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一步優化區域布局
以資源和區位條件為基礎,依托交通干線、中心城市和口岸,建設產業基地,發展產業集群,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形成重點突出、特色鮮明、分工合理、協調發展的區域經濟新格局。
呼包鄂地區突出區域新經濟增長帶的建設,依托交通干線、黃河沿岸和資源聚集地,充分發揮工業園區在承載產業集聚和項目匯聚的優勢,重點發展沿黃河產業帶、沿交通干線產業帶和陰山北麓產業帶。積極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互動、共同發展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形成無障礙合作經濟圈。
東部地區重點建設“兩區一帶”。赤峰——通遼——錫林浩特經濟區。以赤峰市三區(紅山、松山和元寶山)、錫林浩特市、科爾沁區和霍林郭勒市為中心,依托集通、京通、通霍、錫桑鐵路及國道主干線,立足能源、礦產和農牧業優勢,加快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構筑霍(林河)白(音華)勝(利)能源重化工業基地、農畜產品生產加工集散地和商貿物流基地。依托主要交通干線,加強與京津冀、沈陽經濟區的經濟聯系。滿洲里-海拉爾-烏蘭浩特經濟區以滿洲里、海拉爾和烏蘭浩特為中心,發揮濱洲、白阿、平齊鐵路的紐帶作用,輻射呼倫貝爾大部和興安盟東部。以主要交通干線為紐帶,加強與哈大齊經濟區的經濟合作。沿邊經濟帶依托滿洲里、二連等口岸,以口岸相鄰地區為重點,以互市貿易區和邊境經濟技術合作區等為載體,開展大范圍、多領域經濟技術合作,擴大對外貿易規模,提高資源落地加工水平。
二、加快中心城市發展
進一步創新機制,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城市功能,擴大輻射帶動能力。一是明確中心城市的定位和發展重點。呼和浩特、包頭、赤峰、通遼、海拉爾等中心城市進一步增強聚集力和吸引力。呼和浩特建設成為以外向型經濟、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為主導的現代化首府城市。包頭建設成為我國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強市。赤峰建設成為人居環境較好、吸引輻射力較強的百萬人口城市。二是完善城市支撐體系。重點加強市政公用設施、城市交通網絡和數字化信息平臺建設。構建功能完善,特色鮮明,環境優美,適宜人居的現代化城鎮。三是破除城鄉壁壘,建立人口向中心城市有序集聚的機制。改革“二元”結構下的城鄉戶籍制度,促使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在區域內實現優化配置。
三、發展壯大特色產業集群
圍繞能源、冶金、化工、農畜產品加工、裝備制造、高新技術六大產業,根據不同地區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的差異,發展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構筑大型產業基地。
“呼包鄂”圍繞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包頭稀土高新技術開發區等重點工業園區,積極發展煤電產業,為呼包鄂能源重化工業基地建設奠定基礎。積極發展以鋼鐵、鋁、銅為主的金屬冶煉加工業,以煤化工、天然氣化工和鹽堿化工為重點的化學工業;以運輸機械、工程機械、機電裝備等為重點的機械裝備制造業;以稀土、制藥、電子信息制造業為重點的高新技術產業;以乳產業、羊絨產業為重點的特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產業。同時,發揮“呼包鄂”都市圈人口和產業聚集優勢,大力發展以商貿物流、金融、信息服務旅游會展等為重點的服務業。
東部地區依托錫林郭勒草原、呼倫貝爾草原等獨具特色資源,突出發展農畜產品生產加工業,培育成為我國重要的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立足于霍林河、白音華、勝利等大型煤炭基地,積極發展煤電一體的能源工業,建設東北地區重要新型能源基地,為呼倫貝爾和霍(林河)白(音華)勝(利)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創造條件;依托煤炭資源、玉米資源,積極發展化學工業,構筑東北地區重要的煤化工和生物化工基地;依托大興安嶺中南段有色金屬資源,壯大有色金屬冶煉加工業,打造東北地區有色金屬冶煉加工基地;依托于動植物資源和蒙藥聚集優勢,進一步改造提升醫藥產業,建設東北地區重要的中蒙藥和生物制藥基地;依托富集的林業資源,加之通過口岸引進俄蒙木材資源,積極發展林產業,建設成為東北地區重要的木材加工基地;立足草原、歷史遺址等特色旅游資源,通過加強區域間協作,合理開發旅游產品,建設中國特色旅游目的地;充分利用赤峰、通遼等區位優勢,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打造東北亞重要的物流中心。
