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胡錦濤同志提出的“八榮八恥”的重要論斷,是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倫理思想的弘揚和發(fā)展,也是對我們黨一貫堅持的道德思想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動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65377;
關鍵詞:榮辱觀; 道德建設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6)10-0028-03
榮辱觀屬于道德觀一個重要的范疇,它是社會對人的行為褒獎評價和人們對這種評價的自我感受#65377;“榮”即榮譽,是人的道德行為受到社會的肯定和贊譽,并由此而產(chǎn)生的榮耀感;“辱”即恥辱,是人的行為受到社會的否定和譴責并因此而形成的羞恥心#65377;榮辱觀滲透在整個社會生活中,體現(xiàn)著社會的文明程度#65377;胡錦濤同志在今年3月4日全國“兩會”期間,看望政協(xié)委員時明確提出,“要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堅持以熱愛祖國為榮#65380;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65380;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65380;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65380;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65380;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65380;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65380;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65380;以驕奢淫逸為恥#65377;”[1](以下簡稱“八榮八恥”)這是對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全新闡述,體現(xiàn)出鮮明的民族性#65380;時代性和實踐性,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動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65377;
一#65380; “八榮八恥”傳承了中國傳統(tǒng)倫理的優(yōu)秀品格
榮辱觀是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中最基本的道德范疇,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上,歷代思想家#65380;教育家#65380;政治家都十分重視榮辱觀念,注重人格品德教育#65377;
在榮辱觀的根本問題上,我國最早的詩歌典藉《詩經(jīng)》中就提出“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2]強調了榮辱之重超乎人的生命#65377;管子提出“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又說“國有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65377;”[3]不僅闡明了榮辱觀念與經(jīng)濟生活的密切關系,而把“恥”(即榮辱觀)提高到了事關國家興亡的高度#65377;荀子的“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像其德#65377;”[4]表述了判明榮辱的初始動機#65377;至于孔子的名言“知恥近乎勇”,[5]則言簡意賅地說明了榮辱觀念對人發(fā)展的重要作用#65377;孟子繼承并發(fā)揮了孔子的這一思想,提出“羞惡之心,義之端也”;[6]宋代朱熹也說“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7]直到明末思想家龔自珍又進一步提出“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65377;”[8]這一切都表明,榮辱觀念在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中的重要地位#65377;
在強調榮辱觀重要性的同時,中國古代先哲們還非常注重榮辱的判斷標準#65377;《呂氏春秋·貴生》篇中就說“辱莫大于不義”,荀子也十分明確地提出“先義而利者榮,先利而義者辱”,[9]他們把榮與辱的標準介定在對義和利的不同選擇上#65377;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65377;貧與賤,是人生所惡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65377;”[10]孟子則指出,“仁則榮,不仁則辱#65377;”[11]直到清代思想家顧炎武也說“人生富貴駒過隙,唯有榮名壽金石#65377;”[12]這都在強調人生的榮辱選擇(富貴與貧賤)不能僅停留在物質上的富足,而都必須要符合義與仁的要求#65377;
在傳統(tǒng)倫理系統(tǒng)中,榮辱的判定與人格尊嚴相等同#65377;孔子說“無求生的害仁,有殺生的成仁”,[13]南宋陸九淵也說“夫人之患莫大乎無恥,人而無恥,果何為人哉”,[14]都十分堅定地表明了只有建立在“仁”德基礎之上的人生方為榮耀的,否則,既便是衣錦玉食,也要忍受內(nèi)心恥辱感的折磨,也只能茍且偷生#65377;從先人們的思想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們判斷榮與辱的標準,不在于地位的高低,財富的多寡,而在于是否合乎道義,人生在世應當行榮之事,拒為辱之行;而要真正把握榮辱的真締,就必須明了衡量評判榮辱的標準,不在于金錢#65380;權勢和財富,而是仁義之道,是為人的品質#65377;
傳統(tǒng)倫理思想中榮辱觀的形成與發(fā)展,是使中華文明得以傳承與沿續(xù)的重要精神力量,它推動著整個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65377;也正是在這種榮辱觀的影響下,我們國家逐漸演變成了舉世聞名的文化禮儀之邦#65377;但在當前社會轉型的過程中,這一優(yōu)秀傳統(tǒng)逐漸遭受到來自西方等諸多文化的沖擊#65377;正因如此,胡錦濤同志結合當今中國改革和開放的偉大實踐,提出“八榮八恥”的榮辱觀,這既是對優(yōu)秀傳統(tǒng)的總結和繼承,又是以時代的要求和開放的視野,論述了當代中國人所應遵循的榮辱標準#65377;“八榮八恥”既肯定了傳統(tǒng)榮辱觀中義的重要性,又體現(xiàn)出義與利的有機結合的理念;既涵蓋了傳統(tǒng)榮辱觀關注個人修齊治平的準則,又更為強調國家#65380;集體和個人身心協(xié)調發(fā)展的重要性;既彰顯出傳統(tǒng)榮辱觀的精髓真意,又賦予其新的生機和活力,從而更能為今天的人們認同和接受#65377;因此,“八榮八恥”不僅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而且對優(yōu)秀傳統(tǒng)倫理思想的豐富#65380;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也具有十分突出的理論價值#65377;
