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分流是國家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它的基本含義是鼓勵有條件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在進行結構調整、重組改制和主輔分離中,利用非主業資產、閑置資產和關閉破產企業的有效資產,改制創辦面向市場、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法人經濟實體,多渠道分流安置企業富余人員和關閉破產企業職工,減輕社會就業壓力。改制分流是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提高市場競爭能力、解決富余人員再就業的新途徑,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重大舉措和必由之路,但是,它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每一位參與改制分流職工的切身利益,如果不加重視,必將影響到企業的穩定,也關系到改制分流工作的成敗。
一、影響職工穩定的因素分析
1、職工觀念和認識不到位。國有企業職工長期生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職工普遍對國有企業具有很強的依賴性,雖說國企也經過多次改革,但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和動搖職工“吃皇糧”的思想觀念。企業進行改制分流,由于宣傳教育不到位,職工身份在由“國家正式工”轉為“社會合同工”的時候,其觀念和認識受到了強烈沖擊,利益也受到了很大調整,一時很難接受這種改變。突出表現在:思想觀念上,國有企業職工那種“大樹底下好乘涼”的優越感沒有了,自己成為一個地地道道的“打工仔”,由于原有社會保障體制尚未建立健全,職工生存發展遇到了極大挑戰;利益分配上,由于過去國有企業職工的住房、醫療和養老保險等由國家予以補貼或承擔,企業改制后,這部分補貼或費用就理所當然地由企業承擔,一旦企業出現經營困難,這些保障就要失去;再就業方面,一些國企長期不重視員工的全面職業技能培訓或者只重視專業技能培訓,從而使得員工的工作技能具有很強的專業性,一旦失去原有工作崗位,再就業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就較差。
2、監管監控不到位。國有企業在改制分流過程中,由于國有資產流失比較嚴重,使得分流人員意見很大。當前,主要是三大因素架空了國有資產的監管:一是管理和操作上存在漏洞。國有企業在改制分流過程中,職責不清、體制不健全以及參與操作的人員自身素質不高等因素,造成國有資產大量流失;二是國有資產所有者的監管不到位,本質上是所有者缺位,導致部分國有資產處于不安全、不穩定的狀態;三是企業內部監控體制不健全、不完善。由于企業內部缺乏一整套有效的監督監控制度,使國有資產流失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
3、企業內部治理結構不規范。這表現在:班子建設上,企業高管人員的任命尚未完全按照市場規律操作,對高管人員的工作績效考核體系也尚未健全完善;在企業內部管理框架內,股東會、董事會和監事會之間還沒有真正形成規范而有效的相互制衡機制;在內部人問題上,大部分企業尚未建立獨立董事制度,即使有的企業建立了獨立董事制度,也成了“花瓶”擺設,沒有發揮獨立董事應有的作用。
4、經營機制受國企固有管理模式影響太深。一方面,改制企業的經營者,通常是在原來企業的領導班子中產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固有的一些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在他們身上根深蒂固,同時,隨著原有企業的一部分約束機制的失效,職工擔心他們以個人利益為重而置損害職工利益于不顧。另一方面,由于企業未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企業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能有效調動起來,“大鍋飯”和“平均主義”現象還很難在根本上得到遏制。
二、應對策略
1、國企領導班子要更新觀念,精心組織,切實擔負起領導責任。當前,特別是要強化“三種意識”。一是要強化責任意識,正視困難,超前思維,把企業的長遠發展和職工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真正對企業和廣大職工負責;二是要強化機遇意識,針對地方政府和上級有關部門的優惠政策要吃透精神,努力做到早行動、早主動、早受益;三是要強化風險意識,國企改制分流的關鍵是領導班子,核心是廣大職工群眾,只要銳意進取,嚴格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和市場經濟規律去謀劃、去運作,一定會闖過難關,求得更加穩定、繁榮、發展的明天。
2、搞好宣傳教育,全面樹立企業職工改制分流工作主體地位的觀念。要大張旗鼓地做好宣傳動員工作。改制分流的形勢任務教育要分層次展開,對其他國企的先進經驗要大力度地分析、研究、介紹和宣傳。要通過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向職工廣泛宣傳國企改制分流的重要意義,在職工層面上樹立改制分流是國企轉換經營機制求得發展的重大舉措和必由之路。各級業務部門和辦事機構要公開辦事場所、公開辦事程序、公開辦公電話,暢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隨時答疑釋惑,確保改制分流工作順利推進。要強化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因勢利導,理順情緒,做到改革與穩定的和諧統一。此外,要把《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規定的“高度重視和維護人民群眾的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落到實處,把職工擺在改制分流工作的主體地位,積極組織職工參與到該項工作中來,熟悉改制工作的全過程,加深對改制分流工作的體驗。通過強有力的工作,將廣大職工吸引到支持改制分流的隊伍中來,促進改制分流工作的順利進行。
3、要嚴格執行并不斷完善改制分流工作的政策,確保改制工作的一致性、連貫性。改制工作政策性強,影響面廣,涉及到國家、企業和職工三者的利益關系,實際操作中一定要嚴格執行有關政策規定,規范運作。同時,在改制過程中既要用足、用好、用活上級的各種政策規定,在國家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尊重群眾職工的意愿,維護企業和職工的合法權益。還要結合實際,不斷研究、細化各項具體配套政策,并注意保持政策的協調性;在實際操作中,不能在政策執行上搞靈活、搞變通、亂開口子,確保政策的嚴肅性、權威性和一致性。
4、制訂改制方案要嚴細科學。改制方案的科學制訂,是企業改制后能否站穩市場大潮的有力保障,也是維護每一名參與改制人員切身利益的具體體現。要以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為重點,按照積極穩妥的原則精心制訂實施方案。在制訂方案過程中,要充分發揚民主,廣泛征求意見,實施科學論證,促使方案既規范嚴謹、周密細化,又切合實際、便于操作。改制方案要經過改制單位大多數職工的同意,并由職工自主選擇是否參與改制,真正增強職工對改制企業發展的良好預期,全面提高職工對改制企業的信心,切實推進改制工作穩定、有序進行。
5、陽光操作,增強透明度,提高公信力。一是要按照公開、公平、擇優、競爭的原則招聘企業帶頭人。根據改制企業具體情況,制訂經營者選聘程序和條件,面向社會,面向企業,按法定規范程序組建一套有能力、有魄力、敢于擔當責任的領導班子,并制訂健全完善的經營者考核、獎懲、選任的一系列配套機制,為改制企業長久自立生存發展奠定基礎。二是要科學合理的評估企業資產。不論是原有企業剩余的財產,還是職工交錢購買的股款,都要經過權威公正的評估機構予以客觀地實事求是的評估,摸清家底,確保企業資產自身“造血”功能的健全完善。三是要公平合理地搞好人員整合。按照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提高企業市場競爭能力的原則,重新整合企業的內部組織機構和工藝流程,嚴格定崗定編。按照公平、擇優、競爭的標準搞好崗位競聘,杜絕經營者“任人唯親”,促使全體員工齊心協力搞好企業發展。
6、建立企業影響穩定情勢的預警機制。一方面,要建立預防監測系統,就是結合國企穩定狀況,通過提前發現不穩定因素或隱患,增強各有關職能部門和單位的監測監控能力,拓寬信息渠道,準確掌握可能出現的方方面面的不穩定因子;另一方面,要建立治理子系統,就是要突出對出現的重特大事故的綜合處理能力,既要嚴厲打擊違規者,又要對其他不可測因素予以警示,雙管齊下,發揮雙重功效。
(作者單位:勝利石油管理局黃河鉆前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