發展特色產業集群要重點處理好幾個關系。一是要進一步整合區域資源。避免各地區之間存在的產業重構和過度競爭。二是加強自主創新,形成有深厚技術創新能力支撐的區域品牌。三是加強產業集群內部的專業分工,進一步發揮集群內部的規模經濟效益,形成集群競爭力。四是強化關聯產業和支持產業的橫向聯結,培育由中介服務機構、科技服務機構、教育培訓機構組成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五是培養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制定和執行行業規范,培養自律、誠信的集群經營氛圍。六是大范圍配置資源,通過引進國內外資本和技術彌補我區產業集群核心技術方面存在的空白,有效推動產業集群成長壯大。
四、加強區域基礎設施建設
進一步提高公路等級,改造提升鐵路運能,增加機場和航空支線。公路主要圍繞呼市至東勝、赤峰至朝陽等區內通道、出口通道、口岸通道、農村公路、國邊防公路及運輸站場建設,全面提高路網密度和等級,形成干線公路網絡及與周邊省區快速直達的公路運輸通道。鐵路圍繞完善路網布局,加強濱洲、包蘭等既有干線改造,加大伊敏至伊爾施等新線建設力度,提高運行速度和輸送能力。航空以建立連接自治區西部、東北地區和京津冀區域支線航空運輸網絡,在現有支線機場改擴建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綜合配套能力,圍繞能源、重化工及旅游業發展需要,建設霍林河、阿爾山等新的支線機場。水利要以解決工程性、資源性、結構性和水質性缺水為核心,按照開源與節流、挖潛與調水并重的原則,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礎上,廣泛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水利設施建設,完善尼爾基、綽勒等水庫功能,提高水利樞紐的綜合利用水平;加大灌區建設力度,加快尼爾基等灌區建設和現有大型灌區續建配套步伐。加強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按照保護與開發相結合的原則,進一步加大地質勘探力度,摸清資源情況。加大對大興安嶺中南段等重點成礦帶的勘探和開發利用。加大對資源勘探和開發的資金投入力度,形成多元化投資機制。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大與俄蒙合作開發資源力度。進一步完善滿洲里、二連等口岸基礎設施及其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阿爾山、策克等口岸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口岸過貨能力。
五、建立區域內部協調機制
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樹立互惠互利、聯合發展的雙贏思想,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塑造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區域經濟關系。一是加快制定呼包鄂和東部地區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為東西兩個經濟單元的快速發展提供指導。二是建立和完善統一高效的內部合作協調機制,形成定期溝通與交流的制度,建立專業及專門化合作渠道,逐步消除“行政區經濟”的阻礙。三是建立區域聯席會議制度,研究決定區域合作重大事宜,協調推進區域合作。四是自治區有關部門要加強涉及區域發展的重大基礎設施和重大產業項目的協調。五是以實現“三個對接”為重點,推動早日建立我區東部與東三省的協調機制。建立以信息共享、要素自由流動、調控監管統一為特點的市場產業一體化機制。形成合理的區域產業分工布局。建立以交通、通訊、物流網絡的銜接配套為重點的基礎設施一體化機制。創辦東部地區與東北三省區域合作發展論壇,建立起“市場驅動、專家研究、政府促成”的區域合作機制。
六、加大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
一是對重點區域提供宏觀定位的支持,進一步提高對呼包鄂、內蒙古東部成為重要經濟增長極的認識。二是強化政策支持,如新農村新牧區和擴權強縣等一些重大的改革和發展措施可以在東部等發展潛力較大的地區先行試點。三是加大對東部地區、邊境地區和民族聚集地區的支持,自治區應在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保障事業等方面,加大轉移支付力度,給予東部適當傾斜。四是爭取國家在增值稅試點、增加社會保障投入、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企業破產等方面,給予內蒙古東部與東三省同樣的政策支持。
(作者單位: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