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唯物史觀是人類社會歷史思維的最偉大成果#65377;從思想進路來看,人與市民社會#65380;人與異化勞動#65380;人與社會實踐三對關系范疇循序遞進,構成馬克思唯物史觀創立的三個理論環節#65377;其中,在對人與市民社會關系的思考中,馬克思洞察了政治解放的歷史限度,確立了人類解放的至高理想;在對人與異化勞動關系的思辨中,馬克思以生產勞動的視野深化了對社會歷史的認識;在對人與社會實踐辯證關系的追尋中,馬克思最終確立了求解人的問題的真諦,實現了歷史觀上“壯麗的日出”#65377;
關鍵詞:唯物史觀; 市民社會; 異化勞動; 社會實踐; 理論環節
中圖分類號:B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6)10-0049-03
唯物史觀是19世紀40年代人類思維的最偉大成果,“是理解所有人類歷史秘密的萬能鑰匙”#65377;[1]時至今日,無論認識社會歷史的手段和工具如何進步,唯物史觀的理論價值并未隨之而淡出人們的視野#65377;相反,隨著人類活動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其當代價值愈加凸顯#65377;本文試圖從馬克思的思想進路出發來把握唯物史觀創立的幾個理論環節,確認唯物史觀的當代意義#65377;
一#65380; 人與市民社會
文藝復興以來,西方社會歷史學說的傳統是對人的關注#65377;馬克思也不例外#65377;早期馬克思站在黑格爾理性主義立場上觀察社會和人類,批判宗教,把人放在市民社會的坐標上,探討國家#65380;法與市民社會的關系等重要的社會現實問題和政治問題#65377;
在黑格爾那里,市民社會被設定為“處在家庭和國家之間的差別的階段”,表示直接倫理或原始倫理精神的解體#65377;在時空序列上,黑格爾把市民社會看作“是在現代世界中形成的,現代世界第一次使理念的一切規定各得其所”#65377;[2]市民社會的出現最終使現代世界與古代世界發生了質的區別#65377;黑格爾視野中的市民社會已不再是傳統契約論所描述的那種象征理想#65380;文明#65380;進步和道德意義的“市民社會”圖景,也不是存在于時空之外的作為前提性的#65380;不變的生活基礎,而是現代意義上的市民社會#65377;
馬克思一方面批判了黑格爾市民社會觀念中隱含的“泛神論的邏輯神秘主義”,[3]同時馬克思認為“黑格爾把市民社會和國家的分離看作是一種矛盾,這是他較深刻的地方”,黑格爾關于市民社會的基本原則與內容#65380;市民社會中的平等自由#65380;市民社會的倫理缺失的論述,終結了傳統政治哲學“市民社會就是國家”的思想觀念,也為馬克思思想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有價值的思想材料#65377;
在馬克思看來,由黑格爾走出的對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作出嚴格學理區分的這一步,盡管有“劃時代的作用”,[4]但還是不夠的#65377;黑格爾僅以政治國家的絕對權威來規避市民社會的倫理缺失,而沒有對市民社會的人作出進一步科學的說明#65377;馬克思指出,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現代分離這個客觀現實,必然導致人的二元化的生活境遇,個人在社會中承擔著雙重的角色:他既是市民社會的成員,又是政治國家的成員#65377;從政治國家的視野看,政治解放打倒了封建專制權力,摧毀了一切等級#65380;公會#65380;行幫和特權,消滅了束縛市民社會的桎梏,使市民社會從政治上獲得解放#65377;然而市民社會政治性質的消除,只是催生了利己主義的個人,并使市民社會中的人獲得了平等的公民地位,因而只是適應了市民社會成員平等競爭的要求#65377;馬克思因此認為,通過政治解放而確立的“所謂人權無非是市民社會的成員的權利,即脫離了人的本質和共同體的利己主義的人的權利”#65377;人權的實質就是人們平等地參與競爭的權利,政治解放還“不是一般人類解放的最后形式”,以確立所謂人權為標志的政治解放并沒有克服市民社會,它不過只是完成了市民社會從政治中的解放而已#65377;
政治解放導致政治國家宣布“在政治上廢除私有財產”,宣布人的“出身#65380;等級#65380;文化程度#65380;職業為非政治的差別”,并且“不管這些差別而宣布每個人都是人民主權的平等參與者”等等#65377;然而,國家在政治上廢除了這些差別,并不意味著這些差別及其作用在實際生活中被消滅#65377;相反,作為喪失政治意義的社會差別仍存于市民社會之中,并以其固有的規律繼續發揮作用#65377;隨著市民社會的生活成為人們最直接#65380;最具體和最現實的生活,人在市民社會中的不平等也就因此成為人們直接的#65380;具體的和現實的不平等,而且隨著束縛市民社會利己主義精神的羈絆的不斷消除,這種不平等呈現出愈加極端的趨勢,并使人在政治國家中越來越成為“想象中的主權的虛擬的分子”#65377;
因此,必須對這種政治解放的限度予以批判,確立起人類新的政治理想#65377;馬克思把這一政治理想稱作“人類解放”#65377;人類解放是馬克思在消解近代政治解放的理想之后確立起來的一種新的政治理想形式,并成為馬克思走出市民社會泥淖的一種全新的政治選擇#65377;馬克思認為,人類解放不同于政治解放的根本之處就在于它是從“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一原則出發的解放,強調“任何一種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65377;可見,在馬克思的理論視野中,政治解放帶來的并不是一個真正提升人的地位和價值的解放,相反,它仍然具有使處于人受屈辱#65380;被奴役#65380;被遺棄和被蔑視的地位的性質#65377;因此,必須批判“現代的政治社會現實”,不斷推進人類解放#65377;
