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黨報黨性和人民性問題的認識和討論前后大致有三次,分別是20世紀40年代#65380;50年代和80年代#65377;基于不同的社會政治背景,人民性的含意不盡相同,在實踐中產生的結果也不一樣#65377;從歷史上看,前兩次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最后一次則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65377;鑒于意義本身的含混和當前復雜的國內外局勢,在新聞學中最好不要引入“人民性”概念#65377;
關鍵詞:黨報; 黨性; 人民性
中圖分類號:D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6)10-0046-03
一#65380; 黨報黨性和人民性問題的由來
關于黨報黨性和人民性問題的論述,最早可見于在國民黨統治區重慶出版的《新華日報》于1947年1月11日發表的一篇文章《檢討與勉勵》,文中說:“新華日報的立場,就是全民族全人民的立場#65377;用一句話說,就是‘為人民服務’#65377;今天,中國人民主要的要求和希望,是爭取實現獨立和平民主,堅決反對賣國內戰獨裁#65377;我們認為,團結全民族全人民進行這種反對賣國內戰獨裁#65380;爭取獨立和平民主的斗爭,就是對全民族全人民最大至高的服務#65377;正是因為這樣,新華日報的黨性和它的人民性是一致的#65377;固然,新華日報是中國共產黨的機關報,它的言論主張和新聞報道,是不能違反中共的整個路線#65380;綱領和政策的#65377;但是,由于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人民的政黨,它代表的是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它的一切政策是完全從人民的利益出發的#65377;這就是說,新華日報是一張黨報,也就是一張人民的報,新華日報的黨性,也就是它的人民性#65377;新華日報的最高度的黨性,就是它應該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斗爭,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的呼聲和感情#65380;思想和行動#65377;”這段話表明,《新華日報》所主張的黨報的黨性,表現為始終不渝地為人民服務,代表著中國廣大人民的利益#65377;也就是說,人民性已經包含在黨性之中,人民性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含義#65377;《新華日報》不過是從另外一個角度重申其為人民服務#65380;為人民謀利的黨性而已#65377;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報》開始改版#65377;它在《改進社論的意見》中也提到了黨性和人民性問題,指出它在報道中對群眾關注不夠:“關心人#65380;關心群眾生活是我們黨進行一切工作必須經常注意的問題,當然也應該成為我們黨報經常注意的問題#65377;但是我們長期忽視了這個問題,沒有對農民生活中,工人生活中,機關干部生活中,學生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論述,我們報紙的黨性#65380;人民性的特點就被忽視了#65377;”如果說《新華日報》當時強調人民性是在向中國民眾表明其鮮明的政治立場的話,那么《人民日報》此時提出人民性則是在反思它在以往的宣傳報道中存在的忽視群眾生活#65380;不尊重群眾的問題(比如偏重于宣傳#65380;教訓口吻多#65380;疏離讀者需求等)#65377;顯然,《人民日報》是針對其長久以來在報道思想和報道方式上存在的不足提出人民性的#65377;事實是,《人民日報》在改版后既貫徹了黨性又貫徹了人民性,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如報道范圍擴大了,報道內容更加貼近群眾和社會生活,僵化死板的文風也有了很大的改觀#65377;
但從“反右”開始,“人民性”的觀點就受到批判,直至1979年復刊的《新聞戰線》在第一期上發表評論員文章《和人民心貼心,引導人民前進》,指出:“要為黨報的人民性恢復名譽#65377;”重開黨性和人民性的討論#65377;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1)以前對于黨性和人民性的探討由于受當時政治氣候的影響中途停止了,問題懸而未決;(2)新聞界需要認真反思為什么黨的報紙卻做出了有損人民利益的事#65377;同年3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新聞工作者座談會上,一位報社社長就黨報的黨性和人民性發表了看法,幾個月之后又提出問題:“究竟是黨偉大還是人民偉大?回答是人民偉大#65377;”“黨會犯錯誤,人民永遠正確#65377;”認為:“我們黨的黨性,主要就是人民性,沒有人民性就沒有黨性#65377;”“報紙的黨性和人民性是統一的#65377;但在歷史上,就有過不統一的時期#65377;”這些觀點在新聞界引起廣泛討論,出現了抬高人民性,曲解#65380;貶低黨報的黨性原則的傾向#65377;有人提出“黨性來自人民性”#65380;“人民性高于黨性”,懷疑黨性,這在某種程度上破壞了新聞事業同黨和政府的正常關系#65377;[1]
到了1989年,在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中,又有人打出“人民性高于黨性”的口號,要求絕對的新聞自由,重提“黨會犯錯誤,人民不會犯錯誤”的觀點#65377;理論上的混亂導致思想上的混亂,直到最后出現嚴重的局面#65377;實際上,早在此前一些中央領導曾就人民性問題多次發表看法,澄清問題的實質,①但并沒有引起有關部門和領導的警覺#65377;
