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傳媒是三十世紀人類技術進步、經濟發展的產物。它從誕生開始即以一種巨大的穿透力,迅速擴展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審美文化毫不例外也受到其深刻影響。現代傳媒促進了審美文化的發展和普及,但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消解審美文化的工具。因此,在審美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正確利用當代傳媒,克服其消極作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現代傳媒;審美文化;促進;消解;反思
[中圖分類號]B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6)07-0094-04
現代傳媒飛速發展,并迅速地主導了人們的生活,成為人們生活的一個部分。審美文化更是因此發生了很多新的變化。傳媒憑借其巨大的影響力,以及各種高科技的應用,促進著審美文化的普及和發展,使審美文化具有一些新的特點。
1.技術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傳統的審美觀念
由于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當代傳媒以一種巨大的穿透力,迅速地擴展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并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大眾傳媒的迅速崛起,改變了當代審美文化的存在形態和精神特質,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媒介文化。例如,特技的應用,使以前的很多不可能變為可能,雖然它反映的內容可能不是現實,但它給人的感覺是真實的,甚至比真實更加真實。“電腦合成圖像技術的出現使人類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視覺空間,數,碼影響則完全顛覆了巴贊關于電影表現真實的本體論思想而沉迷于各種與真實無關的仿像中。”《阿甘正傳》里主人公與已故總統的握手,《侏羅紀公園》里的仿真場景和數字恐龍模糊了虛擬和真實的界限,令觀眾耳目一新。再如,曾經風靡一時的大片《泰坦尼克號》、《完美風暴》,以其宏大的場面征服了無數的觀眾,動畫片《史瑞克》,電腦特技使演員們的表演唯美唯肖,絕大部分觀眾在欣賞這些影片時,不會去考慮畫面是怎么拍出來的,他們更愿意全身貫注地欣賞影片。相比之下,過去由于技術條件限制拍攝的完全忠于“現實”的影片,卻由于其表現手法的限制而大為遜色。現代傳媒以一種酷似和逼真的形態替代了在場的真實,并以一種審美的方式激活人類潛在的巨大的消費欲望,使人們審美觀念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2.當代傳媒憑借其強大的影響力,使審美領域無限擴展
在經典話語中,“審美”總是與人的生命精神的自我超越性體驗相關聯,而與實際的物質功利追求無關。但是隨著科學技術高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審美”不再是藝術獨擅的專利,而成為人們生存、生活的感性寫照和證明。而大眾傳媒的介入,則急速加劇了審美與人的日常生活在感性方面的同化,并使其領域無限擴展。如今凡事一旦同美學聯姻,即便是無人問津的商品,也能銷售出去,原本銷得動的東西,則是兩倍三倍增色,甚至理發、穿衣、居家、購物等都“審美化”了,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真正是“美無處不在”。
3.現代傳媒促進了藝術市場的繁榮
首先,現代傳媒中,一些新的信息交流手段,擴大并增強了藝術家、藝術機構和欣賞者之間的交流與聯系,并且由于多媒體特性,遠程傳輸多種形式的藝術晶也成為現實。擴大了藝術晶傳播的速度和廣度。
其次,在網絡媒體中,每個人都是“自由的、平等的”。因而,有的時候網絡媒體在藝術領域可能表現出與主流媒體在導向上的分離,甚至有時表現得完全相反,這樣不但可以成為主流媒體的一種補充,而且也為藝術的百花齊放增添了可能。
再次,促進了藝術在低層次上的高度發展,形成了一個具有眾多成員的藝術消閑群體,同時也造就著一個巨大的藝術消費市場。藝術消費的增長,刺激了藝術教育、藝術出版、藝術傳媒、藝術展覽等各種藝術產業的發展。
4.現代傳媒為審美內容,特別是藝術的普及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傳媒以其受眾面廣、范圍大等優勢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藝術作品則借助各種媒體,全方位地向觀眾展示藝術家的激情和藝術創造力。平面媒體的快速發展,讓美學作品走出了美術館、博物館、展覽館,走人了尋常百姓家;畫冊、報紙、雜志等成為美學知識作品展示的重要途徑;影視網絡媒體也將一些以前人們無法看見的美學作品展現在觀眾面;大量的名作印刷品為受眾提供了學習、欣賞的便利條件。現代傳媒打破了地域、空間的距離,讓更多的觀者有欣賞藝術品的機會,使喜愛不同審美對象的觀眾在身臨其境的觀賞中得到審美愉悅。