二#65380; “八榮八恥”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一貫的道德追求
唯物史觀認為,在階級社會中,不同階級以及同一階級內(nèi)部的各個階層,由于他們所處的經(jīng)濟#65380;社會地位不同,會形成不同的榮辱觀#65377;這也就是說,“每個社會集團都有它自己的榮辱觀”#65377;[15]無產(chǎn)階級的榮辱觀是建立在對集體#65380;對人民#65380;對祖國#65380;對人類盡義務的基礎上,它同社會主義事業(yè)密切地聯(lián)系在一起,體現(xiàn)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65377;中國共產(chǎn)黨從她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強調要把個人榮譽同集體榮譽結合起來,強調集體榮譽高于個人榮譽,國家#65380;民族榮譽高于一切#65377;毛澤東同志就明確指出,“共產(chǎn)黨員無論何地都不應以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應以個人利益服從于民族和人民群眾的利益,”[16]這實際上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榮辱觀的集中體現(xiàn),即以愛國主義#65380;集體主義為核心的無產(chǎn)階級的榮辱觀#65377;
我們黨始終認為,國家和集體榮譽是個人榮譽的保證#65377;個人是集體的一分子,國家榮#65380;人民榮,則個人也榮,反之亦然#65377;可以說,個人的榮辱與國家#65380;集體的榮辱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65377;我們黨也強調,國家和集體榮譽既是個人榮譽的前提基礎,也是最終的歸宿#65377;因為個人的榮譽不僅僅是個人努力奮斗的結晶,也是國家和集體榮譽在個人身上的體現(xiàn)#65377;同時,我們黨也十分重視個人的勞動成果,積極鼓勵每個公民樹立榮譽感,以激發(fā)個人發(fā)揮自己的積極性#65380;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關心自己履行社會主義道德的評價#65377;
在我黨的發(fā)展歷程中,黨的幾代領導人都曾反復提出并強調樹立無產(chǎn)階級榮辱觀的問題并要求全體共產(chǎn)黨人率先垂范,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一貫的道德追求#65377;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毛澤東同志有幾段耳熟能詳?shù)拿餮?“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65377;”[17]“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65377;”[18]“生的偉大,死的光榮”#65377;毛澤東同志對為革命事業(yè)英勇獻身的三位共產(chǎn)黨員作出的高度評價,都十分鮮明表述了無產(chǎn)階級的榮辱觀,并以此來激發(fā)全體共產(chǎn)黨員和全國人民,為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而奮勇向前#65377;
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及時提出,“中國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熱愛祖國#65380;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65380;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65377;[19]鄧小平同志的講話,告誡全體共產(chǎn)黨員和廣大人民,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絕不能榮辱不分,更不能是非顛倒#65377;他的講話對資產(chǎn)階級自由化思潮侵襲下如何保證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起到了重要作用#65377;
在我國改革開放取得輝煌成就#65380;向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轉型的重要歷史時期,江澤民同志指出,“要在全黨和全社會大力提倡高尚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以艱苦奮斗#65380;勤儉樸素為榮,以鋪張浪費#65380;奢侈揮霍為恥”,[20]這對于指導廣大黨員干部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帶頭大興艱苦奮斗之風,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65377;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胡錦濤同志提出了“八榮八恥”的重要論斷,這之中蘊含著中國共產(chǎn)黨人所具有的天下為公的奉獻精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見利重義的人格精神,厚德載物的包融精神和艱苦奮斗的勤儉精神#65377;這是對無產(chǎn)階級榮辱觀的繼承和發(fā)展,不僅體現(xiàn)出我們黨一貫堅持并弘揚的道德要求,也抓住了當前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的焦點#65377;胡錦濤同志的講話,以具體而生動的八對榮辱判斷明示著為官為政的準則和做人做事的要求,促使人們弘揚真善美,摒棄假惡丑#65377;
三#65380; “八榮八恥”標明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價值取向
胡錦濤同志指出,“實現(xiàn)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也是包括中國共產(chǎn)黨在內(nèi)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65377;”[21]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成為黨和人民為之奮斗的共同目標,在這一宏偉的歷史進程中,需要經(jīng)濟社會的健康協(xié)調發(fā)展,但歸根到底需要人的全面發(fā)展#65377;黨中央之所以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其目的就是為了促進人的發(fā)展;而和諧社會的建設,也反映出人對自然規(guī)律和自身發(fā)展的理性把握#65377;如果離開人或者離開人的利益和需要,談構建和諧社會是毫無意義的,也是根本不可能的#65377;人的全面發(fā)展,固然需要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但更需要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需要有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和高尚的精神面貌#65377;
