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 要]新農村建設是一個浩大的系統工程。要順利推進新農村建設就要提高農村消費力,讓農村的生產、消費能夠形成良性循環。為此,要采取持續增加農民收入,加快建設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穩定農民的消費心理,調節農村物價水平,引導農民正確消費,健全保護農村消費者的規章制度等舉措,促進農村消費力的解放和發晨,從而拉動新農村建設。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村消費力;制約因素;提商途徑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6)07-0040-03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浩大的系統工程。黨中央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化、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要求,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這就要求新農村建設要納入國際經濟大循環中來考慮,要放在全球市場經濟大背景條件下來尋求辦法。按照這個思路,要順利推進新農村建設,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提高農村消費力,讓農村的生產、消費能夠形成良性循環,讓農民能夠參加到國內甚至國際經濟大循環中去。因此,研究農村消費力的制約因素及其提高途徑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目前提高農村消費力正當其時
1.經濟學基本原理告訴我們,消費力反作用于生產力,提高消費力能夠推動生產發展。消費力是消費者為滿足自身物質和精神需要而從事的消贊能力。消費力具有自然和社會的雙重性。作為一個社會經濟范疇,它在本質上是社會消費力,是在一定的分配關系基礎上產生的,是社會生產力在消費領域的反映。人的消費力是當作需要由生產創造出來的。消費力一經創造出來,又成為消費的條件和首要手段。消費力與生產力是正相關的關系,提高消費能力,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生產力又能創造更多的物質、精神財富,從而又推動消費力的發展。提高農村消費力,有利于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2目前提高農村消費力正當其時。根據調查,目前占全國人口三分之二的農村,只消費了全國三分之一的商品。隨著農民購買力的較快增加,農村消費將隨之不斷擴大,我國農村蘊藏著巨大的市插潛力,函待開發。目前開拓農村市插、改善農村消費環境、發掘農村消費潛力、提高消費力正當其時:
一是我國總體上已達到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2005年我國人均GDP已經超過1700美元,人均GDP超過萬元的城市從19QO年的什增加到2004年的267個,2005年還要更多。
二是農民購買力的較快增長支撐著不斷擴大的農村消費。近年來,農村家庭人均純收入不斷提高,從1985年的不g_500元增加到2005年的325玩,農村社會消費晶零售額呈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
三是農民消費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能不能買到放心商品。過去農民關心的是買東西方便不方便,現在關心的是能不能買到貨真價實的東西。
四是農村市插潛力巨大,據有關部門2004年的統計,在許多大中城市近乎飽和的家電消費,在農村則是嚴重消費不足,農村家電消費水平整體落后城市10年以上。
五是2005年以來,我國已把投資重點轉向農村,為農村市場建立現代流通方式帶來了機遇。目前正在抓緊實施的“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將力爭2007年底前在全國建設25萬家連鎖化農家店(農村超市),覆蓋全國70%的鄉鎮和50%的行政村。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不是在鄉村簡單建幾個店,更重要的是全面提升農村的綜合流通能力,實現現代消費現念下鄉,現代流通方式下鄉,現代市場機制下鄉,促進農村消費環境發生根本變化,提高農村消費力。
二、制約農村消費力的主要因素
要提高農村消費力,還必須分析影響和制約農村消費力發展的因素。這種分析應該從影響農村消費力諸要素的分析著手。