馬克思通過對黑格爾法哲學理論中人與市民社會關系的批判性考察,逐步在法哲學立場上達到了一種理論高度#65377;這主要表現為:馬克思確立起了解釋市民社會內部的真實關系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現實出發點,看到了政治解放的歷史限度,提出了實現人類解放的偉大目標,找到了無產階級作為克服市民社會中人的自我異化的歷史擔當者#65377;當然,馬克思在法哲學立場上達到的超越黑格爾理論的高度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其法哲學立場的限度,主要表現為:馬克思還僅停留在對人的本質和異化的抽象思維中,對市民社會的本質缺乏經濟學維度的思考和解剖#65377;但無論如何,對人與市民社會關系的思考是馬克思社會歷史理論建構的開始#65377;在這個意義上,對人與市民社會關系的思考構成了馬克思創立唯物史觀的第一個理論環節#65377;
二#65380; 人與異化勞動
當馬克思既有的知識尚不足以對市民社會進行更深入的經濟學解剖的時候,理論的發展和歷史的任務促使馬克思其后開始了深入的政治經濟學研究#65377;《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是馬克思轉向解剖市民社會,解決“歷史之謎”的理論成果#65377;《手稿》比較集中研究了人及其異化問題,其中心概念是異化勞動,注目焦點是現實社會中從事物質生產的主體——社會的人#65377;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異化現象的批判是從批判宗教和政治異化開始的#65377;通過分析“人的自我異化的神圣形象”即宗教異化的緣起及其出路,馬克思逐步把矛頭對準了世俗社會,認為只有消滅世俗桎梏才能克服宗教的狹隘性,從而揭露了人的自我異化的“非神圣形象”#65377;在馬克思看來,宗教矛盾是“一般世俗矛盾即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矛盾的一部分”,宗教異化應當被歸結為人們世俗生活中的政治異化,那就是:“個人生活和類生活#65380;市民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二元性”#65377;
馬克思進一步認識到,把宗教異化歸結為人們世俗生活中的政治異化,還沒有真正揭露異化現象的秘密#65377;因為在市民社會范圍內對政治異化的批判分析,實際上“并不是針對原本,而是針對副本”#65377;通過“政治解放”達致對政治異化的揚棄,至多是讓人們重返市民社會生活#65377;這就是說,要真正發現異化的本質,要試圖為解決異化問題尋求可能的途徑,必須對產生“副本”的“原本”進行分析和批判#65377;在馬克思看來,這個“原本”就是市民社會本身,市民社會中存在的“勞動異化”才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異化現象的真正根源#65377;馬克思由此轉向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把《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對人與市民社會關系的思考進一步轉化為人與異化勞動關系的思考#65377;
馬克思認為,生產勞動是整個社會生活深刻的基礎,異化勞動是人的本質即“自由自覺的勞動”在現實中的異化,“異化勞動把自主活動#65380;自由活動貶低為手段,也就把人的類生活變成維持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65377;[5]在異化勞動中,勞動者由于自己的勞動和所創造的物被剝奪而陷入精神和物質的雙重貧困和痛苦中#65377;馬克思指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65377;”[6]對人來說,勞動不僅是自我創造的手段,而且是人的“生命活動”#65377;人的類特性就是“自由自覺的活動”,這種“自由自覺的活動”不是別的,正是勞動#65377;而這恰恰屬于人的“本質的東西”#65377;馬克思把勞動范疇移置于人的本質和人類理想的思考中,揭示了人的本質及其真實力量所在#65377;這就是:實踐是作為主體的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人通過實踐,首先是物質生產活動以及這種活動的產物來確證自己的客觀存在,人在實踐中和自然界發生相互作用,也就改變著自己周圍的客觀世界,同時人在物質生產實踐中保存和發展了自身,進而產生和發展了人的其他活動形式#65377;馬克思由此把工業稱作為“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公開的展示”,“是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65377;
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把舊歷史觀所鄙視的勞動當作觀察人及其歷史的尺度,從而把勞動和勞動人民引入歷史觀并成為歷史理論的主角#65377;同時,馬克思作出的異化勞動批判不是一種文化表層的一般批判,而是真正的社會批判,它所動搖的是資本主義社會異化現象賴以產生的基礎,充分表現出馬克思哲學對現實世界的深刻批判性和對生活解放的理想性,也揭示出馬克思哲學乃是以“生活”主體的自由與全面發展為目標的哲學#65377;海德格爾曾高度評價馬克思對于異化現象的批判,指出:馬克思在對異化的經驗中深入到了“歷史的本質性”之中,形成了比其他歷史學優越的歷史觀#65377;
從探討人與市民社會的關系到深入人與異化勞動的理論遞進和視野轉移,是馬克思唯物史觀推進和走向成熟的關鍵#65377;正是這種轉移使得馬克思社會哲學思想的基本理論之一——關于人的本質的思想內容發生了質變#65377;它一方面表現為馬克思開始全面論及人的本質,把生產勞動看成是人的本質和本質力量的真實存在;另一方面表現為馬克思正趨向于以人的社會關系的研究來取代對所謂一般人的研究,并由此確證人的本質的社會規定性#65377;
