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村民自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農村的制度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農村又為村民自治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成長環境;村民自治的建立與完善對于促進中國民主制度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農村具有重要意義#65377;
關鍵詞:村民自治; 和諧農村
中圖分類號:F3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6)10-0169-03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確立的新的執政理念,也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為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種問題和矛盾而提出的發展思路#65377;構建和諧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65377;作為基層民主制度的村民自治的不斷健全和發展,對于促進中國民主制度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農村具有重要意義#65377;
一#65380; 村民自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農村的制度基礎
從制度層面上理解和諧社會,和諧社會就是依據法律和道德調節社會利益沖突的社會;法律制度是通過民主政治建立的,道德是建立在民族優秀文化長期積淀基礎上的#65377;在此基礎上解構和諧農村,可以說,作為基層民主制度的村民自治,是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新的突破點,更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農村的制度基礎#65377;這可以從村民自治的產生#65380;內容和特征三方面來分析#65377;
從村民自治的產生過程看,村民自治的出現,是中國農村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變遷中產生和形成的一種新型民主制度,是市場經濟社會中重構農村和諧秩序的一種嘗試#65377;改革開放后,農村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的出現直接動搖了人民公社體制的根基,國家面臨的突出問題之一是用何種形式將分散化的農民重新組織到國家體系中來,以實現對鄉村的有效治理#65377;此時,鄉村社會自有的自治性力量開始起作用#65377;在廣西一些鄉村自發建立了村委會,召集村民共同制定村規民約和管理章程,并組織農民修路建橋,植樹造林和維護社會治安,給當地村民提供了一個安定的生產生活環境#65377;這一農民自己管理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得到了國家的認同#65377;1982年8月,中共中央36號文件指出,近年有些地方建立的村民委員會是“群眾性自治組織”,大家訂立公約,大家共同遵守,“經驗是成功的#65377;”并要求各地“有計劃地進行建立村民(或鄉民)委員會試點#65377;”1982年底,村民委員會第一次正式載入憲法,第111條明確規定了村民委員會是群眾自治性組織#65377;198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以下簡稱《村組法》)#65377;該法明確規定了村民自治的原則和村民委員會組織的性質#65380;組成#65380;職能及工作方式,村民自治制度由此得以正式產生#65377;199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了《村組法》并取消試行而在全國實施#65377;村民自治制度得到進一步落實#65377;從村民自治的產生過程可以看出,村民自治制度是在國家與社會分離過程中產生的,是為了解決國家與社會分離過程中出現的緊迫性公共問題而對治理體系的變革#65377;這種變革的重要特點是國家向基層社會和公民讓渡和下放部分治權,以重新構造對社會的整合體系#65377;其結果是基層社會和公民通過運用這部分治權而直接行使民主權利#65377;由此,村民通過自治組織直接行使對本社區公共事務的管理,既保持了農村社會的相對穩定,又重構了鄉村社會的和諧秩序,這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以農村地域和人口為主導的超大社會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農村的穩定是中國社會穩定的基石,而這正是中國民主建設賴以順利推進的社會基礎#65377;因此,村民自治對于構建和諧農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65377;
從村民自治制度的內容看,我國《村組法》規定村民自治的基本原則是自我管理#65380;自我教育#65380;自我服務,在實踐中又具體化為村民的民主選舉#65380;民主決策#65380;民主管理#65380;民主監督四項民主權利和民主制度#65377;這四項民主權利的行使和民主制度的運行,構成了村民自治的基本內容#65377;(1)民主選舉#65377;是村民自治的前提,這是指由村民直接選舉村委會組成人員的權利和制度#65377;(2)民主決策是村民自治的根本#65377;民主決策就是按照《村組法》規定,在農村設立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讓農民和村干部一起討論決定村內大事#65377;(3)民主管理是村民自治的實體#65377;民主管理,就是發動和依靠村民,共同管理村內的各項事務,維護村內的社會秩序#65377;(4)民主監督是村民自治的保障#65377;民主監督是指村民對村委會的工作及村干部的行為實際監督的權利和制度#65377;以上制度充分體現了直接民主和廣泛參與的原則,有效地保障了村民民主權利的實現,同時由于村民自治制度在實行的過程中有嚴格的規則和程序,由此將人們的利益訴求及其社會矛盾限定在一定范圍內,從而既可通過村民自治的民主實踐活動促使廣大農民學習民主,掌握民主,運用民主,又可避免國家民主化進程中不利因素的影響#65377;反過來,占中國絕大多數人口的農民的民主素質的形成和提高,對建立中國公民社會,保持社會和諧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65377;
