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的會計信息來源于高質量的會計準則。會計信息質量的好壞優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會計準則的好壞優劣。深化會計核算制度改革,規范會計信息質量標準,是我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客觀要求。制訂會計政策的焦點是提高企業會計信息質量,提高企業資產質量,規范資本市場的違法行為。由于會計目標是及時、準確地提供真實有用的會計信息,要做到及時、準確、真實和有用,就必須規范會計核算行為(亦即規范會計信息的生產過程),保證企業所披露會計信息的質量。
會計信息質量與會計準則
會計信息是對企業一定經濟活動的描述與記錄。會計信息質量的優劣影響著會計信息使用者決策的正確與否。作為會計工作行為規范與會計信息質量衡量標準和尺度的會計準則,必須科學、合理、先進。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得益于高質量的會計準則。只有企業的會計行為(亦即會計信息的生產過程)規范了,企業才能及時、準確地提供真實有用的會計信息,才能滿足各利益相關者對會計信息的需要。會計信息質量與會計準則兩者之間的關系具體表現為:①會計信息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會計準則的科學性、合理性、先進性;而科學、合理、先進的會計準則是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保證。②會計信息使用者對高質量會計信息的需求,就必然要求規范會計核算行為(亦即規范會計信息的生產過程),促進會計準則建設;高水準的會計準則建設,必然促進會計信息的高質量。③會計準則是會計人員從事會計工作、處理會計信息、確保會計信息質量的基本依據;依據會計準則所產生的會計信息才符合一定的質量標準。④會計準則是企業各利益相關者使用會計信息、衡量會計信息質量的標準和尺度;而判斷會計信息是否失真的標準或尺度是會計準則。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與我國的會計準則
1、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一般認為,準確性、相關性、及時性、充分性等是會計信息的主要質量要求。
會計信息的準確性是指企業會計信息的生產過程規范,所披露會計信息的內容真實,數字準確,資料可靠,客觀有效。準確性是對企業會計核算及其所披露會計信息的基本要求,也是會計信息質量的核心。企業所披露的會計信息是其利益相關各方進行決策的依據。若企業所披露的會計信息不準確,不僅不能滿足利益相關各方了解企業情況、進行決策的需要,甚至導致決策失誤。
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是指企業對會計信息的生產和披露,充分考慮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不同要求,確保各利益相關者對會計信息的相關需要。相關性并非要求企業披露的會計信息完全滿足所有利益相關者的要求。不同的利益相關者有著不同的需要,即使再全面的會計信息也不可能滿足所有各方的需要。因此,企業向外披露的會計信息只能提供通用的會計信息。
會計信息的及時性是指企業對會計事項的處理及時,對會計信息的生產和披露及時,充分考慮會計信息的時效性。會計信息既要準確、真實有用,又要講求時效,及時生產、及時傳遞、及時披露。企業應及時地將會計信息提供給利益相關各方使用,以適應當今企業利益相關各方對會計信息時效性的需要。
會計信息的充分性是指企業對其利益相關各方不得忽略或隱瞞任何重要的會計信息,充分披露。充分性是會計信息披露的基本要求,它是降低會計信息不對稱分布的有效方法。企業會計信息的充分性意味著企業公開的會計和其他信息是可獲得的、及時的,并且可以非常方便地獲取。
此外,重要性也是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之一。所謂會計信息的重要性是指企業在披露會計信息時應區別其重要程度,對那些對于企業利益相關者相對重要的會計信息,應單獨披露,并作重點說明。從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角度看,重要的是要通過會計信息了解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情況,特別是那些對決策有重要影響的會計信息。
2、我國的會計準則。作為會計工作行為規范與衡量會計信息質量的標準和尺度的會計準則,它是企業處理會計信息、確保會計信息質量的依據,也是檢驗會計實務及未來會計實務的指針。我國會計準則的建設目標是用3年左右的時間,初步建立健全中國的會計準則體系,使企業的會計核算行為(亦即會計信息的生產過程)得以較好的規范,保證企業會計信息質量。
我國的會計準則應符合以下幾點要求:①、應是對我國會計實踐的總結。我國的會計準則應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會計實踐的總結,并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會計實踐具有指導和約束作用。②、應有權威機構支持。我國的會計準則制訂,即使由會計準則委員會制訂,其背后也必須有權威機構(如財政部)的支持。③、受產權制度和分配制度影響(亦即受會計信息需求的影響)。會計準則實質上是為界定、確認和保護產權而制訂的行為規范。它作為一項企業利益相關者共同“簽署”的公共合約,本身具有重要的經濟功能,形成功能整體和功能合力,從而體現和發揮會計準則對利益關系、進而對社會經濟秩序的規范與穩定作用。