榮辱觀問題是人的素質狀況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基礎,它既表現(xiàn)為社會對個人履責的道德行為的褒貶,又是個人對這種褒貶的主觀感受#65377;當這種褒貶及感受正確#65380;適當又符合時代規(guī)律時,就會對個人和社會的進步產(chǎn)生積極的作用;而一旦其因某種原因被異化或曲解,則會產(chǎn)生一系列的丑惡現(xiàn)象,進而嚴重制約社會和人的發(fā)展#65377;實踐證明,一個社會成員如果沒有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就會遭人唾棄,甚至會走向犯罪的深淵;一個單位或地方?jīng)]有樹立正確的榮辱觀,這個地方就不得安寧,烏煙瘴氣;同樣,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就會阻礙其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甚至會亡黨亡國#65377;
我國正處在社會發(fā)展的轉型期,面對經(jīng)濟全球化#65380;信息網(wǎng)絡化#65380;利益多樣化等一系列新的情況,社會和個人道德取向和價值判斷也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趨勢#65377;具體表現(xiàn)在榮辱觀上,既有占主導地位的無產(chǎn)階級的榮辱觀,又有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榮辱觀;既有以道德水準高下作為判斷標準的榮辱觀,又有以物質利益多寡作為判斷標準的榮辱觀#65377;它們相互交織,共同影響著社會和每個社會成員的行為#65377;因此,在實際生活中,一方面嚴明操守#65380;無私奉獻的行為會受到社會大眾的認同與褒獎,但另一方面損人利己#65380;虛偽奢靡的現(xiàn)象也并非少見,享樂主義#65380;拜金主義尚有不小的市場#65377;這種榮辱顛倒,把腐朽當神奇#65380;把癰疽當寶貝的行為,都是對國家前途#65380;社會文明和個人發(fā)展的戕害#65377;
這里要說明的是,一段時期以來,我們曾提出過諸多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65380;規(guī)范甚至是法規(guī),也曾進行過大張旗鼓的宣傳和教育,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65377;但必須客觀地看到,由于對這些條文的認識基礎——廣大社會成員特別是社會精英層面對此的認同程度——缺乏足夠的重視,以至于這些要求,或流于條文的編制,或停留在媒體的一般宣傳中,真正成為廣大社會成員的行為準則的效果并不如人意#65377;“八榮八恥”的表述方式則充分考慮到當今社會關注狀況#65380;認識水平和接受能力,簡潔明了,如銅鏡照人,極易引發(fā)社會輿論和每個社會成員對這八個方面的對比思考,便于內(nèi)化到人們的思想意識中,進而也使其作為支配人們的行為準則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價值取向成為可能#65377;
胡錦濤同志提出“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新型榮辱觀,是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要的道德文化資源,其中蘊含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關系到社會生活水平的各個層面,關系當前各個階層和各個行業(yè)的人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65377;這是對科學正確榮辱觀標準的重新界定,是對是非#65380;真假#65380;善惡#65380;美丑等各種原則界限的再次厘清,其精神實質就是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風尚的形成,引導社會及每一個成員在共享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同時,又能享受精神世界的充實和愉悅,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發(fā)展#65377;
參考文獻:
[1][N]人民日報,2006-03-05.
[2]陳節(jié).詩經(jīng)·風·相鼠[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2.
[3]李遠燕,李文娟.管子·牧民[M].廣州:廣州出版社.
[4]荀子·勸學[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5]戴圣.禮記·中庸[M].長沙:岳麓書社,2001.
[6][11]孟子·公孫丑上[M].長沙:岳麓書社,2000.
[7]黎靖德.朱子語類(卷十三)[M].北京:中華書局,2004.
[8]龔自珍全集·明良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9]荀子·榮辱[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10]論語·里仁[M].長沙:岳麓書社,2000.
[12]顧炎武.亭林詩集彙注·秋風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3]論語·衛(wèi)靈公[M].長沙:岳麓書社,2000.
[14]陸九淵.陸九淵集(卷十二)[M].北京:中華書局,1980.
[1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51.
[16]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2.
[17]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0.
[18]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
[19]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3.
[20]江澤民.論黨的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245.
[21][N]人民日報,2005-02-20.
責任編輯 楊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