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在發展生產力、發揮和實現公有制的主導作用及控制力等方面,在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方面,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經過20多年的改革,我國已經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而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總量中仍然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國有經濟在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重要領域一直占有絕對優勢,也一直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有力的支持了國家的改革和建設,為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伴隨國有企業的深入改革和發展,出現了國有資產流失現象,有些企業還相當嚴重。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從法律意義來講,企業國有資產即企業中屬于國家所有的資產,包括國家依法取得和依法認定的,或者國家以各種形式對企業投資和投資收益等形成的資產。進一步講,企業國有資產是企業中國家擁有和控制并為國家帶來權益(經濟利益和其他效果)的一切有形和無形的、勞動和非勞動的產物。
一般地說,企業國有資產流失是指一切企業國有資產的減少和損失。它包括由于不可抗力、超出一般預測能力、特定時期的政策等客觀上不可避免的原因所造成的流失,也包括主觀上能夠避免等非正常因素所造成的流失。也就是說,在企業生產經營和資本運營中,不能讓國有資產得到保值或增值,無論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原因,就是企業國有資產流失。這是廣義的企業國有資產流失。狹義的企業國有資產流失,即從監督角度所說的企業國有資產流失,是指經營者、占有者、出資者、管理者出于主觀故意或者過失,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及國家有關規定等非政策或非客觀因素造成的國有資產權益減少或損失。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關于國有資產流失查處工作若干問題通知》中關于國有資產流失的定義為:必須是法律明確禁止的、人為造成的并應當承擔責任的國有資產權益損失的行為。那么,換個角度說,依法正確的經營性虧損不屬于國有資產流失。
企業國有資產流失的種類多種多樣,按照不同的標準或依據或角度劃分有不同的情形:
1、按資產形態劃分,企業國有資產流失可分為固定資產的流失、流動資產的流失、無形資產的流失、其他資產的流失等。
2、按流失形態劃分,企業國有資產流失可分顯性流失和隱性流失。顯性流失是指企業國有資產有形、直接、具體的減少和損失;隱性流失是指企業國有資產無形、簡潔、潛在的減少和損失。
3、按合理行為劃分,企業國有資產流失可分為管理者決策失誤造成流失、管理混亂造成流失、不正確履行管理職責造成流失等。
4、按經營管理者的主觀因素劃分,企業國有資產流失可分為盲目無意造成流失和明智故意造成流失。盲目無意造成流失是指經營管理者素質不高,盲目決策、盲目簽約、盲目爭市場、盲目上項目而無意造成流失;明知故意造成流失是指經營管理者明知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紀律規定,故意違法違紀造成流失。
5、按流失的渠道劃分,企業國有資產流失可分為資產評估中的流失、產權轉讓中的流失、資產處置中的流失、出倉或出租中的流失、股份制改造中的流失、合作合資中的流失、行使經營權和出資權及監管權過程中的流失、企業重組過程中的流失等。
企業國有資產流失的表現形式因企業而各不相同。分析其現象,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1、盲目決策。有的企業領導違反民主集中制原則,不按照科學決策程序辦事,不調研、不論證、不集中討論,擅自決定對外投資、拆借資金、上工程項目、資產重組等重大事項,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2、管理不善。有的企業管理制度不健全,或無章可循或有章不循,使資產管理松弛無序。如計劃不周設備超量采購,造成積壓浪費;管理使用不當,造成設備大量損壞、丟失;管理不嚴,造成“跑、冒、漏”等問題,都是國有資產流失。
3、產權不清。有的企業為了解決富余人員出路,或者為職工謀福利,或者搞多種經營增加效益,自辦了幾個甚至十多種具有法人資格的獨立的公司、廠點等經營實體。這些實體多數靠其主辦企業的不正常扶持保持正常運轉,有的實體無償占有主辦企業的實物資產;有的企業將國有資產劃轉為多種經營實體資產且產權登記未作明確規定;有的實體經營范圍與主辦企業重復,主辦企業將賺錢的業務轉交實體去做,甚至向其低價供應原材料,而成品銷售上大量賒銷或讓利;有的企業在承包或租賃經營中,地價發包或出租等,造成了國有資產的流失。
4、違紀違法。少數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為個人或少數人謀取不正當利益,違紀違法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如貪污、侵占、私分國有資產,為謀取私利在經濟交往中用國有資產作交易等;不按規定進行評估,或者評估時故意壓低評估價值,是資產評估結果失實;在進行國有資產產權轉讓或改制時,違反規定或超越法定權限,將國有資產低價出讓或無償轉讓給非全民單位或個人在公司制企業、中外合資、合作企業建立或經營管理過程中,國有股持股單位或者委派的股權代表、中方出資者、合作者與他人惡意串通,損害國有資產權益;違反財經紀律,截留、轉移收入,私設“小金庫”,擠占成本,虛列成本,少提折舊,不及時轉資,奢侈浪費等。
企業國有資產流失問題不僅損害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且影響到企業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也引起了職工群眾的強烈不滿,甚至引發企業或者社會的不穩定。有效的防止企業國有資產流失已成為一個十分緊迫而嚴峻的問題。有效的防止企業國有資產流失應采取以下對策:
1、明晰產權,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一是理順國有企業的產權關系,建立權、責、利相統一的企業國有資產管理體系。只有明確國有企業的產權,才能嚴格權責劃分,建立權責明確、責權利對等的企業國有資產管理體系。二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嚴格按照《公司法》建立規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和各負其責、有效制約的層次結構,提高國有資產的運營效益。三是完善激勵機制。將經營者的經營業績與薪酬結合起來,將企業經營者的利益與企業的短期及長期效益掛鉤。
2、健全制度,完善企業內部監督制約機制。一是健全對經營者和管理者選拔任用的制度,把組織選派與人才市場招聘結合起來,促進人才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使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走上經營和管理崗位,以保證其對產權所有者負責,對企業負責和對職工負責的統一。二是完善對經營者和管理者的制約機制,尤其要做好企業內部重大事項決策,大額度資金審批使用、對外投資、財務管理、物資采購等方面的制度建設,使之形成有效的制約機制。三是健全監督制度。加強企業內部的監督,關鍵是健全監督制度,按照源頭支付的精神,構筑一套適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與企業決策和執行體系相互制衡的專門監督體系。
3、要切實保證企業國有資產的安全,須嚴肅法紀,加強監督力量,加大監督和懲處的力度。對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責任人,無論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因素,無論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責任,視其情節,該追究黨政紀律責任的要追究黨政紀律責任,該追究刑事責任的要追究刑事責任,該承擔經濟賠償責任的要承擔經濟賠償責任;對有案不查、瞞案不報、袒護包庇違紀違法的領導干部,也要嚴肅追究責任。
(作者單位:西安市政工程管理處設施監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