從村民自治制度的特征看,村民自治是為解決社區內部事務而產生的,其功能指向具有向內的特征;另一方面,村民自治也是由國家提供制度支持,因而具有國家主導型特征;此外,村民自治也與中國共產黨在農村的基層組織之間存在著割舍不斷的聯系,且村民自治的正常運作以鄉村干部及村民群眾的傳統政治認知為基礎#65377;村民自治的這三個特征表明,國家在農村實行村民自治,是農村治理效率最高而成本最低的一種,這不僅有利于節約國家財政資源,而且進一步喚醒了農民的民主意識,有利于遏制鄉村組織不良行為,提高農村社區資源動員能力#65377;并且農村地域相對分散,加上農民本身的弱組織性,使得農村基層民主很少有可能形成為針對國家的利益要求,從而在推進農村民主化的進程中,國家可以起主導作用#65377;此外,村民自治制度本身必然徹底改造農村社會的權威基礎,正是對這種權威基礎的改造,不僅會迫使國家進一步提高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而且會有益于國家政治滲透能力本身的改善與加強#65377;這就是中國民主化進程中之所以首先選擇已經開始成功實踐的村民自治制度作為民主改革突破口的原因#65377;雖然這種“自下而上的演進不能代替自上而下的變革,‘非國家’層面的群眾自治也不能代替國家層面的民主憲政”,但中國是一個缺乏民主傳統的國家,傳統政治#65380;經濟體制的影響加上“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傳統比較多,而民主法制傳統比較少”的傳統政治文化的作用,使得廣大民眾缺乏現代民主參與者應有的獨立品格,對此,托克維爾認為,“用什么辦法能使人們養成權利觀念,并使這種觀念能被人們所牢記#65377;結果發現,這只有讓所有的人都和平地行使一定的權利#65377;”從此意義上看,村民自治的實施不僅為8億農民提供了一種適宜的民主實踐形式,促使了中國民主建設的巨大進步,而且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來說,更為其提供了一種可供示范的民主基礎#65377;
二#65380;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農村為村民自治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成長環境
雖然村民自治制度在農村的迅速發展,不僅促使了廣大農民民主素質的提高和保障了農民的民主權利,更為中國民主建設的全面推進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了制度基礎#65377;但隨著村民自治的深化,它與現有的政治體制的結構性矛盾也日益突出#65377;例如,村級集體經濟的薄弱,使得村民自治運行由于缺乏必要的財力支撐而難以脫離對鄉鎮乃至上級政府的經濟依賴;自治主體——農民的素質狀況對村民自治初期的影響巨大;新的統分結合的經營承包責任制對村民自治權的制約#65380;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業人口流動對村民自治造成的沖擊等等#65377;如果把村民自治問題放到一個大的背景中去考察,則它和整個中國農村問題#65380;農業問題和農民問題息息相關#65377;各種歷史的和現實的#65380;政治的和經濟的#65380;社會的和心理的因素又互相影響,牽扯糾纏,使村民自治呈現出更多的復雜性和艱難性#65377;村民自治的健全和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頸問題#65377;村民自治該如何進一步發展,這是目前擺在各級黨政機關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65377;筆者認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提出,為村民自治的良性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成長環境#65377;
從村民自治的外部空間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進一步更新了黨政機關的執政理念,這對于主要由國家主導的村民自治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是至關重要的#65377;從以上分析村民自治制度的特征可以知道,依據《村組法》建立的村民委員會具有兩面性作用,一方面是農民可據此自己管理自己,另一方面國家也希望通過村民委員會貫徹自己的意志和任務#65377;由此就會出現政府與村民意志的角力#65377;而在中國,作為擁有強制力的政府在實現其目標時具有天然的優勢,依靠國家賦權的村民自治是很難抵御政府權力的無邊界滲透的,但村民自治的成長又必須依賴于政府的行政放權,由此使政府陷入在放權和集權的矛盾之中#65377;這就要處理好“鄉政”與“村治”的關系,而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在于擁有天然政權優勢的黨政機關#65377;所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能夠促使黨政機關樹立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強化以人為本理念,在行政過程注重保障農民的民主權利,從而使村民自治得以完善和發展#65377;
從村民自治的成長基礎看,任何一種政治社會現象的形成和發展都有其經濟#65380;政治和社會文化動因#65377;村民自治作為一種實現農村民主制度建設的一種途經,它的產生和發展,也無不受其影響,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正是從各方面優化其影響因素,從而促進村民自治的有效運行和良好發展#65377;這可以從兩方面來說明:一是對農民公民意識的培養#65377;村民自治興起的主要背景是以家庭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經濟體制改革,由于村民自治所需要一系列經濟#65380;社會條件尚未成熟,村民很難以現代公民的角度從事村民自治體制的運作,具體表現為農民在追求個人利益時缺乏必要的契約和合作意識,難以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65380;個人自由與權威的關系#65377;而這種公民意識恰恰是村民自治制度能否順利實施的關鍵因素#65377;但農民公民角色