尺”
科學發展觀是探究關于社會發展的科學性問題的。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有兩個“指示器”作為標尺:一是“物性標尺”,表現為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工具的改進、社會物質財富的增加、國家經濟實力的提升等等,是社會發展的“物的方面”的進步;一是“人性標尺”,表現為人的身心發展的完善性、社會心理需求的滿足愉悅感、人的價值訴求的實現程度、社會制度的文明化、社會人際關系的諧和度等等,是社會發展的“人的方面”的進步。社會發展的“物的方面”,反映了人在自然界面前能力的提升,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的進步;社會發展的“人的方面”,反映了人在自身、他人、社會面前能力的提升,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進步,而這種進步,是依托于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進步的。社會發展就表征為這“兩個標尺”、“兩個方面”、“兩個關系”的統一、進步。“物性標尺”,體現社會發展的實利性、工具性;“人性標尺”,體現社會發展的價值性、目的性。社會發展就是既“合利”又“合理”:“合利”,提高社會生產力,創造物質財富;“合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的價值訴求。社會既“合利”又“合理”地發展,就是科學地發展。
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在“物的方面”發展和“人的方面”發展的矛盾運動中實現的。“物的方面”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對社會進步起著決定性作用。人“為了在對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質”,就必須通過一種“力的活動”“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變自然”,這種直接地“自然力”的增長,就是社會的“物性標尺”的進步。生產力的提高、社會財富的增長、科學技術的進步,為社會的發展進步奠定了物質條件基礎。但“物的方面”的創造、開發、利用,雖是社會生存發展的基礎前提,卻并不必然帶來社會中“人的方面”的進步,物質財富積累的成果并不必然轉化為社會公眾的福利和社會文明的進化,經濟的增長并不必然表現為社會的發展進步。“物的方面”必須要和“人的方面”相一致,或者說,物質財富的增長必須符合“人的方面”的價值訴求,才有了社會發展“真實的”、“真正的”意義。“物性標尺”下的自然力,必須要受到“人性標尺”的裁量,成為人發展自身而有目的地使用的自然力,使“發展人類的生產力”,成為“發展人類天性的財富這種目的本身”。所以,毋寧說“人的方面”的進步、“人性標尺”,恰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標識。人的價值訴求作為“內心的意向”構成了社會發展進步的“動力和目的”,盡管追求物質財富是人的最基本需求。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它是與“物性標尺”相統一的人本身目的的實現過程,是以物的必然性的揚棄為基礎的人的發展可能性的實現過程。
以人為本,就是社會的發展要把人作為目的和根本。所謂人是目的,即社會以促進人的身心全面發展為目的;所謂人是根本,即社會以推進人的能力充分發揮為根本。人的身心全面發展,也就是人自身能力的充分發揮,目的和根本是統一的。在以人為本的社會中,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發展,人的能力得以充分發揮,人們既創造著豐裕的物質生活、又創造著豐富的精神生活。以人為本是社會發展的價值尺度,是人通過創造性活動不斷豐富和完善自身的歷史進程,在此進程中,如若社會運行的價值準則,偏離或背離了人身心的全面發展這一根本目的,那就不是“以人為本”的社會;與此相應,處于該社會中的人的能力就會受到壓抑而得不到充分發揮,社會的價值取向也就表現為以人之外的“他物”為本了。
從這種意義——何種樣態的社會發展觀都要“表人”,何種形態的社會發展終歸“屬人”——而言,每一特定社會的發展都是本“人”的,盡管是本“特定社會中特定的人”;都是以“人”為本的,盡管是以“占社會統治地位的那部分人”為本。因為“社會本身,即處于社會關系中的人本身”。所以“以人為本”的關鍵,是“本為何人”。以人為本,從來就是具體的、歷史的,而不是抽象的、凝固的。只有抓住“本為何人”,才能看清“關鍵是誰來以人為本,以什么樣的人和人的哪個方面為本”,才能發現“以人為本”在現實社會發展中的實現過程,才能明晰社會發展觀念變革的歷史意義。發展現樣態的劃分,在于“本哪些人、怎樣地本”;發展現的科學與否,不僅表現為要“科學地發展”,更有效地配置資源以增加物質財富;更重要的,表現為要“發展地科學”,更符合人本身的目的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二、前“人本”階段社會發展觀的兩個樣態:“神本”和“資本”
社會發展進程就是人的發展史。人構成社會發展的主體前提和主體內容,離開了人,社會發展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前提、內容和意義。社會發展雖“本人”,但“人的本質,在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只有從現實的人、處于一定社會關系的人出發,才能真正考察出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本人史”。如把“以人為本”發展現在社會現實中的真正實現叫做“人本”的話,那么在前“人本”階段,社會發展觀已歷經兩個樣態:“神本”、“資本”。