我國會計準則的制訂,還必須兼顧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和我國已經加入WTO這一客觀現實。會計準則的研究制定工作,對我國會計改革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會計的國際接軌,勢必要求我國的會計準則是一個適應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的準則,尤其是中國已是WTO的正式成員,客觀要求我國的會計準則盡可能符合國際慣例,符合國際上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
我國的會計信息質量與會計準則現狀
1、我國的會計信息質量現狀。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現狀基本上代表了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的現狀。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質量是各方關注的焦點。
目前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質量狀況,總體表現為信息披露質量不高、會計信息披露不真實,即會計信息失真或嚴重失真。具體表現在:①過度的財務包裝:過度的財務包裝是指那些質地不佳或不合規定的公司為混入股市而進行的縮股、虛擬剝離后保留資產、編造虛假利潤、隱瞞重大不利事項、人為拔高盈利預測、資產評估失實等非法會計行為。②盈利預測過分夸大:盈利預測過分夸大是指上市公司為進行“財務包裝”而進行的虛假盈利預測,人為拔高預測盈利水平的會計行為。③利潤操縱問題突出:利潤操縱是指上市公司通過合法手段或違法違規的手段弄虛作假而人為造成利潤的增加或減少的會計行為。前者如鉆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的空子,披上合法外衣調節利潤。后者如隨時改變費用成本的確認和計量、利潤計算等會計核算方法;把成本和存貨倒置;虛列或隱瞞收入,推遲或提前確認收入;費用攤提不合理;在關聯交易中用不公平的價格達到調節利潤的目的;在本單位內倒帳,渾水摸魚;設置帳外帳等。④經營期內非正常重組:經營期內非正常重組是指上市公司在其經營期內以其集團公司及其下屬公司為依托所進行的系列資產重組、資產置換,將不良資產轉讓給關聯公司,特優良資產轉讓給上市公司,使上市公司短時間內經營業績有較大改善的會計行為。⑤年報陷阱多多:年報陷阱是指上市公司采取諸如瞞天過海、避重就輕、遺漏健忘等手段所披露的年報。這種不規范、不完整和不準確的年度報告會給利益相關者在判斷上造成諸多的不便,甚至是誤導。
2、我國現行會計準則的執行狀況。從我國會計準則的實際執行情況看,主要表現為執行的不徹底,未能發揮規范會計核算行為(亦即規范會計信息的生產過程)、確保會計信息質量的作用;未能起到“均衡”企業各利益相關者利益的作用;未能起到會計信息質量的標準和尺度作用。據調查顯示(林鐘高等):27.82%的會計人員、57.33%的企業經理認為“制訂的政治性”強;27.73%的會計人員、56.02%的企業經理認為“制訂的公開性”差;13.35%與3.17%的會計人員、25.58%與11.95%的企業經理認為“執行的嚴格性”一般、不嚴格;21.86%的會計人員、12.91%的企業經理認為“對準則的理解”不全面。
我國的會計準則執行的不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準則本身的問題(存在缺陷),又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執行者本身、制訂程序、監督制約機制等)。主要有兩方面:①會計準則制訂上存在缺陷(即存在先天性不足)。從博弈學的角度觀察,任何一種制度的制訂都應有一個充分博弈的過程,會計準則的制訂也不例外。由于我國會計準則的制訂和實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單方面的政府行為,“官方”色彩過于濃厚,制訂過程未經利益相關各方反復博弈而實現各方利益“均衡”,政治性過火(強烈),公開(透明)性差。即政府與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地位不完全對等,會計準則制訂中較多地考慮了政府的利益,并借助其權威性強制頒布實施,其他利益相關者只能被動執行。其結果是,能不執行就不執行,能造假就造假,能對付就對付。會計準則的這種先天性功能不足,導致執行的不徹底、隨意性或根本不執行。②會計準則監督制約機制缺乏。對于如何監督會計準則的強制執行,如何約束會計準則的執行,不執行或錯誤執行所造成的會計信息質量問題如何承擔責任、承擔何種責任等,皆缺乏相應措施或監督不力。
(作者單位:濟南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