1.農民的收入分配。消費者總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影響消費者總消費支出矗重要的因素。一般說來,收入分配對整個社會消費支出的重大影響有兩種情況。一是社會收入越均等,整個社會消費者用于消費的支出總量也就越大。因為高收入階層的邊際消費傾向較低,而低收入階層的邊際消費則較高。隨著國民收入分配的均等化,高收入階層的部分收入向低收入階層轉移,會提高整個社會消費者的平均消費傾向,增加社會消費總量。二是社會收入越懸殊,整個社會消費者的消費支出就越小。因為富有者消費已具相當水平,消贊傾向低,消費支出??;貧困者消費傾向高,但收入低又不得不壓抑消費。我國由于國民收人分配的不公平,已造成大量貨幣財富積累在少數人手中(財政部的調查是10%的人擁有66%的存款)。在這種分配格局中,收入分配傾向于城鎮居民,而廣大農民收入比較低,增長速度也緩慢,而且農民的收入區域性差距較大,如2004年寶雞市農民人均純收人為2031.43元,只是全國的70%,還不到浙江、廣東、江蘇等發達地區的一半。就是阿—個區域內部農民收入也不平衡。如寶雞地區2004年謂濱區農民人灼純收人為2566元,麟游縣為1296元,兩者相差1270元。所以,在全國國民收入的格局中,農民收入占較小比例;同時,在較少收人中也存在著較大差距。這是制約農村消費力的重要因素。
2.農民的消費心理。在農村,消費的主體是農民,而農民由于科學文化知識的局限,在消費方面,更多的還是傳統消費觀念。一般來說,消費心理對消費行為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消費者的價值預期心理。物價總水平的運動總是表現為一定的發展趨勢,或是繼續上升,或是繼續下降。這種升降,會引起消費者心理預期的改變。若一定時期社會物價總水平呈不斷上升趨勢,消費者就會產生價格還要進一步上漲的心理預期,從而傾向于增加當前消費支出,減少儲蓄。如我國1988年出現的越是漲價越搶購的現象。反之,若一定時期社會物價總水平呈不斷下降趨勢,消費者就會產生價格還要進一步下降的心理預期,從而減少當前消費支出,增加儲蓄。這種心理對耐用消費晶的銷售影響更為突出。近年來,耐用消費品價格呈下降趨勢,影響了農民的消費。二是消費者的消費安全心理。這表現為消費者的即期消費變得縮手縮腳,最明顯的表現是我國連續7次下調存款利串,城鄉居民存款卻持續攀升,目前我國的儲蓄串高達46%。這是因為一方面人們對未來的支出不確定,醫療、教育、養老、失地成為農民的沉重包袱,這給廣大的農村消費者帶來了昔遍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農村消費者對未來的預期收入增加也缺乏信心。因此,為以后安全起見,他們不得不把消費的念頭壓下去,把錢小心翼翼存起來,備急需之用,以獲得最大限度的安全邊際,這就自然地限制了消費力的發展。
3.消費資料因素,亦即產品因素。一是廠家的產品難以吸引農民。隨著消費力水平的提高和大眾傳媒的宜傳,農村消費者越來越需求質憂、耐用、適合農村消費的產品,許多生產廠家尚未認識到這些特點,對普遍存在的“劣品”認識不足,對產品結構未作調整,使這類產品生產出現絕對過剩,從而制約了農村消費力的發展;二是供給結構失衡,突出地表現產品重疊過剩,即性狀與功能雷同的產品過剩。且這些產品往往價格較高,農村消費力主體無能力購買;三是假冒偽劣商品橫流,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屢禁不止,這嚴重影響了農民的消費熱情。
4.農村市場因素。商品市場與要素市場的加速發展,特別是買方市場的形成,為消費力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條件。但是,我國形成的買方市場是一種低水平的不完整的買方市場,供給相對過剩與有效供給相對不足并存,企業結構、產品結構性矛盾進一步突出。再加之新的流通體系還未形成,尤其是廣大農村,市場布局不合理,網點少,商品不能暢其流,流通秩序比較混亂,這些都限制了農村消費力的提高。
5.體制因素。改革開放以來,在各種體制的改革中,消費體制改革滯后,低工資下的福利消費體制阻礙了消費力的發展,許多制約消費的政策影響了消費的啟動。長期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嚴重影響了農民的消費力。一些制度抑制了合理消費,引導消費不力。重城市消費,輕農村消費,沒有好好研究農村消費市場問題。特別是涉及個人消費支出的改革比較多,消費者不知道政府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社會支出結構,使消費期望不明確,許多即期消費變成了中遠期消費。這些因素都影響和制約了消費力的發展。
三、提高農村消費力的途徑
要提高農村消費力,就必須根據農村消費力的特點,制定妥善的切實可行的對策,消除影響和束縛消費力發展的諸多因素,促進消費力的解放和發展。引導農村生產、消費進入良性循環,由此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持續增加農民收入。農民收入高低直接關系到農村消贊力的高低。目前,通過提高農產品價格來增加農民收入的途徑已基本不復存在。增加農民收科應主要依靠結構調整,發展優質農產晶,發展有市場的第二、第三產業,減輕農民的負擔。只有增加億萬農民的收入,才能啟動農村消費市場,提高農民的消費能力,推動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