二
現代傳媒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審美內容,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藝術,但是,它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
1.現代傳媒對傳統的審美理念、審美價值觀造成了很大的沖擊
現代傳媒憑借其巨大的影響力,為審美文化和藝術的普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也瓦解著人們傳統的審美理念和審美價值觀。電視的視覺化使人告別了文字傳媒階段所產生的想象力,告別了深度,回到感性并單純追求視覺的沖擊;古典的趣味、細膩而靜穆的情感成為過去;音樂也告別了古典的深沉與自然,追求兒童化、感官的快感;在影視圈中,性和暴力在某種程度上已成了高票房,高收視.率的保證;以前所謂的經典名著已經越來越遠離我們的生活,厚重、冗長、枯燥的書本漸漸被輕松、短快、膚淺的雜志所代替。甚至有一些雜志因其價格高、圖片多,印制精,成為一些人提升“品味”的道具,成為標榜自己身份的象征。而在網絡上一夜竄紅的木子美、流氓燕、芙蓉姐姐、菊花姐姐等現象,再一次表明了傳媒對于審美文化崇高性的消解。甚至有人認為,經典永遠留在了昔日的輝煌中。
2.大眾傳媒在很多時候對大眾形成了誤導
媒體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審美文化的方向,或者引導藝術的潮流。雖然當代中國的傳媒在硬件和數量上有了超前的發展,但在軟件的素質上卻不能呼應發達的態勢,例如,當今的傳媒,除了像以前一樣關注藝術本身,同時,它還關注各種藝術活動和事件的內容,而媒介審美對于它的受眾來講,本身是帶有強迫性的,它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引導著人們的價值判斷。例如,有的媒體報道某人畫了某某長度的畫創世界紀錄,某人用了超大的筆寫字破了吉尼斯記錄,或某人寫了某某高度的字破吉尼斯紀錄,這種報道誤導了一般的受眾,把藝術的審美價值導向引人了比幅面的大小或比技能的高低之上。再比如,風靡一時的“行為藝術”,也出現了一些極端現象,吃死孩子、植皮、在身上種草;在文學界,“軀體寫作和下半身寫作”成為一種潮流,即使在比較嚴肅的藝術追求中,也出現了顛倒黑白的現象。有的作品不以真美打動人心,而是以炫目打動人心。在傳媒的如此引導下,很多人關注的不是藝術作品的內涵,而是一些和藝術可能完全無關的東西。
3.當代傳媒特別是大眾傳媒,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審美文化的當下性特點,并使藝術的生存空間日益狹小
當代傳媒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時效性和當下性。對于用傳媒語言演繹的審美文化,不可避免地會帶上這種特點。對當下性的理解,一方面指人們對生活的感性享受超過了對生活的理性判斷;另外一方面,由于泛審美化,人們可能會去追逐流行,而“當下性”本身就是流行的重要特征。人們不再考慮審美對象的過去、現在和將來,而只是注重它當下帶給人的感覺和快樂。
作為以傳統性為特征的藝術來講,在這樣的生存環境中舉步唯艱。首先,對于很多年輕的藝術家來講,他們可能已經很難靜下心來去仔細研究藝術的傳統和歷史,因此,他們本身就缺少藝術、文化的積奠。其次,由于社會整體的這種氛圍,促使一些藝術家可能會為了金錢、名譽為目的進行創作,這些速成的作品很難有比較高的水準。再次,對于廣大的受眾來講,已經習慣了“快餐式”的藝術或審美對象,即使有一些藝術家靜下心來搞創作,他的作品也未必會有市場。
4.大眾傳媒使藝術審美的創造性受到了消解
“創造性、獨特性”原本是藝術很重要的特點。但是無孔不入、遍地生花的大眾傳播活動,大面積滲透在人的現實生活中,甚至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之中。這一方面,使其擴展到各個公共領域,喪失了其自主性和特殊性,導致藝術判斷的喪失和藝術市場標準的喪失,從某種程度上消解了藝術的獨特性和創造性。一方面,產生了大量的媚俗藝術品,并且這些媚俗作品漫天要價,使得價格不再代表作品的相對價值。更為嚴重的是,將日常性作為藝術作品的精神氣質,在重復之中顯示重復的乏味,或者在作品中注重對象的日常性、偶然性、粗糙性,使藝術成為生活無力的附庸品。
三
現代傳媒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審美文化的發展,繁榮了藝術市場,但是其消極作用造成的不良后果也日益凸現。所以,正確地處理好傳媒和審美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應該建立起有效的監督機制
