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韓國的威權政體是對李朝專制主義的發展和揚棄,在威權政府的主導下,韓國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然而,—檉濟的發晨促發了社會結構的分化,奠定了民主政治的杜會基礎;教育水平的提高孕育了民主政治文化,奠定了民主政治的文化和心理基礎;威權政體本身內在價值缺失;其合法性日漸衰退;國際環境的交化也使威權政體喪失了外部支持。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韓國的威權政體開始向民主政治轉型。
[關鍵詞]威權政體;民主政治;社會結構;合法性
[中圖分類號]D73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6)07-0083-03
一、威權政體及其發生
威權政體(authoritarian regime)是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介于極權政體(despotism regime)和民主政體(democratic regime)之間的較為溫和的專制政體。1964年,美籍西班牙學者胡安?林茨在《西班牙的威權政體》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威權政體的概念,用以指佛朗哥統治下的西班牙,并指出:“威權政體具有責任不分明的有限的政治多元主義;沒有一套提煉過的主導意識形態,但有相當清楚的特殊心態;除了某一發展時期之外,沒有廣泛深入的政治動員;威權領袖個人(或有時是由少數人組成的集團)的權利行使雖然不受限制,但實際上卻是在完全可預測的范圍內。“威權政體包括軍人官僚威權政體、動員式威權政體和后極權式威權政體三種次級類別。其中,軍人官僚威權政體是最常見的次類別,因其主要組成分子是政府官僚和軍事官僚,也稱之為“官僚威權政體”(bureaucratc-authoritarian regime)。20世紀六七十年代,拉美和東亞的眾多發展中國家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軍人官僚威權政體,如皮諾切特將軍推翻阿連德政府后的智利,蘇加諾上臺后的印尼、馬科斯獨裁時代的菲律賓、樸正熙時代的韓國。
1973年,奧唐奈運用歷史結構分析(historical structiralanalysis)的方法,提出了官僚威權主義的發生模式,認為多元政體的出現同統治者對鎮壓成本和容忍成本的計算有關。當經濟發展形勢良好,各階層政治參與愿望不強時,政府對民間社會的壓制成本過高,民主體系可能得到維持;當經濟發展出現瓶頸,傳統官僚無力解決之時,不滿的社會階層高度動員,政治參與愿望強烈,政府對民間的容忍所要付出的成本迅速提高。當容忍成本明顯高于壓制成本時,以壓制階級,提升政府能力為口號的官僚威權政體就會出現。
二、威權政體在韓國的產生和發展
韓國自1961年樸正熙發動“5·16”軍事革命,推翻短命的張勉民主政府后的三十多年里,除了崔圭夏短暫的統治(1979.12-1980.8)外,韓國一直由軍人出身的總統執政。軍人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不僅掌管國家的軍事力量,而且相當大部分的政府官僚也由軍人出身者擔任,這是軍人官僚威權政體的典型特征。
1961年的韓國經濟落后,政治腐敗。樸正熙通過軍事政變上臺后,把發展經濟作為優先追求的目標,在政治上嚴懲腐敗,大量吸納技術專家進入政權,提高行政效率;在經濟上以政府為主導對市場經濟實行有效干預,實行出口導向工業化戰略;在社會領域禁止政黨活動,壓制民主運動;推行經濟外交,形成了“威權+經濟發展”的發展模式。在政治高壓之下,韓國創造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經濟奇跡。韓國銀行《經濟統計年鑒》、經濟企劃院的《統計年鑒》關于1962-1979年韓國主要經濟指標的資料顯示:樸正熙政權期間(1962-1979),韓國的出口額從0.6億美元增加到150.6億美元,平均增長率達到38.4%的驚人水平,同時,韓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從232億美元增加到636.1億美元,平均增長串9.5%,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由87美元增加到164美元,平均增長率高達189%。
1980年,軍人出身的全斗煥取代崔圭夏,繼續實行威權統治,經濟保持持續增長。從60年代初開始韓國經濟連續三十多年實現了高速增長。到1996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大關。1996年l2月12日,韓國正式加入有“世界富國俱樂部”之稱的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功跨人發達國家的行列。
三、韓國威權統治的自由化和民主化