縱觀近兩年影響我國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不難判斷:隨著減免農業稅、取消特產稅的惠農政策陸續到位,減負措施對增收的作用愈來愈小;靠各級政府的支農補貼幫助農民增收,客觀影響力極其有限;祈盼風調雨順的“天時”保佑糧食年年增產并不現實,僅“兩年增一年減”的糧食生產“小周期”規律作用,就令2006年繼續增產面臨重重壓力。由此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間,以農業增產促農民增收的難度系數頗高。
那么,下一步鞏固農民增收的階段性成果,積蓄農民消費資金能量,還能依靠什么?根據中央“一號文件”精神,需要大力拓展以下有前景的農民增收渠道:
其一,在農業生產方面,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加強農業基礎沒施建設,推進農業機械化、農業結構優化、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發展優質、特色、高附加值的農產品,以盡快實現農業生產增值增效。
其二,加快轉移農村勞動力,不斷增加農民務工收入,特別是從收入待遇方面處理好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的突出矛盾。近兩年,我國東南沿海等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陸續出現“用工荒”,由農民工待遇不公引發的勞資沖突凸顯。與此同時,有統計數據表明,目前全國第一勞務輸出大省河南,農民外出務工勞務收入占農民純收入的比重高達30%;山東農民務工收入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已接近306%:湖北農民人均外出務工收入增加對純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遣40%??梢?,農民工需要進城打工掙錢,城市工業發展同樣離不開農民工。我們現在講城市反哺農村,可以從改善農民工待遇人手幫助農民加速增收,為新農村建設做點添磚加瓦的實事,其意義可想而知。
其三,加快推進城市化步伐。根據估算,“十一五”期間,我國墟市化率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就會有100--120萬人口從農村轉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消費是農村的27——3倍,因此,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可拉動最終消費率上升16個百分點。據預測,未來10年內,我國將有15——2億農村人口轉移進城;2020年,我國墟市化水平可能達到60%左右。展望發展遠景,現有農民中的許多人都將在未來的城市進程中增加收入、擴大消費。但大前提是,今后在城市化建設中,必須加倍努力杜絕昔遍存在的-粗暴地把農民捧除在外”的做法,切實擴大城市就業,讓進城農民成為中國城市化的直接受益者。
2.加快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穩定農村消費者的消費心理。我國農村長期受城鄉二元結構影響,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十分遲緩,現有保障機制整體上嚴重滯后于城鎮水平。令農村居民普遍頭痛的上學難、治病難、養老難,已經成為當前阻礙農民擴大消費的羈絆。尤其是最近幾年,全社會對于教育、醫療服務價格快速上漲深感不安。廣大城市居民尚且為日后難料的失業、大病、養老而憂慮重重,在強大心理壓力下,有錢寧肯選擇儲蓄貶值也不愿增加即期消費,更何況家底本來就很薄的農村居民了。因此,倘若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的步子跟不上,農村居民增加消費的后顧之憂難以排解,他們即使有錢也不敢花,即使有消費需求也不肯輕易加大支出。
正是面對這一社會現實,近年來我國政府在深化改革、抓緊整治行業不正之風的同時,高度重視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工作,以最低生活保障、養老保險和合作醫療三項制度為社保建設重點,幫助廣大農民逐步實現“生有所靠、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的基本要求。據悉在經濟較發達的省份,農村社保事業已經大步先行、加速推進。隨著相關政策、資金、措施的逐步到位,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因此受惠。目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我國農村地區的推行面巳超過30%。