首先,現代傳媒的巨大影響,使地球村變得狹小。世界出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兼容并蓄新格局。民族、國家的許多價值觀念讓位于網絡中的大大小小的社區價值觀。通過傳媒表現的西方審美觀、價值觀侵淫到了每個受眾的心中并不斷蔓延,改變著人們先前的思維方式和生活信條,使他們遠離本民族的價值觀念和本土文化的優秀傳統。其次,網絡媒體是開放的、虛擬的、平等的和互動的形式進行的,上網的每個人,都不但是信息的接受者,而且也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通過高科技,一些美學作品不但可能被復制出來,而且可能做的比原來還要好。其最終結果是把審美文化變成審美操作;把影像作品當成美學用品。這樣必定會引發出版權問題、以及倫理道德問題。再次,一些媒體在舉辦藝術活動中,可能存在著弄虛作假的行為,使真正的藝術作品得不到宣傳,真正的藝術家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因此,應該建立起必要的監督體制規范媒體的行為,例如進口影視產品的審查制度,或者其他的一些規范媒體、網民的法律法規等,使傳媒發揮其積極作用,并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其負面影響。
2.大眾傳媒應正確認識審美文化的作用
今天,雖然藝術對于價值的控制權已不復存在,審美邁開它高貴的腳步,走人我們當今的社會,走進每個人的生活。然而,“美”并不是萬能的。美學在當代社會中危機深重,是因為審美泛濫無邊,到了叫人忍無可忍的地步。經過媒體炒作的人或物,即便是丑得出奇,此刻也能變得美得無法形容。現代媒體打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星”,打造了一個又一個“藝術家”,甚至打造出了一批又一批“名牌”,先不管這些這些“星”、 “家”由此得了多少實惠,更為糟糕的是,他們還站在所謂的時代前端,身后還有無數的崇拜者、擁護者、效仿者,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他們的思想、著裝打扮,言談舉止可能會影響一代人。而且由于審美時尚特別短壽,又使潮流產品更新換代,走馬燈般替換,甚至在產品的使用期終了之前,審美上它已經“出局”了。審美確實能夠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愉悅,能夠陶冶情操,但是,今天,面對審美文化的狂轟濫炸,卻讓人們卻在美的消費狂熱中迷失了自己,審美成為很多少商業行為中溫文爾雅的一層溫柔的面紗。無處不在的美失去了它真正的意義和魅力。作為現代傳媒,應該正確認識審美文化的作用,端正審美文化方面的導向。
3.建立適合各種藝術的鮮明的傳媒話語風格
媒體的話語模式,決定了他的受眾。傳媒話語有其自身的特點和美學內涵,它是經過長期發展而形成的一種穩定的媒體語言風格,它決不同于一般學術話語、大眾話語和精英話語,而且它還必須具備審美對象的自身特點。除此之外,媒體語言應該適合該種藝術的風格。例如中國戲曲,是由民族樂器伴奏、虛擬化的背景、人物情感的含蓄不露,如果用另外的媒體語言演繹出來,在伴奏中加入電聲樂器、使節奏加快,或者利用現代高科技使背景變得極為豐富,或者在吸戲曲中加入西方現代芭蕾舞動作,或者加入西方戲劇中的激情戲,那么,用這種媒體語言詮釋的戲曲就會不倫不類,就會失去一批忠實的戲迷。對于繪畫也是如此,國畫和油畫都有各自的特點,他們的表現手法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不能用正確的繪畫語言去表現,繪畫作品就會變得面目全非,而且一些優秀的民族文化、藝術形式可能會漸漸走向消亡。
4.增加現代傳媒中藝術的成分
審美包括藝術審美、工藝審美、自然審美和生活審美。藝術是審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過去,曾經有人就認為審美教育就是藝術教育,雖然這個觀點有諸多的偏頗,但是,可以看出藝術在審美中的作用之大。在“泛審美化”日益加劇的今天,人們已越來越多地感受到生活環境的豐富形式,然而除了在繼續的感性和享樂陶醉之外,心靈的空虛也日益加劇,由于心理的缺失和空曠導致無可依靠。此時,藝術的力量再一次凸現出來。雖然今天的藝術已經不可能象昔日的藝術那樣使人獲得無限的精神愉悅,但是卻可以成為人在“泛審美化”中缺乏精神依托的一種心理補償。“藝術只要捕捉住那些生氣勃勃的日常現實外形,就足以令人快樂,令人驚嘆;藝術只要提供一種基于現實的想象,并且這種想象能夠給人們帶來當下的快感,便足以暫時安慰人在現實中的焦慮;藝術只須提供一種生動可感的形象,而無須等待精神的持久耐力,便可以在人的心理層面產生直接的效果——盡管這種藝術的效果早已不在向人們承諾歷史和永恒。”因此,在現代傳媒中,藝術在很多方面可能會產生對與人的新的審美意義,這點,也是現代傳媒不可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