威權政體轉型指的是從權威統治向民主政治的過渡和鞏固。韓國威權政治自由化的腳步早在1979年樸正熙遇刺身亡之后就已經出現,金大中被解除軟禁并恢復公民權利,與金泳三、金鐘泌同時登上政治舞臺。由于權威統治集團內部穩健派與強硬派的分歧,以全斗煥為首的軍隊強硬派干預政治,有民主化傾向的崔圭夏政權很快被全斗煥政權所取代。全斗煥的七年統治延緩了威權統治自由化的腳步,民主運動也陷入低潮。1983年后,民主運動得到恢復和發展,政府也不得不實行自由化措施,放寬對政治的限制。1986年,最大的在野黨新民黨開展一千萬人修憲簽名運動,抗議執政黨拒絕修改憲法。1987年.權威集團內部改革派代表人物盧泰愚發表包括總統直選在內的八條民主化宣言。在強大的壓力下,全斗煥被迫同意與在野黨協商修憲。1988年1月25日,新憲法生效,第六共和國成立,韓國的政治轉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盧泰愚就任總統期間,通過直選產生總統,政權的合法性大為提高,憲政體制中的制衡機制得到了發展,權威主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清算。但是,盧泰愚軍人出身的局限性決定了他政治轉型的不徹底性。1993年,金泳三成為韓國三十多年來的首位文職總統(除崔圭夏的短暫統治外)。1998年,金大中就任總統。兩金執政期間,實行軍隊改革,鏟除軍人統治的根基,擴大地方權限,鼓勵市民參與政治和各種利益集團,保障新聞自由,把對權威主義的清算推到了一個新的高潮。歷任兩后文人民主政權,韓國解決了轉型時期遺留的大部分問題。盧武鉉上臺后,力圖推動金大中提出的政體由總統制向內閣制過渡的改革,雖然現在還沒有實現政體上的重大變遷,但韓國政治繼續朝著民主化的方向發展,民主政治得到了較好的鞏固。
四、政治民主化的動因分析
1.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力量的崛起。經歷了二三十年的發展,“威權+經濟發展”模式在經濟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世紀80年代末韓國開始發生政治轉型的時候,國內已經建立起了一個比較完善的市插經濟體制,經濟發展水平達到了比較富裕的程度。雖然,經濟發展并不能與民主政治同步快速發展,但經濟的發展無疑為威權政體向民主政體轉型奠定了基礎。正如事廷頓所說:“從長遠的觀點看,經濟發展將為民主政權創造基礎。從短期看,迅速的經濟增長和經濟危機會瓦解權威政權。”到七十年代,經濟過渡地帶的中心已經從戰前的300-500美元(按1960年的美元價格)上升到500-1000韓國在80年代末期,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8000—12000美元之間,大大超過亨廷頓所認為的發生政治轉型的經濟條件,發展了的經濟體制必然會向傳統的政府行為方式提出置疑和挑戰。
經濟的高速增長不僅意味著財富的增加,同時還帶動了經濟和社會結構的分化。從下表可以看出,1960-1980年,韓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由65.4%下降到37.6%,與此相反,專門技術人員和從事生產業、運輸業、服務業、販賣業等專門職務的人員比例顯著提高。

社會結構的分化使民主傾向強烈的中間階級的人數迅速增加,市民社會的發育也較為成熟,各種民間社會團體和反對黨也較為發展,從而成為政治轉型的中堅力量,奠定了政治轉型的社會基礎。同樣,我們也可以用奧唐奈的歷史結構分析法來分析官僚威權政體的轉型。當政府對民間的容忍成本明顯高于壓制成本時,官僚威權政體就會出現。反之,當政府對民間的壓制成本明顯增加時,政府容忍、順從反對勢力的可能性就會增加。政府在民主化浪潮的高漲中不得不容忍、妥協,民主政治也在政府的妥協中得到逐步的發展和鞏固。
2.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民主文化的萌發。韓國政府非常重視教育,政府教育撥款不斷增加。據韓國教育部《教育統計年鑒》關于韓國在校人數增長情況的資料顯示:1960—1985年,韓國在校初中學生從52a6YS人增加卯782歷人,高中學生肚2636萬人增加鄖215.28萬人,大專和大學生從10.10人增加到12603萬人。
教育的發展和國民素質的提高對韓國國民的文化價值觀也產生了重大影響。韓國是典型的儒救國家。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中不僅包含適合威權統治長期存在的思想,如重權威、喜秩序、恪守等級、勤勞節位等,而且還包含許多富含民主因子的思想,如仁、和、民本思想等。人們可依價值取向的不同而各取所需。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儒家文化與自由民主向適應的一面日益被重視和發掘。
二戰結束后,美國進駐韓國,韓國與美國的人員交流與往來日益密切。許多韓國的政府官員在西方接受高等教育,美國和歐洲的民主政治觀也在對外往來與交流中悄悄地進入韓國人的心中。隨著韓國外向型經濟的發展,與傳統思想相對立的“競爭與合作、交易與妥協”的企業家精神逐步形成,并向全社會滲透,在社會上進行了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韓國國民的政治文化逐步向民主、參與和平等的方向發展,為威權政體向民主政治的過渡奠定了必要的文化和心理基礎。