今后5年中,這項制度將基本覆蓋全國農村。此外,各級政府還針對收入難以維持最基本生活的農村貧困人口建立起社會救濟制度。特別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結合扶貧攻堅,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在逐步建立。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要求,預示著完善農村社會保障機制更具“新”意,建立全國統一體系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和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已大勢所趨、勢在必行。各級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要認清形勢,乘勢而上,通過積極完善社會保障,增加廣大農民的消費安全感,讓其放下包袱,輕松消費,在更大程度上釋放消費需求,從而使巨大的農村消費需求潛力盡快轉化為現實購買力?,F在我國醫療、養老和失業保險等方面的制度已經開始出臺,但這些都必須盡早落實到農民身上,讓他們知道自己應承扭多少。只有當消費者對這些問題有了確實的了解,他們對未來的預期才會穩定,才會有安全感,才會知道為以后的生活準備多少銀兩,全面安排好自己的消費。
3.調節農村物價水平,引導農民正確消費。對于大多數從溫飽奔小康的中國農民而盲,加大消費的約束力來自多個方面。其中之一便是,因賺錢不易而花錢精打細算。消費價格適宜與否,錢花在哪里更值得,都是農民消費不能不慎重考量的問題。
過去一年,我國農村物價呈現兩個特點,一是農村居民消費價格增長高于城市0.6百分點,且絕大多數商品消費價格增長均高于城市。1—11月,農村居民娛樂教育文化、交通和通訊、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消費價格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4.0%、0.2%和0.4%,增幅比同期城市分別高2.6、1.8和O葉百分點。二是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增長較快,帶動農村商品零售價格上漲繼續快于城市。1--11月,農村商品零售價格同比增長1,%4,增幅比同期城市高1肝百分點。其中,農村燃料、建筑材料及五金電料零售價格同比分別增長17.6%和24%,增幅比城市高32和0.5個百分點。
分析農村市場物價上漲高于城市的動因,既有糧食供給呈緊平衡狀態引發的農民糧食和食品消費價格穩中略升,也有農村消費晶價格基數低、流通渠道不暢導致流通成本高于城市市場,等等。從某種意義上說,城鄉市場的物價差別會影響農村居民的消費心態,讓人在決策大宗消費時不得不再三掂量何時消費、在哪兒消費最劃算,甚至持幣觀望、相機行事。此外,2005年農用生產資料價格持續上漲,還明顯衰減了國家惠農政策的最終效果,給農民增收造成負面影響。所以,應運用經濟手段控制農村物價過快增長,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
除此之外,要想刺激農民消費實現數量增長、層次提升,科學引導的作用不可小覷。我們知道,勸人花錢的最好辦法,是給出一個有說服力的理由。故而,對農民消費的指導十分必要。目前在經濟較發達地區,農民消費正趨向城市化,消費觀念不斷更新,消費熱點加速轉移,消費檔次逐漸上升,消費水平明顯提高。例如,上海市2005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費支出比上年增長14.8%,體現著農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提高的服務性生活消費支出比重已高達32.5%,高出城市居民0.2個百分點;部分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增幅也超過城市居民。
這些率先富裕起來的地區擴大農民消費、實現消費升級的條件已然基本成熱,關鍵則在于政府如何實施科學而有效的消費指導。配合新農村建設,在促進農民消費方面,今后仍有不少文章可做。下一階段宜通過各種方式積極引導農民豐富文化娛樂消費,加大綠色健康消費,開展科學文明消費,以提高農民消費傾向,進而拉動農村居民實現生活質量躍升。
4建立立健全保護農村消費者的規章制度。這一制度具體內容應當包括禁止價格壟斷、市場分割、欺騙銷售、強買強賣等一切不利于消費者的行為;嚴格防止消費品和服務對消費者的傷害,確保其生命健康和財產不受侵害;確保商品和服務具有通常的適應性,具有質量、規格和計量上的保護,商品和服務不得有任何虛假表示;建立方便投訴、快捷而科學地獲得損害賠償的機制,鼓勵消費者反映意見并使之對國家政策產生影響,等等,從而有效地保障和促進農村消費力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