人的信賴關系中的“神本”。此階段的社會只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緩慢地發展著,人們的社會關系和聯系也極少超出自然形成的、狹隘的共同體的局限。個人尚未成熟,尚未脫掉同他人的自然血緣聯系的臍帶,個人沒有獨立性,必須依糗于他人的意志才能生活。這種人身依附關系在社會層面的展開,就表現為神意下的等級特權。社會發展籠罩著神的光環:社會由誰治理來自“天命”,社會如何運行要聽“天意”,社會生活的意義在于“上帝”,人生命的價值在于多大程度上獻給了“神”。“神本”是宗教化、神秘化的“人本”,祛除神的光輝的遮蔽暴囂的是特權,是用宗教敬瞿感支撐著的等級秩序。宗教、上帝、天意、敬畏圍繞著的中心是“神權”,是對神化了的“人的本質力量”的崇拜。
這種“神本”發展觀,以社會的地方性發展和人身依附關系為存在基礎,以掏空的人來確立對神的崇拜,以人的一無所有來確證上帝的全知全能。它表明社會的發展觀念尚處于“人本”的幼稚階段,還需要外在的權力意志才能表達自身需求的渴望。自身渴望愈是強烈,外在的權力意志愈顯神圣。“以神為本”是以“神化了”的人的本質力量作為社會運行的價值準則,是人本身追求精神超越的虛幻反映。一方面,人有不斷超越自身、克服有限的精神需求,上帝恰以“全知全能”、“至善至美”滿足了人的超越愿望。另一方面,上帝畢竟只是個幻像,用虛幻的方式來完成人自身的超越終究只是個空想。用至高、至善、至美的神來反照人,發現的只能是人的渺小、缺陷和罪惡,是人自身的生命、尊嚴、意義和價值的消失。
物的依賴關系中的“資本”。在此階段,社會發展以“資本的邏輯”展開。資本的惟一目的是增殖。資本社會的發展不僅是為創造使用價值而生產,而且是為創造交換價值而生產,并且使用價值的生產僅僅是生產交換價值并使它獲得增殖的一種手段。為生產而生產,為賺錢而賺錢,把人類社會變為追逐價值特別是剩余價值的機器。以交換價值的生產為其實現形式的社會發展,使人們第一次打破了自然的狹隘共同體的局限,發展了個人之間的普遍的、全面的社會關系。貨幣交換成為人們之間進行聯系的惟一手段,一切自然形成的關系和紐帶都蕩然無存。在發達的交換制度中,人的依較關系的紐帶、血統和教育的差別都被打破,個人看起來似乎都是獨立的、自由的互相接觸、互相交換,個人成為孤立化了的“獨立”個人。而個人越是“獨立”,越是打破狹隘的社會關系,而獲得普遍性。以交換價值和貨幣為媒介的交換,既以生產者的私人利益的隔離為前提,又以生產者相互間的全面依較為前提。“普遍的需求和供給互相產生的壓力,促使毫不相干的人發生聯系”,但這種看似“獨立”個人的“自由”聯系,是受“物的依賴關系”支配的,是被“資本的邏輯”決定的。
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資本”社會發展,創造了世界性的、內容廣泛的個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但這種普遍的社會關系卻表現為人的現實處境的非人狀態,是物化的“人本”。“資本”的社會發展觀念表明,人雖然有了獨立性,不再受神的統治,但尚未成為物、社會關系和自己本身的主人,是“人本”的過渡階段。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要真正找到適應于自身的社會形式,必須克服資本本身的限制,必須消滅資本本身,在新的、更高的基礎上實現社會發展觀的飛躍。
自由個性基礎上的“人本”。“神本”的社會發展,本“神權下的等級特權”,本“神化”的人;“資本”的社會發展,本“人格化的資本”資產者,本“物化”的人。“神本”、“資本”都是“本人”的異化階段,本社會的“有權”、“有錢”者,是這些人特殊地位、利益和意志的投影。“本人”的真正實現,必須以個人全面發展的自由個性為基礎,每個人的發展都成為其他人全面發展的條件,徹底擺脫特權(“權”)、資本(“錢”)的外在意志控制,個人成為直接社會性的個人,成為自然、社會和自己本身的主人。“人本”是“本人”的完成階段,是真正實現了的“本人”。人本社會將成為“自由人的聯合體”,“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把它置于他們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交換”,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將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勞動者將成為“把不同社會職能當作互相交替的活動方式的全面發展的個人”。隨著人們活動方式的改變,個人將成為直接社會性的個人、全面發展的自由個性,“個人的全面發展”成了生產力增長的根本動力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前提和目的。人本社會不僅完全突破了“自然共同體”的狹隘限制,而且從根本上超出了“資本形態”的歷史局限。人本社會標志著“真正的人類歷史時期”開始了,社會發展步入了“真正的自由王國”。
三、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以人為本”
我們黨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確立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推進當代中國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反映了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治理理念、精神氣質和價值取向,體現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和運作方式上。當代中國正處于社會深刻轉型期,由傳統社會完成向現代社會的轉變,而“以人為本”恰是實現這種轉變的科學的社會發展理念。
以人為本,掙脫傳統家長制的人身依附,提升人的主體性。中國傳統等級社會是倫理本位的社會,以倫理組織社會,家國同構。社會中的人各就其倫理關系排定彼此之名分地位,按血親情感原則形成有差等的差序格局。這種倫理結構,表明社會的發展尚未擺脫人的依賴關系,個人沒有獨立性,需由他人意志才能確證自身價值。以人為本,就是要沖破等級特權的人身束縛,確立人的獨立性、平等性,實現自身價值。市場經濟是以個人獨立性的確立為前提的,鼓勵個人的創造性,尊重個人價值的實現。市場經濟的發展,有利于人們掙脫人身依附的桎梏,尋求自身價值。現代社會區別于傳統等級社會,就在于社會個體的人有了“自由意志”,有了主體性,可以決定自己的價值選擇與行為選擇,而不必依附于他人的意志與權力,不必依附于皇權、族權乃至父權、夫權等,有了自我決定、自我實現的自由。當今中國的改革與現代化進程,正是人的主體性不斷提升的過程,正是個人的創造能力和自身價值不斷實現的過程。