三#65380; 人與社會實踐
人的實踐是歷史觀哲學中的普照之光#65377;《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一次從世界觀的高度論述了人的實踐主體性,認為人及其世界都是與主體的能動的實踐活動相聯系的自然歷史過程的運行系統#65377;馬克思認為,歷史就是在自然與歷史,主體與客體之間相互作用中不斷由自在的存在向屬人的存在的創造過程中生成的#65377;人類社會生產活動中“生成著的自然界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個現實部分,是自然界生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的部分”#65377;在這一過程中,“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 “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65377;因此,人是在勞動中形成和發展的,勞動是人的根本特性,在勞動基礎上形成的人的本質,“在其現實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65377;歷史是人通過人的勞動實踐所創造的歷史,歷史規律是人的活動形成的規律#65377;所以,“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65377;勞動是理解人類全部社會史的鑰匙#65377;馬克思揚棄了費爾巴哈的抽象的人即關于人的本質自我異化的理論前提,確立了從人的社會實踐出發去說明社會歷史和人本身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立場#65377;
馬克思哲學的實踐立場,體現出馬克思哲學的理論指向不是為當下現存事物作存在性辯護,而是對現存事物的批判,并從批判中尋求與發現新的現實生長點與發展空間#65377;馬克思特別指出,“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說來,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和改造事物的現狀”#65377;“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并不意味著能從脫離現存世界的大腦中構造出一種虛幻的藍圖來引導改造活動,而是必須依據現實條件,在現實中改造之#65377;馬克思在批判青年黑格爾哲學家們的在幻想中改變現存世界時指出,人類解放并不是通過“自我意識”來消融世俗的壓迫,也不是把“人”從那些詞句的統治下解放出來,而是“只有在現實的世界中并使用現實的手段才能實現真正的解放”#65377;因此,作為實踐的唯物主義的馬克思哲學,不僅是堅持從實踐主體和主體活動的角度來解釋世界和歷史的唯物主義,而且是堅持從實踐主體和主體活動的視角去改造世界的唯物主義#65377;
在這里,馬克思哲學的主體是歷史生活的主體,是在不斷生成和成長中的主體#65377;馬克思超越了對人的直觀性與抽象性的理解,而將活動性#65380;現實性與歷史性作為主體的基本規定性#65377;實踐是人的主體性力量的實現,生活的生成是主體的本質力量在歷史給定的條件下展開的創造性活動,而“這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65380;這種生產,正是整個現存感性世界的基礎”#65377;馬克思之前的許多思想家都曾對人的思考耗盡心思卻如墮煙海,找不到關于人的問題的真諦#65377;從歷史唯物主義創立的既成事實看,其關鍵因素是他們沒有找到理解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橋梁和紐帶,未能發現二者的交叉點,未能從人的社會實踐出發來理解人類社會和歷史#65377;在馬克思看來,作為實踐主體的“人”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65377;這就要求我們摒棄對世界的旁觀者立場,認識到世界乃是屬人的世界,實踐是人獨特的存在方式,歷史是通過主體的活動而生成的,是主體的自我成長史,是主體自身作為實踐主體的本質力量不斷豐富#65380;提升與顯現的歷史#65377;
歷史規律的維度和作為歷史創造者的人的維度,是唯物史觀內在蘊含的兩個維度,其中歷史規律的維度不是抽象虛幻的,而是蘊含在人的創造性的歷史活動維度之中的#65377;當馬克思從社會實踐出發深刻闡明了人與自然#65380;人與社會歷史等問題之后,對客觀歷史規律的揭示就是順理成章#65380;合乎邏輯的自然過程了#65377;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徹底拋棄了以抽象的人的本質論作為衡量歷史尺度的觀點,轉移到分析客觀生產過程的本身,揭示了人和自然界#65380;生產和交往#65380;生產力和生產關系#65380;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65380;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相互作用,得出了成熟形態的唯物史觀的核心理論,真正地把唯心主義從歷史領域驅逐出去,實現了歷史觀上一次“壯麗日出”#65377;
參考文獻:
[1]熊彼特.從馬克思到凱恩斯[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3.
[2]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3][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責任編輯 王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