3.威權政治的合法性衰退。1961年的韓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82美元。長期飽受貧困之苦的人們,有著發展經濟改善生活的強烈愿望。在自由和發展之間,人們明顯地傾向于選擇發展,具有強烈發展取向的威權政府迎合了人們發展的愿望。但是,人們接受威權政府并不意味著人們永遠放棄自己的民主權利。事實上,人們從來也沒有放棄過,只是在發展的強烈愿望下忍痛暫時將個人的民主權利讓位于國家發展,冀希望于未來國家的強大能更好地伸張民權。在威權統治的領導下,韓國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然而,威權統治下的政府主導發展模式在推動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助長了財閥勢力集團的形成,導致了政治生活中的政商勾結和腐敗日益嚴重。威權政府在經濟發展第一的口號下限制人民民主權利,鎮壓民主運動,制造出光州事件、全南宜寧警察殺人事件等慘案。人們的民主欲求渴望沖出威權的牢籠。人們對威權政體的合法性開始置疑,威權政府過去建立在績效基礎上的合法性日益退,威權政府只能順應人民的民主要求重塑新的合法性基礎,向民主化運動妥協。威權政體合法性基礎的變化推動了它向民主政體的轉型。
4.威權政體內在的價值合理性缺失。韓國的威權統治者雖然也公開將民主政治作為未來政治發展的目標,但實際上卻實行政治高壓的政策,極少將民主付諸實踐,民主政治在威權統治下成了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幻影。從政治哲學的視角來看,人們日益認識到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經濟的增長應該為人的生存服務,不是人的生存為經濟增長服務。人是生而平等的,是生而自由的,所有人的尊嚴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的基本權利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理由剝奪。隨著韓國經濟現代化的實現,民眾內心渴望已久的主體觀念、平等觀念、自由觀念進發出來,人們更加關注人的價值、權利和尊嚴。威權政體以壓制人民的政治權利為代價追求經濟的發展,把人民當作富國強兵的手段,而不把人民當作富國強兵的最終目的,與人們內心渴望的“自由、民主、平等”的價值理念相悖。在價值追求上本末倒置。況且,在和平和民主已經成為時代主流的今天,富國強兵的目標也早已失去其價值吸引力。可以說,威權政體的存在只具有短暫的工具性價值,其自身內在的價值合理性缺失。因而,威權政體作為一種工具,當它完成特定歷史階段賦予它的任務之后,便會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被符合“自由、民主、平等”的價值理念的民主政體所取代。
5.國際環境的變遷。國際環境給韓國威權政體打上了深刻的時代烙印。20世紀,“自由、平等、民主”只是所謂的“文明國家”的內部準則。在“文明國家”與其它國家之間,則充滿著強權和暴力。直到20世紀上半期,國際法還被認為是“文明國家”間處理國與國關系的準則。在這樣一個國際環境下,韓國出現了威權政體。美國雖然對韓國民主政治的發展給予關注,但出于東西方冷戰的需要,更是將韓國看作反共防共的東翼堡壘納入冷戰格局,并向韓國政府提供了大量的經濟和軍事援助。由于美國的支持,韓國的威權政體得到了較為有利的國際生存空間。冷戰結束后,韓國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地位有所下降,經濟全球化使自由、民主、平等的觀念逐步成為全球性的普世價值觀。在新的國際形勢下,美國一改對韓國的支持政策,將其視為經濟競爭的對手和推廣西方價值觀的障礙,給韓國的威權政府以更大政治壓力。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80年代以來,南歐、東歐、拉美、東亞各國相繼進行了政治民主化的改革,掀起了威權政體政治轉型的浪潮。如1974年葡萄牙、希臘獨裁統治的垮臺,197埤佛朗哥36年獨裁統治在西班牙終結,1978年和1990年巴拿馬和海地軍人統治相繼垮臺,1981年新加坡人民行動黨一黨壟斷格局終結,工人黨、民主黨扶搖直上。世界政治轉型的浪潮給韓國帶來了很大的政治壓力,國際環境的變遷不利于韓國威權政體的繼續存在。
目前,韓國威權政體向民主政治的轉型雖然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還沒有最終完成,轉型中權威主義的殘留還有一定的影響,民主主義還不十分成熟,政治轉型的成果還不鞏固。但是,威權政體作為人類民主政治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特殊的過渡形式,必將被民主政治所代替的趨勢并不能被改變。這也是今后韓國政治改革和政治發展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