二#65380; 對“人民性”三個階段的分析
縱觀關于黨報黨性和人民性問題的探討,可以看出,新聞界對于人民性的理解大致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20世紀40年代的《新華日報》為標志,以人民性彰顯其代表全體中國人民的利益的政治立場,這一口號在當時國共內戰的歷史條件下比單純強調黨性更能為人們所理解和接受,更能動員和團結廣大的民眾匯入中國革命的滾滾洪流#65377;第二階段,以20世紀50年代的《人民日報》為標志,以人民性突顯黨報在報道思想和報道方式上的重大轉變,即從過去偏重做“黨的工具”#65380;“黨的喉舌”到強調做“人民的喉舌”#65380;“人民的公共的武器”#65380;“社會的言論機關”#65377;當然,這里所謂“人民的喉舌”并非指黨報遠離黨的領導和它所承擔的任務而片面地站在人民群眾一邊,而是說它試圖改變以前過多地為黨進行宣傳指導,而在報道內容和報道方式上未能給予普通群眾以應有的關心和尊重#65377;自此往后,對于人民性的討論基本上都體現在這個方面#65377;第三階段,以20世紀80年代末的政治風波為標志,一些人以人民性為旗號否定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黨性原則,反對新聞事業是黨的喉舌的性質,企圖擺脫黨對新聞事業的領導#65377;此時的人民性只剩下一個漂亮的外殼,實質上是以人民的名義做著有損黨和人民利益的事,其嚴重性在于,在政治立場上完全站到了黨和人民的對立面#65377;
同樣,對于“人民性”的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表達的意義卻不盡相同,甚至完全相反,其產生的結果也大相徑庭#65377;顯然,對于人民性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字面意思,對于人民性的作用也要具體分析#65377;整個看來,在前兩個階段,提出人民性是有其合理性的:首先,在第一階段,國民黨悍然挑起內戰,此時《新華日報》以人民性昭示自己(同時也包括共產黨)為民謀利的政治立場,具有團結廣大民眾#65380;推進革命進程的積極作用#65377;在當時的歷史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是一場“無產階級領導的#65380;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65380;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65377;[2]其中工人階級是革命的主角,人民大眾則包括農民#65380;小資產階級#65380;民族資產階級等一切愿意革命的階級,農民階級又是人民大眾的主力#65377;[3]中國革命要想取得最終的勝利,光靠一個工人階級顯然是不現實的,因此,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而要想達此目的,作為黨的喉舌,《新華日報》就有必要進行廣泛的宣傳,闡明自己(當然也包括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立場和政治主張,其中至關重要的是宣告它維護的是誰的利益#65377;因而,在強調其黨性的同時強調其人民性的性質,無疑對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加入革命隊伍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65377;
其次,在黨的新聞事業中,黨報一直扮演著連接黨和人民群眾的“橋梁”角色,黨報既是黨的報紙同時也是人民的報紙,兩者并行不悖#65377;但在實際的辦報過程中,由于辦報習慣#65380;新聞體制和報道思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出現了厚此(黨)薄彼(群眾)的問題#65377;因而,在第二階段,黨的新聞工作者提出人民性的觀點,以改變當時不太正常的宣傳報道狀況,即黨報在宣傳黨的路線#65380;方針#65380;政策的同時,也要反映群眾的意見#65380;建議和呼聲,報道群眾的生活實際,提供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65377;
最后,在第三階段,人民性的觀念卻帶來了與以往完全相反#65380;出人意料的結果#65377;雖然政治風波的發生既有國際背景如西方世界長期對我國推行和平演變的戰略,又有國內因素如經濟和干部腐敗等問題的影響,但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人民性觀念在當時的社會政治背景下本身造成了思想混亂,給一部分人以可乘之機,這些人打著人民的旗號#65380;以代表人民利益相標榜,實質上企圖擺脫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脫離社會主義道路,實現自己的政治圖謀#65377;不管當時在新聞學領域提出人民性的人有著何等善意的想法,但客觀上卻造成了危害黨的利益#65380;危害人民的利益的后果#65377;
三#65380; “人民性”概念最好棄而不用
從人民性的三個發展過程來看,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由于社會環境的變遷被賦予了不同的含意,產生了不同的影響#65377;就現階段而言,基于其意義本身的含混和當前的復雜的國內外局勢,人民性概念所能產生的正面作用幾乎微乎其微,因而最好棄而不用#65377;
(一) 人民性:一個意義含混的概念