以人為本,消除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市場經濟一方面以確立人的獨立性為前提,另一方面又以競爭原則為內驅力,有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欲望。逐利心理會誘發無序競爭,要建立公平競爭機制;逐利心理會以犧牲環境來換取利潤,要加強生態保護;逐利心理會以過度消耗能源來謀求經濟增長,要避免資源浪費;逐利心理會把人看作獲得利潤的手段,要防止“見物而不見人”。當代中國的以人為本,要消除市場經濟的這些負面影響,用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區域、人與資源、經濟社會的關系,協調發展。對當代中國社會而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起人的公平合理的權利關系。現代化進程實質上是一個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利益集團的利益調整與重新分配過程。一個原本屬于計劃經濟與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社會,一旦在諸多領域中實行開放,而新的規范又未建立或完善起來,則必定會出現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無序乃至混亂的狀態。公平合理的權利關系的確立,將使中國社會擺脫傳統的、憑借領袖的個人魅力進行統治的模式,以人的權利關系為中心,以程序化、規范化的理性方式來治理社會,創造人們平等發展、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
以人為本,堅持社舍主義的發展方向,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當代中國的“以人為本”,就是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入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進步作為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著力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緊迫問題,著眼于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現實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是我們黨執政的終極價值追求。“以人為本”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價值取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正確把握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以人為本”,必須要和以下觀念相區分:(1)“傳統封建的民本思想”。“以人為本”,是以人的獨立性為前提;“民本思想”,則以人身依附為特征。“民本”,是統治者“仁政”的開明思想,視民如于、與民生息、為民作主,但目的是“使民”,是維護傳統等級秩序的一種手段;而“人本”,是人民自己作主,人成為自己和社會的主人,不必依附外在意志,靠人民自己的力量來組織管理社會生活。(2)“資產階級的人本主義”。“以人為本”,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的;而“資產階級的人本主義”,僅僅是以本“資本家”這一特定階級的利益為出發點的。“資產階級的人本主義”,喚醒了人的世俗欲望后,卻把他扔進了資本利潤的榨油機,枯燥的私人交換的自由造成了“單向度的人”。而“以人為本”的發展觀,恰恰把消除這種“資本的非人化”作為使命,來實現全面發展的自由個性。“資產階級的人本主義”的出發點是抽象的、孤立的個人,而“以人為本”是從現實的社會關系中、從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來揭示人的本質和自由。(3)“共產主義的人本社會”。“人本社會”是真正實現了的“以人為本”,是建立在人的全面發展基礎上的自由個性的社會現實化。當代中國的“以人為本”,是達成“人本社會”的初級階段,遠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無論物質財富的積累還是社會關系的完善,還不可能完全做到滿足每一社會個體的全部需求,只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社會發展的現實目標。“以人為本”,在現階段就是以人民利益為本。
“以人為本”發展觀的趨向是實現“人本社會”,但人是在歷史發展中達到自身的全面性的,“個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設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現實關系和觀念關系的全面性”,人的全面性只有在自覺、豐富、全面的社會關系中才能真正獲得。科學發展觀為我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全面發展提供了明晰道路,當代中國將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社會實踐中,通過創造全面的社會關系而全面地創造自己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