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不是僅從制度上能夠解決得了的,更重要的是從思想觀念上進行換位,這就必須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農村層面上來全方位培養農民現代公民意識,使之形成有理想#65380;有道德#65380;有文化#65380;有紀律的一代新人#65377;二是對農民素質的提高#65377;村民自治與村民主體的文化狀況是密切相關的,與整個農村社會環境也是密不可分的#65377;文化知識是從事政治活動的必要條件,在社會主義國家,公民享有平等參與國家和社會管理的權利,但如果不具備相應的文化知識,其權利的行使就會受到限制#65377;由于長期的歷史原因,中國農民的整體文化素質不高,這就造成了農民的思想觀念保守#65380;政治法律意識淡薄#65380;政治角色意識不強等,加上中國農村幾千年傳統習慣勢力的不良影響等,這是目前村民自治實踐中遇到問題的根源#65377;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斷加強對農民的科學文化教育#65380;民主法制教育和進行移風易俗等,對提高農民素質,促進村民自治的順利實施具有重要作用#65377;
三#65380; 進一步健全村民自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農村的應有之義
村民自治作為一項不同于原有鄉村政治有機體的制度已成為億萬村民政治生活方式中的一項基本權利,更是農民自己創造和諧農村的制度平臺#65377;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針對村民自治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從國家層面看,迫切需要建構相應的權利保障和救濟機制;從鄉村社會看,則需要根據急劇變化的社會重建鄉村社區#65377;
首先要注重從組織重建走向權利保障#65377;社會學認為,社會是由人群組成的一種特殊形態的群體形式,是相當數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規范發生相互聯系的生活共同體#65377;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即在保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社會系統中的各個部分#65380;各種要素處于一種相互協調,其功能處于最大化狀態的社會#65377;其中最顯著的一點就是人和相適應的制度供給#65377;當前,隨著村民自治的發展,作為一種外部性制度安排,村民自治正在內化為億萬村民不可剝奪和不可轉讓的民主權利,成為村民政治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但現實生活中村民自治權利還有待保障,人與制度間也還未能形成有效和諧#65377;而沒有必要的保障和救助機制,村民自治權利就會被“懸空”#65377;因此,進入新世紀,深化村民自治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由組織重建走向權利保障#65377;具體說來就是十六大報告中提出的“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65380;民主決策#65380;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尊重和保護人權”#65377;
其次要注重從鄉村改造走向社區重建#65377;村民自治作為一項外部性的制度嵌入到鄉村社會后,必然受固有的鄉村社會特性社會及其變化#65377;20世紀以來,中國鄉村社會發生了重大變化#65377;其變化的基本內容是適應現代化取向,國家愈來愈深地進入鄉村社會,并按照國家意志改造著與現代取向不相吻合的傳統鄉村社會#65377;但是,中國鄉村的基本特性沒有實質性改變,這就是一家一戶為單位經營數量不多的土地生產方式沒有變,也就是仍然是傳統的小生產#65377;但是,現階段的小生產與傳統的小生產已有相當大的不同,這就是社會化程度愈來愈高#65377;鄉村社會已不再是封閉的#65380;與外部隔絕的#65380;自給自足的#65380;缺乏分工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而是與外部#65380;與他人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和依存度#65377;這就是“社會化的小生產”#65377;這種社會化的小生產將會長期存在,并成為現階段鄉村社會的基本特性#65377;同時,鄉村社會仍然長期處在迅速的變動之中#65377;這就是村民自治制度運行必須面對的社會基礎#65377;由于家庭經營將長期存在,激進的鄉村改革不再適宜;又由于家庭經營的外部條件正在發生重大變化,農民的社會化需要愈來愈多,鄉村治理必須充分適應這一要求#65377;因此,在深化村民自治的過程中,還面臨著新的任務,就是從鄉村改造走向社區重建#65377;一般來說,社區建設是一種有目標#65380;有計劃引導社會變遷的行動過程#65377;我國現階段鄉村社區建設的要義是在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框架下,通過外部支持和內源發展的結合,以市場化民主化為導向建設新型的鄉村社區#65377;通過社區重建,構造村民自治的社會基礎,滿足村民的社會化需求#65377;它與以往的鄉村改造最大的不同在于不是單一地實現國家意志,而主要是為了滿足農民實現富裕#65380;民主#65380;文明的內在需求#65377;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則需要提供相應的載體相支持,開發村民自治有效運行的資源#65377;具體說就是建立能滿足村民各種社會化服務需求的組織資源;建立能滿足村民自治正常運作的經濟資源;建立與村民自治相適應的傳統與現代有機相通的文化價值和規范的文化資源;建立有效實行村民自治的人才資源#65377;
參考文獻:
[1]黨國英.在中國建立和諧社會的可能性[J].中國新聞周刊.
[2][6]徐勇.中國農村村民自治[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沈延生.村政的興衰與重建[J].
[4]鄧小平文選(第二卷)[C].人民出版社,1993.332.
[5]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上卷)[M].商務印書館,1991.272.
責任編輯 張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