什么是人民性?簡單地說,維護人民利益的思想#65380;行為和立場就是人民性,那么人民指的又是什么呢?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沒有給人民抽象地下定義,而是把人民的歷史內容和階級內容結合起來,指出人民是指由進步歷史作用的階級#65380;階層和社會集團所構成的,占社會人口多數的社會成員的總稱#65377;[4]本質上,人民是一個政治歷史范疇,在不同時期包括不同的階級和階層,而這些階級或階層既有共同的政治利害基本一致的一面,又有著不同的甚至相互沖突的世界觀#65380;價值觀和思想信仰#65377;因此,在無產階級的新聞學早已有了“黨性”這一核心概念的前提下又引入“人民性”勢必造成理論和思想上的混亂#65377;由于人民是由不同階級#65380;不同階層所組成的群體,比如,現階段我國人民的范圍不斷擴大,不僅包括工人#65380;農民和知識分子,還包括其他勞動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65380;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那么,某些人也正好假借“人民”之名行不軌之實#65377;此外,在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和平演變的政策沒有任何改變以及我國在一定范圍內仍然存在著階級斗爭的現實背景下,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正好利用人民性這一字面意義與黨性不同的概念作為反對黨的領導的口實,似乎黨性專指黨的利益,人民性只代表人民的利益,黨和人民是對立的兩極#65377;因此,如果把人民性這個概念引入與政治有著密切關系的新聞學中很容易引起思想混亂,造成適得其反的后果#65377;
(二) 黨性包含人民性
黨報的黨性與人民性到底是什么關系?所謂黨報的黨性,簡單地講,就是黨報必須體現黨的意志,特別是要做到:(1)反映人民群眾的呼聲#65380;愿望#65380;要求和意見,成為人民的論壇,同時使人民能夠利用黨報對黨和政府實行有效的監督;(2)準確#65380;全面地報道新聞,使人民群眾能夠了解我們的社會#65380;國家和世界的真實情況,在滿足人民群眾新聞需求的同時,滿足人民群眾在知識#65380;娛樂#65380;社會服務等多方面的需要#65377;[5]關于人民性,有人認為是指新聞傳播者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去反映他們的生活#65380;利益和要求,表達他們的思想和感情#65380;理想和愿望;[6]提出“人民性高于黨性”的人對黨報的人民性作了這樣的定義:“完全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完全從人民的利益出發,所宣傳的正是人民所需要的”#65377;或者說:“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斗爭,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的呼聲和感情#65380;思想和行動”#65377;或者說:“為人民服務”#65377;[7]這些觀點再清楚不過地表明,黨報黨性的涵義實際上已經包含了人民性,或者說,人民性就體現在黨性之中,那么再提人民性有多大意義呢?而恰恰是提出人民性,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錯覺,好像黨報并不代表人民的利益,所以,用人民性來進行補充或修正#65377;我們知道,黨的性質和宗旨本身決定了黨除了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的任何私利,從這個角度講,沒有人民就沒有黨#65377;那么,在黨性之外再提出一個人民性不是多此一舉嗎?筆者認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解決好黨報的黨性問題,唯一的辦法是拿出一套操作性強的方案,而不是重操一個語意含混#65380;不符合時代背景的人民性概念;進言之,如果人民性的問題又沒有解決好那又該怎么辦呢?這樣只會使問題變得越來越復雜#65377;顯然,在黨性之外又提出人民性,本身就肢解了黨性的涵義#65377;
綜上,使用人民性概念既沒有必要,也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歧義,造成思想上的混亂#65377;人民性一詞在歷史上發揮過積極的作用,這是不能否認的,但在當前的國際政治環境和國內局勢下還是不用為好#65377;要想進一步改善黨報的報道思想和報道方式,使用“三貼近”(貼近實際#65380;貼近生活#65380;貼近群眾)這樣的術語會顯得更加具體#65380;更加易于操作一些#65377;這可以看作20世紀50年代人民性在新的歷史時期新的表述#65377;
參考文獻:
[1]方漢奇,陳昌鳳.正在發生的歷史:中國當代新聞事業(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92.
[2]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3.
[3]肖巍.中國馬克思主義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50.
[4]李愛華.現代政治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90.
[5]李卓均.新聞理論綱要[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140-141.
[6]方漢奇,陳昌鳳.正在發生的歷史:中國當代新聞事業(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94.
[7]姚福申.新時期中國新聞傳播評述[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169.
責任編輯 楊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